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人把鹹菜當菜吃,甚至直接吃鹽,那個年代為什麼沒這麼多血壓高的人呢?

邊緣人128858193


五六十年代的人把鹹菜當菜吃,甚至直接吃鹽,那個年代為什麼沒這麼多血壓高的人呢?這個問題的後面,似乎在告訴我們一個定論:血壓高,高血壓是由吃鹽引起的。


其實這是個謬論。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引起高血壓病的原因很多,如尼古丁、酒類、遺傳因素等,怎麼可以一股腦兒地推到鹽的頭上呢?故而,首先我要開宗明義地告訴你,因為高血壓病並非是因食鹽而引起,所以五六十年代的人把鹹菜當菜吃,甚至直接吃鹽,那個年代的人也沒那麼多血壓高的人!


那嘛,認為食鹽是引起高血壓病的罪魁禍首的概念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這得從在西德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市舉行的一次醫學討論會上說起。在該次討論會上,有討論者把這個歷來被認為在人類生存發展中建樹莫大功績的鹽,指控為“秘密兇手”,罪行是使人類慢性中毒。他們甚至認為,在工業發達國家裡,被鹽送進墳墓的生命,比我們已經知道的有害化學物質要多得多。此論一出,人心惶惶,西方有些地方竟然出現了談鹽色變的風氣。


對鹽提出指控的研究者認為,鹽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同高血壓病有關。他們說,高血壓病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心肌梗塞、動脈粥樣硬化、中風等疾病是由於鹽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引起的。


美國波士頓有個名叫洛待。佩哥的醫學教授在非洲、伊朗南部、格陵蘭、玻里尼西亞鮮島等地的過著原始生活的都落中進行了調查。他公佈的結果是這些地方的人生活條件雖然千差萬別。但有個共同的特點是,幾乎不吃鹽成只吃很少的鹽,因而沒有發現一個高血壓的病例,甚至連老年人也沒有血壓升高的現象。他又調查了一些移居於文明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和玻里尼西亞人,發現血壓升高是常有的事。於是他作出結論:血壓升高是由於吃鹽增多的緣故。有些人還試圖進行理論上的論證,認為鹽能便身體“水化”,換句話說,鹽對水有某種吸附力,體內鹽分多了,要求水分也相應地增加,從而使過多的液體滯留於體內,這就會引起血壓的開高。


該次討論會上公佈的調查結果及進行的理論上的論證,似乎形成了鹽就是危害人體健康的秘密兇手的印象,其實不然。這種片面的結論無異於因噎廢食,刻意忌鹽,反會招引來不該有的疾病。


鹽,是我們開門七件事之一,是人們生活中一天也不可能少的東西。 因此在許多地方,平凡的鹽被當作最崇高的禮品,人們用麵包和鹽來招待最尊貴的客人。蘇軾曾詩云:“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食無鹽,不僅山珍海味如同嚼蠟,而且長久下去,人還會得種種疾病。


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一個人的細胞和組織液中,大約合有三百克鹽。它不斷地被身體消耗和排出,因而必須經常補充。如果人體中鹽分下降,人就會感到無力、不適、血壓降低,甚至出現虛種。這種現象,人類很早就認識了。我國二千多年前的古籍<>就有“惡食無鹽則腫”的記載。現代科學家則指出,一個健康的人每天所需的鹽一般為十至十五克。


世界上沒有絕對有害或絕對有益的食物,適量的鹽為人體所必需,這也於我們生活中其它食物一樣,食用太少或太多,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有些研究者所指出的鹽造成體內液體滯留,心血管系統活動惡化的現象,均是由於吃鹽過多的緣故。


綜上所述,我再次強調性的回答:高血壓病以經醫學證實並非是因食鹽而引起,所以五六十年代的人把鹹菜當菜吃,甚至直接吃鹽,那個年代的人也沒那麼多血壓高的人!但也必須同時強調,某些病人,如急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足的患者,高血壓患者,則要求嚴格限制吃鹽,這也已是醫學上公認的戒律了。


友德無聲


一說到防治高血壓,第一條就是鹽少!控制食鹽攝入量,不要吃鹹菜、醃製食品等等。前後對比,為什麼現在這麼強調少鹽的問題,吃了上百年千年的鹹菜,怎麼成了罪魁禍首了?以前大家都是這麼吃,也沒這麼多事兒啊!


