歷史上的起義、投誠和投降有何區別?

Trafalgar18051021


區別大了去了,要不老外都佩服中國人的語言智慧,有的時候相差一個詞,那就差十萬八千里。

今天,縱橫就來講講起義、投誠和投降都是什麼樣的含義?

什麼是起義?

正常來說起義包含兩種,一種是革命群眾為反抗反動統治而舉行的武裝暴動,這裡麵包括武昌起義,南昌起義等;另一種是反動集團的部分武裝力量投奔革命的隊伍。

起義和“倒戈”或者“叛變”這幾次詞很像,但是在性質上是絕對不一樣的,起義必須是倒向正義的一方,倒向人民群眾,倒向光明,如果倒向敵對的一方,那就不是起義了,那叫倒戈或者叛變。

這裡面說道也挺多,比如馮玉祥將軍,現在都稱其為倒戈將軍,有歷史學者歸納馮玉祥將軍前後倒戈達九次之多,這裡面就把馮玉祥的灤州起義,放到了倒戈裡面,實際上灤州起義應該和武昌起義一樣,都是反對清朝統治,倒向革命的,這個應該算是起義而不能算作倒戈。

什麼是投誠?

前幾天還有一條新聞上了頭條,就是臺軍不再用“共軍弟兄們快來投誠”這句口號。這是一句國民黨敗退臺灣後,為“反攻大陸”打心理戰的標誌性語句,喊話全文是:“親愛的共軍弟兄們,你們已經被包圍了!前有火海,後無退路,趕快出來投誠吧!我們政府是寬大為懷的,絕對會保障你們的生命安全,趕快出來投誠吧!”很多人聽了會想笑,這是什麼鬼?

這就要說說投誠是什麼意思了,實際上正如上面那句話所說,你們已經被包圍了,說明投誠主體的情況並不是太樂觀,都已經到了不投誠就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了。

什麼是投降?

這個就不用我解釋了吧!舉起雙方就是投降,投降是為了爭取“繳槍不殺”,爭取“寬大處理”,如果負隅頑抗,那麼最後只能是嚴懲不貸。

在解放戰爭期間,很多國民將領抱著對黨國的那點念想,最後選擇了頑抗到底,比如國民黨將領邱清泉,本身就是一個特別固執的人,在淮海戰役的時候沒有投降,最終被擊斃,另外國民黨名將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中也是據不投降,國民黨方面宣稱是殺身成仁,我方宣傳是被擊斃,反正是死路一條。

起義和投誠、投降之間的待遇差距

待遇往往也不一樣,一般來說,起義的話基本保留原來的待遇,如果有功的話,還有可能提升,起義是正面的,值得肯定的,在解放戰爭中起義的大部分將領,後來待遇都可以,比如傅作義、程潛、陳明仁、盧漢等,基本都參加到社會主義建設當中來了,尤其是傅作義,在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後,傅作義的情況已經不容樂觀,在天津解放後,根本就不給傅作義機會了,最後經過談判,接受我方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條件,算傅作義起義;

投誠就不一定的,一般來說投誠減少了損失,大部分情況也是逼不得已,能保證原來的待遇就很不容易了,但投誠的將領一般不會受到重用,也不會去追究他曾經犯的錯誤;

投降的話,就看過去犯的錯誤,和投降後的表現,雖然有“繳槍不殺”的政策,但如果是罪大惡極的,那也得挨槍子。

這裡面要說到過去軍統頭子沈醉,沈醉後來擔任保密局雲南站站長,遊擊司令,在解放戰爭後期被抓,雲南解放後被關進了戰犯管理所,由於認罪態度很好,並且揭發了很多人,1960年被特赦,還被安排為中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專員。

1980年經過有關部門調查證實,沈醉在雲南起義的通電上簽字,並組織下屬特務到指定地點報道,對於雲南的起義有一定的貢獻,因此沈醉的身份由戰犯改為起義將領,享受副部級待遇,任好幾屆全國政協委員,看到沒這就是投降和起義的區別。

