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建奎:如果我的小孩有先天缺陷 我也会做这个实验

11月28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主角贺建奎现身正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峰会,并发表了演讲。之后,贺建奎接受了嘉宾和媒体的提问。提到对两个孩子未来的担忧,贺建奎表示,“愿意用自己生命的下半辈子去负责。”

28日演讲开始

“首先我必须要道歉”

据报道,此次大会于27日开幕,但大会第一天人们并未见到贺建奎的身影,这让与会专家学者非常疑惑,他们对贺建奎宣布的“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双胞胎姐妹已于11月在中国健康出生”的消息真实性表示怀疑,希望贺建奎公布更多实验数据和关键信息,并呼吁贺建奎能正面回应事件所引发的有关生命伦理的质疑。

贺建奎原定的发言时间是28日上午11时30分,但大会组委会临时通知,发言将被推迟到12点15分,而直到12点40分左右,贺建奎依然没有现身,这让所有人都产生怀疑,他还会不会出现。12点50分左右,贺建奎终于亮相,在他进场后,会场开始传出议论声,这时,会场主持人表示,希望嘉宾能够给贺建奎解释的机会,不要打断或发出噪音。

演讲开始,贺建奎首先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的争议表示歉意,“首先我必须要道歉。我的整个实验结果,由于保密性的问题,数据被泄露了。所以我必须要在今天这个场合,跟大家分享这个数据。”

他同时对他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表示感谢,但表示大学对此项研究并不知情。随后,贺建奎进行了主题为“利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鼠、猴、人胚胎的CCR5基因编辑”的演讲。贺建奎表示,“露露娜娜已经健康出生,她们检测之后发现结果符合预期,两个基因序列得到预期效果的改善。虽然基因测序发现了一个潜在的脱靶风险,但是距离其他的基因都很远。”

贺建奎表示,一共有8对父母参与了这个研究,一对中间退出。志愿者的要求是,父亲呈HIV阳性,母亲呈HIV阴性,同时也有年龄要求。在被问及“这次研究一共获取多少卵子”时,贺建奎答说,有31个成功成长为囊胚细胞,30个成功成长到胚胎。

值得注意的是,贺建奎的演讲一度被打断。

称会用所有金钱和精力照顾两个孩子

演讲过后,贺建奎接受了来自观众和媒体的提问。

当被问及研究资金从何而来时,贺建奎说,刚开始做项目时,他还是南方科技大学教授。“3年前的时候开始的,那时候学校给我薪水。后来我们开始了临床试验,资金和所有支出(包括给志愿者怀孕期间支付的费用)由我个人出。”

提到两个孩子将来该怎么办时,贺建奎称将对她们持续监测,并进行隐私保护。他说,志愿者夫妻有良好教育背景,夫妻已签下协议,并被告知和了解了其中利弊。对于人们对露露和娜娜未来的担忧,贺建奎表示,他会用他所有金钱和精力去照顾这两个孩子,“愿意用自己生命的下半辈子去负责。”而在被问及是否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基因编辑实验时,贺建奎称,“如果我的小孩有先天缺陷,我也会做这个实验”。

还有人问到,“为何直到孩子出生,公众才知道这项研究的存在”,贺建奎解释说,很多人都问过这样的问题。“感染HIV病毒的父母和这些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需要帮助百万个可能感染潜在疾病的人,我们如果有这样的技术,就能帮助到更多人。”此外贺建奎还表示,他没有预料到此事会引发这么多争议。

“ Shame on you !(为你感到羞耻)”,当他离场时,场内突然传出这样一个声音。

在大会召开前一天,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双胞胎姐妹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该事件随后引发巨大争议。 综合

贺建奎是否真的感到抱歉?

