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

点灬小点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的例子,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整天就忙着干活,多孩子的照顾和管理很少,可孩子就是很争气,学习很好,让很多整天围着孩子后面转孩子成绩却一团糟的家长很不理解。于是有很多人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家长对孩子越不管,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越好,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要辩证的看待。

孩子的学习的主体,家长所能做的就是辅助和引导。所以如果在上学时能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愿意付出努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了好的态度和习惯,那么成绩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这样的孩子在内心深处有学习的源动力,比如说改变现状,给家长减负,不让家长操心等等。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的身边有,大部分都是一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孩子比较懂事,也比较听话,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在我们身边见到的更多的是,家长很为孩子操心,但效果却一般般的。

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是上面的其中一个,家人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上学时老师很严格,从小就把基础打的很好,习惯也不错 ,所以家人不用怎么操心成绩还算可以。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或多或少在性格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内向,胆小,这对之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带来一些影响,在学习中,也许成绩还不错,但很难成为顶级学霸,从近些年的中高考状元的调查就能发现看出。

在如今的环境下,孩子面临的外界干扰和诱惑越来越大,家长不去管理孩子就很容易让孩子走偏,上面所描述的那种孩子会越来越少。

观察周围会发现,学习成绩最好的应该是那些父母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孩子,因为父母都比较有观念,在教育和管理孩子方面比较有经验和心得,能抓得住每一阶段的教育重点,管理有方法,效果显著,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综合素质比较强。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家庭环境太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道理,但发现其实很多学霸都是来自这样的家庭,父母虽然懂得不多,但重视教育,父母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即使孩子在学习方面能稍微若些,但能父母能在别的放你提供很多的帮助和支持,综合素质也不会太差。

其实现在很多问题都出在了家庭条件处于中等的孩子身上,现在有句话说的好,父母明明不是富人,却硬把孩子养成了富二代。这些孩子没有条件差些的那些孩子的拼劲和毅力,父母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又不及知识分子家庭,所能给孩子提供的资源又比不上富裕家庭,结果在孩子提的教育与培养上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有些扯远了,在孩子的学习方面,要想学的好,要么是孩子有学习的内动力,学习的主动性交强;要么就是家长比较有观念和方法,能给孩子比较好的教育和引导,在学习上给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而如今很多孩子学习的内动力不足,家长的教育与引导又缺方法,找不准重点,抓不住核心,导致花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却还是得不到效果。

所以,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家长就应该去多学习,争取给孩子最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最开始的教育和引导做好了,后期会省很多的事情。


胡老师数学课堂


父母对孩子大撒把,不管不顾,一般而言孩子的学习很少有好的。仅以我周围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而言,学霸基本都是父母未雨绸缪及早为孩子进行学业规划的结果。但是凡事也有例外,比如我身边就有两个非知识分子家庭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一个小饭馆面食师傅家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打工一族,丈夫小饭馆打工,妻子卖菜,夫妻俩整天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夫妻俩也没有为孩子做过任何学习规划。但这样大撒把不管不顾,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却很高。现在孩子正在上初一,学习的勤奋程度达到了让父母烦恼的程度:孩子每天晚上12:30睡觉,这么晚睡觉,除了要做作业,孩子还要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对一天的主课、副课(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进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孩子每天早上4:30起床,起床后就开始背诵各科的知识点。父母担心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孩子身体受不了,几次三番劝阻孩子不要这么拼,但孩子依然执意而为。当然,孩子的学习很好,基本全年级的前几名。

案例二:出租车师傅家的孩子,夫妻俩都是初中毕业,丈夫开出租,妻子打临时工,家庭收入较低,基本属于“月月光”状态。孩子从小的学习夫妻俩基本没怎么管,对于孩子每次的成绩也基本不太在意。孩子在小学学习一般,但升入初中后,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勤奋程度都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是节节高,初中升高中,中考成绩超出了市重点高中几十分。

