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道20号」“塞北三大文豪”的文化往事

[今日学习]

民国初年,绥远省的人们把白映星、荣祥和陈志仁称为“塞北三大文豪”,在当时的塞北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白映星

白映星(1890--1945),字镜谭,萨拉齐人。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1922年北大毕业后任归绥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常介绍杜威和胡适,同时也积极宣传“五四”运动的新情况,并组织指导学生写作白话文,在塞外思想界引起震动。1929年任中山学院院长,推动新学科建设,引入自然、社会和文艺宗教等课程。1934年,绥远省主席傅作义成立乡村建设委员会,聘请白映星为指导部主任兼乡训所所长,期间,参与《绥远通志稿》的编撰工作。1937年9月,日寇进犯绥远,虽然经过丰镇、凉城和集宁保卫战,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0月12日,归绥沦陷。时值傅作义率军保卫太原,绥远地区群龙无首,留在绥远的知名人士不甘做亡国奴,白映星等人四处联络,以各县保安队为基干力量,自发组建了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他们奇袭武川、乌兰花、察素齐、萨拉齐,归绥等日寇要点,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后与八路军大青山支队配合,成功组织了蜈蚣坝伏击战。抗战期间,他一直随自卫军转战在抗日前线,1945年去世。

荣祥

「乌兰道20号」“塞北三大文豪”的文化往事

荣祥(1894--1978),字耀宸,萨拉齐县美岱召人。1912年,归绥道台衙门想占用教育基金建治安维持会,在归绥中学堂读书的荣祥上书将军衙门,因一篇呈文而名声大噪,同年在王定圻创办的《绥远日报》上连载小说《天国革命记》引起轰动。1913年被开除学籍的荣祥来到北京,1914年考入中央政法专门学校读法律本科,期间以“塞翁”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大量文章,给京华文坛带来不小的震动。1918年毕业后回到绥远,在道尹周登皞组织的“吟边诗社”征诗中,一举夺魁,从此有了“塞北文豪”之称。1922年任绥远师范学校国文教师,1927年,任晋绥骑兵师师部中校参谋,1928年出任土默特旗总管。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颁布了《修志事例概要》,其首条规定:“各省应于省会所在地,设立省通志馆。”时任绥远省主席李培基迅速组建成立绥远通志馆,聘请荣祥为主任编纂。《绥远通志稿》的出版虽然历尽坎坷,直到七十多年后才正式出版,但荣祥先生功不可没。1930年,出版《瑞芝堂诗钞》。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蒙古抗日游击队第三军区司令部中将司令,后南下退守榆林,任蒙旗宣慰使公署秘书长,期间积极联络蒙旗上层进行抗日斗争。1949年,荣祥先生发起并参加了绥远和平促进会,积极投身到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运动中。同年参加绥远和平起义,曾任呼和浩特市副市长。

陈志仁

陈志仁(1902--1969),字之的,萨拉齐县忽拉格气村人(今属土默特左旗)。归绥中学第五期学生,因文章用典精炼而被同学和老师誉为“绥远才子”,1919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成为绥远省第一个考入北大的文科学生。1925年毕业后,曾先后在归绥师范、中山学院、绥远农业职业学校、绥远省立中学任教。他是绥远省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课堂上讲解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课外组织新文化书刊、新文学、外国文学的读书活动,并积极排演新剧,在《孔雀东南飞》中亲自扮演刘兰芝,到归绥、托县、包头等地进行免费公演。1929年任绥远社会教育所所长,主编《通俗时报》。1931年参加《绥远通志稿》的编纂工作。1935年任绥远民众教育馆馆长,主编《社会日报》。抗日战争爆发后,弃笔从戎,回乡发动农民,组织武装,率队参加马占山的东北挺进军,被任命为暂编第六旅旅长,驻防萨拉齐。1938年5月又加入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任第七路总指挥。1939年到1945年任晋察绥边区挺进军秘书主任。1949年参加绥远和平起义,他是通电起义签名的三十九人之一。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捐钱为前线购买飞机和大炮。新中国成立后,任绥远省文史馆馆长、政府参事室参事、绥远文联常委、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1969年去世。

“塞北三大文豪”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有积累,而且对塞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抗击外侮,保家卫国方面更是意气相投,虽然在日常工作中各有所职,但也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他们不仅共同编纂完成了《绥远通志稿》,而且据史料记载,1928年,华洋义赈会在修建民生渠时,因民众的抵触情绪,前期工作受到很大阻力,于是他们派徐岫青拜访萨拉齐的文化名人出面调停,时为绥远中山学院院长的白映星,土默特总管荣祥,绥远社会教育所所长陈志仁联合出面,解决纠纷,安妥百姓,得以民生渠顺利开挖。他们还配合华洋义赈会共同修订完成了《科学方法之防灾述略》《灭蝗手册》《用耐旱籽种来防灾》等宣传手册,起到了教化百姓、开启民智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