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之際,威名赫赫的楊家將去哪了?你怎麼看?

用戶58703812931


正史上不存在“楊家將”的說法,但楊家三代為將,盡忠報國是事實,只是他們沒能把將門世家維持到北宋滅亡,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已不知所蹤。

楊令公、佘太君、七郎八虎、穆桂英、楊門女將……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名字,共同組成了光榮的將門世家——楊家將,他們的故事婦孺皆知,廣為傳頌,即便在1000年後的今天,楊家將也是小說、戲劇、評書、影視劇的重要題材,深受人民喜愛。

遺憾的是,儘管楊家將的故事十分精彩,但並不是真正的歷史。

民間演義中,楊家將至少傳到第七代,甚至說南宋初年名將楊存中都是楊家將後代,但正式史料中有明確事蹟記載的,只有楊家將的前三代。

第一代楊家將,號稱“楊無敵”的楊業

楊業,原名楊重貴,山西太原人,最初效力於北漢,在北漢成長為一名猛將,在後來北宋與北漢的多年戰爭中,楊業作為北漢名將,驍勇善戰,讓北宋吃了不少苦頭。

北漢被北宋滅亡後,北漢主劉繼元都降了,楊業仍苦戰不降,宋太宗趙光義讓劉繼元出面勸降,楊業才流著眼淚歸降。趙光義很看重楊業,讓他擔任代州(今山西忻州代縣)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配合宋初名將潘美,負責山西一線防務。

楊業十分熟悉契丹的作戰套路,雁門關一戰,他出奇兵突襲,打的契丹丟盔棄甲,名震四方,從此被契丹人稱為“楊無敵”,見了他的旗號就要遠遠迴避。

公元986年的雍熙北伐中,楊業擔任西路軍副帥,原本進軍順利,但因東路軍潰敗,不得不撤退,同時奉命掩護雁門關外的百姓轉移,但因戰功卓著,且為北漢降將,引起同僚嫉妒,西路軍主帥潘美、監軍王侁排擠楊業,故意不發兵接應,楊業血戰不敵,終於被擒。

楊業被擒後,面對契丹威逼利誘拒不投降,絕食三日而死,不愧為大宋忠臣良將。

《宋史楊業傳》記載,楊業有7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昭(楊延朗)、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這倒是和演義相符,其中楊延玉隨父親戰死,後面5個兒子靠著父親蔭補入仕,擔任諸如供奉官、殿直之類的低級武職,雖是武職,卻沒有從軍打仗的經歷,也沒有取得更大成就,7個兒子中知名的只有楊延昭一人。

第二代楊家將,楊延昭(楊延朗)

楊延昭是楊業長子,也是各方面最像楊業的兒子,他自幼就隨父親楊業南征北戰,能謀善戰,英勇頑強,最受楊業喜歡,也是第二代楊家將的代表人物。

與父親楊業鎮守山西不同,楊延昭主要在河北景州、保州一線抗遼。鹹平二年(999年)的冬天,楊延昭鎮守遂城(今河北省徐水縣遂城鎮),遭遇遼軍大兵合圍。當時的遂城人兵力薄弱,外無援軍,形勢十分危險,楊延昭急中生智,下令把涼水從城頭潑下,由於天氣嚴寒,城牆上立即結起一層厚厚的堅冰,滑溜溜的讓敵人根本無法攻城,只得撤退。

楊延昭在演義中是楊業的六子,被稱為楊六郎,但這是一個誤會,因為楊六郎本來是遼人對楊延昭的稱呼。遼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北方(遼國位於北方),是他們的剋星,於是把英勇善戰的楊延昭看做是六郎星宿下凡,故稱其為楊六郎。

《宋史楊業傳》記載,楊延昭有3個兒子,分別是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 ,前兩人籍籍無名,楊文廣算是第三代楊家將的代表人物,但民間演義把楊文廣弄成了楊宗保的兒子、楊延昭的孫子,無疑是亂了輩分,因為楊宗保這個人是完全虛構的。

第三代楊家將,楊文廣

楊文廣繼承祖父父親舊業,靠蔭補入仕,乾的也是領兵打仗,防禦外敵,不過楊文廣主要活躍在宋仁宗年間,當時宋遼和平,他的事蹟主要是參加與西夏的戰爭,到宋神宗時,楊文廣才從西北移向河北邊防,任定州路副都總管,升侍衛步軍都虞候。

