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專業運動員,一月300km+跑量是什麼體驗?

YERO


在備戰東京馬拉松的時候,我進行了5個月的系統訓練,那個時候,基本上月跑量都在320-360km以上,由於訓練計劃安排合理,訓練後的恢復也十分注意,因此我完成了整個訓練之後,東京馬拉松成功PB 3小時18分01秒,而整個過程,我並沒有受傷。下面就說說我的體驗吧。

一、平均每週跑量

一個月300km的跑量,也就意味著你一個星期的跑量至少要在75km左右。一週7天,算下來,平均也就是每天不到11公里。說實話這個跑量在很多跑步達人眼裡都不算什麼。因為每天10公里對全馬成績在330左右的大人眼裡只是一個入門了。

我在前兩年進行減肥的時候,在從190到150斤這個區間的時候,我就嘗試過這個跑量。那時候,我每天跑15公里,一週跑5天,中間穿插著休息2天。兩個月下來,我成功從190斤減肥140斤,那時候我的周跑量就是75km,剛好一個月300km。

二、每天的跑步如何分配

減肥跑和馬拉松訓練是不一樣的。減肥跑,每天的跑步速度和強度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為那個時侯體重還是比較大,因此只要勻速跑就可以了。我在進行減肥跑的時候,使用的是MAF 180訓練法。就是跑步時把心率控制在“

180-年齡”這個數字左右。這樣跑下來,感覺10-15公里還是相當輕鬆,舒舒服服就完成了。

而馬拉松訓練的話就不一樣了,特別是對成績有相當要求的時候。在備戰東京馬拉松的時候,我是把成績瞄準3小時10分的國家二級標準,同時也是波士頓馬拉松的成績標準的。在訓練計劃裡面會把跑步分成5種不同的強度(速度),每種強度下面每週安排的公里數都不一樣。其中包括了L/E(長距/輕鬆)跑,M(馬拉松配速)跑,T(乳酸門檻)跑,I(高速衝刺)跑,R(重複極限衝刺)跑。根據訓練的程度,在保證每週總跑量不變的前提下,每種訓練的距離都不一樣。

可以跟你說,這樣的系統訓練,會讓你的成績突飛猛進。

三、如何安排休息和利用休息

休息在馬拉松訓練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你無法做到好好休息,很容易就會進入過度訓練的狀態,從而導致受傷。休息並不就是完全可以睡懶覺什麼都不做了,休息日只是不跑步而已,完全可以用來進行核心力量訓練。因為跑步過程中,全身的肌肉都會被調動。強有力的核心肌肉,會讓你跑步的時候更加輕鬆,配速自然更快。而且核心肌群能保護你的關節,不容易受傷!

因為我一週會安排兩個的高強度訓練日,分別是週三和周天,因此我通常會把休息日安排在週一和週四,讓高強度之後的身體有休息的時間。這樣的安排,也許是我一直以來沒有受傷的關鍵!

四、最大跑量400公里,我是怎麼安排的。

別的不說,就看看我在備戰2017年備戰柏林馬拉松時的400km月跑量的訓練計劃吧,這個計劃跑下來,身體還是挺累的。

不過我後期添加了不少恢復設施,譬如每天都用的泡腳盆,還有按摩腿部的按摩機!哈哈!

五、跑量不要一下子增加,循序漸進

在業餘跑者之中,我的跑量可能已經很多了吧,其實我也是從每週40-50的量慢慢上來的,循序漸進很重要,畢竟馬拉松是一種愛好,沒有必要因此讓自己的身體受傷哦!

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跑者水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們一起做跑步健身的專家!


跑者水月


如果只是光看300公里這一里程數,而不考慮強度的話,其實並不是什麼難題。什麼?你認為我是在吹牛逼?在我備戰馬拉松或者超級馬拉松的期間,一個月跑量都接近400公里。

一般來說,一個月有30天或者31天時間,300公里里程的話,平均到每天就是10公里。一般來說,對於一個稍有經驗的跑者來說,跑個10公里也就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在學習或者工作之後,拿出一個小時來鍛鍊一下身體,放鬆一下心情,這其實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更何況,如果備戰馬拉松或者超級馬拉松,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在週末要跑長距離,也就是要跑30公里左右,這一下子相當於3天的跑量。因此即使有時候因為突發事件等影響,做不到每個月天天跑步,但週末的長距離跑量足以彌補。

或許還有人會問,這麼大的跑量,這麼頻繁的訓練,會不會太累或者導致受傷。如果你是一個剛剛開始跑步的人,上來就一個月跑300公里肯定會受傷,這需要慢慢來,每週增加的跑量不要超過10%。但如果你是一個有經驗的跑者,這樣的訓練量不會受傷。

這裡還要糾正一個很多人錯誤的看法,認為跑步太多會導致膝蓋受傷。確實,有些跑友跑不多了膝蓋會疼,但這不是跑步的錯,而是訓練方法或者跑步姿勢導致。就我觀察,中國很多人跑步的姿勢都存在問題,很多人都無法做到前腳掌著地。錯誤的落地方式會容易導致受傷,這或許和我們的體育課老師從來沒有教過如何跑步有關。

【菱鏡頭】系頭條問答簽約作者


菱鏡頭


我來告訴你吧,300km+非專業運動員,你就是業餘的pb這個強度也太大了,已經嚴重影響你的生活和精神了,我認為量力而行,樂在其中比較重要了,8.9月份是為了跑北馬做準備,下來一個月也就120km左右啦,每週跑三次,週末的一次都是20km以上,已經影響到生活了,所以300km基本上就是就是扯淡,對自己不負責!

第一次北馬,5小時內完成,重在參與吧!


西楚霸王Mac


一個月300km+,乍聽上去確實不多:每天平均10公里,多數非新手1小時不到就可以跑完。對一個“嚴肅跑者”來說,這幾乎沒啥感覺。

不過,在中國城市跑步,如果你在意空氣質量的話,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還是有些難度的。

筆者的原則是,只要AQI大於150(紅色,不健康;依據是aqicn.org網站),就不出門跑步。

即便在空氣汙染還不算全國最嚴重的上海,今冬也已經遭遇過幾波霧霾鎖城。

元旦本來已經報好名、領好參賽包的上海郊區馬橋迎新半馬,因為當天早晨AQI突破200(紫色,很不健康;最高300+為褐色,危險),只好忍痛放棄。

上週又有一波霧霾來襲,連續五六天沒法跑。這兩天好不容易AQI降到100以內,偏偏趕上降溫到冰點和雨雪天氣,又沒法跑了。

還好昨天見縫插針,跑了個16公里。本月迄今只跑了80公里,全月眼看只有一百多(上旬去三亞避寒度假,又是五六天沒跑)。

去年夏天七八兩月,因為上海遭遇罕見高溫酷暑,每次跑量也從10公里以上降至5公里,全月下來不到150km。

查了下Endomondo上的跑量統計,自己最後一次跑量突破300公里,是2016年10月的330km;而跑量最多的一個月是2014年6月,420公里。

結論:如果你要追求馬拉松成績,維持300km+跑量還是有必要的。而假如你像筆者這樣,對成績沒有太大追求——例如只求馬拉松跑進4小時、60分萬歲,那麼每月一兩百公里的跑量已經足夠,不必強求大跑量。


跑步天涯



每天走加跑這麼遠,一般人我都不告訴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