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活著不為名利,他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shiyichuan2005


莊子活著,就只是為了活著啊。


讀《莊子》內七篇,其實可以不按照原來的次序讀,而從《人間世》開始,實際上,《人間世》也正是莊子思想的基礎和關鍵所在。莊子的其他思想,都由此而生。


《人間世》告訴我們,人們面臨的是一個險惡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人如何動輒得咎,不免於難。那是一個充滿了機關的險地啊,所以我們乾脆就不往那去了。於是說無用之用。無用就是不入世嘛。


由《人間世》所言的這個險惡世道,而有兩條進路,一是《齊物論》《逍遙遊》《養生主》,這邊是理論的構造,是「知」的一面。要齊同萬物,齊死生、通物我,通人我。另一是《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這是「德」的一面,是應世的一面。世界的一切都不是人所能把握的,都是命,人只能安順、只能接受。所謂「安時而處順」。


這兩者合起來,主要就是說,把「自我」和「形軀」區分開來。把「形軀」視為外物。生死,殘病,以及其他什麼災禍加到我身上,我無所謂,因為那只是形軀而已,不是「自我」。「自我」這種精神是和「形軀」區分開的。


莊子之所以有這樣的思想,就是因為世道太亂。人不知怎麼就死了,不知怎麼就大難臨頭了。你還無能為力,根本無法改變,無從把握。莊子就乾脆退一步,把這一切都看無可奈何作命運,只能安順。外在的一切,我們只能接受,只能安順,但內在的精神卻是自由的。因為他把內在的精神「自我」和外在的興趣區分開了。加在形軀上的一切,都和「我」沒有關係,這就達到了外物不入於心的境界了。


在這樣滿是機關陷阱的世道,還求什麼名利,那跟野獸為了一口吃的而陷入陷阱有什麼區別。遠離那些,好好活著。這就是莊子的意願和主張。


孫虛白


莊子活著不為名利,他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莊子原名莊周,是戰國中期著名的哲學家,是道家二聖之一,與老子齊名,在我們的印象中莊子同老子一樣彷彿神仙一樣的存在,他們的智慧已經遠遠超過了凡人,莊子一生同老子一樣對名利不僅僅不追逐反而在躲避,與大多數凡人甚至其他百家諸子渴望入世的想法截然不同,那莊子不為名利,到底為何而活呢?我來談一談我的觀點:

第一:為了追求逍遙遊,追求聖人之道

莊子在著作逍遙遊裡其實就談到了這個問題,莊子認為名利是對人生的一種束縛,人不需要依賴這些而活,只要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他不需要仰賴什麼!逍遙遊裡說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追求聖人之道才是莊子的人生追求,名利不在聖人的追求之列,他要的是精神自由。

第二:為了探索道的奧義

莊子有聖人之道的追求,在追求這個道的過程中,就需要搞清這個道的內涵是什麼,所以莊子也不是什麼都不做,順其自然碌碌無為,只不過不追求俗世的名利而已,他要的是精神自由,在他的價值觀裡探索道的奧義便是他有為的那個部分,這個部分伴隨著他一生,為此莊子也留下了許多自己關於這個奧義理解的著作,例如逍遙遊、齊物論等等,就像每一個哲學家一樣,都在用畢生的精力去探索這個奧義的終極智慧,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三個終極問題,由於莊子的智慧實在過於深奧,我簡單在這裡講一下他的一些觀點,歡迎斧正。

例如逍遙遊,逍遙遊講的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聖人之道,通過這篇文章莊子把這個聖人之道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分為三個部分,第一講的是聖人無名,舉了許多例子來證明為何聖人要無名,要達到真正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我,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說明無我是擺脫各種束縛的唯一途徑,只有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無我的人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頗有點無欲則剛的意思,第三部分論述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說明人不能為物所累,要把無用的東西賦予價值端正價值觀念,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不受拘束追求悠然自得的樂趣。

例如齊物論,我個人理解齊物論表達的就是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實際上沒有對立,所有的對立本質上都是一體,例如沒有生死,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沒有美醜,美就是醜,醜就是美,沒有是非,是就是非,非就是是,沒有善惡,善就是惡,惡就是善,沒有貴賤,貴就是賤,賤就是貴,是一部形而上學的著作。


心安理得君



讀一下莊子的《馬蹄篇》

說馬的毛髮可以御霜雪,

馬兒在草原上吃草,喝水!

