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电影《老炮儿》一开篇,饰演“六爷”的冯小刚,就教育年轻后生怎样扇人耳光: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电影《老炮儿》

人在江湖,对人掌掴、怒扇、狂踹,是家常便饭寻常事,可“有些事儿,得按规矩来”,咱茬架也有茬架的讲究。打人耳光的前提,是要自己先占理,得打的有正义,有仁义,有道义。不然,只是流氓耍横,就是“小混混,一脸贱相”。也就是说,在这些人看来,打人耳光,不是逞凶行暴,而是认死理,是找回心目中正气的机会。这是一个混社会之人的底线观。

可是,大概有无数人跟我一般错愕的是,这种破坏规矩、恃强凌弱的野蛮行径,也会在学术界赤膊上阵:话说2008年10月5日,“百家讲坛开山”、“清史头号大咖”,年届74高龄的阎崇年教授,受邀至江苏无锡新华书店办新书签售会,读者想望风采,人头攒动。正当他低头用心签名时,突然蹿出一壮汉,上前就拽起他领口,啪啪就是几个耳光。阎被打的懵圈,幸亏旁人醒觉算好,挡住行凶者,一场公然斗狠、恣行凌辱的闹剧方得以平息。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签售新书中的阎崇年

事后,打人者黄海清,在阎崇年表示不予追究的前提下,被行政拘留15天,受罚款1000元。本来,无端逞凶暴打欺辱一文弱老人的行径理当受到谴责,可事情的蹊跷在于:黄海清这个“群众”,反藉此“一举成名天下知”,往往无数网民称许他做得对,是为“大汉出了口恶气”,甚至誉之为“掴学大师”,俨然英雄。黄海清自己,面对记者也坚称,“永不后悔,绝不道歉”————他前段接受采访,回顾往事,依旧表示毫不后悔。

打人事件,已过去10年之久,仍腾于人口,被反复讨论,至今搜索网页也是铺天盖地。为何影响如此巨大,在我看来,那是因为它在当下,重开了一个用暴力解决学术分歧的恶例。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黄毅清:10年后“再回首”


至少表面上,黄海清之所以拳打脚踢,确实是彼此的历史观不合所致。尽管,也有声音认为,他这是为了炒作他的汉服生意与网站,而他“一战成名”后也的确获益颇多,难脱嫌疑。

简单地讲,是阎崇年有关清史的专业意见,让黄海清无法忍受——你不让我顺心,所以你该揍。而这场拳击,追究起来,到底是属于阎崇年言论不当自作自受,还是多年来明粉VS清粉的总爆发,这些年来也不断引起争论。另有学者易中天等则认为,这两个理由都是在“转移视线”,事件的实质,就是“赤裸裸的学术暴力”。他说,“这个时代,年轻人不讲礼貌,不讲理性,不讲道义,讲的是醉了,讲的是二碧,讲的是伤不起,讲的是拳头出真理”,令人失望,让人杞忧。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易中天:学术争论得坚持文明底线,谁都无权在公共空间动用“道德私刑”

黄海清,彼时30岁,安徽人,未婚,在上海从事“汉服”的制作与售卖生意,网名叫“大汉之风”,业余迷恋网络明史。当初事后,接受采访时,黄明确陈述过打人理由。他说,之所以对阎崇年动粗,并非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核心原因,是历史观念分歧,即怎么看待明清两朝的问题。他认为,阎崇年对“清朝历史颇有褒奖”,冒犯到了他,“水火不相容”。进而推论,“他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必须用最羞辱人的方式,直接打脸给颜色看。

黄海清颇以“铁杆明粉”自豪。在其说辞中,阎崇年是丑恶“清粉”一枚,百家开坛,总抹煞大明之伟大,对“满鞑子”则多称颂,殊为可恶。此前,他三番五次要找阎辩论,但身份悬殊,又缺“学术资格”,根本没有机会。有一回,阎开讲座,黄海清前往,场上提问抗议,阎认为“你这并非学术问题”,未过多理会。继之,黄绕绕不休,声称讲座后二人搞个“3小时辩论会”,阎更是一笑置之,只是让他“回去多读几本正经书”。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多年后再陈述

实际上,之前的黄海清就很狂热,为了跟阎“激辩”,致电“百家讲坛”无数次,可一直没受到理睬,为此愤愤不平久矣。这对黄自尊心的打击是极大的:我虽没有写过任何明清史文章,但我熟读《明朝那些事儿》,“明史”功底根本不逊专家,凭啥不让我跟你“对话”?于是,旧恨新仇齐发,加之沟通渠道受阻,满腔怒火遂化为紧攥的拳头,兑现为暴力手段,文绉绉的老人都不认得他,就稀里糊涂地饱受了两巴掌。