解放戰爭唯一一支“不許起義投誠,務必全殲”的隊伍

針對這三種情況,基本上都是積極爭取的,能起義最好,不能起義投誠也可以,最後舉手投降也比頑抗到底強,能夠減少不必要的傷亡,主要對方提出請求,大部分都會被允許。

但是在解放戰爭中,有一支隊伍被要求“不許起義投誠,務必全殲”,這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怎麼會存在這樣的事情呢?這支隊伍就是西北馬家軍的青海軍閥馬步芳,當年我軍西征,被西北軍打敗後,馬步芳對俘虜進行了慘絕人寰的虐待,致使和我軍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以前我在引用這句話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是把馬步芳的部隊全殺了,實際上這也是對“殲”這個字不理解,殲就是消滅的意思,消滅並不是說全殺了,而是使其沒有打仗的能力,起義和投誠的部隊可以通過改編的方式繼續保留這支部隊,不準起義和投誠是要這個番號從此消失。


史論縱橫


解放戰爭期間,尤其是在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之際,我們經常能看到,曾經位高權重的國民黨高官、大將紛紛率部起義、投誠,加入到解放軍的行列,當然,也有許多在戰場上被擊敗後被迫投降的國民黨軍隊。那麼,起義、投降、投誠有什麼區別呢?


1955年,在被授銜的開國功勳之中,有三名上將、三名中將、四名少將並非紅軍、八路軍出身,而是率領國民黨軍隊起義的原國民黨軍官。例如開國上將陳明仁,曾在四平保衛戰中擊敗林彪元帥,後率部在長沙起義,擔任解放軍55軍軍長。開國上將董其武則是率部領導了綏遠起義,在起義之前,他的身份是國民黨綏遠省主席兼中將保安司令。

顯然,從這些率部起義的原國民黨將領的待遇中也可以看出,起義是主動性最強,待遇最好的。孤單其餘的將領保持原來待遇並被授予軍銜,其麾下的部隊也大多數保留。

無論是起義、投誠、還是投降,都是原來戰場上敵對的雙方,一方放棄己方立場,倒向另一方的行為。而三者的最大區別,就是主動性。顯然,起義的主動性最強,起義其待遇也最好,投誠的主動性稍差,而投降就更好理解了,主動性是最差的,待遇也自然最差。

一般來說其是在戰場上上尉進行大規模戰鬥,雙方都未遭受多大損失時發生的,因此對於被起義一方的集團來說,這種方式是損失最小也是收益最大的,因此起義的將領和軍隊待遇也會最好。

而投誠之所以待遇比起義差,幾十萬就是因為一般情況下投誠的行為是發生在戰場,形勢明朗,已方勢力處於明顯劣勢,大勢已去,為了個人或者本集團的利益被迫的行為,而通常來說,到了被迫投誠的局面,一般雙方已經產生過激烈交戰,彼此也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因此起義和投誠在政策和待遇上當然也有重大的不同。宣佈吉的部隊一般能保留原來編制長官也一般能夠留任,而投誠的部隊通常會被解散。長官也只是享受一定的優待。

最後說到投降,投降當然也是最好理解的,是在戰場上被徹底擊敗,窮途末路後,為保全生命的選擇。此次雙方已經經過了激烈的戰鬥,被擊敗的一方也徹底失敗,甚至部隊的建制都有可能已經不存在,只剩殘兵。因此投降後,高官通常會被關入戰犯所,而士兵也通常會被勞教後釋放。


鳶飛九天2018


就解放戰爭時期來說,這三個名詞是國民黨軍隊停止敵對行為的三個層次,其中的區別在於主觀上是主動還是被動、雙方已經接火的程度、戰場態勢是事有可為還是山窮水盡。遼瀋戰役中最鮮明的戰例是“長春戰役”,被東北野戰軍圍城日久後,滇軍第60軍主動宣佈“起義”,中央軍新七軍無奈“投誠”,拒不放下武器的第一兵團司令部最後被迫“投降”。



(原滇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

怎麼個過程呢?長春守敵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任司令的第一兵團,轄新編第七軍和第60軍,以及地方武裝約10萬人。首先是曾澤生第60軍與解放軍聯繫決定“起義”,部隊開出城外接受改編,陣地由解放軍接管;由此解放軍順利入城包圍鄭洞國的第一兵團部和新七軍,在軍事壓迫下李鴻的新七軍簽定協議“投誠”,部隊放下武器;兩個主力軍不復存在後,鄭洞國給蔣介石發去決別電、放了幾槍後率兵團部警衛營舉手“投降”。

