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桥:村企村社一体化

渔溪沟村,位于思南县邵家桥镇北面,多年来一直是典型的山地农业穷村。2011年以前,该村群众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传统的农业劳作和外出务工,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该村深入推进“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试点改革,探索出乡村共治、发展共谋、村企共管、利益共享的“村企村社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实现以村带企、以企富村。2016年,渔溪沟村78户313名贫困对象如期脱贫,12户29人兜底保障,整村实现出列。2017年,该村集体经济资产积累突破6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余元。

渔溪沟村的变化只是邵家桥镇探索推行“村企村社一体化”发展新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乡村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乡村共治,提升服务力。该镇结合市级“五共”社区创建,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实行“1+3+N”多元主体乡村治理模式。用好“民心党建+党小组”,组织成立“三组一队”,产业党小组负责产业规划与实施,维稳党小组负责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文艺党小组负责开展文体活动,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志愿服务队负责帮助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用足“民心党建+村规民约”,村两委牵头对《村规民约》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其中包括听证制度、会议决策制度、村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协商制度等12项制度,实行以制度管事管人。建立“实绩考核、干部自评和互评、村民评议、上级组织评价”为一体的“一考四评”考核办法,实现村内各项事务村民全程参与民主监督。用活“民心党建+群团组织”,推动春晖社、团支部、老年协会等11个群团组织联动式共建,目前志愿者登记186人、春晖社成员35名。

发展共谋,提升决策力。该镇紧抓县城提质扩容和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机遇,盘活“三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起点规划产业发展,采取种养结合发展“畜禽—沼气—果蔬”生态循环高效农业,依托思南新城区建设发展建筑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旅游服务业,形成以农业为主,建筑业和旅游服务业等为辅的三产交叉深度融合发展特色产业新体系。高标准盘清村级资源,开展“三资”清理,对村集体资产和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登记,对农民房权、林权、地权、收益权进行清算,推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先后吸纳村民股金347万元,整合扶贫及其他资金326万元,流转土地1100亩。高效推动转型升级,整合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和股金互助社组建集体经济合作联社,种植“甜心蜜柚”800亩、葡萄300亩,养殖太湖黑猪500头,开办年产量700万匹砖的砖厂1家,推动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构建起扎实有力的产业支撑。2017年村企总产值达1656万元,盈利280万元。

村企共管,提升创新力。该镇推行“三联”机制,实现人员、资金和技术等资源作用发挥最大化。实行村企工作联动,成立了村企联动工作组,明确村级重大事务由村民大会、社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选派4名村干部到企业担任管理员或指导员,遴选3名优秀管理者到村两委担任村级事务助理,协助开展项目对接、征地拆迁、贫困户安置帮扶等事务。实行财务监督联管,聘请镇财政分局工作员为财务监管顾问,每月公布村企资金运作情况,村务监督委员会定期对账目管理、资金使用、村企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核查,形成成熟有效资金管理体系。实行工资报酬联评,制定村干部、村企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工资绩效考核办法,实行量化考核,村干部到村企兼职,按照议定任务兑现补贴,未完成任务不发放补贴,并从其入股红利中罚处500元用于扶贫兜底;村企引进的管理人才,采取“基本生活保障+工资+奖励”方式支付薪酬。2017年,选派兼职村干部4名,发放工作补贴8.6万元。

利益共享,提升凝聚力。该镇建立“334”利益联结机制,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传导发展温度,提升村级组织公信力和凝聚力。该镇将30%集体经济利润作为分红金,按照村民入股份额核算分红。2017年该镇村民股金每股核算分红1444元,分得红利50余万元。将30%集体经济收益作为村集体事业发展金,促进集体事业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2017年集体经济收入80余万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0万元,兜底扶贫支出4.7万元。将40%集体经济收益作为村企运营金,加快企业良性运转,增强村企凝聚力。2017年村企日常管理开支15万元,土地流转支付33万元,为村民提供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补贴13万元。(铜仁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齐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