我想這不是一個兩個人的疑問,今天就來說說。

五六十年代吃鹹菜或鹽的本質

①身體需要多。

五六十年代人們以體力勞動為主,體力勞動出汗會排出大量的鹽分,在勞動之中揮汗如雨的情形司空見慣,本身就需要更多的鹽分攝入,所以,雖然人們攝入鹽分比較多,卻不會最終造成身體的過分失衡。

②鈉的來源相對單一,總量不比現在多

五六十年代菜雖然比較鹹,但菜餚的總量很少,食物以無鹽的主食為主,一大碗米飯就一小碟鹹菜就是一餐,而且加工食物非常少,鈉的來源幾乎是食鹽,鈉的總攝入量並不比現在更多

③鈉鉀的平衡

據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充足的鉀可以平衡鈉的升壓作用,並促進鈉的排洩。五六十年代糧食不足,五穀雜糧豆、薯類及蔬菜瓜果,都是大家的食物,相對來說,大家吃精製的白米白麵的比例是比較少的,而這些食物都含有豐富的鉀,保證了充足的攝入鉀。

現代的飲食與鈉的情況

相對的,鈉的需要量下降而鈉的攝入過多。

如今,體力活動所造成的出汗已經很少,夏天還有空調,出汗量進一步下降,減少了鹽的排出途徑——鹽的排出減少,需要減少。

然而,飯吃的少了,菜餚的總量比過去增加很多,一小碗飯配上兩三個菜是很家常的飲食,加上大家對味蕾的追求,食鹽、味精、雞精、醬油等(這些均含有較多的鈉)豐富的調味,每個菜加上一些,總的攝入量也不比以前一碟鹹菜的鹽分少。

再加上餅乾、點心、零食、甜飲料等預包裝食品大行其道,人們獲得非常容易,而這些都含有大量的鈉,儘管吃起來並不覺得很鹹,但總的鈉攝入量必然比從前大幅度上升。有心,你看看包裝食品的營養成分表中的鈉含量,數字乘以2.5就是鹽量。


舉個例子:如圖,這是某品牌瓜子的營養成分表,淨含量305g,每100g含鈉627mg,乘以2.5,相當於食鹽1567.5mg(約1.5g),這一袋瓜子就含有鹽約4.7g。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為6g。

另一方面,鈉和鉀的比例,也隨著時代發生了改變:鈉多,鉀少。現在的生活當中,精白米、精白麵粉是幾乎佔餐桌主食大部分江山,五穀雜糧因為口感粗糙,作為以前“窮苦生活的代表”等原因,不被人們“喜歡”,已經“消失”在大部分人的餐桌上。同時加上大量加工肉類,如火腿、午餐肉、培根等,作為新型(非傳統)食物,因其色、香、味俱全,同時非常方便,為大家喜愛,也替代了部分肉類。然而,好吃背後,這些加工肉類也含有大量的鈉。然而蔬菜水果攝入並不多,所以鉀的攝入量就很低了。特別是如果經常吃快餐和方便食品度日,鹽多而菜少,又沒有水果,鉀的攝入量少得可憐。鈉鉀的嚴重失衡也就合乎情理了。



現在高血壓患者呈逐年上升、年輕化趨勢,離不開我們的現代生活方式,促進其成為很大的公共健康問題而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視。要有效防治高血壓,就要採取高鉀低鈉的膳食。最有名及得到證實可以有效防治高血壓的膳食模式就是得舒(DASH)飲食,特點為:

全穀物,多蔬果;

低脂乳,健康肉;

堅果豆,用好油;

低鈉鹽,少加糖。

有效防治高血壓,從飲食調整開始。

作者簡介:賀力,四川省民政康復醫院主管護師,臨床營養師,高級技能公共營養師,四川省營養學會會員,王興國營養特訓班第五期學員。


營養百事通


這個問題提的好,張大夫來給大家說一說這個問題。

在我國的五十年代,人民生活方式與現在有很大的不一樣,比如說那時候人們體力勞動多,沒有現在這麼多美食,常常吃的就是鹹菜,甚至有些人就吃鹽粒。那麼,為什麼那時候沒有發現現在這麼多的高血壓患者呢?我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兩點。