一直有文獻稱是黃埔一期的鄭洞國率部投誠,這是不準確的,以新38師為基幹建立起來的新七軍才是投誠,鄭洞國沒有隨李鴻一起簽字,是最後出來投降。



(新編第七軍軍長李鴻)

如此可以看出三個名詞所處的階段之不同,成建制部隊沒打呢就主動投向解放軍,這叫起義;包圍以後沒有出路了,但尚未決戰,被動地放下武器這叫投誠;動手以後打不過繳械,這才叫投降。

一般說來,被包圍後不成建制攜械來解放軍陣地的個別行為,也定義為投誠,比如淮海戰役期間杜聿明集團被包圍後,不少士兵餓的受不了,三三兩兩溜到我軍陣地上繳械要饅頭吃,這肯定不能算作起義。

(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

所謂“起義”就是倒戈相向的意思,軍閥混戰互相之間就叫“倒戈”了,這方面馮玉祥和護兵石友三做得比較出色,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在潮汕失利,也與粵軍將領歐震的臨陣倒戈有關。“起義”分為戰場外起義和戰場內起義兩種,戰場外起義當然最受歡迎,不過危險係數也大,因為得不到解放軍的接應。

雲南起義就是戰場外起義,在解放軍尚未進入雲南境內的情況下,盧漢通電全國宣佈起義,昆明立即遭到駐滇中央軍兩個軍的圍攻,若不是陳賡兵團急行軍趕到,李彌和餘程萬恐怕會血洗昆明,確實夠懸的。

(重建的第一兵團司令官陳明仁)

其它像遼瀋戰場滇軍潘朔端184師的海城起義,淮海戰場廖運周110師的起義,華北戰場的高樹勳起義等,都屬於在戰役開始打響後的戰場起義。起義部隊經過整編後,可以成建制加入人民解放軍隊伍,算自己人,這是最重要的待遇,而投誠和投降是不行的,最多把可用官兵拆散補充解放軍各部隊。

同樣,起義將領可以保留軍職、建國後給予授銜,比如陳明仁、陶峙嶽、董其武等人起義後仍擔任解放軍兵團司令,建國後都被授予上將軍銜;投誠將領則一般退出現役,安排閒職養老,來去自由(孫立人老部下李鴻就去了臺灣);投降的那得去戰犯或戰俘管理所改造了,因為跟被俘沒有什麼區別。傅作義將軍也計入了起義範疇,是他主動退出了軍界,1955年獲得“一級解放勳章”。

(淮海戰場起義的張克俠)

通常來說,有地下關係策反、或主動通過地下關係接洽的才被定為起義,如果軍中有地下黨員領導的則更不必說了,比如張克俠、何基灃第三綏區的“賈汪起義”,廖運周的的陣前起義等,這都是地下黨員領導的。沒有這些關係,在沒有發生嚴重戰鬥時,經過協議放下武器接受解放軍改編的,可以視為投誠;如果打得你死我活以後,只能是投降了。

滇軍第60軍起義後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參加了抗美援朝,在戰場上表現也是可圈可點,漢江阻擊戰血拼美軍50天,彭總都交口稱讚。不太好接受的是濟南戰役中吳化文的起義,他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叛變成為偽軍,日本投降後被國民黨收編,解放戰爭中又來個起義,按政策所部被改編為三野第35軍,居然還是第一個衝進南京佔領“偽總統府”的部隊。



(濟南戰役吳化文)

所以這個事的部隊番號一直不太宣傳,恐怕也與此有關,好說不好聽吶。

最可恨的當然是宣佈起義後再度叛變的郝鵬舉,甚至把華野派過去改造部隊的政工人員抓捕後押赴南京,大部犧牲。氣得陳毅親自率兵平叛,徹底消滅了郝鵬舉的20000人部隊,郝本人打不過又投降,但已經無法饒恕了,被俘虜後予以公開槍斃。

(雲南起義盧漢)


