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長相醜陋,康熙稱他“施不全”,但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這麼一位官員,此人因從小多病,長大後其貌不揚——“眼歪、手卷、足跛、口偏”,所謂“五不全”。康熙親切給對這位長相醜陋的寵臣起了個雅號“施不全”。自古以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人家那張標誌性的月牙臉一點不影響他成為千古一帝。今天我們講到的這位“施不全”,那也是一位在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他為官一生清正廉潔,秉公執法,不畏權貴,勤於民事,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帝稱為“天下第一清官”。他就是清代著名小說《施公案》的原型——施世綸。

此人長相醜陋,康熙稱他“施不全”,但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

施世綸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清官”

據《清史稿·施世綸傳》及其他史料記載,他生於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字文賢,號詹亭,福建莆田人,是清朝著名的靖海侯施琅的次子。他的父親作為靖海總督為大清朝收復臺灣立下了豐功偉績,爵列公侯。施世綸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被授江南泰州知州,歷任揚州知府、江寧知府、湖南布政使、順天府尹、戶部左侍郎、漕運總督等職。施世綸為官,事事為民著想,是一位祛強扶弱、以民為本的廉吏典範。

此人長相醜陋,康熙稱他“施不全”,但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

施世綸塑像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泰州一帶遭受洪災,朝廷派了兩名大臣來這裡監督河堤工程。這兩位大臣帶著一幫隨行官員到了泰州地界,不是去監督,而是作威作福去了。整個一幫土匪,他們在當地依仗手裡的權利,欺壓百姓無法無天,鬧的是滿城雞飛狗跳。身為泰州知州的施世綸不畏強權,奉公執法,把兩位大臣的這幫隨從官員們送進了大牢。這兩位朝廷命官知道後氣憤不已,這倆貨仗著比施世綸官位高,牛氣哄天的跑到泰州府衙門去找施世綸,要求他趕緊放人。

施世綸面對這兩位高官的無理要求苦笑不已,拿國家法律當兒戲的人怎麼能教育出好的下屬?施世綸不畏強權奉公執法當面駁回了他們的請求。兩位高官見施世綸這麼不給面子,就嘲笑他醜陋的相貌。施世綸很明白他們在笑什麼,但他面對這兩位皇帝派來官職比他大好幾品的大臣,滿臉正氣地說道:“人面獸心,才是真正的可惡。像我,相貌雖醜,也只算是獸麵人心。兩位大人縱容部屬擾民犯罪,猶如驅獸吃人。失察之罪不知兩位大人能否擔當得起!”一番義正詞嚴,震懾得兩大臣面如土色,立即變得恭謹起來,對施世綸說:“就按朝廷律法處理吧。”

此人長相醜陋,康熙稱他“施不全”,但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

清代泰州衙門遺址

施世綸就是這樣一位愛民如子,奉公守法的廉吏。他在泰州任知州期間,清正廉潔一切從百姓的利益出發,為民做主。深的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大家都尊稱他為“施青天”。有一年,湖北一帶的夏逢龍率兵叛亂。朝廷派出一批官兵前去支援湖北。有些士兵乘著混亂沿途搶掠、騷擾當地的老百姓。當軍隊路經泰州境地時,施世綸一方面動員官民備辦充足的糧草飲食沿路進行犒勞慰問,另一方面派出手下人員手執木棒排列在重點道路兩旁糾察監督,一旦有軍人擾亂民眾,立即逮捕懲辦。結果官兵被泰州的軍民所感動,一些本想乘機擾民的士兵既不好意思,又不敢肆意妄為。原來的擾民之旅,一到泰州便成為文明之師。

施世綸在泰州任知州短短几年,上不畏權勢,下不容橫強,將本來官貪民怨,社會秩序很不安寧之地治理得官清民寧。有關他愛民懲惡的斷案事蹟,就從這裡開始流傳,以後逐步形成了一部《施公案》。《施公案》就是以施世綸為官斷案為原型的公案小說,這部清代小說之所以名流千世,主要是因為施世綸為弱勢平民撐腰做主;其二,勤於探查,推理縝密,破案神速。施世綸真可謂名副其實的清官。

