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钗扑蝶暗示了什么?

润杨阆苑


如果说平时宝钗端庄稳重,温厚豁达,"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扑蝶则展示了宝钗活泼可爱,率真热烈的真我。同时也预示了宝,钗,黛三人的感情走向。



花神节,众姐妹到花园玩耍,迎春发现黛玉未到,宝钗自动请缨去“闹了他来”,可是在潇湘馆门口却看见宝玉进去了,想到宝黛二人青梅竹马,不避嫌疑,就自动退出了,这是她藏拙守愚的理智在掌控着她。可是,当她看到一对玉色蝴蝶忽起忽落,忽上忽下,十分有趣时,却取出团扇欲扑了来玩耍,则是她的本性了。



《红楼梦》无一处闲笔,从一对蝴蝶的“玉色",很容易想到贾母口中常说的"两个玉儿”,很明显,玉色蝴蝶象征宝黛二人,忽上忽下来来往往的翩跹起舞,正是落在宝钗眼中的宝黛二人不避嫌疑的互动,理智上宝钗想避开真实的宝黛爱情,但内心的热烈却让她去破坏,想占有这美好的情感。



而最终玉色蝴蝶翩翩飞过河去,则意味着宝钗终究没有成功,宝黛爱情有惊无险,而事实也是如此,此后不久,黛玉偷听到宝玉在湘云与袭人面前称扬自己,大为感动,最终引宝玉成为知己。


萍风竹雨123


《红楼梦》里有几组画面让人难以忘怀,比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惜春作画、可卿病卧、妙玉独行和宝琴立雪等,这些画面都反映了人物独特的个性,唯美动人,这些画面也只能由其中的人物来完成,角色互换将显得很突兀,甚至不和谐,试想一下,换成大方温婉的宝钗葬花,体弱多病的黛玉扑蝶?

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这两组镜头都出现在书中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一回发生在芒种,当时群芳皆出,祭饯花神,独缺黛玉,宝钗去寻黛玉,见宝玉进潇湘馆,便抽身回来,然后带出扑蝶的画面:

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对于宝钗扑蝶,有人解读为宝钗扑的“一双玉色蝴蝶”喻指宝玉与黛玉,宝钗此举是意在拆散“木石前盟”,但六甲番人却认为这未免有过度解读之嫌,书中其实交代得很清楚,宝钗只是临时生起玩耍之心。薛宝钗虽然比宝玉大两岁,但此时也不过十五六岁,自有少女心性,从扑蝶的动作也可以看出她也有天真活泼的一面,至此,宝钗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那么,这段描写算不算多余的闲笔呢?六甲番人认为,这也不能算。虽然扑蝶并没有寄托太多的寓意,但却有多处作用:

一、正如上文提到的,这段逼真的描写留给我们丰实的想象,我们看到宝钗的少女情趣,也可以体会到宝钗在春天里轻快的心情。

二、这个画面带出了“滴翠亭事件”,宝钗“金蝉脱壳”,装成在寻找黛玉,从而避免生出事端,可见其善良机智。

三、宝钗扑蝶与黛玉葬花发生在同一天,回目中的杨贵妃与赵飞燕都是绝代美人,有了前段杨妃的轻快,方更显后段飞燕的悲伤,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印象愈发深刻。

在春天里,每位少女都应该是快乐的,如同宝钗扑蝶那般投入春天的怀抱,黛玉的孤独,黛玉的伤春,是值得怜悯的,但大家又何必学着去葬花呢?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六甲番人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芒种祭饯花神,众姐妹中独缺黛玉未到,宝钗本想去闹了黛玉来,途中却见宝玉进潇湘馆,想到宝黛二人青梅竹马不避嫌疑,便独自走开了。

原文: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个人以为,青春少女宝钗在看到“一双玉色蝴蝶”时感觉“十分有趣”天真烂漫真情自然流露玩耍扑蝶,暗示了宝钗内心对成双成对的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向往。

