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寶釵撲蝶暗示了什麼?

潤楊閬苑


如果說平時寶釵端莊穩重,溫厚豁達,"任是無情也動人”,寶釵撲蝶則展示了寶釵活潑可愛,率真熱烈的真我。同時也預示了寶,釵,黛三人的感情走向。



花神節,眾姐妹到花園玩耍,迎春發現黛玉未到,寶釵自動請纓去“鬧了他來”,可是在瀟湘館門口卻看見寶玉進去了,想到寶黛二人青梅竹馬,不避嫌疑,就自動退出了,這是她藏拙守愚的理智在掌控著她。可是,當她看到一對玉色蝴蝶忽起忽落,忽上忽下,十分有趣時,卻取出團扇欲撲了來玩耍,則是她的本性了。



《紅樓夢》無一處閒筆,從一對蝴蝶的“玉色",很容易想到賈母口中常說的"兩個玉兒”,很明顯,玉色蝴蝶象徵寶黛二人,忽上忽下來來往往的翩躚起舞,正是落在寶釵眼中的寶黛二人不避嫌疑的互動,理智上寶釵想避開真實的寶黛愛情,但內心的熱烈卻讓她去破壞,想佔有這美好的情感。



而最終玉色蝴蝶翩翩飛過河去,則意味著寶釵終究沒有成功,寶黛愛情有驚無險,而事實也是如此,此後不久,黛玉偷聽到寶玉在湘雲與襲人面前稱揚自己,大為感動,最終引寶玉成為知己。


萍風竹雨123


《紅樓夢》裡有幾組畫面讓人難以忘懷,比如寶釵撲蝶、黛玉葬花、湘雲醉臥、惜春作畫、可卿病臥、妙玉獨行和寶琴立雪等,這些畫面都反映了人物獨特的個性,唯美動人,這些畫面也只能由其中的人物來完成,角色互換將顯得很突兀,甚至不和諧,試想一下,換成大方溫婉的寶釵葬花,體弱多病的黛玉撲蝶?

寶釵撲蝶和黛玉葬花這兩組鏡頭都出現在書中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冢飛燕泣殘紅》,這一回發生在芒種,當時群芳皆出,祭餞花神,獨缺黛玉,寶釵去尋黛玉,見寶玉進瀟湘館,便抽身回來,然後帶出撲蝶的畫面:

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對於寶釵撲蝶,有人解讀為寶釵撲的“一雙玉色蝴蝶”喻指寶玉與黛玉,寶釵此舉是意在拆散“木石前盟”,但六甲番人卻認為這未免有過度解讀之嫌,書中其實交代得很清楚,寶釵只是臨時生起玩耍之心。薛寶釵雖然比寶玉大兩歲,但此時也不過十五六歲,自有少女心性,從撲蝶的動作也可以看出她也有天真活潑的一面,至此,寶釵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那麼,這段描寫算不算多餘的閒筆呢?六甲番人認為,這也不能算。雖然撲蝶並沒有寄託太多的寓意,但卻有多處作用:

一、正如上文提到的,這段逼真的描寫留給我們豐實的想象,我們看到寶釵的少女情趣,也可以體會到寶釵在春天裡輕快的心情。

二、這個畫面帶出了“滴翠亭事件”,寶釵“金蟬脫殼”,裝成在尋找黛玉,從而避免生出事端,可見其善良機智。

三、寶釵撲蝶與黛玉葬花發生在同一天,回目中的楊貴妃與趙飛燕都是絕代美人,有了前段楊妃的輕快,方更顯後段飛燕的悲傷,前後形成鮮明對比,讓人印象愈發深刻。

在春天裡,每位少女都應該是快樂的,如同寶釵撲蝶那般投入春天的懷抱,黛玉的孤獨,黛玉的傷春,是值得憐憫的,但大家又何必學著去葬花呢?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六甲番人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芒種祭餞花神,眾姐妹中獨缺黛玉未到,寶釵本想去鬧了黛玉來,途中卻見寶玉進瀟湘館,想到寶黛二人青梅竹馬不避嫌疑,便獨自走開了。

原文: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個人以為,青春少女寶釵在看到“一雙玉色蝴蝶”時感覺“十分有趣”天真爛漫真情自然流露玩耍撲蝶,暗示了寶釵內心對成雙成對的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嚮往。