主持人:显然他认为做的是正确的事

大会主席、诺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在贺建奎演讲后进行了简短总结,“我并不认为需要进行这样操作的必要。这项临床试验由于缺乏透明度,破坏了科研群体的规则,并不会被同行认可。”

而与贺建奎对话后,峰会主持人洛弗尔·巴奇(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和发育遗传学系专家)的评价是:“我能做的一个评价是,你听见他是怎么说了,你也看到他是怎么做的,他显然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而且他认为自己做事的方法也是对的。但我个人感觉他误入歧途了,听取错误的建议,没有做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该做的事情。”在他看来,这次研究不是业界的突破,而是一小步倒退。 中新

贺建奎美国导师也受调查

迈克尔·迪姆参与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研究美国赖斯大学展开调查

针对有报道称美国赖斯大学迈克尔·迪姆教授参与基因编辑婴儿研究一事,这家美国大学近日发表声明说,正在对该教授展开“全面调查”。据悉,该教授曾是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主角贺建奎在赖斯大学的导师。

赖斯大学媒体关系团队主任道格·米勒在声明中说,这一研究引发“令人不安的科学、法律和伦理问题”,但赖斯大学“对这一工作不知情”。米勒说,有关的临床研究并未在美国进行,但无论研究在何处进行,媒体报道中的这项工作都违反了科学行为方针,不符合科学界和赖斯大学的伦理规范,“我们已开始对迪姆博士参与这一研究的情况开始全面调查”。 新华

国家卫健委和科技部

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国家卫健委和科技部28日表示,高度关注11月28日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峰会有关“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信息,相关部门正在调查核实。国家卫健委和科技部始终重视和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开展科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进行,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广东省、深圳市成立联合调查组

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消息,11月27日,广东省、深圳市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对“深圳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全面调查。

>>人物

“没错,就是我,贺建奎,是我干的”

贺建奎的脸书头像,是他2010年与妻子的结婚照,那个带着黑色领结、满脸自信的年轻人,正是时任美国莱斯大学中国学生会会长的贺建奎。

或许没人会想到,八年后的一个下午,这个面容几乎没什么改变的年轻人,两个女孩的父亲,会以科学家的身份完成一对双胞胎的基因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位80后科学家这样描述他实验的目的。

“财富和科学可以共融”

贺建奎公开身份是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也是包括瀚海基因、因合生物等五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他出生于湖南新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拿到近代物理学学士学位后,远赴美国赖斯大学物理系,师从迈克尔·迪姆教授从事生物物理学研究。博士后期间,师从斯坦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斯蒂芬·奎克教授,从事基因测序研究。斯蒂芬·奎克不仅是世界基因测序领域首屈一指的顶级科学家,而且还是十多家公司的掌门人,是拥有三家上市公司控股权的亿万富豪。从导师的身上,他看到“财富和科学可以共融”。

2012年博士后出站后,贺建奎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同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与当年的导师迈克尔·迪姆一起建立联合实验室。南科大对教授实行开放的创业政策,允许教授在校外从事成果转化工作。贺建奎的瀚海基因由此诞生,并在2017年完成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的研发。按照贺的计划,这种检测周期短、使用门槛低的三代机,更适合在普通医疗机构的临床中使用,这也让瀚海未来的商业化图景颇为可观。

2018年,瀚海基因完成由同晟资本领投等五家机构参与的2.18亿元A轮融资后,南科大同意了贺建奎停薪留职的申请,为期三年。

希望能“将癌症扼杀在萌芽”

在新闻中,他另一个常被提及的身份是因合生物董事长。这家成立于2016年3月的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在无症状人群普及肿瘤早筛技术,希望发现非常早期的癌变,从而及时的消除或控制它。”

一篇发布于2018年10月的文章,这样描述贺建奎创立因合生物的初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后时,贺建奎博士曾去探望过胰腺癌晚期的乔布斯,乔布斯身形憔悴的状态深深的触动了贺建奎”,贺建奎希望能“将癌症扼杀在萌芽”,让人们“尽早免受晚癌的痛苦”。