同时宝钗扑蝶的欢乐愉悦场面,也与正在葬花的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悲观情绪形成强烈对比。然而宝钗扑蝶嬉戏的欢愉,却很快遭遇到了小丫头林红玉的“私情”,这与之后宝钗“绣鸳鸯梦兆绛云轩”听到宝黛二人的“私情”相照应,也许更暗示了宝钗的婚姻生活中的幸福时光注定会是短暂的转眼飞逝,因为“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阿丹151014015


宝钗很有大家闺秀的风范,言谈举止都十分的符合封建礼教的标准,所以明明她的年纪很小却给人一种老成持重的感觉,因为不合规矩的事情她从来不做。

也许未入贾府之前的她也是个淘气小孩,可是到贾府的她就是名门淑女了。不是说她不好,就是那样的性格一点都不好玩。

直到芒种节宝钗在滴翠亭扑蝴蝶,才让我们看到她天真烂漫的那一面,但事情如果这么简单结束也就好了。

后来宝钗偷听到小红和坠儿的谈话,为了不让自己被小红记恨,宝钗就金蝉脱壳把这个事嫁祸给了黛玉,这样的宝钗又让我不解释和疑惑。

曹公把两个性子的宝钗都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他写宝钗扑蝶到底在暗示一些什么呢?

第一、突出表现宝钗的天真烂漫,其实她内心深处也有少女情怀

宝钗在众人表现的成熟稳重、做事得体,很容易让人忘记她只是一个半大孩子,虽然大家都叫她宝姐姐,可实际上她也只比宝玉大一岁,最多也就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在这样的年纪就该如湘云那般活波开朗,不然也该如黛玉一般精灵古怪、多愁善感,宝钗的规行矩步让人觉得她不像这个年纪的小孩子。

曹公最看重的两个女孩子便是黛玉和宝钗,如果宝钗就是一个不热爱生活的木头人的话,那她也不值得曹公如此偏爱了,于是为了表现宝钗骨子里天真烂漫的性格,就有了宝钗在滴翠亭扑蝴蝶这一幕。

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跑得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很少会有这样失态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的她却异常可爱,因为她展现了属于这个年纪的少女情怀。

不做作不虚伪不去顾及周边人和物,只是单纯的玩耍。宝钗扑蝶和晴雯撕扇这样美好的场景并列,可见宝钗的美。任是无情也动人,有情的宝钗显得更加好。莞尔一笑,嫣然无方。

胭脂斋都说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机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这一简单的游戏,宝钗的整个人好像都活跃了起来,不是那个只会说教的宝姐姐,而是生动有趣的大家闺秀。

第二、宝钗知道自己在嫉妒和陷害黛玉,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邪恶,才会有以后的弥补

红楼梦书里说因为宝钗平易近人大家都爱和她一块玩,为此黛玉心中便不痛快,大家都在说黛玉是在嫉妒宝钗。

可其实早在不知不觉中宝钗也把黛玉当成了对手,不然她也不会在放弃扑蝶偷听到小红的秘密后就嫁祸给黛玉。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脑中还没有想好如何妥善护理整件事情,宝钗便脱口而出黛玉的名字,可见这就是本能的反应,宝钗肯定在心中反复无数次的念叨过黛玉的名字,不然也不会说出口的这样自然和快捷。

以前宝钗说她感受不到黛玉对她的嫉妒,其实她心中又何尝不羡慕黛玉的生活,黛玉住贾府名正言顺,不费吹灰之力就尽得了贾母和宝玉的喜欢,这些是宝钗付出许多倍的努力都得不到的东西,也许不想承认,但宝钗骨子里就是嫉妒黛玉的。

这次的事件让宝钗看清也正视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她自己也觉得不好,既然这次对不起黛玉了,那以后就对黛玉好一点以弥补此次之过,这也才有了以后宝钗主动向黛玉示好,开解黛玉和给黛玉送燕窝等事情。

第三、宝黛是成双成对的蝴蝶,宝钗扑蝶意欲掺合宝黛姻缘,没有追上的蝴蝶暗示她无法走进宝黛的爱情之中

宝钗扑蝶之前有一个铺垫,众姊妹在过芒种节,她自告奋勇去找黛玉,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

正她当到潇湘馆时看到宝玉去先找黛玉了,于是她就没有进去找黛玉了。本想返回去找姊妹们,忽然看到一双飞舞的蝴蝶就不由自主的去扑着玩了。

自古就有把蝴蝶比喻成爱侣的典故,宝钗扑蝴蝶之前恰好看到宝玉去找黛玉,那是不是可以说两者有一定的联系。

那对蝴蝶就是宝玉和黛玉,宝钗扑蝴蝶是否就是想要掺合进宝黛爱情之中,可是很可惜即便宝钗很努力最后还是没有追赶上两只蝴蝶,这是否也在暗示宝钗永远无法进入宝黛的爱情之中?