以上便是三代楊家將的主要事蹟,楊文廣之後,楊家再無著名將領,到北宋末年更是銷聲匿跡,無處尋蹤,但楊家將的後人仍然繁衍生息,散佈在山西、河北、天津等各地。

有人說南宋初年抗金名將,深受宋高宗器重,被封為同安郡王的楊存中就是楊家將後人,但這一說法基本被否定,而且此人善於逢迎皇帝,更曾親自監斬岳飛;另外也有人說開國上將楊成武是楊家將後人,不知事實真相如何。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楊家將,他們的事蹟可以說是流傳千古,現在可謂是家喻戶曉,既然楊家將個個都這麼神勇,為何北宋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那麼在楊家將在北宋滅亡之後都去了哪裡呢?在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是否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其實楊家將的傳承也不過就三代,從楊業開始,到楊六郎的兒子楊文廣,而從此之後,楊家將就已經開始走向了落寞。在公元1074年,楊文廣去世之後,楊家就和貴族這個詞格格不入了,就算楊家還有當官的,也不管是品級地下的軍官,以前的楊家將威名已不復存在。

在金兵已經兵臨城下的時候,糊塗的宋徽宗也就認為楊家還和之前一樣神勇,而更糊塗的是宋徽宗會相信郭京,當時的郭京是謊稱自己會什麼法術,幾門遁甲之術,說自己可以活捉這些金兵,結果被金兵打的落花流水,郭京也逃之夭夭,這樣的國家豈能不滅亡。

其實在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還有後人在天波府,只是此時的天波府已經是一個空架子了。但是在金兵打敗了北宋之後,天波府並沒有被洗劫,這也讓人感到非常的意外,據說是金軍非常的佩服楊家將,所以因為尊重,保留了他們的祠堂,而楊家將的後人也因此躲過一劫。

在北宋滅亡之後,楊家就開始從開封遷到了臨安,而此時的楊家後人開始在民間開館收徒。在北宋的末期,楊家將也算得上是北宋的王牌軍,只是遇上當時的皇帝昏庸無能,就算楊家將再強也只是一個擺設而已了。


問歷史


楊家將的聲威在普通人眼裡那是神威無比的——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往上看我的名稱和介紹,有驚喜偶!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其實,楊家將並不僅僅是傳說,歷史上真有楊家一門忠烈禦敵。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到底有著怎麼樣的戰鬥力,北宋滅亡時,這樣一支生力軍又去哪了呢?
楊家將的威名實際上只維持了三代而已,在北宋滅亡前,就已實力不在。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
歷史上的楊家將裡並沒有佘太君,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冼,而非潘美。王冼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可能是由於王冼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在楊家將的傳說中潘美很倒黴地攤上了這件事。

無聊感悟人生


你和我通常在電視上看到楊家將,楊家將的古蹟傳播千古,險些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不過北宋去世亡之時,楊家將已經早已名不副實。那麼,就在北宋去世亡後,楊家將都去那邊了呢?

楊家將

北宋亡國後,曾經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們都去哪了?

既然楊家將個個云云神勇,戰功赫赫,那麼,令你和我無法明白的是,北宋為何終極去世亡?這時間楊家將應該還存在吧。起首,你和我來看一下楊家將的傳承與血脈,楊家將的神勇,著實不過三代,跟汗青上說的富不過3代雷同,從楊業開始,到楊六郎之子楊文廣,以後,楊家亦開始走上落寞。公元1074年,楊文廣去世後,楊家已經跟貴族這個詞扞格難入,便是當官的,也不過是等級底下的軍官。

而北宋是怎樣創建的呢?是後周將領發動兵變,告成後擁立趙匡胤為帝,而不是通過傳承得來的,在趙匡胤登上帝位後,不停器重文官,而不看重武館,當上天子後,北宋有不停有重文抑武的見解,楊家將傳到宋徽宗時期已經清除了,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當時的北宋,號稱擁有近160萬士兵,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入侵的金國僅用了6萬士兵,就輕鬆幹翻,你可以想象一下,160萬打6萬,每人喊一聲都能把對方嚇去世,但是最閉幕果是金國贏了!宋徽宗在位時期,聽說北宋練兵要領是唱戲和賭博。

楊家將

北宋亡國後,曾經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們都去哪了?