度度狼gg


起義是成建制人也比較多有規模的,這種功勞最大;投誠可能是敵人一部分人過來, 並不是大部;投降就不用說了,是被打的不行才放下武器,待遇最低。

想起義並不是簡單的事,比如後來我軍的上將陳明仁的起義久頗費周折。(四戰四平,陳明仁及其守軍給我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起義後待遇很好)

從1948年7月起,國軍將領黃傑先後身兼長沙綏靖公署中將副主任、第三訓練處處長、國防部中將次長、陸軍第五編練司令官,實際在衡陽負責編訓第十四、第二十三和第一0二等新軍。 程潛、陳明仁將軍準備在長沙起義時,黃傑和國防部政工局長鄧文儀受國民黨政府之託,帶著槍械彈藥和蔣介石的信,乘飛機抵達長沙,企圖離間程潛和陳明仁的關係,破壞起義。但是最終起義仍然成功,陳明仁來到我軍的懷抱,一直到1969年去世。


李三萬的三萬裡


起義是主動投降,例如傅作義,被包圍的水洩不通,他選擇了起義。投誠是被打得無還手之力了。投降是直接被當場用槍指著腦袋,怕死不得不為之。人人都怕死,軍人一樣怕死,那麼他們之所以還敢往前衝,因為有比死更為殘酷的刑法,例如逃兵被槍斃,全家被連坐,凌遲處死等等,他們只能硬著頭皮上,前鋒部隊最容易死,軍閥是不會讓自己的不對打頭陣,都縮在後面,等對方包圍自己就投降,這就是中國過去的軍隊的做法,士兵平時就是吃喝嫖賭抽,軍官更是一個又一個的小老婆。打仗怎麼辦?老兵有的是辦法,讓新兵跑前邊,自己裝死,或者找個地方躲起來,看到己方敗退就跟著一起跑。一個人打幾十年丈還活的很好說明什麼?說明他們根本就是出工不出力。


龍行天下49029827




起義、投誠和投降的區別,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是根據從一個陣營投向敵對陣營的主動性程度來判斷的。

起義是主動性最高的一種行為。比如濟南戰役中的吳化文部起義和淮海戰役中的廖運周起義。

廖運周畢業於黃埔五期,早年就加入共產黨。遵照黨的指示,他奉命長期隱蔽,只和中共北方局組織部長朱瑞單線聯繫。

解放戰爭初期,廖運周按照陳毅的指示,暫不發動起義,在自己的部隊上建立黨組織,由黨員來控制這支軍隊。

在淮海戰役中,本來黃維兵團裝備精良,可以和解放軍的任何一支部隊抗衡。雖然在雙堆集被包圍,突出包圍圈是沒有問題的。

廖運周在這個時候和淮海戰役前委取得聯繫,把第12兵團引入瞭解放軍的包圍圈,然後宣佈戰場起義。

從以上就可以看出,起義是基於理想信念或某種利益的一種主動投向敵對陣營的軍事行動,和戰場形勢的好壞沒有任何關係。



投誠比起義低了一個檔次,它是指在戰場上處於不利的形勢,沒有機會突圍出去,又不想做無謂的犧牲和抵抗,在這樣情況下的投向敵對陣營,也有一點主動的因素,但基本上是被動的。

比如在遼瀋戰役中,長春守敵被圍達數月之久。東北野戰軍也攻不進去,長春守敵因為兵力過少也突圍不出來。

城中的鄭洞國將軍為節省糧食,曾打算放城裡的老百姓出城,但城外的軍隊拒絕接收這些百姓,擔心城裡的軍隊化裝突圍。



到了援兵無望,城內彈盡糧絕的時候,鄭洞國給蔣介石發了一封電報,象徵性了放了幾槍,就宣佈了投誠。

從上面可以看出,投誠是指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為了保全手下兄弟的性命,避免更多無辜傷亡的情況下的被動行為。



投降是最低的一種檔次,它是指軍隊戰到最後一刻,彈盡糧絕,喪失了戰鬥力情況下的一種選擇。

比如在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將軍指揮自己的第十軍與6倍於自己的日軍浴血奮戰,堅守孤城衡陽47天,最終在援兵無法靠攏,自己的軍隊喪失戰鬥力的情況下,為保全收下上萬兄弟的性命,他宣佈有條件投降。

