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活着不为名利,他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shiyichuan2005


庄子活着,就只是为了活着啊。


读《庄子》内七篇,其实可以不按照原来的次序读,而从《人间世》开始,实际上,《人间世》也正是庄子思想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庄子的其他思想,都由此而生。


《人间世》告诉我们,人们面临的是一个险恶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人如何动辄得咎,不免于难。那是一个充满了机关的险地啊,所以我们干脆就不往那去了。于是说无用之用。无用就是不入世嘛。


由《人间世》所言的这个险恶世道,而有两条进路,一是《齐物论》《逍遥游》《养生主》,这边是理论的构造,是「知」的一面。要齐同万物,齐死生、通物我,通人我。另一是《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这是「德」的一面,是应世的一面。世界的一切都不是人所能把握的,都是命,人只能安顺、只能接受。所谓「安时而处顺」。


这两者合起来,主要就是说,把「自我」和「形躯」区分开来。把「形躯」视为外物。生死,残病,以及其他什么灾祸加到我身上,我无所谓,因为那只是形躯而已,不是「自我」。「自我」这种精神是和「形躯」区分开的。


庄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就是因为世道太乱。人不知怎么就死了,不知怎么就大难临头了。你还无能为力,根本无法改变,无从把握。庄子就干脆退一步,把这一切都看无可奈何作命运,只能安顺。外在的一切,我们只能接受,只能安顺,但内在的精神却是自由的。因为他把内在的精神「自我」和外在的兴趣区分开了。加在形躯上的一切,都和「我」没有关系,这就达到了外物不入于心的境界了。


在这样满是机关陷阱的世道,还求什么名利,那跟野兽为了一口吃的而陷入陷阱有什么区别。远离那些,好好活着。这就是庄子的意愿和主张。


孙虚白


庄子活着不为名利,他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庄子原名庄周,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是道家二圣之一,与老子齐名,在我们的印象中庄子同老子一样仿佛神仙一样的存在,他们的智慧已经远远超过了凡人,庄子一生同老子一样对名利不仅仅不追逐反而在躲避,与大多数凡人甚至其他百家诸子渴望入世的想法截然不同,那庄子不为名利,到底为何而活呢?我来谈一谈我的观点:

第一:为了追求逍遥游,追求圣人之道

庄子在著作逍遥游里其实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庄子认为名利是对人生的一种束缚,人不需要依赖这些而活,只要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不需要仰赖什么!逍遥游里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追求圣人之道才是庄子的人生追求,名利不在圣人的追求之列,他要的是精神自由。

第二:为了探索道的奥义

庄子有圣人之道的追求,在追求这个道的过程中,就需要搞清这个道的内涵是什么,所以庄子也不是什么都不做,顺其自然碌碌无为,只不过不追求俗世的名利而已,他要的是精神自由,在他的价值观里探索道的奥义便是他有为的那个部分,这个部分伴随着他一生,为此庄子也留下了许多自己关于这个奥义理解的著作,例如逍遥游、齐物论等等,就像每一个哲学家一样,都在用毕生的精力去探索这个奥义的终极智慧,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终极问题,由于庄子的智慧实在过于深奥,我简单在这里讲一下他的一些观点,欢迎斧正。

例如逍遥游,逍遥游讲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圣人之道,通过这篇文章庄子把这个圣人之道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讲的是圣人无名,举了许多例子来证明为何圣人要无名,要达到真正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我,无功,无名,第二部分说明无我是摆脱各种束缚的唯一途径,只有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无我的人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颇有点无欲则刚的意思,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说明人不能为物所累,要把无用的东西赋予价值端正价值观念,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不受拘束追求悠然自得的乐趣。

例如齐物论,我个人理解齐物论表达的就是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实际上没有对立,所有的对立本质上都是一体,例如没有生死,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没有美丑,美就是丑,丑就是美,没有是非,是就是非,非就是是,没有善恶,善就是恶,恶就是善,没有贵贱,贵就是贱,贱就是贵,是一部形而上学的著作。


心安理得君



读一下庄子的《马蹄篇》

说马的毛发可以御霜雪,

马儿在草原上吃草,喝水!

吃饱了在草原上自由的撒欢!

有一天突来有一个叫伯乐的人,

说会训练马,

给马套上绳索,

加上马鞍,

这马死了三分之一啦,

又训练这马,

立正,稍息,齐步走!

这马死了一半啦!

就算参加奥运会,

马儿得了奥运冠军又怎么样?

有马儿在草原上,

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撒欢,好吗?

没有,

因为一点也不真实自由吗?

庄子的学说里面,

这样的故事,

数不胜数,

人为什么活着?

真实而自由的活着!