吃飽了在草原上自由的撒歡!

有一天突來有一個叫伯樂的人,

說會訓練馬,

給馬套上繩索,

加上馬鞍,

這馬死了三分之一啦,

又訓練這馬,

立正,稍息,齊步走!

這馬死了一半啦!

就算參加奧運會,

馬兒得了奧運冠軍又怎麼樣?

有馬兒在草原上,

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撒歡,好嗎?

沒有,

因為一點也不真實自由嗎?

莊子的學說裡面,

這樣的故事,

數不勝數,

人為什麼活著?

真實而自由的活著!


無為而為道法自然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莊子是半人半仙的一個人物,是謎一樣的存在。

莊子,姓莊名周,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中期,據《史記》說,他做過宋國的漆園吏,曾拒絕過楚國楚威王的宰相之聘,遊學於齊、魏諸國,終生不仕。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強調無為,一切任其自然。

莊子是真正的淡泊名利,一輩子不為之所動。有人問了,莊子活著不為名利,他活著到底為了什麼呢?

這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命題,不是一兩句話可以回答的,甚至說從古到今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

我看過莊子寫的《莊子》一書,這既是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一部文學作品。書中集中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而書中的寓言故事想象豐富,語言瑰麗,比喻貼切,令人驚奇。開篇之作《逍遙遊》,是莊子的代表作,也是莊子思想的震撼展示,以至於後人提到“逍遙遊”三個字就會把它和莊子聯繫在一起。

莊子終其一生所追求的正是《逍遙遊》裡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超越時空限制的自由。為了這份自由,莊子拒絕世間的一切誘惑,當然也包括名利,名利對於莊子來說是一種無法忍受的束縛。

莊子是道法自然思想的極力推崇者,而名利對他而言是韁繩和枷鎖,他活著怎麼可能是為了這些東西呢?即使沒有讀過莊子的著作,我們許多人也一定從歷史和民間傳說中知道一些關於莊子的故事,像“莊周夢蝶”、“鼓盆而歌”等。

所以,莊子活得自然,隨性,而這種自然態,隨心所欲,或許正是莊子活著的目的。



儲己圖文


尷尬

對不起,我們道家的先輩沒你想的那麼單薄,

有人說“人看多了,我現在更喜歡狗。”還有人一介紹高人,就動不動說些和常人完全不同的情況,總之要盡其所能說高人和常人有什麼不同,以至於很多人出現了這種認知。


但問題是莊子不僅為名利,還非常愛惜小命,很多地方就像你我身邊的斗升小民一樣,不會搞那些奇奇怪怪的。

莊子在歷史上是小貴族,小官,身為貴族的他還有學生,但他還是經常捱餓。《外物》中莊子家裡揭不開鍋了,沒辦法只能找監河候借米,不知此人是想推辭,還是怎樣,就說“等我收了屬地的稅,就借你三百金。”但是莊子此時已是燃眉,就用寓言和他講了要救急的道理。

大家想想吧!高人揭不開鍋,要找人借米,人家暫時不借,高人還要長篇大論一番借米的道理,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高人不同?

莊子還要一個成就,就是辭楚相,當時楚國派使者來聘莊子為相,當時他在釣魚,考慮到莊子很窮,他應該是在補貼伙食。

可能是急著釣魚來當晚餐,莊子魚竿都不放直接說“我聽說你們楚國有大烏龜,死了有三千年了,平時就放在廟堂上供奉,你們覺得這個龜是寧願被你們供奉,還是寧願活著在泥巴地裡面玩了?”使者都回答“當然願意活著在泥巴地裡玩。”莊子表示你們很有悟性,我也是這種想法。

請大家注意,莊子此處的拒絕是以生死為拒絕,簡單來說就是覺得去楚國有危險,留在這裡開心活著更好。


但這些影響莊子是高人嗎?一點也不影響,反而存托出莊子似於常人,但和常人不同的一面,簡而言之就是唯大丈夫真高人放能如此,至於裝著高高在上的那些絕對沒這麼厲害。

在這裡我們要說一件事,這種似而不似可稱和光同塵,又可叫平易近人,但如同平易近人是誇領導的一樣,和光同塵也唯有莊子這類高人方能如此。

此處不說是為大國之相了,就說這會有個老闆說你喊去當總經理,一年給你多是多少萬的工資,請問有幾個人可以保持理性分析利弊?