當時軍隊彈盡糧絕,空投的物資都落到了日軍的陣地上。第十軍的大部分兄弟們都已經戰死,城中有9000多名傷兵,倖存的3000多名將士缺彈少糧。面對窮兇極惡的日軍,他們拼到了最後一刻,再也沒有辦法打下去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方先覺考慮了多種情況。如果突圍,憑藉2000兄弟的掩護,應該可以衝出去。如果自殺,也是以身殉職。但這兩個選擇都會把自己上萬兄弟的性命送給日本人。

最終方先覺選擇了有條件投降,自己的軍隊不受日本人管轄獨立成軍,有日本人撥付軍費和醫療來保全還活著的上萬將士。

三個月後,在軍統的掩護下,方先覺還是逃回了重慶,被全國人民稱為孤膽英雄。



很多人都認為起義比較光榮,投誠和投降比較可恥,尤其是頭像喪失人格。

其實也不盡然,按照國際法規定,基於人道主義精神,任何一支軍隊都要優待俘虜。

美國人鼓勵英雄,但他們更尊重生命。美國人認為在戰場上戰到最後一刻,彈盡糧絕時投降不是恥辱,而是一種光榮。

在這個世界上是很容易活著才難。一個人不負責任的死去最容易,為家人和手下的兄弟們有條件的放下武器求生,才是榮耀和負責任。


我們簡單的不能站在道德高地上,單方面的去對戰場上的將軍們的行為作出任何評判。設身處地去想,換位思考,也許我們更能理解他們。

在二戰中間,由於斯大林的錯誤指揮,導致上百萬的蘇聯軍隊被德軍包圍俘虜。在經過集中營的摧殘之後,大部分人在戰後都回到了蘇聯。斯大林宣佈他們是叛徒,全體送到西伯利亞去勞動改造,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死在德國人手上,最後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上。

人生無常,珍惜就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在不違背大義的情況下相互尊重就好。


新知傳習閣


待遇方面起義是高於投誠和投降的,但是起義的待遇高風險也很高,所謂高風險高收益。


起義最牛的人是三國時的張繡。

當年張繡第一次投降曹操時,曹操看上了他嬸子,和那小娘勾搭成奸,半夜正在被窩裡和小娘溫存時,張繡出其不意降而復反,殺的曹操措手不及,褲子都沒來得及穿,落荒而逃,還搭上了自己的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將典韋。


張繡反了曹操投降劉表,和劉表聯盟抗曹,後來曹操親自帶兵伐張繡,但是由於袁紹的的搗亂導致這次征伐不了了之。


張繡雖然和劉表聯盟,但是劉表在荊州,張繡在宛城,兩人根本無法守望相助。


所以後來袁紹曹操官渡之戰時,賈詡力勸張繡歸降曹操。


張繡還擔心當年自己把曹操堵被窩裡,害死了曹操的兒子侄子和大將,如果自己投降,曹操會不會秋後算賬呢?


賈詡說不會,賈詡分析說,曹操和袁紹現在正是膠著狀態,他急需要有外援來幫助他,你當年和他可以說是仇深似海,他如果連你都能接納,那無疑向天下群雄表示曹操海納百川的心胸,這樣那些猶疑的勢力才會來歸降曹公,所以這時候投降他是最好的時機,他不但不會秋後算賬,還會重用你。


張繡於是派人去曹營表達了自己想歸降曹公的願望,曹操很高興,張繡歸降那天他大排酒宴為張繡接風洗塵,曹操親自拉著張繡的手,對他噓寒問暖,還讓自己的兒子娶了張繡的女兒,兩人結成了兒女親家。