无为而为道法自然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庄子是半人半仙的一个人物,是谜一样的存在。

庄子,姓庄名周,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中期,据《史记》说,他做过宋国的漆园吏,曾拒绝过楚国楚威王的宰相之聘,游学于齐、魏诸国,终生不仕。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无为,一切任其自然。

庄子是真正的淡泊名利,一辈子不为之所动。有人问了,庄子活着不为名利,他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呢?

这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不是一两句话可以回答的,甚至说从古到今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

我看过庄子写的《庄子》一书,这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书中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而书中的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语言瑰丽,比喻贴切,令人惊奇。开篇之作《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是庄子思想的震撼展示,以至于后人提到“逍遥游”三个字就会把它和庄子联系在一起。

庄子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正是《逍遥游》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超越时空限制的自由。为了这份自由,庄子拒绝世间的一切诱惑,当然也包括名利,名利对于庄子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束缚。

庄子是道法自然思想的极力推崇者,而名利对他而言是缰绳和枷锁,他活着怎么可能是为了这些东西呢?即使没有读过庄子的著作,我们许多人也一定从历史和民间传说中知道一些关于庄子的故事,像“庄周梦蝶”、“鼓盆而歌”等。

所以,庄子活得自然,随性,而这种自然态,随心所欲,或许正是庄子活着的目的。



储己图文


尴尬

对不起,我们道家的先辈没你想的那么单薄,

有人说“人看多了,我现在更喜欢狗。”还有人一介绍高人,就动不动说些和常人完全不同的情况,总之要尽其所能说高人和常人有什么不同,以至于很多人出现了这种认知。


但问题是庄子不仅为名利,还非常爱惜小命,很多地方就像你我身边的斗升小民一样,不会搞那些奇奇怪怪的。

庄子在历史上是小贵族,小官,身为贵族的他还有学生,但他还是经常挨饿。《外物》中庄子家里揭不开锅了,没办法只能找监河候借米,不知此人是想推辞,还是怎样,就说“等我收了属地的税,就借你三百金。”但是庄子此时已是燃眉,就用寓言和他讲了要救急的道理。

大家想想吧!高人揭不开锅,要找人借米,人家暂时不借,高人还要长篇大论一番借米的道理,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高人不同?

庄子还要一个成就,就是辞楚相,当时楚国派使者来聘庄子为相,当时他在钓鱼,考虑到庄子很穷,他应该是在补贴伙食。

可能是急着钓鱼来当晚餐,庄子鱼竿都不放直接说“我听说你们楚国有大乌龟,死了有三千年了,平时就放在庙堂上供奉,你们觉得这个龟是宁愿被你们供奉,还是宁愿活着在泥巴地里面玩了?”使者都回答“当然愿意活着在泥巴地里玩。”庄子表示你们很有悟性,我也是这种想法。

请大家注意,庄子此处的拒绝是以生死为拒绝,简单来说就是觉得去楚国有危险,留在这里开心活着更好。


但这些影响庄子是高人吗?一点也不影响,反而存托出庄子似于常人,但和常人不同的一面,简而言之就是唯大丈夫真高人放能如此,至于装着高高在上的那些绝对没这么厉害。

在这里我们要说一件事,这种似而不似可称和光同尘,又可叫平易近人,但如同平易近人是夸领导的一样,和光同尘也唯有庄子这类高人方能如此。

此处不说是为大国之相了,就说这会有个老板说你喊去当总经理,一年给你多是多少万的工资,请问有几个人可以保持理性分析利弊?

也不谈是什么家里解不开锅,就普通人偶然缺钱,找人借钱,大家真能像庄子一样被人戏耍后冷静的嘲讽回去吗?

这些正是庄子不同于常人之处,同的则是庄子还是和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什么不为名利。如果庄子完全不为利,那么今天我们绝对听不到庄子这个人。

其实不仅是庄子,能在历史上留名的高人也皆是如此,如无了七情六欲,这是非人啊!


全真道士梁兴扬



人生在世各有追求。有人为眼前的名利,有人为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或人类精神世界。庄子属于后者。

庄周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齐名。

庄子不仅崇尚思想自由,努力为闻道,求道,行道而教化世人力求人身自由,传授学子。他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有“漆园傲吏”的美誉,是地方官吏的楷模,因正直清廉,刚正不阿,一旦生活潦倒。因其过人的才华和为官的美名,受到楚威王的看重,想予以重聘,却被他拒绝。他认为,若为王者重要,就如被奴役的一头牛,在无用时,就会成为庙堂里的祭品。由此可见,他宁可受苦受穷也要做自由身,不愿做受人摆布指使的富贵奴,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

庄子是中华民族二千多年前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是个自由主义者,从他的《庄子》论述中就可看出他的人生思想和行为。从“鼓盆而歌”和他自己病中时与弟子们的对话中就可看出他的唯物辨证主义思想。