也不談是什麼家裡解不開鍋,就普通人偶然缺錢,找人借錢,大家真能像莊子一樣被人戲耍後冷靜的嘲諷回去嗎?

這些正是莊子不同於常人之處,同的則是莊子還是和我們一樣有七情六慾,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什麼不為名利。如果莊子完全不為利,那麼今天我們絕對聽不到莊子這個人。

其實不僅是莊子,能在歷史上留名的高人也皆是如此,如無了七情六慾,這是非人啊!


全真道士梁興揚



人生在世各有追求。有人為眼前的名利,有人為探索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或人類精神世界。莊子屬於後者。

莊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齊名。

莊子不僅崇尚思想自由,努力為聞道,求道,行道而教化世人力求人身自由,傳授學子。他曾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有“漆園傲吏”的美譽,是地方官吏的楷模,因正直清廉,剛正不阿,一旦生活潦倒。因其過人的才華和為官的美名,受到楚威王的看重,想予以重聘,卻被他拒絕。他認為,若為王者重要,就如被奴役的一頭牛,在無用時,就會成為廟堂裡的祭品。由此可見,他寧可受苦受窮也要做自由身,不願做受人擺佈指使的富貴奴,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

莊子是中華民族二千多年前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思想家,是個自由主義者,從他的《莊子》論述中就可看出他的人生思想和行為。從“鼓盆而歌”和他自己病中時與弟子們的對話中就可看出他的唯物辨證主義思想。

莊子的妻子死後,他的好友惠子前出悼念,卻發現莊子一面敲打著陶盆一面唱歌。惠子感到很奇怪也很氣憤,上前責問莊子為什麼相愛的妻子去世了不僅不悲哀哭啼反而還唱起了歌?當莊子抬起頭來才發現他面色慘淡,兩眼紅腫,惠子方才知道自己錯怪了莊子。莊子說:妻子剛死時,我確實悲痛不已,痛哭流涕,可後來漫漫又想到妻子原本來源於天地無形之氣,恍恍惚惚才變成有形之物,由有形之物化生成人後來到人世沒少受苦,跟我在一起也沒過上什麼好曰子,為我養兒育女,更是吃盡了苦頭。如今離開了人世,再也不會受苦了,無知無覺的重回天地自然中終得解脫,我應為她高興,所以擊盆而為其歌唱,歡送她重回

大自然中去。

另一則故事是莊周病劇,弟子相對而泣,莊子說:“我今死,則誰先?更百年生,則誰後,先不得免,何貪於須臾?”弟子們聞言之後又想厚葬先生,莊子感到很難過,弟子們仍然沒有勘破人的生死關,於是又安慰弟子們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萬物來為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弟子們又哭著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你的肉”。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莊子說完悠然而去。

由於可見莊子勘破了人生生死而不畏生死,思想超越常人,自然開朗,順其自然,看明一切。

而《莊子》中的《逍遙遊》篇,用各種比喻和實例充市反映出了莊子對事物的客觀判斷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對聖人境界的追求。而《莊子夢蝶》講的是:“我”在夢中化為蝴蝶,夢中醒來蝴蝶化為“我”,夢中的蝴蝶喻意人類的思維活動即主觀意識。從這則故事就可反映出莊子對主觀和客觀的辯證思維。即客觀物質和主觀思維是人類世界不可分割的整體,缺一不可。沒有人體這個物質基礎,就沒有人類思維,沒有人類思維就不能自我感知人體及萬物的存在。這就是莊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莊子不為名利而名存千古萬世,他為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莊子》是一部精美的哲理鉅著,它傳承發揚了道家哲學和思想,這些就是他不為當時的名利,為什麼而活著的偉大意義。


