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科學家研發新技術,全國每年2.3億噸的廢舊瀝青有望變廢為寶

作者 吳苡婷 黃艾嬌

瀝青是一種防水防潮和防腐的有機膠凝材料,瀝青主要可以分為煤焦瀝青、石油瀝青和天然瀝青三種。長期以來瀝青一直被用於路面鋪設,瀝青鋪設的路面行車舒適度比較好。

同濟科學家研發新技術,全國每年2.3億噸的廢舊瀝青有望變廢為寶

我國目前擁有公路瀝青路面150多萬公里,是每年被淘汰的廢舊瀝青也不少,中國每年產生的廢舊瀝青料高達2.3億噸,這些瀝青絕大部分被廢棄了,非常可惜。

同濟科學家研發新技術,全國每年2.3億噸的廢舊瀝青有望變廢為寶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孫立軍教授團隊與北京盛光拓公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廢舊瀝青混合料資源化常溫再生利用成套技術與裝備“,首次將廢舊材料的零星嘗試利用上升為高性能綠色路面材料,並已在多條高速公路上規模化應用,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他們發明的是一種高性能瀝青乳化劑和複方再生劑,還建立了模擬實際施工過程的新一代乳化瀝青常溫再生混合料設計方法,使得廢舊瀝青的路面性能達到了熱拌混合料的水準。

同濟科學家研發新技術,全國每年2.3億噸的廢舊瀝青有望變廢為寶

圖為處理廢舊瀝青的常溫專用高性能再生劑及乳化劑

雖然無法和新瀝青的性能相比,但是這些瀝青可以被鋪設在路面的重載路面的中、下面層和一般交通路面的各層位。可謂是價廉物美。

同濟科學家研發新技術,全國每年2.3億噸的廢舊瀝青有望變廢為寶

圖為孫立軍教授團隊在現場指導

另外孫立軍教授團隊還結合先期建立的全壽命路面性能衰變方程和參數體系,建立了瀝青路面再生結構設計的完整設計體系和設計標準,提出了6種再生結構典型模式,以方便工程應用。

同濟科學家研發新技術,全國每年2.3億噸的廢舊瀝青有望變廢為寶

為滿足大規模再生混合料生產需求,研發團隊首創了全套高效率、高精度、雙拌式常溫再生生產設備,包括銑刨料三級篩分、乳化瀝青喂料、雙拌式拌和以及多功能T型拌和等4個子系統,產能達每小時400噸,解決了規模化施工的設備難題。

同濟科學家研發新技術,全國每年2.3億噸的廢舊瀝青有望變廢為寶

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們把廢舊瀝青鋪設路面的養生時間從國際上傳統的14天大幅縮短為1-2天,大大縮短了工期。

這個重大科技成果還獲2017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0年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研究成果被交通部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