结合这两个案例,我个人觉得有些孩子“不用管”的学习动力不外乎几个原因:第一、改名底层家庭命运的动力;第二、兴趣动因,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爱学习和钻研,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第三、较强的好胜心心理,凡事不甘于居人后。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和排名无疑为这种好胜心提供了最佳的舞台。

总之,“不管不顾”,没有外力推动下学习依旧出色的孩子,学习更多基于一种“内生型”动因,这样的孩子对待学习是主动进取型的;与外力推动、处于被动型学习状态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能走得更远,可期待的成就往往也会更高。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

男生小王:妈妈是小学数学老师兼班主任,从小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

小学时,把孩子安排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全天侯地在自己眼皮底下学习、生活。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初中三年,小王成绩稳在年级前十。他妈妈经常在家长会上给我们做报告,说她的知识水平已不足以辅导孩子学习了,可是她仍然全情投入,和孩子一起学习。

比如说英语,小王妈妈自己先查词典,把意思全部弄懂,再把所有新单词的音标和汉语标注下来,便于孩子学习,有时还和孩子一起背诵课文。

她做的这些让我们这些“懒”妈妈们汗颜,一度以她为榜样(幸亏我没坚持两天就放弃了)。

到了高中,小王妈妈彻底帮不了他了,可小王的独立学习能力几乎为零。离开了妈妈的帮助,小王的学习乱成一团糟,成绩直线下降,从入学时的年级前二十名(共1300名学生),降到班级三、四十名。

他妈妈无法接受,那么优秀的儿子,成绩怎么越来越差。经常找老师辅导,上各种补习班,但还是无济于事。到了高二下学期,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导致小王无法正常上学,只好向学校请假,休学一年。

男生小马: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他在家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散步或去广场跳舞,等他的作业写的差不多,他们再回家给他听写、检查背诵、查找资料。这个时候,孩子已经独立做完作业、难题也自己动脑子解决的差不多了,父母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

到了高中,父母彻底放手,小马的学习完全靠他自己。在学校不懂的问老师、老师也解决不了的回家自己查电脑,至于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经验自己制定总结了一大套,父母只是偶尔问问最近怎么样啊,学习累不累啊。这样放手的结果,孩子的成绩却越来越好,从入学时的班级二十多名,跃升至年级二十多名。孩子自主,父母减负。

小学阶段,家长基本都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亲自陪在书桌旁,孩子每写一个字、每做一道题,都在家长的严密监视下,很少有家长能在看到孩子写错字、做错题的时候,管住自己的嘴而不去指正,大多数是问长问短,没完没了地辅导。

在这个过程中,脾气不好的家长,会在孩子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不停地唠叨、催促、训斥。结果,孩子学习效率越来越低、作业速度越来越慢。

脾气好的家长虽然能平心静气、和颜悦色地给孩子讲解,但时间长了孩子容易产生惰性,一遇到不会的就问家长,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甚至认为学习不是他个人的事,依赖性很大。

到了中学,孩子有了逆反心理,这个时候家长再过多的干预孩子的学习,只会让他厌烦。他们可能会说:我本来想学的,你一管我,我反而不想学了。如果再有脾气不好的家长, 因为考试没考好、成绩有些下滑而对孩子训斥打骂,那会使他们更加厌学,甚至逃学。

管的越多,越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学习能力,越会让他觉得学习是给父母学的,从而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不可能一直管到上大学,还不如早早地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自律性和责任感,这样孩子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家长也会越来越轻松。


快乐猫铮妈


现身说法。

我小学的时候成绩比较差,在同学们都考双百九十多分的时候,我语文也就考个80多分,数学大多数都是70多分,为什么呢?因为烦我妈,不想好好学··

我妈妈小学毕业,每天一定要监督我写作业,写完的作业一定要给她检查,每次写作业的时候,站在我身后,一写错或者写得不规范,马上就

唠叨说:“你这写的什么?擦掉重写!”每次写作业都要磨蹭好久,等她不站在我身后时,就快速的写完,宁愿拿给她检查,一到检查作业,先开始质疑我是不是做完所有作业,再质疑我的正确率,最后批评一顿!