張繡這算是起義,起義其實就是雪中送炭,所以過去有啥解不開的仇疙瘩,這時候都得打掉牙合血吞,因為沒有這車碳,立馬就凍死了。


而投誠和投降待遇就要差遠了,投誠投降其實差不多。

投誠比較主動。比如蔡瑁聽說曹操帶領八十萬大軍兵發荊州,嚇得差點沒尿了,趕緊派人去聯絡曹操,說丞相俺打不過你,俺認慫,俺投降,你只要保證我活命就行。


投誠者的地位不算太高,還要經歷漫長的考察期和被鄙視期,如果熬不過去,也許會直接出局。


《三國演義》中周瑜用反間計就讓曹操把蔡瑁張允給殺了,這倆人是絕對水軍的人才,但是曹操不信任他們,所以一有風吹草動,他倆是第一懷疑對象,難逃一死。


投誠類似於風險投資,大公司併購了小公司,也許會網開一面留著經營團隊,但是很多大公司併購小公司就是為了把小公司吃掉,併購之後經過一番拆洗,原來生機勃勃的小公司立馬變得氣息奄奄。


投降更加不堪了。

投降就比如呂布被曹操圍困,走投無路,被擒住了。


在曹操審問他時,呂布表現出了對曹操的無限仰慕,說我呂布是英雄,你曹公也是英雄,如果我歸降了您,就像老虎插上了翅膀,必然無敵於天下。


呂布還求劉備在曹操面前講情,允許自己歸降。


忠厚仁義的劉皇叔笑著說一定幫他。然後朗聲和曹操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丁建陽董卓都是呂布的乾爹,都是被呂布這位孝順兒子給弄死的,曹操你看著辦,是不是要收呂布當兒子。


所以投降有時更像是破產併購,你這兒有一堆不良資產,我可以接收,也可以不要,主動權完全在甲方手裡,乙方沒有一丁點的議價的權力。


這就是被三者的區別。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1、起義。起義就是敵對的雙方中,想投靠對方,加入對方部隊,有起義想法的一方先就和對方有聯繫,然後根據對方的要求,讓對方派人對軍隊進行改制。和對方商定好,什麼日子起義,什麼地點起義,什麼時間起義,以求達到最佳的起義效果,震懾起義部隊原來的陣營的行為。

2、投誠。投誠就是敵對雙方進行對峙,準備進行交戰,但是還未交戰的雙方中,處於弱勢的一方被包圍,或者自己感覺沒有勝算,為了減少部隊的傷亡,不做無謂的犧牲。向強勢的一方交出部隊,讓對方進行改編。把弱勢一方的部隊分散編入強勢一方的部隊,和平解決問題,化解戰爭風險的行為。

3、投降。投降就是敵對雙方已經進行了戰爭,處於弱勢的一方被對方打的無還手之力,士兵普遍不願意再打下去了,被逼無奈,向對方交出武器,豎起白旗,任由對方處置的行為。


西凌詩社


歷史上的起義、投誠和投降有何區別?經常看歷史一類書籍,以及對歷史一類瞭解的人都知道,在歷史作品上經常會出現的起義、投誠和投降等字眼,都是發生在戰亂時期的行為,當然這三個的意思也是不同的,這三個行為所該做的事情與要承擔的後果也是不一樣的。

起義、投誠和投降,其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投降,投降也就代表了士兵放棄了抵抗,正式受降於敵軍,就像日本人在當年向中國宣佈無條件投降一樣,放棄了一切的抵抗,最終安排它們回國,而和投降僅有一字只差的投誠就不一樣了,投誠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背叛。

投誠就是代表著背叛自己的將領,去選擇一個其他的將領甚至是祖國,在客觀角度上來說,就是背叛了一個昏庸無用的降領,選擇了一個有作為的將領,所以說可以稱之為投誠,這是在內戰中才會出現的行為。都是內戰中的行為,起義和投誠就差不多,比如陳明仁將軍在1949年8月在湖南起義,宣佈胡南和平解放,而且也是向解放

軍投誠。

起義與投誠的前提一定都是因為自己的將領太過無能,所以說選擇了一個好的將領跟隨,這也是一個明辨是非的將軍應該做到的。

所以說這三個詞的意義都是不同的,投降最通俗易懂,起義和投誠需要的條件基本相似,都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向。


利刃巨透社


主要區別在於主動性,起義大於投誠,投誠大於投降,待遇差別也不小,起義優於投誠,投誠優於投降。

古代講究忠節孝義,尤其儒家注重君臣之道,無論起義、投誠還是投降,都被視為變節的叛徒,嚴加譴責和鄙視,但在宋朝以前這種“變節”行為並不被視為多大罪行,很多名將甚至文臣謀士都是數易其主,青史留名。

