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遊景點,昌平十三陵的介紹

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兩位太監。

北京旅遊景點,昌平十三陵的介紹

門票·開放時間:

神路旺季(4.1-10.31):40元

長陵旺季(4.1-10.31):50元

兒童身高1.2米(不含)以下免票;北京市老人65歲以上持本市紅色老年卡、殘疾人持殘疾證免票。淡季:8:30—17:00;旺季:8:00—17:30

交通概況:

北京自駕:二環---南河沿大街---長安街---復興門內大街---復興門橋---德勝門外大街---京藏高速公路---原G110輔線---西關環島---京銀路---昌赤路---到達終點。

主要景點:

明長陵:長陵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高聳的明樓,是長陵的標誌。

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佈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第一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製為單簷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築,面闊顯五間,簷下額枋、飛子、簷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件;其下闢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牆式角門(已拆除並封塞)。院內,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於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

第二進院落,前面設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長陵稜恩門,為單簷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通闊31.44米),進深二間(通深14.37米),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簷下斗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頭的後尾作斜起的桿狀,與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內明間、次間各設板門一道,稍間封以牆體。其中明間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祾恩門”三金字。“稜”字系後世修葺時誤寫。門下承以旱白玉欄杆圍繞的須彌座式臺基。其欄杆形制,為龍鳳雕飾的望柱,和寶瓶、三幅雲式的欄板。臺基四角及各欄杆望柱之下,各設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龍頭)。臺基前後則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其中路臺階間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淺浮雕圖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雲騰浪湧,海水中寶山矗立,兩匹海馬躍出水面凌波奔馳;上面是兩條矯健的巨龍在雲海中升降飛騰,追逐火珠,呈現出一派波瀾壯闊的雄偉景象。

祾恩門兩側還各有掖門一座,均作隨牆式琉璃花門,門上的斗拱、額枋,門頂的瓦飾、椽飛均為黃綠琉璃件組裝,在紅牆的映襯下格外分明。 院內,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於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北京旅遊景點,昌平十三陵的介紹

明定陵:陵宮的總體佈局亦呈前方後圓之形。其外圍是一道將寶城、寶城前方院一包在內的“外羅城”。城內面積約18萬平方米。外羅城僅前部正當中軸線位置設宮門一座,即陵寢第一道門。其制,黃瓦、朱扉、設券門三道。

外羅城內,偏後部位為寶城。其平面接近標準圓形,直徑約230米。寶城牆的垛口均採用打磨平整的大塊花斑石壘砌。內環磚砌宇牆,宇牆與垛口之間為鋪磚馬道。寶城牆的前部設有城臺(又稱“方城”),城臺下承石刻須彌座,上建重簷歇山頂式的明樓。明樓的建造極為考究,不僅樓內採用磚券頂,無木構樑架,而且上下兩層簷的簷椽、飛子、望板、斗拱(上簷為單翹重昂七踩式斗拱,下簷為重昂五踩式斗拱)、額枋、平板枋及上下簷之間的榜額(刻“定陵”兩字)也全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其上油飾油漆彩畫,酷似木構建築,然實無片木寸版。樓壁前、後、左、右四面各闢券門,樓內樹聖號碑一通,高6.195米,碑首為方形,前後刻雙龍戲珠圖案,正面有篆額“大明”兩字。碑身正面刻“神宗顯皇帝之陵”七個徑尺楷書大字。碑趺採用上小下大五級方臺式,其上面四級自上而下,分別雕刻雙龍戲珠、雲、寶山、海浪等圖案。城臺的下部無券門之設,但城臺左右各有冰盤簷式石刻門樓,由門樓進入,有礓石察 道由城前上達寶城、明樓。寶城之內封土滿填,中部有三合土夯築而成的上小下大圓柱形的“寶頂”。但實際上定陵寶頂卻築得比永陵還大。寶城的排水採用牆外設石刻排水螭首和牆內設排水方井的方式(排水方井的底部設有通於寶城牆之外的排水暗溝)。