数年后,黄海清发表了《我为什么要打阎崇年》一文,坚称自己没错,拒绝反省。阎崇年本人倒无丝毫愤怒表现,他对外表示,对黄海清没任何印象,发生这种事,只是“对社会精神感到悲哀”。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86岁阎崇年近照.首都图书馆收藏其著作249种,接受捐赠证书


“阎崇年该不该打”,事后十余年来一直都是热门话题。正反两派抗旗站队,互相指责,喧嚷不休至今。而吃瓜群众们,内心只怕也都不免呐呐:这真的是一场“掴学大师”对阵“无良学者”的正义逆袭吗?

众所周知的信息,阎崇年汉族人,1934年生于山东蓬莱一渔民家庭,后入大学为白寿彝高足,研究清史达50多年之久,殚精竭虑,著作等身。他虽自称“布衣学者”,实是当代中国史学界公认的大家级,名闻海内外,“世界上从事清史与满学研究的同行,都知道我”。2004年3月,他走上《百家讲坛》,主讲“明亡清兴六十年”、“清十二帝疑案”等讲座,社会反响强烈,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名声更为大众所知。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百家讲坛元勋”

平实地讲,尽管在学界阎先生素来德高望重,但是在面对大众时的一些论点,确实不乏争议,尤其是在民族自信日渐高涨之日,愈加引人侧目。比如,他认为“留头不留发”政策非常残酷,但间接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比如,他认为“四库全书是重要历史文献”,是与鲁迅以来知识界主流论调有些许背离的;比如,他认为清朝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再比如,清对全中国、全人类,对全世界的文明发展,至少有十大贡献云云。

总之,他对清并不全盘否定,批评时也肯定其意义,着眼点在于“不应该搞对立论”。但这种论调,显然在无形中,对所谓“皇汉”与“明粉”的世界观构成了挑衅。这里面的许多人认为,阎崇年的所谓“正说清史”,实是屁股蹲错,是站在他者立场上,称颂异族征服史,为其血腥“洗白”,情绪是震怒的。2008年10月5日的挨巴掌,可说是一个适时的发泄出口。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没有不同意见,我们是无法对一个观点进行证伪的

不仅如此,近些年,类似“阎崇年的荒谬言论”之类的谣言,也是漫天飞舞数不胜数,阎崇年自称困扰不已,又无力一一申辩。比如,说他祖上是旗人,逼得他亮出族谱澄清;比如,说他“否认扬州十日”,使得他一再说明,网传《关于扬州十日的考辩》等文,绝非他所写,“此事纯属捏造,子虚乌有”;比如,有人贴出他所作“满江红清帝逊位100周年祭”的诗,他说“我从来不写诗”。他曾对记者说,自己是与“无物之阵”对打:

我的书他们没看过,讲座似乎也没听过,凭着断章取义的只言片语,或者莫须有的谣言,对我各种声讨,我很无奈。这些言行,既不尊仁义,又不合礼法,更有悖现代文明价值与学术基本常识的。对网络上这些东西,有人问到,我就正式表态,没问到,我就不回答了,我也没法回答。比如网上还有人伪造我的博客,捏造出一些我与别人的讨论,可我从来没开过博客。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黄海清

也就是在这种半真半假的“污名化”下,阎崇年的形象越来越可恶。前些年,有媒体弄过“阎崇年该不该打”的网络调查,结果支持动手的竟高达90%以上——他似乎真的触犯众怒了。


在我看来,这起打人事件,确实无法简单归类为明清粉之争,而是野蛮的暴力行为。我同意易中天的看法:学术问题,就当以争鸣的方式完成,任何时候都不应诉诸武力,这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底线常识。

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一个年轻人,仅因为某教授的观点不合己意,就可以拳脚相加,完全不顾对方早就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如何下的去手的?欺软怕硬掌掴80岁老人,委实连勇敢都说不上,只可说是怯懦。这种诉诸恐吓与消灭的流氓手段,竟也能博得大众持续不断的掌声,又不知道我们的国民,到底都出于怎样变异的心态?打就打了,还拿“民族大义”当挡箭牌,实际是在抹黑“民族大义”。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1870年代,清兵火枪手.摄影/john thomson

的确,阎崇年的某些观点,的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部分我也不敢苟同,但这不是打人的理由。有人为之辩护,说阎崇年过于傲慢,不给黄海清争鸣的机会,才让他愤而动手,可实际上道理又是如此浅显的:学术争论,从来都不是只有面对面吵架一道,你黄海清若有足够的水准,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写下自己的认知,对阎一一作出批驳,争取更多人理性支持,可他除了打人又做了什么工作呢?以阎崇年的身份与地位,海内要找他“交流”之人只怕得有数十万,难道他就得一一和蔼接见,才算的上平易近人好学者?