当时就特别讨厌我妈这种行为,你要我好好学,我就给你唱反调,刺激了我当时对学习的逆反心理。

等到了初中,刚初一叛逆期撞上更年期,几乎是三天一小吵5天一大吵,但到后面妈妈已经看不懂我的作业,无奈只能放手“不管”,但她仍然会督促我每天按时完成作业、预习,短短两年时间,母女两的关系缓和了,成绩稳步上升,最后以全校第二的成绩进入重点高中,考上理想的大学。

不过,现在大多数的家长学历都挺高的,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其实也很纠结,既想管又怕管,所以很焦虑,被孩子作业气得心肌梗塞的父母不少!

所谓的“不管”,不是说一味的放纵不管而是不要事事插手孩子学习,而是要有目的规划地去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给孩子学习的自由,慢慢的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那时才是家长啥都不管,孩子成绩依然不会差,这才是科学的教育方式!


甜甜圈伐木累


我想说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是管出来的。

我先举个例子,我的同学,夫妻俩都是老师,她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同学说每天都很忙,哪有空管孩子的学习,都是孩子按照老师说的,让做作业就做,不让做就玩,成绩不是很好,到了高中成绩就特别好了。

另一个小学同学,夫妻俩都是初中毕业,对孩子的学习很上心,给孩子请家教,给孩子报辅导班,每天晚上都陪着孩子做作业,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就在中间,上不去,夫妻俩又着急了,只要是看到孩子就唠叨,学习啊,你看看那个谁,学习怎么好呢?结果是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家长管的越多,孩子就以为学习是给家长学的,而不是给自己学的。

学习本来就是枯燥的事情,如果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是很难把学习提高上去。

曾经有人提出,把学习当做兴趣,孩子自己就去学。家长不管,孩子就会感觉学习是一项有趣的事情,知识很有趣。

家长介入,孩子就有应付家长的心里,很难有学习的动力。

就说这些吧,我总感觉学习的好与不好,与管无关。有时候,孩子的学习,家长不管成绩差,家长管的那个阶段,成绩就好。

谢谢您的关注,我说不好。


猪妈看世界


为什么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首先,我来讲一个真实的案例吧。先讲讲我自己吧,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在晚上做家庭作业。很多时候,我的父亲和家里的弟弟妹妹都睡觉了,而我主动拿出书本坐在桌前做家庭作业。有好几次,母亲看我这么晚还要做作业,于是她就在旁边静静地坐着陪我。

我觉得母亲坐在旁边,自己反而不自在,于是就催她去睡觉了。从那以后,母亲再也不陪我写作业了,也不管我作业做不做,反正我自己会主动做的,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班上名列前茅的。


而我亲戚家的孩子建平就不一样,他母亲总是喊他写作业,但他贪玩就是不听母亲的,因而经常挨骂。建平比我大一岁,他会抓鱼,偶尔会送鱼给我,换我作业给他看。小小年纪的我也不懂事,就把自己的作业经常给他看,结果建平的成绩一塌糊涂。

其实,我认为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观念引导就好,不要把孩子管得太严,否则会抹杀孩子的灵性,让孩子学习成绩反而不好。


文海捞梦话育儿


这个我还是深有体会的.

1、就拿我来说吧,小时候妈妈经常教导我的一句话是"学习是给你自己学的,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害的也是你自己",因为经常说,所以这句话记得很清楚.妈妈可能就是为了让我去自主的学习,而不是让她在后面逼着去学习.这种方法也的确管用,虽然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想着玩学习中等,但是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我基本上学习不需要老师去逼着、催着,基本上都是自己自主的去学习,初中成绩还能保持在班上前十名在开学典礼的时候获奖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后来到了高中的时候,自主学习的习惯更是发挥到了极限,心里面只是想着学习、考试的事情,最终本来能考普通二本的实力,高考的时候超常发挥考了个一本成绩,这都是有父母给我灌输的自主学习的理念的功劳.

2、邻居家的孩子小时候经常被他爸妈逼着学习,作业写完了后还有 布置的其他习题,还有练习毛笔字,即使家里面特别忙的时候也不让孩子去帮忙.但是前些年的时候,我看见邻居家的孩子周末也出去放羊了,问其父亲,说是这孩子不爱学习,现在不管他了,让他混去.