當金兵已兵臨城下,打到家門口,國度即將去世亡,宋徽宗還以為可以“杯酒釋兵權”,還信託當時的楊家將,跟之前一樣神勇。宋徽宗更糊塗的是,竟然會信託郭京能用法術克服金兵,當時郭京謊稱,本身已經擺設“道門六甲法”,可以活捉金兵大將,結果宋軍被打得屁滾尿流,郭京本人,早已抱頭鼠竄,有如許的天子,國焉能不滅?

固然,在北宋末年,楊家另有後人留在天波府,只是此時的天波府,不過是個空架子,只是楊家後人為祭奠先祖的祠堂,不過,金兵代替北宋後,天波楊府並未被洗劫,聽說是金軍將領對楊家將很敬佩,由於恭敬,因此天波楊府得以逃生。

楊家將

北宋亡國後,曾經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們都去哪了?

隨後楊家從開封搬往臨安,大多數的楊家後人留在河南民間開館收徒。在北宋的末期,楊家將還算得上北宋王牌軍,痛惜的是,時任天子昏庸無能,再強的將領也只是一個擺設罷了。


千古文話


看看北宋對遼國的勝利記錄,連契丹人引以為豪“鐵林軍”都全軍覆沒,也許會改變你對北宋戰力的看法

在很多人的眼中,宋代軍事力量薄弱,尤其是在對付外族入侵上失敗連連,外戰成績肯定是慘不忍睹。可是真實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本文就用事實和數據說話,看看北宋和契丹(遼國)的萬人以上大規模交戰的勝利記錄。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失敗的高粱河北伐和雍熙北伐,宋軍在前面也是打了很多勝仗的,篇幅所限下文沒有列入。

白馬嶺之戰

背景:公元979年,宋太宗北征北漢,大軍包圍太原城,遼軍作為北漢盟國前來救援,宋軍在白馬嶺(在今山西省陽泉市孟縣)阻擊遼軍。

雙方參戰將領和軍隊數量:北宋雲州觀察使郭進,精兵一萬餘人。遼國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耶律敵烈,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樞密副使耶律抹只,

六萬大軍

戰役結果:宋軍徹底擊潰遼軍,取得第一次宋遼大戰的勝利。遼國耶律敵烈和兒子耶律娃哥,耶律沙兒子耶律德里,節度使都敏,將軍唐筈全部陣亡。遼軍退回本國,不久後北宋攻下太原,北漢滅亡,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時代。

滿城之戰

李繼隆

背景:還是在同一年的公元979年,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幽州,在高粱河被擊敗。遼國急於報復,分兵兩路入侵北宋。主力東路軍攻鎮州(治所在今正定),宋軍在滿城迎敵。

雙方參戰將領和軍隊數量: 北宋都監李繼隆,殿前都虞候崔翰,鎮州駐泊都鈐轄劉廷翰,檢校太尉河陽節度使崔彥進,鎮州兵馬鈐轄李漢瓊,右龍衛將軍趙延進,宋軍數萬人,應該少於遼軍。遼國燕王韓匡嗣,耶律沙,耶律休哥,遼軍八萬人。

戰役結果:宋軍大勝,斬首1萬多,繳獲戰馬千餘匹,生擒遼國將軍三人,俘虜三萬餘人,遼軍退回本國。

雁門之戰

背景:公元980年,北宋同時在平定西北党項李繼遷和南方交趾的叛亂,遼景宗趁機出兵攻打雁門關。

雙方參戰將領和軍隊數量:遼國駙馬蕭咄李,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北漢皇室劉繼文,

遼軍十萬人。宋軍三交口都泊都部署潘美,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宋軍數萬人少於遼兵。

戰役結果:楊業斬殺主帥蕭咄李,生擒副帥李重誨,得號“楊無敵”,遼軍大敗,退回本國。

易水之戰

背景:公元980年,雁門大敗後遼景宗親率二十萬進逼瓦橋關,遼軍一部跨易水進攻宋軍。

雙方參戰將領和軍隊數量:遼國騎兵一萬餘人。宋軍崔彥進等,人數不詳。

戰役結果:宋軍大敗遼軍,斬首三千餘級,遼軍撤軍。

遼景宗三路侵宋

背景:公元982年,遼景宗再次集結兵力,分三路侵犯宋國

雙方參戰將領和軍隊數量:遼國遼景宗,太尉耶律奚底,統軍使耶律善補,耶律斜軫,總人數不詳。宋軍崔彥進,潘美,楊業,府州觀察使折御卿(折家軍,佘太君原型的家族),總人數不詳。

戰役結果:遼軍三路都大敗。滿城三關戰場,耶律奚底陣亡。山後戰場,遼軍被擊破三十六砦。府州戰場,折御卿大敗遼軍。遼軍撤軍後不久,遼景宗鬱悶而死!