1、衛生條件差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的大部分人還在農村,當時農村的衛生條件很差,很多衛生所並沒有測量血壓的血壓計。血壓計在中國的普及源自於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九十年代經濟條件好了以後。五十年代,大部分人的醫療條件連一個血壓計都沒有,那如何診斷高血壓呢?實在是談不上。

2、當時的生活方式比現在健康

當時的人們有可能鹹菜比現在吃的多,但是鹽的攝入量不一定比現在多,現在的絕大部分小食品裡都有食鹽的參與,只不過你沒有察覺。現在人們吃的食物種類多,總體食鹽攝入量也有可能比以前多。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五十年代的中國,大部分人都是體力勞動者。每天所從事的體力活動比現在多很多,所攝入的美食也沒有現在這麼多。通俗的講,除了吃鹹菜多一點,沒有其他危險因素,這樣一來血壓也就高不起來了。

以上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想看更多靠譜的健康科普信息,請點擊關注。


張之瀛大夫


題主您好,看到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有些人確實一時反映不過來,為啥過去的人常吃鹹菜怎麼就沒有那麼多高血壓呢?其實答案並不複雜,請大家往下看。

首先,因為五六十年代我國比較貧困,大多數人的溫飽還得不到解決,所以油水沒那麼多,而且那時所有東西限量憑票供應,勞動又繁重,沒有現在的便利交通和舒適的生活環境,所以肥胖的人也很少。因為高血壓也是要有滋生土壤的,畢竟肥胖和不運動也是造成高血壓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是因為那時候人們除了吃飯基本沒有什麼零食可以吃,而現在則不同了,各種預包裝食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而這些食品中很多都添加了大量的鈉,大家知道鹽的主要成為就是氯化鈉,我們可能不常吃鹹菜了,但無形中還會攝入過多的鈉,再加上我國人均鈉攝入量普遍超標,高血壓才會呈井噴式出現。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過去醫療比較落後,人們的健康意識也沒有現在強,基本沒有體檢什麼的。所以高血壓被發現的概率也很低,很多高血壓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了高血壓,所以一定程度不是因為沒人得高血壓,而是因為沒有被發現罷了。


茄子營養師



每一個個體的健康狀況,和他所處的時代其實是密切相關的。

比方說舊社會、困難時期數不清的人營養不良、甚至還有人餓死;現在的社會人們因為吃得太好、吃得太多,反而出現了很多“營養病“。

我們不妨簡單拿五六十年代和現在這個時代做一下簡單的對比。

1、那時人們吃鹽、吃鹹菜,但是整體的攝入量其實並不高。因為物質匱乏,一小塊鹹菜就可以吃下一頓飯。反觀現在,人們天天在外邊吃飯館,飯館的菜為了追求口味,往往都是口味偏重,而且高油。

2、那時人們的勞動比較常見,幾乎每個人都能負擔一些體力勞動,體重超標的少;但現在的人們體力勞動、體育鍛煉很少,久坐的人多,肥胖的人多。而肥胖又是高血壓的一個明確誘因。

3、那時的醫療資源不發達,人們的保健意識也不強,所以也談不上體檢,及時檢查和篩查疾病。而現在人們普遍都有體檢的意識,高血壓查出的幾率越來越高,家用血壓檢測儀走進了千家萬戶。

現在的媒體信息越來越發達,一些疾病的發病率在媒體上會有鋪天蓋地的信息轟炸,有一個印象和感覺的加深的過程,覺得這樣的病人太多了,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總體來看,現在人們的可期待壽命是越來越高,醫療水平越來越發達,但是對健康的主觀努力並不夠,客觀的健康環境並不好,或者可以說是太“好“了。

如果站在相對的角度上,還真不好去評論哪個時代更好呢?