庄子的妻子死后,他的好友惠子前出悼念,却发现庄子一面敲打着陶盆一面唱歌。惠子感到很奇怪也很气愤,上前责问庄子为什么相爱的妻子去世了不仅不悲哀哭啼反而还唱起了歌?当庄子抬起头来才发现他面色惨淡,两眼红肿,惠子方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庄子。庄子说:妻子刚死时,我确实悲痛不已,痛哭流涕,可后来漫漫又想到妻子原本来源于天地无形之气,恍恍惚惚才变成有形之物,由有形之物化生成人后来到人世没少受苦,跟我在一起也没过上什么好曰子,为我养儿育女,更是吃尽了苦头。如今离开了人世,再也不会受苦了,无知无觉的重回天地自然中终得解脱,我应为她高兴,所以击盆而为其歌唱,欢送她重回

大自然中去。

另一则故事是庄周病剧,弟子相对而泣,庄子说:“我今死,则谁先?更百年生,则谁后,先不得免,何贪于须臾?”弟子们闻言之后又想厚葬先生,庄子感到很难过,弟子们仍然没有勘破人的生死关,于是又安慰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又哭着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你的肉”。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庄子说完悠然而去。

由于可见庄子勘破了人生生死而不畏生死,思想超越常人,自然开朗,顺其自然,看明一切。

而《庄子》中的《逍遥游》篇,用各种比喻和实例充市反映出了庄子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对圣人境界的追求。而《庄子梦蝶》讲的是:“我”在梦中化为蝴蝶,梦中醒来蝴蝶化为“我”,梦中的蝴蝶喻意人类的思维活动即主观意识。从这则故事就可反映出庄子对主观和客观的辩证思维。即客观物质和主观思维是人类世界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没有人体这个物质基础,就没有人类思维,没有人类思维就不能自我感知人体及万物的存在。这就是庄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庄子不为名利而名存千古万世,他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庄子》是一部精美的哲理巨著,它传承发扬了道家哲学和思想,这些就是他不为当时的名利,为什么而活着的伟大意义。


墨核子


人生并非只有名利,有人就为了活着而活着。人活着并非全为了目的。

庄子活着的意义与我们活着的意义不同,我相信每一个人活着的意义都不同。

但是社会上主流有对活着意义的解释,所以大部分人都是遵从着一种解释。这个是社会人类延续的根本。对活着的解释其实就是社会的价值观。

庄子活着的意义!他与人的社会的价值观是没有任何联系的。或者说是背道的,或者是相悖的,所以就会让庄子觉得有些怪异。

那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这个世界上面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没有一个是不正常的,之所以出现不正常,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一个标准出来的时候,有人就会不正常,有人就是正常。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


知常容


人到无求品自高。庄子活着只是为了顺应自己那颗纯真无邪的本心。

有鲲鹏之志,却不居庙堂;食不果腹,却怡然自得;丧妻之痛,却鼓盆而歌;出淤泥而不染,却不自命清高;看破生死,而安之若命;逍遥空灵,梦而化蝶飞。

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啼。

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汪洋恣肆,天马行空,万古云霄一羽毛。万古,是空的;云霄是空的;一,是空的;羽毛,也是空的。空,无相,无愿,自在解脱。


兰若85


我引用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一小段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庄子的世界观还是非常具象化的,大鹏,朝菌,蟪蛄,等等。他想说的,还是看山水不是之后的明净与直接,即所见即所得,所谓看山是山,见水是水。至于"庄周晓梦迷蝴蝶",就是李义山的诗意发挥,有稍许无病呻吟的儿女私情的意味。这又不可与庄子本尊素净,浑然的人生观,混为一谈。

他听见了新月那稚嫩的然而却是抑郁的声音…… “楚老师,鲁迅为什么要写《起死》?” “也许,他要唤醒沉睡的人生……” “庄子为什么要给五百年前的骷髅‘起死’?” “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庄子认为人生应该像鹃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钻石鼻子


庄子幽默并不贫穷,活着为了自由逍遥。

易中天“说三国”,其实解读的是《三国志》而非《三国演义》,因为没有言中“罗贯中”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且有误导,其“说文人”系列亦是如此,把文怀沙、余秋雨等中国下流文人当作“中国文人”代表来批判,导致俗人更以为“文不如妓”,这让中国上流文人苏轼、吴梅村等泉下有知,也会大笑不止。