同時寶釵撲蝶的歡樂愉悅場面,也與正在葬花的林黛玉“質本潔來還潔去”的悲觀情緒形成強烈對比。然而寶釵撲蝶嬉戲的歡愉,卻很快遭遇到了小丫頭林紅玉的“私情”,這與之後寶釵“繡鴛鴦夢兆絳雲軒”聽到寶黛二人的“私情”相照應,也許更暗示了寶釵的婚姻生活中的幸福時光註定會是短暫的轉眼飛逝,因為“縱然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


阿丹151014015


寶釵很有大家閨秀的風範,言談舉止都十分的符合封建禮教的標準,所以明明她的年紀很小卻給人一種老成持重的感覺,因為不合規矩的事情她從來不做。

也許未入賈府之前的她也是個淘氣小孩,可是到賈府的她就是名門淑女了。不是說她不好,就是那樣的性格一點都不好玩。

直到芒種節寶釵在滴翠亭撲蝴蝶,才讓我們看到她天真爛漫的那一面,但事情如果這麼簡單結束也就好了。

後來寶釵偷聽到小紅和墜兒的談話,為了不讓自己被小紅記恨,寶釵就金蟬脫殼把這個事嫁禍給了黛玉,這樣的寶釵又讓我不解釋和疑惑。

曹公把兩個性子的寶釵都展現在我們眼前,那他寫寶釵撲蝶到底在暗示一些什麼呢?

第一、突出表現寶釵的天真爛漫,其實她內心深處也有少女情懷

寶釵在眾人表現的成熟穩重、做事得體,很容易讓人忘記她只是一個半大孩子,雖然大家都叫她寶姐姐,可實際上她也只比寶玉大一歲,最多也就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

在這樣的年紀就該如湘雲那般活波開朗,不然也該如黛玉一般精靈古怪、多愁善感,寶釵的規行矩步讓人覺得她不像這個年紀的小孩子。

曹公最看重的兩個女孩子便是黛玉和寶釵,如果寶釵就是一個不熱愛生活的木頭人的話,那她也不值得曹公如此偏愛了,於是為了表現寶釵骨子裡天真爛漫的性格,就有了寶釵在滴翠亭撲蝴蝶這一幕。

寶釵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跑得香汗淋漓,嬌喘細細,寶釵很少會有這樣失態的時候,可是這個時候的她卻異常可愛,因為她展現了屬於這個年紀的少女情懷。

不做作不虛偽不去顧及周邊人和物,只是單純的玩耍。寶釵撲蝶和晴雯撕扇這樣美好的場景並列,可見寶釵的美。任是無情也動人,有情的寶釵顯得更加好。莞爾一笑,嫣然無方。

胭脂齋都說池邊戲蝶,偶爾適興;亭外機智脫殼。明寫寶釵非拘拘然一女夫子。這一簡單的遊戲,寶釵的整個人好像都活躍了起來,不是那個只會說教的寶姐姐,而是生動有趣的大家閨秀。

第二、寶釵知道自己在嫉妒和陷害黛玉,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邪惡,才會有以後的彌補

紅樓夢書裡說因為寶釵平易近人大家都愛和她一塊玩,為此黛玉心中便不痛快,大家都在說黛玉是在嫉妒寶釵。

可其實早在不知不覺中寶釵也把黛玉當成了對手,不然她也不會在放棄撲蝶偷聽到小紅的秘密後就嫁禍給黛玉。

猶未想完,只聽"咯吱"一聲,寶釵便故意放重了腳步,笑著叫道:“顰兒,我看你往那裡藏!”

腦中還沒有想好如何妥善護理整件事情,寶釵便脫口而出黛玉的名字,可見這就是本能的反應,寶釵肯定在心中反覆無數次的唸叨過黛玉的名字,不然也不會說出口的這樣自然和快捷。

以前寶釵說她感受不到黛玉對她的嫉妒,其實她心中又何嘗不羨慕黛玉的生活,黛玉住賈府名正言順,不費吹灰之力就盡得了賈母和寶玉的喜歡,這些是寶釵付出許多倍的努力都得不到的東西,也許不想承認,但寶釵骨子裡就是嫉妒黛玉的。

這次的事件讓寶釵看清也正視了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她自己也覺得不好,既然這次對不起黛玉了,那以後就對黛玉好一點以彌補此次之過,這也才有了以後寶釵主動向黛玉示好,開解黛玉和給黛玉送燕窩等事情。

第三、寶黛是成雙成對的蝴蝶,寶釵撲蝶意欲摻合寶黛姻緣,沒有追上的蝴蝶暗示她無法走進寶黛的愛情之中

寶釵撲蝶之前有一個鋪墊,眾姊妹在過芒種節,她自告奮勇去找黛玉,寶釵道:“你們等著,我去鬧了他來。”說著便丟下了眾人,一直往瀟湘館來.