是的,细数历史上,文化人间因观点分歧动手的,确不乏前例:晚明陈子龙掴过艾南英耳光,乾嘉时的汪中将洪亮吉推下船过,晚清梁启超率人到章太炎报馆砸过场子,民国黄侃跟吴梅在教师休息室也几度要动手,熊十力与废名虽为黄冈乡党,互殴过不止一回......这些“前现代”社会前,名学者间因理念不同而类似玩闹之事,反映出他们对信念的择善固执之笃,事后大体也都不存芥蒂,后人还津津乐道为八卦美谈。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影视剧中的陈子龙、柳如是

但是,黄海清这等“群众”暴打“学术老人”的行径,完全不可理喻。我们得明白一个常识,学术观点问题,你再不认同,再怒气填胸,也得守住文明底线,以理往还。打人者,就法而言,是有罪;壮汉掌掴长者,就德性而言,是霸凌欺辱,是突破做人防线的。

《红楼梦》中,王夫人无端怒骂晴雯,理由仅是“有本事的人未免调歪”。样貌才情完全庸众的王夫人,只因为晴雯才华出色、不愿附和她,就可以公然瞧不上,可以任意打骂,晴雯本身都不需要有过错,阎崇年黄海清之事,又何尝不可作此理解?可以说,阎崇年被掌掴,绝非某个非理性个体独立的行为,太多人只是没去实施而已——黄海清的身后,不是还有无数支持者,动辄喊打喊杀?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复旦葛剑雄:“听说阎先生被打我很震惊,警方应该严惩”,“阎先生的学问是大家所敬仰的”

这套对异见不能容忍的思维,委实有点可怕。这一点观察,其实才是让我真正感到悲哀的所在。鲁迅的“国民性”论断,难道还适用吗?


而如要彻底反思这起打人事件,我们确实得清醒意识到:我们国人,对于“正确历史观”的培养工作,实任重而道远。这是“阎崇年”与“黄海清”所代表的两类群体,都需要反省的。

正如阎先生一再申明的,他从来不敢自居正确,一直欢迎质疑,只是希望最好先听他到底怎么说的,“打人怎么都是不对的”。而且,他始终提醒,对任何历史朝代,都不能陷入一味“抹黑”与吹捧的境地,只有深入了解阅读,才能“不放空言”,免为瞎说。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阎崇年近年心血之作

他说,自己年轻时,随白寿彝教授研史,何尝不是“满脑大汉主义”,只因毕业后被下放到地处居庸关农场,默默读了10来年清史著作,才知道平实、客观评价一代前史的重要性,“书看得越多,看人处事就越加地沉稳”。他说,就是从那时起,就逐渐坚定了自己的学术理念:“历史不是书斋中死物,得把历史还给群众,学者专业研究之余,也要注重普及工作,才不负一生所学”。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近照

他也觉得“挺委屈”,因从来都不是“清粉”,只是恰好专业在清史而已。实际上,本着客观主义,他对清也有非常多的批评,而对明则也时多赞许。尤其是近些年,他几乎将一生所学都荟萃于“故宫”,写出名震海内外的《故宫六百年》这套书,对明清都是平分秋色的评断。海外有汉学家就称,该书100讲文稿,从构思到定稿,增删8次,修改10遍有余,既是他本人扛鼎之作,也是“中国故宫学”的巅峰再创,更是史学普及的典范之作,希望一些“明粉”藉此对作者也能稍减误解。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上直播直面读者,与之交流

的确,“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国史”。故宫,无与伦比的世界殿堂,历经明以来600年风霜,至今熠熠生辉,以此切入,聪明至极。阎先生的《故宫六百年》,从建筑、藏品、人物三者互动入手,精选200余幅图片,重现500多位人物的风云往事,从明永乐十八年,一直讲到2020年,探究建筑玄妙,剖析藏品奥秘,解读宫墙是非,揭秘人性善恶,解开朝代更替兴衰的终极密码!是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想了解故宫、了解中国文化的必备之物。

学者阎崇年被掌掴,言论不当还是明清粉之争?易中天:是学术暴力

这部巨著,前一段刚推出,就入选“中国史书籍热卖榜”第一名,可见实力与受欢迎程度。我自己也正在细读。近日,平台携手阎先生作活动,八折包邮尝鲜价回馈,并附赠阎崇年亲题书签,值得一生收藏。机不可失,不妨为自己、为家人订购一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