另一篇2016年的采访,则从因合生物COO雷俊雄的视角讲述了这一项目诞生的过程。当年年初,贺建奎在一次饭局上向时任西门子某产品线市场总监的雷俊雄提到了一个创业想法,将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用于肿瘤早筛。贺建奎希望雷俊雄能组建一支团队将这件事做起来,根据雷的回忆,“当时贺博士非常兴奋,感觉到他眼睛里在放光”。今年11月19日,因合生物刚刚获得正威集团和乾江资本领投的5000万元A轮融资。镜头前,贺是典型的科学企业家。2017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配合着电视特效昂扬地陈述,肢体语言丰富,“有人说,我们掀起了全球(基因)测序界的震动,没错,就是我,贺建奎,是我干的。” 据《南方人物周刊》

为什么

人们如此反对

在经过多日发酵后,基因编辑婴儿的制造者贺建奎终于现身了,而面对众人质问,他似乎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歉意,那么,为什么人们没有把他当做是基因工程的先行者,而是认为他的行为跨越了人类伦理的底线?记者进行了归纳整理。

1 可能改变人类基因库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作者王立铭认为,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改造患者的身体细胞、治疗疾病,“收益大于风险,最坏风险可控,治疗尝试就算没有取得成效,也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殖细胞,也就不会影响患者的子孙后代,这可以看成基因编辑技术最后的防火墙——即便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也只有患者本人需要承担。”“但现在,这最后一层防火墙被突破了,这些接受了基因编辑的孩子,他们身体内携带的、被修改过的基因,将会慢慢融入整个人类群体,成为人类基因库的一部分,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可能被基因编辑操作脱靶误伤的那些基因,有可能改变基因库。”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将这次事件比喻为“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经过基因编辑的个体如今后正常结婚生子,其子代也会带有被编辑后的基因。这就意味着被编辑的基因已经进入了人类基因库。那么改变后的基因到底会对人类造成多大的影响尚未可知。”

2 其他手段完全可以防止艾滋感染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指出,现有的母婴阻断技术有效率高达98%以上,可以阻止新生儿不被艾滋感染;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100%可以生出健康和可爱的孩子,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即使CCR5基因敲除,由于艾滋病毒高变性,还有其他受体可用,也无法对艾滋病完全免疫。

3 CR5基因缺失或患上其他严重疾病

与之相对的是,CCR5基因缺失对人体健康有巨大风险,如心血管异常,多发性硬化,子宫颈癌,精神分裂症,也可能导致某些病毒感染后有更高概率出现严重症状,还包括更易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风险。

4 会影响对中国科学界的看法

许多中国科学家担心,此事会影响欧美国家对中国科学界的看法。同时,还会造成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有些不好的推测,很大的可能性是阻碍基因编辑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后续利用,“这一事件发生后,大家会有很多的担心和顾虑,慢慢相应技术的一些研发和后续的实验可能就很难进行下去。”

5 最重要的,是毁了两个孩子的一生

Ludwig癌症研究所博士后吴思涵这样表示:

“她们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为什么她们需要定期地抽血,而且必须随传随到——因为需要分离他们的血细胞去感染HIV,看看试验是否做成了;还需要她们的DNA来做测序,来追踪有没有基因编辑脱靶。

她们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为什么有一群人要管制他们的生活,不允许她们去哪里,不允许她们接触什么东西,不允许她们干什么事情——因为实验要控制变量,不能有其他因素的干扰。

她们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媒体来关注她们的生活。如果她们的隐私泄露出去,未来她们是否要面对歧视与霸凌?

她们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将来也许会患上了一个本不该患上的疾病,竟然是他的父母、一群‘科学家’造的孽。”

>>链接

201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和国家医学院国际委员会发布一份报告,被外界视为为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开了黄灯”,即在严格的监管和风险评估下,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对人类卵子、精子或胚胎的编辑,但仅限于父母双方均患有严重遗传疾病、想要健康的孩子却别无选择时。 综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