代州之戰

背景:公元986年,為了報復宋軍的雍熙北伐,契丹蕭太后派軍兩路侵宋。

雙方參戰將領和軍隊數量:契丹北院大王普奴寧,人數不詳。宋軍代州知州張齊賢(文官),神衛都指揮使馬正,宋禁軍廂軍共數千人。

戰役結果:契丹軍大敗,普奴寧兒子被俘,斬首兩千餘級,俘虜五百餘人,戰馬千餘匹,其他戰略物資無數,契丹因此撤軍。

唐河之戰

背景:公元988年,遼聖宗攜大丞相韓德讓一起南侵,先後攻克涿州,易州等關北土地,李繼隆派出援軍支援關北戰場,雙方在唐河(在今河北保定)遭遇。

雙方參戰將領和兵力:契丹耶律休哥,精銳騎兵八萬人,包括數千契丹最強重甲騎兵"鐵林軍"。宋軍保順軍節度使李繼隆,定州監軍袁繼忠,靜塞軍指揮使田敏,定州行營鈐轄裴濟,共一萬餘人,包括一千餘北宋最強騎兵“靜塞軍”。

戰役結果:宋軍以不擅長的騎兵以少勝多大敗契丹騎兵,斬首契丹軍首級超過一萬五千(實際殲敵人數可能達到五萬!),繳獲戰馬萬匹,後契丹軍慢慢撤兵。

北宋《武經總要》中的騎兵甲原圖

第一次威虜軍之戰

背景:公元989年,耶律休哥意圖切斷宋威虜軍(今河北徐水縣)的補給線,李繼隆親自送糧來支援。

雙方參戰將領和兵力:契丹耶律休哥,騎兵八萬人,精銳三萬。宋軍李繼隆,北面緣邊都巡檢“黑麵大王”尹繼倫,鎮州副都部署範廷召,定州副都部署孔守正,精兵一萬人。

戰役結果:尹繼倫陣斬契丹皇帝近衛軍皮室軍主將一員,把耶律休哥砍成重傷。孔守正斬契丹高級將領三十餘人。耶律休哥倒在了他最擅長的截糧道之戰上,而且和高粱河的宋太宗一樣重傷狼狽逃回,不得不說是一個天道輪迴。契丹第一名將耶律休哥從此不敢再南侵北宋。

瀛洲之戰

背景:公元999年,蕭太后和遼聖宗再次集結兵力南侵,北宋傅潛畏敵不出,範廷召主動請戰。

雙方參戰將領和兵力:契丹先鋒都統梁王耶律隆慶,蕭達凜,御前侍衛蕭柳(遼國著名才子),兵力數萬。北宋老將定州行營都部署範廷召,騎兵八千,步兵兩千。

戰役結果:宋軍先敗後勝,高陽關副都部署康保裔全軍覆沒範廷召第一陣敗退,但是後來連續兩次伏擊得手,共斬首三萬級(有爭議)。

第二次威虜軍之戰

背景:公元1001年,契丹再次大舉南侵,雙方又在威虜軍展開決戰。

雙方參戰將領和兵力:宋軍三路都鈐轄魏能,前陣鈐轄田敏,秦翰,張斌,楊延昭,楊嗣正,預備隊李繼宣,兩萬騎兵,包括靜塞軍。契丹軍耶律隆慶,鐵林軍主將鐵林相公,總兵力估計十萬人左右。

戰役結果:契丹軍慘敗,鐵林相公被魏能射殺,鐵林軍全軍覆沒。宋軍共斬首兩萬餘級,估計殲敵六到八萬!陣斬契丹大將十五員,有的史料還說斬殺了契丹的大王。

綜上所述,北宋在二十多年對遼國的戰爭中,雖然也打了不少敗仗,但是在缺少戰馬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先天不足情況下,整體還是佔據上風的,尤其是在防禦方面勝率很高,也湧現出一大批以李繼隆,楊業,魏能,範廷召,尹繼倫等為代表的名將。所以宋朝軍事軟弱這種人雲亦云的言論真的可以休矣!

