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橋:村企村社一體化

漁溪溝村,位於思南縣邵家橋鎮北面,多年來一直是典型的山地農業窮村。2011年以前,該村群眾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傳統的農業勞作和外出務工,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基礎設施薄弱。

近年來,該村深入推進“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農村綜合試點改革,探索出鄉村共治、發展共謀、村企共管、利益共享的“村企村社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實現以村帶企、以企富村。2016年,漁溪溝村78戶313名貧困對象如期脫貧,12戶29人兜底保障,整村實現出列。2017年,該村集體經濟資產積累突破6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萬餘元。

漁溪溝村的變化只是邵家橋鎮探索推行“村企村社一體化”發展新模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鎮採取有效措施推進鄉村治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鄉村共治,提升服務力。該鎮結合市級“五共”社區創建,以基層黨組織為依託,實行“1+3+N”多元主體鄉村治理模式。用好“民心黨建+黨小組”,組織成立“三組一隊”,產業黨小組負責產業規劃與實施,維穩黨小組負責矛盾糾紛排查和調解,文藝黨小組負責開展文體活動,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志願服務隊負責幫助解決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用足“民心黨建+村規民約”,村兩委牽頭對《村規民約》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其中包括聽證制度、會議決策制度、村務公開制度、重大事項協商制度等12項制度,實行以制度管事管人。建立“實績考核、幹部自評和互評、村民評議、上級組織評價”為一體的“一考四評”考核辦法,實現村內各項事務村民全程參與民主監督。用活“民心黨建+群團組織”,推動春暉社、團支部、老年協會等11個群團組織聯動式共建,目前志願者登記186人、春暉社成員35名。

發展共謀,提升決策力。該鎮緊抓縣城提質擴容和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機遇,盤活“三資”,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高起點規劃產業發展,採取種養結合發展“畜禽—沼氣—果蔬”生態循環高效農業,依託思南新城區建設發展建築業,結合新農村建設發展旅遊服務業,形成以農業為主,建築業和旅遊服務業等為輔的三產交叉深度融合發展特色產業新體系。高標準盤清村級資源,開展“三資”清理,對村集體資產和人力資源進行統一登記,對農民房權、林權、地權、收益權進行清算,推動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先後吸納村民股金347萬元,整合扶貧及其他資金326萬元,流轉土地1100畝。高效推動轉型升級,整合村集體專業合作社和股金互助社組建集體經濟合作聯社,種植“甜心蜜柚”800畝、葡萄300畝,養殖太湖黑豬500頭,開辦年產量700萬匹磚的磚廠1家,推動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構建起紮實有力的產業支撐。2017年村企總產值達1656萬元,盈利280萬元。

村企共管,提升創新力。該鎮推行“三聯”機制,實現人員、資金和技術等資源作用發揮最大化。實行村企工作聯動,成立了村企聯動工作組,明確村級重大事務由村民大會、社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選派4名村幹部到企業擔任管理員或指導員,遴選3名優秀管理者到村兩委擔任村級事務助理,協助開展項目對接、徵地拆遷、貧困戶安置幫扶等事務。實行財務監督聯管,聘請鎮財政分局工作員為財務監管顧問,每月公佈村企資金運作情況,村務監督委員會定期對賬目管理、資金使用、村企生產經營情況進行核查,形成成熟有效資金管理體系。實行工資報酬聯評,制定村幹部、村企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工資績效考核辦法,實行量化考核,村幹部到村企兼職,按照議定任務兌現補貼,未完成任務不發放補貼,並從其入股紅利中罰處500元用於扶貧兜底;村企引進的管理人才,採取“基本生活保障+工資+獎勵”方式支付薪酬。2017年,選派兼職村幹部4名,發放工作補貼8.6萬元。

利益共享,提升凝聚力。該鎮建立“334”利益聯結機制,以企帶村、以村促企,傳導發展溫度,提升村級組織公信力和凝聚力。該鎮將30%集體經濟利潤作為分紅金,按照村民入股份額核算分紅。2017年該鎮村民股金每股核算分紅1444元,分得紅利50餘萬元。將30%集體經濟收益作為村集體事業發展金,促進集體事業健康發展,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2017年集體經濟收入80餘萬元,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40萬元,兜底扶貧支出4.7萬元。將40%集體經濟收益作為村企運營金,加快企業良性運轉,增強村企凝聚力。2017年村企日常管理開支15萬元,土地流轉支付33萬元,為村民提供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補貼13萬元。(銅仁日報全媒體記者 譚齊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