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易中天不说人话

假如易中天不说人话

易中天把自己受到欢迎的原因总结为三个字:“说人话”。这受到林兴宅教授的启发。那时易中天在厦门大学任教,当时林教授在一次散步时说:“要么你的研究成果可以永垂不朽,要么能够影响社会,否则自说自话没有意义。”

易中天是依借电视媒介爆红,迅速成为学术明星的。他一开始在凤凰卫视做嘉宾,被当时的主持人评价为“有电视天赋”。这个节目时长50分钟,有六个嘉宾和一个主持人。易中天分析后得出结论,去掉片头片尾隔断广告等,内容有40分钟,7个人讲话,平均每个人6分钟,讲得精彩,能播出6分钟,讲得不精彩,就只有3分钟,讲多了也没有用。后来易中天到了《百家讲坛》,其实他的谈话内容跟先前差不多,只是表达方法有所改变。比如他同样是“重要的事情说三点”。因为“三”是一个特别神奇的数字,它可以帮我们用最简单的结构把问题表述清楚,一太少,大家会觉得其实是没有观点而硬挤出来一个,二不够,三正好。当对方向你提问的时候,如果你可以立刻回答出有三点,一定可以给对方留下脑子很快的印象。但是这时候易中天改变了的做法是,他是先把观点亮出来;然后有时间再论证,没时间就别论证。有些嘉宾非常雄辩,“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三点意见”,第一点就能讲20分钟,把节目变成个人演讲,但是导演往往会一刀剪掉,因为效果出不来、不能用,导演这样做也是有考量的,因为媒体不是做学术研究,不要从前三皇、后五帝说起,不要在某一点上心得较多就自嗨起来,不及其余了。

易中天的“说人话”原则,让他避开了被说滥了的官话、套话、空话、假话、废话,反而让他成功了。2006年和2007年媒体采访他,易中天引用康德的话说:“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是,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要说没有风险的真话。这也回应了前面的“重要的事情说三点”,说三点,不是我只有三点看法,而是从冰山之下有选择地剪裁部分呈现而已,那么自然是选择能吸引眼球的来说了,太多了观众也失去耐心,你不能冒这个险。

所以,易中天现在在进行中华史的写作时,他跟出版商商量好,把每本书的厚度,设定为从北京到上海飞机上可以读完,包括书的大小轻重,全部考虑好。写作过程中也是,易中天会考虑,这个地方读者会不会有阅读障碍,需不需要解释,会不会疲劳。“我不敢说这是截至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中华史,但我敢说是最贴心的,处处都替读者想到了。”

因为对不同媒介的理解较其他学者深刻,以及易中天对传播之道——说人话,和处处替读者考虑——的坚持,这让易中天在观众和读者心里持续发热发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