正她當到瀟湘館時看到寶玉去先找黛玉了,於是她就沒有進去找黛玉了。本想返回去找姊妹們,忽然看到一雙飛舞的蝴蝶就不由自主的去撲著玩了。

自古就有把蝴蝶比喻成愛侶的典故,寶釵撲蝴蝶之前恰好看到寶玉去找黛玉,那是不是可以說兩者有一定的聯繫。

那對蝴蝶就是寶玉和黛玉,寶釵撲蝴蝶是否就是想要摻合進寶黛愛情之中,可是很可惜即便寶釵很努力最後還是沒有追趕上兩隻蝴蝶,這是否也在暗示寶釵永遠無法進入寶黛的愛情之中?

據現有紅樓的結局,寶釵和寶玉成婚了,可是因為寶釵始終無法走進寶玉心中,最後寶玉還是出家了,寶釵到底還是一個人。“縱使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也許就印證了寶釵最後的結局!


少讀紅樓


“寶釵撲蝶”是《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的一個畫面。作者通過這個情節,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一幅仕女圖,表現少女那種天真活潑的情趣,使人物的形象顯得豐滿——寶釵雖然生性平和穩重,但她畢竟是個少女,而性格也不是單一的,也有青春少女活潑可愛的一面。



記得有位名人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讀者的想象力。宏大敘事,博大精深的《紅樓夢》多線頭髮展,主線一明一暗,作者通過“寶釵撲蝶”的這一情節,也預設了一個伏筆——寶釵的出現,客觀上驅散了兩小無猜的兩玉:寶玉和黛玉的姻緣。請看曹公筆下的情景:


寶釵一路逶迤來至瀟湘館,想找黛玉一起來玩,“忽然抬頭見寶玉進去了,寶釵便站住低頭想了想:寶玉與黛玉從小兒一處長大,他們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嘲笑喜怒無常;況且林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性兒的。此刻自己也跟了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嫌疑。”想畢,抽身回來。

這裡,作者通過對寶釵內心活動的描寫,顯示了寶釵處事的謹慎,考慮問題的精細周密,這和寶釵平和穩重的性格,是十分相契的,描寫恰到好處。

而天真活潑是少女的天性,寶釵也不列外。請繼續看畫面:

“寶釵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這不是純粹的青春少女天性嗎?而客觀上,兩隻玉蝴蝶卻無端被她撲散了!


再看“寶釵撲蝶”細節的描寫:

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將蝴蝶飛舞的情態,逼真地描出來了,這不僅增添了這一情節的畫面美,且又進一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人物的活動:“寶釵躡手躡腳的 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這樣的細節描寫,真切動人,給讀者畫出一個美麗的畫面,畫面中寶釵的表現,符合青春少女的天性,並無不妥之處。而兩隻可愛的玉蝴蝶,卻被她手中的扇子撲散了……

《紅樓夢》是青少年時代所讀,閱讀中屢屢淚下,望窗外明月悲嘆,月光下流連忘返!當時印象深刻,時與日俱去,行走紅塵之路,如今很多情景都有些模糊了,而動人心絃的一些畫面,依然清晰。個人淺見,未必正確!網友若有不同見地,可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共同促進,共同提高認識。



寶釵在芒種日與眾姑娘一起獨缺黛玉想去找,見寶玉去了瀟湘館遂未去,認為他二人不避嫌。看見一對玉色蝴蝶遂追,寶釵撲追這對玉蝴蝶的過程,描寫兩隻蝴蝶忽起忽落,將欲過河,飛向滴翠亭。這段象徵描寫,用擬人手法把寶黛兩個玉兒比做玉蝴蝶,二人正處於情感懵懂期,情感上起伏如蝶飛起飛落。正在不確定時,情感由波折正向穩定期過渡。二人情感好比梁山伯與祝英臺兩個人的戀情,一波三折,遇到家長阻撓。又有薛家也相中寶玉也在進行努力,薛寶釵也有心像馬文才,想拆散這對寶黛之戀,由此後果有寶黛生死兩隔之象。但是兩隻玉蝴蝶飛入滴翠亭方向,寶釵未跟上,路遇林小紅與墜兒談私相傳遞手帕之事。後來寶釵受自由戀愛影響,也去怡紅院,一個女子也不避嫌,以直接交往賈寶玉來拆散寶黛之戀。寶釵有此心。暗示幾方面。


