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躍龍門——河津市

“亙地黃河出,天門此一開。千秋憑大禹,萬里下崑崙。”這首氣勢恢宏的古詩,出自明末清初大文學家、思想家顧炎武的筆下。其中,三句詩文所讚美的地方,乃魚躍龍門之地。

“魚躍龍門”的典故,曾經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立下凌雲壯志奮發圖強,寄託了普天下多少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冀。這個聞名中華大地,幾乎家喻戶曉的勵志故事,其由來之地龍門,就在今天的河津市。

魚躍龍門——河津市

河津,位於三晉大地西南部,地處運城市西北隅,居汾河與黃河交匯的喇叭口地帶。滔滔黃河在其境西奔流南下,汾河橫穿其東南部,形成平坦而肥沃的河谷盆地。593平方公里的地域,自北而南呈兩端高中間低的倒馬鞍狀。

據史志記載,河津古為皮氏國,系皮氏部落的領地,堯舜禹時皆為甸服。(夏)帝不降三十五年,為殷侯上甲微所滅。公元前1525年,商祖乙自相將商都遷至今河津,命為耿,凡七世,使河津擁有了國都的輝煌。直到今天,河津依然驕傲地自稱為古耿之地。西周滅商後,封周室族人於此,建立姬姓耿國,域內還有冀國與耿並存。前661年,耿、冀皆為晉獻公所滅,賜給大夫趙夙為采邑。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為魏所屬,稱皮氏邑。秦置皮氏縣,屬河東郡。公元14年王莽篡權,更為延平縣。東漢復為皮氏縣。三國時屬魏國河東郡,後改屬平陽郡。北魏真君七年(46),改為龍門縣,劃歸東雍州正平郡。其後,曾為高涼郡、龍門郡都治。隋開皇三年(583),始隸絳州,後又曾隸蒲州,為泰州治,再隸於絳州。金天會六年(1128),金政權對奪取的山西地區進行區劃調整,因其日轄區德興府設有龍門縣(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為地名重複,將河東龍門更名為河津,取黃河津渡之意,此為河津稱謂之始。

魚躍龍門——河津市

崩浪萬里、懸流千丈的龍門,就在出河津城區西約15公里處,又稱禹門口(亦簡稱禹門),因上古時期大禹治水在此劈山導洪流而名。既是名冠古今的中華名勝,也是自強不息偉大精神的洗禮聖地。自古以來,就吸引著無數帝王將相名士高賢紛至沓來覽山河壯麗雄姿,仰瞻禹祖豐功偉績,競抒胸襟豪情壯志,留下諸多不朽篇章。

黃河自進入晉陝大峽谷,一直被兩岸層巒危峰峻峽深谷束縛著,一路奔騰咆哮,飛流直下。龍門,乃千里黃河出峽之地。至龍門山斷水出,掙脫羈絆,河面聚然開闊,水流由急變緩,悠然前行,生似閒庭信步。後人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在龍門兩岸修建禹王廟,歲歲祭祀。河東岸河津一側日“東禹廟”,河西岸陝西韓城一側名“西禹廟”。兩廟之巍峨壯觀。

作為秦晉咽喉、戰略要塞,龍門不僅見證了大禹治水挽救華夏民族的豐功偉績,見證了中華兒男拼死抵抗侵略者的氣壯山河的英勇壯舉,也見證了中華民族波瀾壯闊偉大進程中的幾多重大歷史事件。公元前645年,秦國軍隊由此東渡擊晉,演繹了俘虜晉惠公的著名的秦晉之戰;隋朝末年,李淵父子從這裡西渡入陝,直取長安,登上皇帝寶座,開創了李唐王朝290年的宏偉基業;唐武德年(619),李世民在此渡河,屯兵柏壁,大敗劉武周所部,挽狂瀾於既倒,穩固了大唐江山;宋靖康元年(1126),金將婁宿從龍門的冰橋上打進陝西;明崇禎三年(1630),以王嘉胤、紫金梁、高迎祥、張獻忠為首領的20萬陝西農民起義軍在此東渡,發起對明王朝的討伐;清同治六年(1867),捻軍由此渡河攻佔河津。

魚躍龍門——河津市

儘管古龍門八景大多在硝煙中消失,但奇峰峻峽、大河奔流的恢宏氣勢,仍然令人心馳神往,心潮激盪,壯懷激烈。鋼桁鐵路橋、高層小半徑引橋、懸索公路橋、雙曲拱橋和鐵索橋,五橋並架,飛跨黃河,貫通秦晉,如五道凌空飛舞的彩虹,彩虹上奔馳著車水馬龍的流動韻律,更為龍門景觀注入嶄新的現代色彩和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