若说老子影响世界的话,目前来看,中国第一位小说家庄子(清代林云铭在《庄子因》中说“径似小说家闲话”, 清代刘凤苞在《南华雪心编》中说“只是小说派头”, 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说“此种形容,便开唐人小说派矣”…… 庄子所言“饰小说以干县令”,也是小说一词的发明者,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说《庄子》,“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也是一家之言,并非确论,实乃谬论,例如卡夫卡的作品深受庄子的影响,是现代派小说,是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所不能领悟的,这也是我们尊敬的鲁迅先生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都没能成为世界超一流文豪的根本原因。)还只是影响东方世界(例如苏轼文章、怀素草书、赵佶书画、朱耷泼墨…….),因为西方猪脑们打不通生死界限,无法理解庄子,一如无法读懂婉约派的《红楼梦》与豪放派的《水浒传》。

若说一本正经的孔子还有点幽默感的话,正襟危坐的孟子就可以说毫无幽默感了,但也非一潭死水,也曾在其雄辩中说过一个笑话,说邻家东墙有女,强搂则娶之,不搂则不娶?我们不能为了娶之而勉强之。若是道家讲这笑话,那就幽默了,他们会问:若是东墙女主动送货上门,投怀送抱,照单全收乎?这个反诘让儒家很尴尬,因为孟子说鱼与熊掌皆是其所欲也,但孟子可能不会照单全收的,因其雄辩并非哗众取宠,而是誓死捍卫所谓的圣人孔子,非淫荡之小人,而孟子之徒,大多数肯定会,因东施效颦孟子是为插标卖首,求个可怜价格,非柳下惠,岂能坐怀不乱?后世假儒的通奸非强奸之论,50步笑100步而已,没有本质区别,可见他们的礼是虚伪的,例如山东大帅张宗昌狗肉大将连自己的十二钗都认不得名字居然热心赞助《十三经》印刷,更搞笑的是把女儿嫁给一个姓孔的,以求名分基因传承,所以庄子幽默地说:假儒与盗柘同类,鲁国少真儒也。

“舍我其谁”的孟子看似雄辩,大多言过其实,盲目臆断,信口雌黄,拼命自圆其说,例如他说古公檀父迁居水浒娶姜女就被他认为是好色之徒,还篡改儒家经典,背叛孔子,例如他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而孔子分明说过:“齐桓公正而不诡,晋文公诡而不正。”庄子明说自己写的是荒唐言,例如虚构百年前的柳下惠之弟盗跖与百年后的孔子对话,大家也一笑置之,而孟子则强调自己说的是正经事,似乎言之凿凿,真理在握,其实很多属于胡言乱语,子虚乌有,这就误导太多腐儒对孟子语录引经据典,就造成了以讹传讹。

庄子不屑攻击孟子,于是讽刺孟子的神传祖师孔子,在《庄子》书里,虚构了几十次,大多是教育家孔子作为被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当代人骂孔子,会被当代人骂,有个人骂孔子,骂了两千多年,没有几个明白人说个不字,这个人就是庄子。

为何呢?因为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庄子之文,晚周诸子莫之能先,文坛领袖之意气,也成风流了,而别人没有庄子的艺术底蕴,骂孔子,当然会被骂了。若说老子的幽默还很含蓄的话,庄子的幽默则五彩纷呈,另您眼花缭乱了。大宋文明,造就了苏轼,但苏氏幽默与哲学没有大关系,宋代名流哲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也缺乏幽默感。

王阳明之后,中国再没有诞生一个“纯粹的哲学家”,大多数不过是实用主义的思想家而已,算不得哲学家,金岳霖(偏重于西方逻辑学)、冯友兰(偏重于哲学史)等虽然研究哲学,但对中国“纯粹哲学”,并无任何新建树可言。“神人” 庄子能成旷古之幽默大家,像太空人一样逍遥游于中国文化星空,因为他 “穷亦乐,通亦乐”,也就是俗人所谓“安贫乐道”。

庄子真的贫穷吗?这似乎不是个问题,因为庄子自己都说他披个打补丁的床单当深衣(古代袍子,今之大衣,没有内裤)就去见魏惠王了。孔孟敢如此无礼吗?他们肯定“东装革履”而去,所以终非名士风流。庄子破魏惠王之“惫”论,说自己是“贫”,但非“惫” (高鄂之“闲且惫”也是在此东施效颦),他文对照,原宪教育子贡:“贫非病”,即是庄子精神胜利法:“贫非穷”,穷乃“为学不通,道之不行”。孔孟为学,是为做官,庄子为学,是为悟道。对“穷”的理解,也不相同,。例如“穷有八极”: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在儒家眼里是潘安类美男子,在道家眼里则是西门庆大官人。

可见,在庄子的词语系统里,“贫”是物质匮乏,“病”与“惫”是精神萎靡。吴敬梓恰是榜样,饿得靠墙走,依然能写出文学巨著《儒林外史》。司马迁说庄子“穷闾厄巷,困窘织屦”,但又说“其学无所不窥”,这就是巨大的矛盾,把小说中的庄子当成生活中的庄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