据现有红楼的结局,宝钗和宝玉成婚了,可是因为宝钗始终无法走进宝玉心中,最后宝玉还是出家了,宝钗到底还是一个人。“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也许就印证了宝钗最后的结局!


少读红楼


“宝钗扑蝶”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的一个画面。作者通过这个情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一幅仕女图,表现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使人物的形象显得丰满——宝钗虽然生性平和稳重,但她毕竟是个少女,而性格也不是单一的,也有青春少女活泼可爱的一面。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者的想象力。宏大叙事,博大精深的《红楼梦》多线头发展,主线一明一暗,作者通过“宝钗扑蝶”的这一情节,也预设了一个伏笔——宝钗的出现,客观上驱散了两小无猜的两玉:宝玉和黛玉的姻缘。请看曹公笔下的情景:


宝钗一路逶迤来至潇湘馆,想找黛玉一起来玩,“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与黛玉从小儿一处长大,他们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想毕,抽身回来。

这里,作者通过对宝钗内心活动的描写,显示了宝钗处事的谨慎,考虑问题的精细周密,这和宝钗平和稳重的性格,是十分相契的,描写恰到好处。

而天真活泼是少女的天性,宝钗也不列外。请继续看画面:

“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这不是纯粹的青春少女天性吗?而客观上,两只玉蝴蝶却无端被她扑散了!


再看“宝钗扑蝶”细节的描写:

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将蝴蝶飞舞的情态,逼真地描出来了,这不仅增添了这一情节的画面美,且又进一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人物的活动:“宝钗蹑手蹑脚的 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这样的细节描写,真切动人,给读者画出一个美丽的画面,画面中宝钗的表现,符合青春少女的天性,并无不妥之处。而两只可爱的玉蝴蝶,却被她手中的扇子扑散了……

《红楼梦》是青少年时代所读,阅读中屡屡泪下,望窗外明月悲叹,月光下流连忘返!当时印象深刻,时与日俱去,行走红尘之路,如今很多情景都有些模糊了,而动人心弦的一些画面,依然清晰。个人浅见,未必正确!网友若有不同见地,可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共同提高认识。



宝钗在芒种日与众姑娘一起独缺黛玉想去找,见宝玉去了潇湘馆遂未去,认为他二人不避嫌。看见一对玉色蝴蝶遂追,宝钗扑追这对玉蝴蝶的过程,描写两只蝴蝶忽起忽落,将欲过河,飞向滴翠亭。这段象征描写,用拟人手法把宝黛两个玉儿比做玉蝴蝶,二人正处于情感懵懂期,情感上起伏如蝶飞起飞落。正在不确定时,情感由波折正向稳定期过渡。二人情感好比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人的恋情,一波三折,遇到家长阻挠。又有薛家也相中宝玉也在进行努力,薛宝钗也有心像马文才,想拆散这对宝黛之恋,由此后果有宝黛生死两隔之象。但是两只玉蝴蝶飞入滴翠亭方向,宝钗未跟上,路遇林小红与坠儿谈私相传递手帕之事。后来宝钗受自由恋爱影响,也去怡红院,一个女子也不避嫌,以直接交往贾宝玉来拆散宝黛之恋。宝钗有此心。暗示几方面。


圃香


暗示着她会阻扰黛玉和宝玉他们走在一起。应该说,自从宝钗来到贾府,黛玉顿感不爽,总觉得她是与宝玉之间的一道墙垣,事实上宝钗也时不时主动亲近宝玉,给小心眼的黛玉带来很大压力(这种情形很多人会有体会的)。试想,黛玉哪一次吃醋、闹脾气,不是因为这个宝姐姐呢!?所以,宝玉宽慰黛玉说“你放心!”。

不但有宝钗扑蝶一节,绣春囊也是她放的(薛蟠从外面搞来的)。绣春囊事件,表面上是引起的抄检大观园,赶走了司棋。司棋这个黑锅一直背到今天、还有人要让她继续背。而接下来,袭人在王夫人面前打小报告,实际上是说小姐们都大了,男女有别,不正是影响得宝黛之间的日常交往、亲近吗!?