北宋射死契丹名將蕭達凜的床子弩


集賢院居士


楊家將是歷史人物與故事演義的綜合體,歷史上的確有楊家將的核心人物楊業、楊延昭等,他們也的確多次戰勝遼軍。不過,在北宋後期楊家將基本就逐漸沒落了。

跟故事演義中說的差不多,楊業確是降將,是從北漢投降宋朝的,在《宋史》、《遼史》中都有關於楊業的記載。不過,楊業投降時是宋太宗時期,投降後宋太宗確實也很器重他,讓楊業率軍鎮守雁門關,在楊業守關的八年裡,遼軍沒能站到什麼便宜。

雍熙三年楊業在北伐中,被豬隊友潘美害死。楊家第二代楊延昭被封為崇儀副使的小官,繼續與遼軍作戰。後來也是因為豬隊友問題,楊延昭職位不高兵力不多,只能眼睜睜看著遼軍猖獗,最後鬱悶而死。楊文廣是楊家將第三代,但是到他這一代時,楊家將已經很弱了,楊文廣的職位比比楊延昭還低,雖然也積極參與對遼作戰,提了很多建議,但是人微言輕,作用不大,後來也是在任上鬱悶而死。

宋朝是武將篡位得國,所以一直是重文抑武,武將地位不高,可能楊家也看出了這個,到楊文廣之後楊家將其實已經不存在了,楊家人或許是棄武從文,但又官職低微未有什麼建樹。反正從1074年楊文廣去世,到1127年北宋滅亡,這段時間內史書上已經沒有了楊家將的記載。

在北宋滅亡前近百年楊家將就沒落了,怎麼能指望在北宋滅亡之際讓楊家將來救北宋於危難呢?


凡塵往事


咱們先來看看真實的楊家將的情況。

楊家將第一代英雄楊繼業,原名楊崇貴。他父親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之亂佔據麟州,自稱刺史。後歸附後漢,與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交好,把少年時期的楊崇貴派去劉崇那裡。

郭威建立後周後,劉崇不服,割據建立北漢。這時候,楊信歸附了後周,而楊崇貴卻留在北漢,兩父子分侍兩個帝國。當然,在五代那個帝王將相你方唱罷我登臺的時期,這也是很正常的。劉崇並沒有因此猜忌楊崇貴,還收他為養孫,改名劉繼業,讓他擔任侍衛親軍都虞候。

(楊業)

劉繼業在北漢時期戰功卓著,被國人稱為“楊無敵”,以功升遷至建雄軍節度使。不過《宋史》和《遼史》對他這一段戰功的記載都非常少。《宋史》記載的僅有的幾次與宋軍交鋒,劉繼業都以失敗告終,簡直不知道“楊無敵”的威名從哪裡來的。看來,所謂的歷史事實還就是恪守“為尊者諱”的信條吧。

《遼史》中記載楊業最後被契丹人俘獲時,耶律斜軫曾責問楊業道:“你和我國打了三十多年的仗,今天終於抓到你了,你還有何面目和我們見面?”由此可見當年楊業主要是和遼兵打仗。

北漢雖然一直臣事於遼,但契丹人侵掠北漢邊境,“打草谷”撈取財物的事情卻是他們的一種習慣,楊業在和他們對抗中恐怕是經常打勝仗吧,不然耶律斜軫也不至於說出那樣酸溜溜的話。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攻打太原,北漢末主劉繼元投降宋軍。不過這時候劉繼業並不屈服,還一直堅持抵抗,直到太宗讓劉繼元對他勸降,他跪下來,對著劉崇陵寢咚咚咚磕過幾個響頭後,才大哭著解甲歸降。他的忠勇形象,怕就是這時候為宋人所識吧。他歸降的時候,已是太宗時期,傳奇演義中他救宋太祖的橋段,顯然是不存在的。不過,太宗對他還是很重視的,讓他改名楊業,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遼國的重任。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契丹十萬大軍從雁門關殺入宋境,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大獲全勝,殺死遼國駙馬爺蕭咄李,生擒遼國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此一戰後,遼軍一見“楊”字大旗便心驚膽顫,望風而逃,“楊無敵”的威名再次響起。朝廷因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在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的時間裡,遼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功業受到守邊主將的嫉妒,多次上書宋太宗,誹謗於他。這個誹謗者是誰?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但如果咱們猜得不錯的話,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最後在楊家將傳奇中成為奸臣潘仁美的原型,也並不算冤枉他。太宗並沒有相信,把這些誹謗書都裝在一個信封裡,一齊交給了楊業。