此人長相醜陋,康熙稱他“施不全”,但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

以施世綸為原型的清代小說《施公案》

後來施世綸做官幾經朝廷調配易地,但每到一處總是秉直愛民如子,清正廉潔的為官精神,每次臨別時百姓都是依依不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他任江寧(今南京)知府時,父親施琅離世,按照朝廷規定的禮制,父母去世,官員必須離任回鄉服孝三年。總督範鹹勳按照江寧百姓的請願要求上疏朝廷請求他在任守孝。但施世綸不僅是國家的忠臣,更是出名的孝子,他謝絕總督和百姓的挽留起程回福建守喪。臨別時,江寧父老一萬多人跪成一片,泣不成聲道:“青天大老爺,我們捨不得您離開呀!”無奈之下,百姓們每人捐出一文錢,在府衙前建了兩座“一文亭”,以懷念和讚揚他們的父母官“施公”施世綸。

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施世綸因政績出色升為戶部侍郎,他不負重任,努力為國家財政開源節流,他甚至敢摸老虎屁股——去清理皇親國戚和內外大臣拖欠國庫的銀兩。不僅追到功高德劭的老臣身上,而且還查到準皇帝太子那裡。這一下有人就到康熙帝面前說施世綸的壞話,康熙帝只好召來世綸詢問詳情。施世綸奏道:“臣已查出朝廷賑濟安徽鳳陽的十萬石救災糧,真正發到災民手中的只有兩萬石,其餘八萬石都被各級官吏侵吞了。臣只有上下一視同仁調查拖欠國家銀兩,才能使上下都服。臣查辦此事是為民、為國、為朝廷著想。”康熙帝揮了揮手說:“清理貪汙、懲治腐敗是朕的旨意。你就放心大膽地去幹吧。萬事有朕做主。”有了皇帝做主,施世綸的腰桿更硬了,他不僅追回了皇親和大臣們所欠國庫的銀兩,而且還查處一批地方貪官,把該給百姓的給到,讓人民真正得到了實惠。

此人長相醜陋,康熙稱他“施不全”,但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

康熙皇帝畫像

康熙五十四年(1715),施世綸被任命為雲南巡撫,但因西北邊境局勢緊張,還沒去上任,又被改任為漕運總督,負責為平叛的軍隊督辦軍餉、運輸軍用物資。他不畏艱辛,親自坐船溯黃河西上,把運糧路線上的水流灘石、轉運口岸、陸路運送路線等勘測得一清二楚,並繪製了詳盡的路線圖,為這次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軍事行動立了大功。緊接著又逢陝西大旱,餓死很多人。他又奉命前去賑災。他將屬員分成十二路,去給災民分發口糧,不論遠近如有送不到的要處罰論罪。

此人長相醜陋,康熙稱他“施不全”,但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

清代漕運總督府

施世綸在發糧過程發現陝西糧食儲備空虛,與當地官員原來上報不符。他要上奏朝廷撥糧救民。但總督鄂海唯恐自己瞞報災情和貪汙救災物資之事敗露,就威脅施世綸說:“你的兒子為我手下的會寧知府,如果此事讓皇帝知道了,恐怕你的兒子也會受到牽連。”施世綸斬釘截鐵地說:“我從當官的那天起,就連自己的性命都不顧了,還怕什麼牽扯兒子。”最終他堅持把陝西糧庫空虛的問題如實向康熙報告。康熙帝立即從國庫中撥了五十萬兩白銀調糧賑救了陝西災民,同時罷免了鄂海的官職。

此人長相醜陋,康熙稱他“施不全”,但在民間素有“施青天”之譽

施世綸不畏強權主持陝西賑災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五月的一天,病重的施世綸喃喃地念叨著:“民為本,社稷為重!”雙眼一閉,闔然而逝。聽到施世綸病逝的消息後,康熙皇帝悲痛不已,為了緬懷這位清正廉潔,愛民如子的國家重臣康熙當場為他題詞“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綸靠他輝煌的為官生涯,贏得了之前因相貌醜陋稱他為“施不全”的康熙的尊重和天下百姓的愛戴!施世綸為官生涯,小說《施公案》的開篇詩做了最好的總結:

施公為官甚清廉,秉公無私不懼權。

百張呈詞一日審,不順人情不愛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