遼瀋名醫


【2018.6.23 文字:686】

鹽可以升高血壓,但鹽不是唯一升高血壓的因素。
五六十年代到底高血壓是否多,也沒有個真實可靠的數據來證實,完全沒有現在這樣的大數據做依託。

從數據上看,五六十年代的人似乎沒有那麼多的高血壓。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就象現在,高血壓的知曉率並非百分百,很多人有了高血壓也未必知道一樣。

在五六十年代,尤其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差,不到病得沉重,很少有人會因為頭暈、頭痛去看醫生的,就是有點小病小災的也去找個不花錢的土方調劑一下。

同時,醫療常識的匱乏,很不多根本不懂什麼是高血壓,所以也就談不上那個年代血壓高的人是否多還是少了。更重要的是,那時還多掙扎在吃飽飯這個層面,根本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大數據統計。

而現在,

1、在城市裡幾乎家家都會備有血壓計,尤其是有點年紀的人更是這樣。

2、很多單位都有定期體驗的制度,通過體驗也可以篩查出高血壓。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生活方式同以前的生活方式不同:

一、家務勞動量不同

在五六十年代,作為父母,很少有休息時間,白天工作,晚上做家務,都是親力親為的。

到了現在,家裡基本上全部實現電器化,家務活已被各種電器有替代。

二、運動量不同

在五六十年代,交通不發達,人們上下班、出行基本上步行多,即使不用步行,也基本上是騎車,也是運動。

到了現在,幾乎每家都有小汽車,就是上樓也有電梯,公交也是四通八達。

三、食物種類不同

在五六十年代,家裡很少好葷性,偶爾吃點魚肉如同過年;

到了現在,幾乎餐餐都有魚肉蛋這樣的葷菜,吃油更是像不要錢似的,不用再算計;

在五六十年代,人們多吃的是沒有經過精細粗雜糧和蔬菜、野菜,同攝入相對多的鹽(鈉)的同時也攝入了大量的鉀。鈉、鉀對於血壓來說是一對結抗體。


副船長~劉筱慧(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註冊營養技師 衡膳營養學院一級講師 王興國營養師特訓班四期班主任 科普營養原創作者)


營養海賊團


看見不少回答,感覺都是被科學洗腦的人,我用本人的親身體驗說下高血壓問題,我的血壓平時大概是低壓100高壓140,吃了三年的高血壓降壓藥,我並不是三高患者,只是血壓高,血脂低,膽固醇低,吃藥後保持在低壓85 高壓125左右,去年因為探親回到大山的鄉村住了接近三個月,隨身是帶足了降壓藥和血壓計,在大山裡住了二十多天就查到血壓往下掉了。。後面就乾脆不吃降壓藥,血壓一直保持在低壓80高壓110,在山裡,山裡農家的口味還是比較重的,鹽感覺比家裡吃的還多點。

我馬上想到了,血壓高這是因為食物的問題,山裡的青菜都沒有化肥,餵養的動物都沒有飼料,都是自己家裡養豬,自己吃,因為山高路遠,想養豬致富,賣豬都難,所以自己吃的豬,因為山裡多的很青飼料,就沒必要去跑下山好幾十公里去買飼料。

以前也有農技站的來輔導養豬技術,農家說用了飼料的豬長的比農家青飼料豬快一倍,但殺完豬後,豬的水分很大,皮下膜組織裡都是水,做成臘肉後並不比青飼料養的豬重多少,說到這個道理就清楚了,吃飼料豬長的都是不健康的水分,就和我們城裡人吃的化肥蔬菜一樣,吃完感覺也是維持了生命狀態,但三焦系統水溼嚴重,化肥啊!氮素都積累體內了,平時要靠運動排汗把這些多餘水溼排出去,否則壓迫血管循環系統,心臟感覺供血不足就開始施加壓力,血壓就自然變高,因為血液循環不能滿足人體內臟運轉需要了,人體的水溼嚴重是造成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五六十年代的農產品很少使用農藥化肥,雖然產量低,但人吃了很健康,現在的農產品都是靠農藥和化肥,包括高產水稻,別看畝產量大,煮飯並不長飯,只需呀加一點點水,不像七十年代的大米,可以加三分之二的水,煮一鍋飯。不健康的食品是造成各種病患的主要原因,看現在的醫院,比超市,商場的人多了數倍,不少大醫院設計的都是自動扶梯,所有公共場所人氣最旺的就是醫院。