近代以來,隨著戰爭“法制化”,道德退居二線,起義、投誠、投降現象屢見不鮮,這三者之間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最大差別在於主動性,下面以解放戰爭為例分析。

一、起義

主動性最強,一般是主動聯繫我軍,或者在我軍策反時積極主動響應,不需要施加軍事壓力,便整建制投向我軍的。這種待遇最好,一般是繼續加以任用,給予相當的政治待遇。

最典型的起義將領是盧漢,盧漢是雲南昭通人,國軍二級上將,雲南省政府主席,實質上是雲南軍閥,被稱為最後一任“雲南王”。

1949年12月8日,盧漢不但主動率部起義,還扣押了國民黨高軍官李彌、軍統四大金剛之一沈醉等人,促成雲南和平解放。 盧漢起義後不久,國民黨派兵包圍昆明,想要消滅起義部隊,盧漢果斷指揮反擊,確保昆明安全,並且配合我軍把國民黨部隊徹底趕出雲南。

鑑於盧漢的重大貢獻,盧漢先後出任雲南軍政委員會主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74年5月,盧漢3因病逝世,葉劍英、鄧小平出席了他的遺體告別儀式。

最成功起義將領的是陳明仁,黃埔軍校一期畢業,解放戰爭時曾在東北戰場擊敗林彪,後任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長沙警備司令、省綏靖總司令,中將軍銜,擁兵15萬。

我軍為和平解放長沙,對陳明仁做了大量策反工作,陳明仁還是猶豫不決。關鍵時刻,毛主席承諾:“只要陳明仁過來,我們還要重用他。”

1949年8月,陳明仁在長沙宣佈正式起義,所屬部隊編入解放軍第21兵團,陳明仁為兵團司令員、湖南軍區副司令員,後任第55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國共雙料將軍。

毛主席曾親自陪同陳明仁遊覽北京名勝古蹟,併合影留念,陳明仁回長沙後高興地說:

“我為蔣介石出生入死賣命大半生,難聽到他一句誠懇、親切的話,毛主席與我首次相見,卻如此平易近人,寬厚仁慈,真有天壤之別呵!”

與陳明仁類似的還有時任綏遠省政府主席、保安司令的董其武,時任新疆警備總司令的陶峙嶽,他們在1955年均被授予上將軍銜,是3個被授予將軍銜的國民黨起義將領。

二、投誠

敵軍已處於戰略劣勢,陷入我軍包圍,基本沒有取勝希望,權衡利弊後,選擇放下武器,投向我軍,主動性不如起義,但因為沒有交戰,給雙方造成損失,還是會給予一定待遇的。

最著名的投誠將領是傅作義,解放戰爭時任華北“剿總”司令,平津戰役時,我軍已經掃清北平外圍,對北平形成包圍,傅作義已經成為甕中之鱉,但為了保護這座千年古都,我軍決定暫緩進攻,積極策反傅作義。經過多次接觸談判,傅作義在1949年1月底,接受我軍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條件,率部向我軍投誠。

傅作義的投誠,不僅使得國共雙方免於傷亡,還保護了古都北京和200萬市民的生命財產,在中外引起強烈反響,後又對綏遠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貢獻,對民族有大義,對國家有大功,因此建國後歷任水利部、水利電力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

三、投降

投降的主動性最差,實際上是在雙方交戰後,一方發現自己打不過對方,或者已經被對方打敗,為了活命才不得已放下武器,投向對方。投降的人是要作為戰俘甚至戰犯對待的。

這種情況在解放戰爭中情況最多,國民黨眾多高級將領都是作為俘虜甚至戰犯被抓的,比如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鄭庭笈、李仙洲、文強等等。

我軍一向執行優待俘虜的政策,他們在接受我軍改造後,大多數思想發生了轉變,從1959年起一大批國民黨戰俘被陸續特赦,安排在人大、政協等單位工作。

後來,毛主席決定將國民黨戰俘全部釋放,包括那些拒不接受改造,仍不悔改的頑固分子。很多人對此不理解,毛主席頗有感慨地說了一句話:我們的江山坐了這麼久了,都是中國人,不要過分擔心,大家都老了,讓他們出去吧。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