太宗這一招,表面看起來是對楊業的信任,其實不然,他同時還向楊業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你的把柄都在我手裡呢,你好自為之吧!太宗不只是對楊業這麼做,對很多將領他都這麼做過。這大約也是他猜防邊將的一種手段吧。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太宗決定全面北伐。派出東、中、西三路大軍全線推進。楊業作為潘美的副手率領西路軍進攻遼國寰、朔、雲、應四州。出師僅兩個月,西路軍便戰果累累,四州手到擒來。但由於東路軍曹彬部潰敗,中路軍田重進部逃跑,西路軍便成了孤軍。遼軍在解決了宋軍東、中路軍後,集中十餘萬兵力大舉反擊宋西路軍。宋太宗命各路人馬班師。但是給西路軍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他們把剛收復的四州民眾遷往內地。這是一項艱鉅任務,敵軍大兵壓境,已攻破寰州,民眾行動緩慢,遲遲不願動身。

楊業提建議道:“遼軍勢盛,我們不可與正面交鋒,可先派人密告雲、朔等州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雲州民眾先出,我軍到達應州時,契丹必定會派兵前來迎戰。這時候,再令朔州民眾出城,同時派騎兵接迎,另派千名弓箭手守住谷口,這樣老百姓就可安全內遷了。”楊業提這條建議,是基於他對邊關地形的熟悉、對遼軍的瞭解以及當下的主要任務來說的,算得上萬全之策。

但是監軍王侁好大喜功,不同意楊業計策,還命令他去攻打寰州,出言諷刺他說:“你不是號稱‘楊無敵’嗎?手裡又有幾萬精兵,卻畏敵不戰,難道你有其它圖謀?”潘美在一邊不開腔,算是默許。楊業無奈,只得帶兵前去。臨行前流著淚對潘美說:“此去必然失利,我本北漢降將,蒙皇上大恩,我願以死報國。但是我不願我的兄弟們都這麼糊里糊塗去死,務必請你們在陳家谷兩翼佈置強弓硬弩接應,否則,我會全軍覆沒的。”

楊業帶兵前去後,王侁見楊業並沒有遇到阻擊,以為前途容易。為了搶功,便擅自撤離埋伏,率軍前去。沒想到這是遼軍的誘敵之計,結果沒走多遠就被打得大敗,慌忙帶兵逃跑。潘美見王侁戰敗逃回,也撤離埋伏逃掉。等楊業一路浴血奮戰退到陳家谷,見空無一人時,不禁撫胸痛哭。身受十多處重傷,最後墜馬被俘,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的死,潘美是有責任的。監軍王侁不懂軍事,但他是懂的,他不明白讓楊業去打寰州是死路一條嗎?卻默許王侁的威逼,實際上是存心整死楊業。後來他見王侁擅自撤離埋伏,久經沙場的他當然也明白這是多麼危險的舉動,卻聽任王侁離去,後來,連他也跟著逃跑了,直接導致楊業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後世楊家將傳奇中把他演繹成大奸大惡之人,真是一點兒也沒有冤枉他。

楊家將第二代英雄的核心人物楊延昭是楊業的第六個兒子,叫楊六郎。《宋史》記載的楊業也有七個兒子,不過楊延昭至少比其中的五個兄弟大,不是長子就是次子,斷不會是第六子,但楊延昭確實被時人稱為“楊六郎”。究其原因,有一種說法是他在整個家族同輩中排行第六;還有一種說法是契丹人迷信,認為天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是他們的災星,因此稱呼楊延昭為“楊六郎”。

(楊六郎)

後一說法顯示了楊延昭像他父親一樣在遼軍中的威名。不過事實上,楊延昭並沒有取得像他父親那樣的功業,而且他在當時也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楊業犧牲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勉強算是個中級軍官。他雖然也打了幾個勝仗,但由於職位低,指揮的人馬少,因此勝利的範圍並不大。

比較有名的是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遼軍大舉進犯。楊延昭駐守的城市是遂城。遂城十分狹小,且很不堅固,又缺乏守城器械。遼軍猛攻幾天後,守城軍民十分恐懼,欲棄城逃跑。楊延昭給大家鼓氣,把全城丁壯集中起來,死命防禦,但搖搖欲墜的遂城並不能減輕大家的恐懼感。此時天寒地凍,楊延昭想了個主意,他讓大家從城中運來大量的水,趁夜黑澆在城牆上。

第二天早上,遂城便成為一個冰城,遼軍在這樣的城牆上根本爬不上來。試了幾次後,不得不怏怏離去。這時,楊延昭趁機率兵追擊,斬獲無數。此後遼軍又攻打過幾次遂城,都沒佔到半分便宜,因此,遂城在當時也被稱為“鐵遂城”。