寶城之前,在外羅城內設有三進方形的院落。第一進院落,前設單簷歇山頂式陵門一座,制如外羅城門,為陵寢第二道門,又稱重門。其左右各設有隨牆式掖門一道。院落之內無建築設施,院落之前(外羅城之內)左側建有神廚三間,右側建有神庫三間。第二進院落,前牆之間設祾恩門。其制面闊五間(通闊26.47米),進深二間(通深11.46米),下承一層須彌座式臺基。臺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杆及大小螭首設置齊備。前後還各設有三出踏跺式臺階。按《帝陵圖說》所記,祾恩門臺階的形制為“中平(指雕刻圖案的御路石)外墄(指臺階),中為御道”, 則明朝時該門臺基也應有御路石雕。祾恩門左右各設隨牆式掖門一座。院內建左右配殿各七間(《昌平山水記》記為七間,《帝陵圖說》記為九間,本書據遺址分析從前者)及神 爐左右各一座。第三進院落,前牆間建有陵園最主要的殿字——祾恩殿。其形制為重簷頂,面闊七間(通闊50.6米),進深五間(通深28.1米),下承須彌座式臺基一層,圍欄雕飾同祾恩門。臺基前部出有月臺。月臺前設三出踏跺式臺階,左右各設一出。殿有後門,故臺基的後面亦設踏跺式臺階一出。其中,後面一出踏跺及月臺前中間一出踏跺設有御路石雕。刻龍鳳戲珠(左升龍,右降鳳)及海水江牙圖案。祾恩殿左右各設隨牆式掖門一座。院內沿中軸線設有兩柱牌樓門(欞星門)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樓門的兩柱作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面為方形,頂部雕坐龍,前後戧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組成。石供案作須彌座式,石供器由香爐(一座)、燭臺(二座)、花瓶(二座)組成。形制如長、永等陵。

此外,定陵外羅城之前,左側還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側建有神宮監、神馬房等附屬建築。定陵衛的營房則建於昌平城內。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築佈局是,中為公座(辦公用的正廳),後為官舍,前為門。神宮監有重門廳室,房屋多至300餘間。

北京旅遊景點,昌平十三陵的介紹

明昭陵:內有無字碑“石龜負碑”,豎立於祾恩門前的碑亭內,空白無字,可能因皇帝功過難評之故。遊人至此喜摸石龜,民諺道:摸摸烏龜頭,一生不發愁;摸摸烏龜腚,永遠不生病。

明樓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為上簷單翹重昂七踩斗拱,下簷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後的昭陵卻變成了上下簷均為單翹單昂五踩斗拱。明樓內還增加了條石券頂。 稜恩門、稜恩殿雖然重建時間數沒有大的變動,但都縮小了尺度。稜恩殿,原制面闊五間(30.38米),進深四間(16.77米);清代重建後,面闊間數沒有改變,尺度卻縮小為23.3米。進深改為三間,尺度縮小為11.92米。稜恩門,原為面闊三間(18.44米),進深二間(8.04米);清代重建後面闊縮小為12.52米,進深縮小為6.77米。陵內的兩廡配殿和陵前的神功聖德碑亭不僅沒有重建,而且殘垣斷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圍舊亭基上修建了一週宇牆。此後,長達200年的時間裡一直沒有修繕。昔日壯麗的陵園建築滿目淒涼,只剩下殘壞的明樓和陵牆了。

北京旅遊景點,昌平十三陵的介紹

神路:碑亭位於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簷、四出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為長陵所建。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高6米多。上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文長達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熾撰文,明初著名書法家程南雲所書。碑東側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是嘉慶帝論述明代滅亡的原因。 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華表,其頂部均蹲有一隻異獸,名為望天犭孔。華表和碑亭相互映襯,顯得十分莊重渾厚。在碑亭東側,原建有行宮,為帝后前來祀陵時的更衣處,現已無存。

石雕群是陵前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石人又稱翁仲)。從碑亭北的兩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龍鳳門止的千米神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遊人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園中罕見的。 石獸共分6種,每種4只,均呈兩立兩跪狀。將它們陳列於此,賦有一定含義。 石人分勳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為拱手執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誠。在皇陵中設置這種石像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了。主要起裝飾點綴作用,以象徵皇帝生前的儀威,表示皇帝死後在陰間也擁有文武百官及各種牲畜可供驅使,仍可主宰一切。

欞星門又叫龍風門。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門柱類似華表,柱上有云板、異獸。在三個門額枋上的中央部分,還分別飾有一顆石雕火珠,因而該門又稱“火焰牌坊”。龍鳳門西北側,原建有行宮,是帝后祭陵時的歇息之處。

北京旅遊景點,昌平十三陵的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