后来,宝玉被宝钗安排人救到紫檀堡,谎称黛玉已投井而死,所以宝玉没有回贾府;黛玉在不知宝玉死活、煎心期盼中哭干了眼泪;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自缢保节,二人没有见上面。

昨日黄土垄中埋白骨,今宵帐底卧鸳鸯。一年后,宝玉埋了黛玉的尸骨,回来的晚上,宝钗再次用那雪白的酥臂,终于诱惑宝玉成就了好事。生米已成熟饭,宝玉只得认了。这个时候,宝钗还算计着贾家的家业呢。

当然,故事还没有完。最后,宝玉宁可悬崖撒手、做和尚、做乞丐,也不愿听宝钗之讽谏。宝钗后来偷嫁雨村;后来随雨村发配东北,病死在路上、埋在路边雪中。


窥梦红楼


我看红楼梦就和看其他小说一样,不去仔细研究,我也没有那个水平。至于宝钗扑蝶,我认为是小孩子耍着玩,当她听到亭子里丫头们窃窃私语,她为了不让事情闹的尴尬,就故意大声说颦儿我看见你了,实际上就是告诉丫头们别背后乱说他人,以免招来祸端。我认为薛宝钗是个善良的人,聪明的人。


小水滴213269177


宝钗是一个戴着面具生活的人,或者说是一个不经意戴着面具生活的人。在传统观念和目今大势中,宝钗是几近完美的。温雅端庄、貌美识文,待人接物、言谈举止都堪称大家闺秀的模板,可以说无可挑剔。但也正因为如此,宝钗给人一种印象不鲜明的标志,或者说以不鲜明为标志。就连贾母行将入土之人都觉得宝丫头严重的缺乏生活情趣,或者说过于做作不真实,缺乏亲切感。宝钗同任何人表面上处得都不错,包括曾经的情敌黛玉。而实际上,宝钗对任何人都很少的表露真性情,除了书中绝无仅有的一次“大怒”。如此标准化的娴雅之人,难得的发怒引出众多文人墨客及红楼爱好者的猜想和推演。笔者认为,全书宝钗都处于一种不自觉的“装”中,唯一能触及这个人物真实内心的情形,就那么几次。一次就是上文说的“大怒”,当时宝钗入宫计划落败、贾母借张道士提亲封杀金玉良姻、宝玉黛玉狂撒狗粮给了宝钗极大的刺激,使得如此能装之人再也不正常了,绝无仅有的发了一次怒。另一次是宝玉挨打,薛家三口关起门来说了几句知心话,文龙兄撕扯妹妹的遮羞布,让宝丫头难得的哭了一次。还有一次是抄检大观园,宝钗第二天灰溜溜的走了,虽然符合她为人处世的风格,但也不免被动的意味。而全书中最为吸引人的就是宝钗扑蝶。无论是87版电视剧还是李少红版,都对这一段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诠释。要知道宝钗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虽然稳重端庄是她的风格,也是被世人大为称道的美德,但骨子里她还是妙龄少女。我们应该对宝钗宽容些,就好比曹公刻意留了“扑蝶”这一手儿一样。


终未成橘


梁山伯祝英台最后是化蝶的一对情侣!不被世俗所接受,被迫分离,最后双双毙命!他们的魂魄传说是化蝶了,玉色就是悲壮的死亡之色了,可见宝钗是拆散两个玉儿的真正杀手,我觉得林黛玉死后,贾宝玉和薛宝钗圆房是红楼梦最大的败笔,应该在贾宝玉得知林黛玉死讯后,去大哭一场,然后精神失常,最后被疯疯癫癫的道士和尚带走,遁入空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