鹹平四年(1001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將遼軍引誘到伏擊圈後,回身與伏兵一起四面夾擊,遼軍大敗。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不過,總體來說,楊延昭因為職位比較低,雖打了些勝仗,對全局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北宋在遼軍的不斷入侵下,一敗再敗,終於和遼國簽訂了全面影響整個大宋走勢的檀淵之盟。楊延昭雖然在檀淵之役中多次上書反對議和,並提出行之有效的戰略措施,還率領自己的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取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

但是宋軍敗勢已不可逆轉,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楊延昭在任上鬱郁離世。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並不是楊家將傳奇中所說的楊延昭之孫,中間代的那個楊宗保,歷史上是沒有的。楊文廣曾參與另一員北宋名將狄青南征廣西的戰鬥,以及後來和西夏的戰爭,也打過一些勝仗,被提拔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等等。不過總體來說,他的功勞和他的父祖沒法比。

(楊文廣)

熙寧七年(1074年),遼朝遣使與宋爭代州地界,楊文廣獻上了攻取幽燕的計劃,但是還等不到朝廷回應,他就在任上去世了。

楊文廣去世後,歷史上就沒有楊家將的記載了。實際上,在北宋那樣一個重文抑武的年代,名將是肯定培養不起來的,何況是一個降將的後代,怎麼著都不會再學武了。所以,北宋滅亡之際,哪裡還有什麼楊家將啊!


張生全精彩歷史


《楊家將》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他們個個武功高強,精忠報國。



面對楊家將神勇至極的局面,北宋為何又會出現滅亡之景呢?

這就不得不從楊家血脈開始說起了。事實上,楊家的威武神勇僅維持了三代光景。這三代分別為楊業、楊業之子楊六朗、楊六郎之子楊文廣,自楊文廣之後是一代不如一代,楊家也漸漸沒落。1074 年農曆十一月楊文廣病逝後,楊家上下大多已撤出天波楊府。因為他們已經無臉以貴族相稱了,撐死也只是一個下級軍官。



而北宋王朝因武將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陳橋兵變奪權而建,並不是正當渠道產生,自然造就了宋太祖的重文抑武觀念,他害怕別人步他後塵,奪他江山,從而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慘劇發生。



而到了宋徽宗初年,楊家將已完全衰敗,北宋也開始沒落。當時北宋軍隊兵力號稱160萬,光首都開封就有20萬之眾,卻被6萬金兵以小博大給收拾了。6萬對160萬,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確是實實在在殘酷的發生了。那批160萬的兵力中大多是市井滑民,甚有可能是官員虛報兵力,虛取餉銀,只能說濫竽充數。另據史料記載說,當時對禁衛軍的練兵方法有二——一為豪賭,二為唱戲。



儘管已經是兵臨城下,國之危矣,但'理想主義'的徽宗受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影響,以為當今的楊家將還是往日的楊家將。他錯了,他輕信了一個叫郭京的騙子(郭京自稱有佛道二教之法術,並謊稱能施道門“六甲法”,即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佈陣,即可生擒金將退敵。)宋徽宗寧願以所謂的法術去戰金兵,也不願任用楊家將。郭京的一點江湖騙術,就得到了金帛數萬。後來戰敗,他乘機南逃。北宋在這樣的昏庸君主的統治下,無疑是走向滅亡。



雖然北宋末年天波楊府仍然有楊家的後人在看守,但在開封淪陷後,天波楊府最終成了一個空架子,空為子孫祭祀祖先的祠堂和家廟,但祖先留下的大量文物卻毫髮無損的保存在府裡。傳言金人在心底敬佩楊家將,所以他們並沒有對天波楊府進行洗劫。



再往後,楊家府第從開封遷到臨安,大部分楊家後人選擇回到山西或留在河南,成為民間練武的體育愛好者,即使楊家將在北宋末年仍然算是國家軍隊裡的骨幹力量。但是君主昏庸和制度腐敗,加上國力空虛,崇文妒武的社會風氣,無能戰之兵,光有幾個武功高強,愛國有抱負的英雄,面對日益強壯的敵軍鐵騎,他們也只能扼腕唏噓,望南興嘆,有心無力而不能力挽狂瀾,只能眼睜睜看著一個朝代的滅亡,一個政權的崩塌。好了,本次作答就先到這裡了,很榮幸能夠參與此次作答,謝謝各位的品閱!小編之辭僅供參考,並非最終解釋,如有不到之處,請君多多批評指正,謝謝!我是“幽默搞笑娛樂”,作品“諷刺而不失幽默,鞭撻而不失詼諧”,主治各種“煩、累、不開心”;“舒緩疲乏的身軀,詮釋飽受的委屈”。特為你量身定製,將快樂同你分享!喜歡的話,請點擊“關注”按鈕哦!謝謝!