3、我一个堂哥,小时候的家教特别的严格,平常周末都是在家里写作业、练习毛笔字;有时候堂哥悄悄的跑去邻居家玩,被发现的话就是一顿骂、打;记得有一次堂哥悄悄的跟着邻居家的几个孩子去山上捉蝎子,后来被婶婶发现了,那是我见过打孩子最惨烈的一次.

后来哥哥上高中的时候,听说其谈了个对象;后来顺利考上本县的重点高中,远离爸妈,好像在高中也谈了个对象,结果高考仅仅考了个普通二本.


1927年的古董先生


“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其实这种说话有点绝对了,并不是说家长越放开不管,孩子成绩越好,准确的说应该是家长适当的放开手,孩子才会更爱学习。

就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我爸只有我和我弟弟两个孩子,目前来说我上大学,我弟弟上初三。从小到大,在学习方面我爸妈从来没有管过我,从来没有逼着我学习,也从来没有让我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原因并不是因为我的成绩好,而是我爸妈不想给我太大的压力。他们说,孩子上学本来压力就大,你如果再逼着孩子学习,上补习班,孩子压力太大,反而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其实,我感觉父母说的挺对的,正是由于他们这样适当的对我放开手,正式由于他们没有给我施加太大的压力,我才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去对待学习,才能够进入自己梦想的大学。相反,如果父母逼得太紧,我感觉自己真的会崩溃!



但是,我上初三的弟弟就不一样了。因为刚开始我弟弟上小学的时候,我爸妈也用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我弟弟,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越是放手不管,我弟弟成绩越是下滑。没办法,我爸妈只好逼着学习,所以现在成绩算是回来了一些。

所以说,学习上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要学会放手,当然该管还是要管,适当的压力还是要有的,我相信这样孩子的成绩会更上一层楼!


国内那些事


两种情况吧,第一是天资聪颖的,第二是家长管理方式得当。

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就有一个女孩,就特别聪明,我们上课的时候都认真听课做笔记,她就是一直趴在趴在桌子上,老师偶尔提个问题,她一样能回答得特别好,然后她的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名,那时候她的大学志愿是清华。这种人,是真的天资聪明。随便看看书,偶尔听听课,就能掌握老师教的这些知识。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比如,算看一本书,有的人一天就看完了,然后能记住大部分内容,然后有的人一个月也看不完,然后看完之后什么也没记住,这就是人天生的区别吧。这种就是可遇不可求了,孩子的智商也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效果不大。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家长看似不管,实际上是家长帮助孩子树立了很明确的目标,激发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孩子已经能够自主的学习。家长就不需要在细节上费心。这就是别人看起来所谓的不管。

我女儿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孩子,现在三年级,他妈妈现在学习不怎么用管,在小学之前,这个孩子就特别爱看书,阅读能力非常棒,然后自己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所以对于学习,对于看书这些事,这个孩子都能自己完成。所以现在看起来妈妈是不怎么管的,相对轻松。还有的妈妈是,现在每天管的特别多,但是由于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家长再费力,孩子的成绩依然不很理想。所以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Veeyn


这个问题,我有切身的体会,曾经我是个留守儿童,没有任何人在学习上会管我。一切,都靠我自己,受别人欺负也靠我自己,所以我很自觉,也很要强。所以,每一次我的学习都是名列前茅,隔壁家的父母总是拿他家孩子的成绩和我比。然后,他们越比越生气,然后就更加用力地教育孩子,但是却总是不行。

1.越不管,学习越好的孩子,自尊心很强。不管任何一方面,他都希望自己做得很好,所以他分外的努力。

2.孩子的自觉性很强,不是别人要他学,而是他自己要学。所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内因才起根本作用,外因只有催化运用。

3.孩子自己找到了学习的方法,根本就不需要大人来管,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能树立一次信心,孩子越来越自信,当然成绩就会越来越好。

有问题,随时私信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