圃香


暗示著她會阻擾黛玉和寶玉他們走在一起。應該說,自從寶釵來到賈府,黛玉頓感不爽,總覺得她是與寶玉之間的一道牆垣,事實上寶釵也時不時主動親近寶玉,給小心眼的黛玉帶來很大壓力(這種情形很多人會有體會的)。試想,黛玉哪一次吃醋、鬧脾氣,不是因為這個寶姐姐呢!?所以,寶玉寬慰黛玉說“你放心!”。

不但有寶釵撲蝶一節,繡春囊也是她放的(薛蟠從外面搞來的)。繡春囊事件,表面上是引起的抄檢大觀園,趕走了司棋。司棋這個黑鍋一直背到今天、還有人要讓她繼續背。而接下來,襲人在王夫人面前打小報告,實際上是說小姐們都大了,男女有別,不正是影響得寶黛之間的日常交往、親近嗎!?

後來,寶玉被寶釵安排人救到紫檀堡,謊稱黛玉已投井而死,所以寶玉沒有回賈府;黛玉在不知寶玉死活、煎心期盼中哭幹了眼淚;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自縊保節,二人沒有見上面。

昨日黃土壟中埋白骨,今宵帳底臥鴛鴦。一年後,寶玉埋了黛玉的屍骨,回來的晚上,寶釵再次用那雪白的酥臂,終於誘惑寶玉成就了好事。生米已成熟飯,寶玉只得認了。這個時候,寶釵還算計著賈家的家業呢。

當然,故事還沒有完。最後,寶玉寧可懸崖撒手、做和尚、做乞丐,也不願聽寶釵之諷諫。寶釵後來偷嫁雨村;後來隨雨村發配東北,病死在路上、埋在路邊雪中。


窺夢紅樓


我看紅樓夢就和看其他小說一樣,不去仔細研究,我也沒有那個水平。至於寶釵撲蝶,我認為是小孩子耍著玩,當她聽到亭子裡丫頭們竊竊私語,她為了不讓事情鬧的尷尬,就故意大聲說顰兒我看見你了,實際上就是告訴丫頭們別背後亂說他人,以免招來禍端。我認為薛寶釵是個善良的人,聰明的人。


小水滴213269177


寶釵是一個戴著面具生活的人,或者說是一個不經意戴著面具生活的人。在傳統觀念和目今大勢中,寶釵是幾近完美的。溫雅端莊、貌美識文,待人接物、言談舉止都堪稱大家閨秀的模板,可以說無可挑剔。但也正因為如此,寶釵給人一種印象不鮮明的標誌,或者說以不鮮明為標誌。就連賈母行將入土之人都覺得寶丫頭嚴重的缺乏生活情趣,或者說過於做作不真實,缺乏親切感。寶釵同任何人表面上處得都不錯,包括曾經的情敵黛玉。而實際上,寶釵對任何人都很少的表露真性情,除了書中絕無僅有的一次“大怒”。如此標準化的嫻雅之人,難得的發怒引出眾多文人墨客及紅樓愛好者的猜想和推演。筆者認為,全書寶釵都處於一種不自覺的“裝”中,唯一能觸及這個人物真實內心的情形,就那麼幾次。一次就是上文說的“大怒”,當時寶釵入宮計劃落敗、賈母借張道士提親封殺金玉良姻、寶玉黛玉狂撒狗糧給了寶釵極大的刺激,使得如此能裝之人再也不正常了,絕無僅有的發了一次怒。另一次是寶玉捱打,薛家三口關起門來說了幾句知心話,文龍兄撕扯妹妹的遮羞布,讓寶丫頭難得的哭了一次。還有一次是抄檢大觀園,寶釵第二天灰溜溜的走了,雖然符合她為人處世的風格,但也不免被動的意味。而全書中最為吸引人的就是寶釵撲蝶。無論是87版電視劇還是李少紅版,都對這一段進行了非常充分的詮釋。要知道寶釵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雖然穩重端莊是她的風格,也是被世人大為稱道的美德,但骨子裡她還是妙齡少女。我們應該對寶釵寬容些,就好比曹公刻意留了“撲蝶”這一手兒一樣。


終未成橘


梁山伯祝英臺最後是化蝶的一對情侶!不被世俗所接受,被迫分離,最後雙雙斃命!他們的魂魄傳說是化蝶了,玉色就是悲壯的死亡之色了,可見寶釵是拆散兩個玉兒的真正殺手,我覺得林黛玉死後,賈寶玉和薛寶釵圓房是紅樓夢最大的敗筆,應該在賈寶玉得知林黛玉死訊後,去大哭一場,然後精神失常,最後被瘋瘋癲癲的道士和尚帶走,遁入空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