墨核子


人生並非只有名利,有人就為了活著而活著。人活著並非全為了目的。

莊子活著的意義與我們活著的意義不同,我相信每一個人活著的意義都不同。

但是社會上主流有對活著意義的解釋,所以大部分人都是遵從著一種解釋。這個是社會人類延續的根本。對活著的解釋其實就是社會的價值觀。

莊子活著的意義!他與人的社會的價值觀是沒有任何聯繫的。或者說是背道的,或者是相悖的,所以就會讓莊子覺得有些怪異。

那是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

這個世界上面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沒有一個是不正常的,之所以出現不正常,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當一個標準出來的時候,有人就會不正常,有人就是正常。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


知常容


人到無求品自高。莊子活著只是為了順應自己那顆純真無邪的本心。

有鯤鵬之志,卻不居廟堂;食不果腹,卻怡然自得;喪妻之痛,卻鼓盆而歌;出淤泥而不染,卻不自命清高;看破生死,而安之若命;逍遙空靈,夢而化蝶飛。

世味嘗來渾是蠟,莫教開口向人啼。

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汪洋恣肆,天馬行空,萬古雲霄一羽毛。萬古,是空的;雲霄是空的;一,是空的;羽毛,也是空的。空,無相,無願,自在解脫。


蘭若85


我引用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的一小段來回答這個問題。

先談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莊子的世界觀還是非常具象化的,大鵬,朝菌,蟪蛄,等等。他想說的,還是看山水不是之後的明淨與直接,即所見即所得,所謂看山是山,見水是水。至於"莊周曉夢迷蝴蝶",就是李義山的詩意發揮,有稍許無病呻吟的兒女私情的意味。這又不可與莊子本尊素淨,渾然的人生觀,混為一談。

他聽見了新月那稚嫩的然而卻是抑鬱的聲音…… “楚老師,魯迅為什麼要寫《起死》?” “也許,他要喚醒沉睡的人生……” “莊子為什麼要給五百年前的骷髏‘起死’?” “也許,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雖然艱難,生命畢竟可貴。莊子認為人生應該像鵑鵬展翅,扶搖而上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

鑽石鼻子


莊子幽默並不貧窮,活著為了自由逍遙。

易中天“說三國”,其實解讀的是《三國志》而非《三國演義》,因為沒有言中“羅貫中”的思想性與藝術性且有誤導,其“說文人”系列亦是如此,把文懷沙、餘秋雨等中國下流文人當作“中國文人”代表來批判,導致俗人更以為“文不如妓”,這讓中國上流文人蘇軾、吳梅村等泉下有知,也會大笑不止。

若說老子影響世界的話,目前來看,中國第一位小說家莊子(清代林雲銘在《莊子因》中說“徑似小說家閒話”, 清代劉鳳苞在《南華雪心編》中說“只是小說派頭”, 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中說“此種形容,便開唐人小說派矣”…… 莊子所言“飾小說以幹縣令”,也是小說一詞的發明者,但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說《莊子》,“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與後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也是一家之言,並非確論,實乃謬論,例如卡夫卡的作品深受莊子的影響,是現代派小說,是現實主義作家魯迅所不能領悟的,這也是我們尊敬的魯迅先生在思想性與藝術性上都沒能成為世界超一流文豪的根本原因。)還只是影響東方世界(例如蘇軾文章、懷素草書、趙佶書畫、朱耷潑墨…….),因為西方豬腦們打不通生死界限,無法理解莊子,一如無法讀懂婉約派的《紅樓夢》與豪放派的《水滸傳》。