幽默搞笑娛樂


公元2017年楊家後人成為一名優秀的程序員!座標上海,這個人就是我!



羊羊尣


從小就看楊家將的故事,楊家將佘太君百歲掛帥、七郎八虎闖幽州、穆桂英掛帥、十二寡婦徵西、血戰金沙灘、楊門女將等故事刻畫的愛國忠烈形象深入人心,在世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其實楊家將很多故事都是民間杜撰的,從宋初開始,到北宋滅亡,軍事上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是勝少輸多,民間需要一個精神上的寄託和安慰,在這個背景下,楊家將的事蹟被擴大化,成為北宋戰神的象徵,而真正的楊家將是什麼樣子的呢?而楊家將在北宋滅亡時,又在哪裡?


其實真正的楊家將也應了一句話,富不過三代。從“創業”的楊繼業,到守業的楊延昭和楊文廣,這三代。其它諸如穆桂英和楊宗保都是民間杜撰出來的,正史史料沒有記載。在故事中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孫子,是楊宗保的兒子,但是在正史中,楊文廣是楊延昭的三子,穆桂英更是一個記載都沒有。
楊繼業山西太原人,原是北漢節度使,北漢滅亡後降宋。宋太宗早就耳聞楊繼業的威名,再加上楊繼業爭氣,屢次立功,遼人看楊繼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所以對他甚是器重。朝中有參楊繼業的摺子,宋太宗更是交給楊繼業,由此可見對他的重視,視為心腹。雍熙三年(986),遼軍主力反擊宋軍。陳家谷口(今山西朔縣南陽方口陳家溝)一戰,潘美與監軍王洗未接受楊業的作戰方案,迫令其出戰;楊業失利時,又未予以接應,致使楊業被俘,絕食而死,其子楊延玉戰死。楊業在楊家將中功名最盛,犧牲得也最壯烈。從此楊家和潘家的樑子就結下了,至今很多地方還有楊潘不結婚的說法。

楊延昭,是楊家的第二代領軍人物,他父親死後,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邊防、抗遼重任。在與遼兵作戰中,楊延昭威震邊疆,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到他去世時,宋真宗嘆息、悼念他,派宦官護送靈柩回他的家鄉,河朔一帶人看到他的靈柩大都痛哭。
楊文廣是楊家將的第三代領軍人物,到了這一代,楊家將已經顯露出頹勢,將星無幾,人丁單薄。但是楊文廣還是比較爭氣的,受到范仲淹的賞識,更是在邊疆戰事中展露頭角,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戰,官至侍衛步軍都虞候,後死在任上。

有句古話說得好,”太平都是將軍定,將軍不能見太平,”楊家為開國大宋立下汗馬功勞!南征北戰,但是自楊文廣之後,楊家人丁淡薄,沒有再出過優秀的軍事人才。而且從太宗到仁宗宋朝基本沒大仗可打!這幾代又和潘家不和!處處受打壓算計,所以楊家也漸漸衰落!大多數人已搬出天波楊府。作為一個貴族府第他們已沒有資格居住,因為他們只是一般的下級軍官。到了宋徽宗時,已經徹底沒落。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楊家將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楊家將的火種沒有熄滅,楊家將的精神沒有熄滅。在楊家將曾經駐守過的天津地區,東北地區,雁門關地區,甚至湖南都有楊家的後人。值得一提的就是楊家將的後代,楊繼業笫35代孫楊鳳鳴,清末在黑龍江抗俄,楊家陣亡14人,朝庭追授光祿大夫一品建威將軍,償白銀四萬兩。其子孫在吉林市有數十人,2004年長春的“新文化報“ 用整版刊登了楊鳳鳴的事蹟和照片。楊鳳鳴的後人,有大校軍官、高級工程師、主任醫師、博士、局長。抗美援朝、對印反擊戰均有楊家將後人參加!
楊家將並沒有消失,現在依然還有,楊家將精神更是與世長存、榮立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