非常遺憾的是我不能長期在山裡生活,只有回到這個現實的城市裡,去年底正常了三個月的血壓,現在又變回高血壓狀態,唯有靠降壓藥繼續維持正常血壓。

城市裡買不到沒有使用化肥的蔬菜,買不到不用飼料的肉,大米也是高產水稻,失去了稻香的水溼嚴重的大米。


明堪易學


我分析,血壓高主要不是鹽的問題。我是把鹹菜當主菜吃過一個月的人,那真是特開胃,消化特別快,兩個饅頭四兩就鹹菜,一個小時後肚子絕對咕咕叫,我們聽過去的明星男的女的去部隊慰問演出,一頓十個饅頭的不在少數,沒有油腥,根本吃不飽!

血壓之所以升高,一個是血管壁失去彈性,這主要是年齡的問題,另一個就是過多雜物堵塞血管,造成血壓升高。當然還有情緒管理的問題。

雜物從哪裡來,就是過剩的營養物質,使血液粘稠,所以我認為,營養過剩才是血壓容易升高的主因,要不現在好多低齡的高血壓患者哪來的?

當然還有很多原因容易造成高血壓,比如心臟問題,比如運動量問題,過多吃鹽只能是眾多誘因之一。

總之,人要健康長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需要綜合平衡考慮,過猶不及,寧肯不及不要過了。


小花喜鵲


本人出生於1957年,鹹菜當時當菜吃最普通不過了,哪時候統購統銷,鹽O,13元一斤,現在覺得便宜,當時可貴了。因為在生產隊幹一天活才八分錢!試想一下,這不貴嗎?

鹹菜當時是主菜。每當秋末冬初,家家戶戶都要醃鹹菜,要保證吃到明年一年,冬天還罷了,夏天,今天吃不完,又捨不得倒,第二天都發毛了。糧食每年到過完年就差不多完了,一個村不缺糧的戶不多,哪時候吃的玉米麵較多,特別是二,三月份(農曆),常常因為沒啥吃借人家的黃豆吃,借一百黃豆還一百二拾斤小麥,,,,,。

想起哪些年的生活,滿滿都是淚,,改革開放後,才有了質的變化,這得感謝鄧公!是他,才讓廣大農民把鹹菜當主菜吃的日子改變了。哪些年,人們很少得高血壓,糖尿病,可能是生活太差的原因吧,要不然說糖尿病是富貴病可能由此而來

以上僅為個人看法,歡迎批評指正

(圖片源自網絡)


村野農夫天蒼茫


很有意思的問題・_・?

第一、高血壓確實和高鹽有關係,但不是唯一原因。

第二、那個年代就算吃鹽多,但飲食結構整體是低脂低熱量低糖,而這些低脂低熱量低糖都是利於血壓的。

第三、醫療水平低,很多問題根本沒有發現,或沒來得及發現,統計數據是否準確。

長期高鈉低鉀飲食可以引發高血壓病是大家都熟悉的,所以建議大家低鈉高鉀飲食很重要。食鹽多的人明顯比食鹽少的患者更易患高血壓,而且高鈉飲食也是人類高血壓的一個主要原因;

調查顯示,每日鈉鹽攝入量由20mmol增加至200mmol,可引起血壓的明顯升高。鈉鹽不僅僅是食鹽,還包括醬油、鹹菜、醬豆腐等等。除了鹽的攝入會導致血壓升高,高油、高脂、高糖間接的都會造成血壓升高。


飲食和高血壓關係密切,且可人為控制,但飲食是一個長年累月的事情,要從小培養孩子低鹽低脂低糖飲食的習慣,而不能長大了出現問題了,才想起來改變,這時候這個口味很難改變。

所以要從小培養低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等高鉀食物。

除了高鹽以外,高血壓還和吸菸喝酒、不運動、壓力大、遺傳、肥胖、高油高糖高脂肪飲食等等因素有關係。

最後,用一個數據說話:

五十年代平均壽命:57歲。

現在我國平均壽命:77歲。

高血壓發病率高了,但平均壽命明顯也提高了,那能說高血壓利於提高壽命嗎?


當然不能,很多問題需要綜合評估,而不是僅僅看到一個點!

高鹽只是高血壓的一個原因,而並非唯一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