若說一本正經的孔子還有點幽默感的話,正襟危坐的孟子就可以說毫無幽默感了,但也非一潭死水,也曾在其雄辯中說過一個笑話,說鄰家東牆有女,強摟則娶之,不摟則不娶?我們不能為了娶之而勉強之。若是道家講這笑話,那就幽默了,他們會問:若是東牆女主動送貨上門,投懷送抱,照單全收乎?這個反詰讓儒家很尷尬,因為孟子說魚與熊掌皆是其所欲也,但孟子可能不會照單全收的,因其雄辯並非譁眾取寵,而是誓死捍衛所謂的聖人孔子,非淫蕩之小人,而孟子之徒,大多數肯定會,因東施效顰孟子是為插標賣首,求個可憐價格,非柳下惠,豈能坐懷不亂?後世假儒的通姦非強姦之論,50步笑100步而已,沒有本質區別,可見他們的禮是虛偽的,例如山東大帥張宗昌狗肉大將連自己的十二釵都認不得名字居然熱心贊助《十三經》印刷,更搞笑的是把女兒嫁給一個姓孔的,以求名分基因傳承,所以莊子幽默地說:假儒與盜柘同類,魯國少真儒也。

“捨我其誰”的孟子看似雄辯,大多言過其實,盲目臆斷,信口雌黃,拼命自圓其說,例如他說古公檀父遷居水滸娶姜女就被他認為是好色之徒,還篡改儒家經典,背叛孔子,例如他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而孔子分明說過:“齊桓公正而不詭,晉文公詭而不正。”莊子明說自己寫的是荒唐言,例如虛構百年前的柳下惠之弟盜蹠與百年後的孔子對話,大家也一笑置之,而孟子則強調自己說的是正經事,似乎言之鑿鑿,真理在握,其實很多屬於胡言亂語,子虛烏有,這就誤導太多腐儒對孟子語錄引經據典,就造成了以訛傳訛。

莊子不屑攻擊孟子,於是諷刺孟子的神傳祖師孔子,在《莊子》書裡,虛構了幾十次,大多是教育家孔子作為被教育者的身份出現。當代人罵孔子,會被當代人罵,有個人罵孔子,罵了兩千多年,沒有幾個明白人說個不字,這個人就是莊子。

為何呢?因為誠如魯迅先生所言莊子之文,晚周諸子莫之能先,文壇領袖之意氣,也成風流了,而別人沒有莊子的藝術底蘊,罵孔子,當然會被罵了。若說老子的幽默還很含蓄的話,莊子的幽默則五彩紛呈,另您眼花繚亂了。大宋文明,造就了蘇軾,但蘇氏幽默與哲學沒有大關係,宋代名流哲學家朱熹與陸九淵等也缺乏幽默感。

王陽明之後,中國再沒有誕生一個“純粹的哲學家”,大多數不過是實用主義的思想家而已,算不得哲學家,金嶽霖(偏重於西方邏輯學)、馮友蘭(偏重於哲學史)等雖然研究哲學,但對中國“純粹哲學”,並無任何新建樹可言。“神人” 莊子能成曠古之幽默大家,像太空人一樣逍遙遊於中國文化星空,因為他 “窮亦樂,通亦樂”,也就是俗人所謂“安貧樂道”。

莊子真的貧窮嗎?這似乎不是個問題,因為莊子自己都說他披個打補丁的床單當深衣(古代袍子,今之大衣,沒有內褲)就去見魏惠王了。孔孟敢如此無禮嗎?他們肯定“東裝革履”而去,所以終非名士風流。莊子破魏惠王之“憊”論,說自己是“貧”,但非“憊” (高鄂之“閒且憊”也是在此東施效顰),他文對照,原憲教育子貢:“貧非病”,即是莊子精神勝利法:“貧非窮”,窮乃“為學不通,道之不行”。孔孟為學,是為做官,莊子為學,是為悟道。對“窮”的理解,也不相同,。例如“窮有八極”:美、髯、長、大、壯、麗、勇、敢。在儒家眼裡是潘安類美男子,在道家眼裡則是西門慶大官人。

可見,在莊子的詞語系統裡,“貧”是物質匱乏,“病”與“憊”是精神萎靡。吳敬梓恰是榜樣,餓得靠牆走,依然能寫出文學鉅著《儒林外史》。司馬遷說莊子“窮閭厄巷,困窘織屨”,但又說“其學無所不窺”,這就是巨大的矛盾,把小說中的莊子當成生活中的莊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