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之际,威名赫赫的杨家将去哪了?你怎么看?

用户58703812931


正史上不存在“杨家将”的说法,但杨家三代为将,尽忠报国是事实,只是他们没能把将门世家维持到北宋灭亡,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已不知所踪。

杨令公、佘太君、七郎八虎、穆桂英、杨门女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名字,共同组成了光荣的将门世家——杨家将,他们的故事妇孺皆知,广为传颂,即便在1000年后的今天,杨家将也是小说、戏剧、评书、影视剧的重要题材,深受人民喜爱。

遗憾的是,尽管杨家将的故事十分精彩,但并不是真正的历史。

民间演义中,杨家将至少传到第七代,甚至说南宋初年名将杨存中都是杨家将后代,但正式史料中有明确事迹记载的,只有杨家将的前三代。

第一代杨家将,号称“杨无敌”的杨业

杨业,原名杨重贵,山西太原人,最初效力于北汉,在北汉成长为一名猛将,在后来北宋与北汉的多年战争中,杨业作为北汉名将,骁勇善战,让北宋吃了不少苦头。

北汉被北宋灭亡后,北汉主刘继元都降了,杨业仍苦战不降,宋太宗赵光义让刘继元出面劝降,杨业才流着眼泪归降。赵光义很看重杨业,让他担任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配合宋初名将潘美,负责山西一线防务。

杨业十分熟悉契丹的作战套路,雁门关一战,他出奇兵突袭,打的契丹丢盔弃甲,名震四方,从此被契丹人称为“杨无敌”,见了他的旗号就要远远回避。

公元986年的雍熙北伐中,杨业担任西路军副帅,原本进军顺利,但因东路军溃败,不得不撤退,同时奉命掩护雁门关外的百姓转移,但因战功卓著,且为北汉降将,引起同僚嫉妒,西路军主帅潘美、监军王侁排挤杨业,故意不发兵接应,杨业血战不敌,终于被擒。

杨业被擒后,面对契丹威逼利诱拒不投降,绝食三日而死,不愧为大宋忠臣良将。

《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有7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昭(杨延朗)、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这倒是和演义相符,其中杨延玉随父亲战死,后面5个儿子靠着父亲荫补入仕,担任诸如供奉官、殿直之类的低级武职,虽是武职,却没有从军打仗的经历,也没有取得更大成就,7个儿子中知名的只有杨延昭一人。

第二代杨家将,杨延昭(杨延朗)

杨延昭是杨业长子,也是各方面最像杨业的儿子,他自幼就随父亲杨业南征北战,能谋善战,英勇顽强,最受杨业喜欢,也是第二代杨家将的代表人物。

与父亲杨业镇守山西不同,杨延昭主要在河北景州、保州一线抗辽。咸平二年(999年)的冬天,杨延昭镇守遂城(今河北省徐水县遂城镇),遭遇辽军大兵合围。当时的遂城人兵力薄弱,外无援军,形势十分危险,杨延昭急中生智,下令把凉水从城头泼下,由于天气严寒,城墙上立即结起一层厚厚的坚冰,滑溜溜的让敌人根本无法攻城,只得撤退。

杨延昭在演义中是杨业的六子,被称为杨六郎,但这是一个误会,因为杨六郎本来是辽人对杨延昭的称呼。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北方(辽国位于北方),是他们的克星,于是把英勇善战的杨延昭看做是六郎星宿下凡,故称其为杨六郎。

《宋史杨业传》记载,杨延昭有3个儿子,分别是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 ,前两人籍籍无名,杨文广算是第三代杨家将的代表人物,但民间演义把杨文广弄成了杨宗保的儿子、杨延昭的孙子,无疑是乱了辈分,因为杨宗保这个人是完全虚构的。

第三代杨家将,杨文广

杨文广继承祖父父亲旧业,靠荫补入仕,干的也是领兵打仗,防御外敌,不过杨文广主要活跃在宋仁宗年间,当时宋辽和平,他的事迹主要是参加与西夏的战争,到宋神宗时,杨文广才从西北移向河北边防,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升侍卫步军都虞候。

以上便是三代杨家将的主要事迹,杨文广之后,杨家再无著名将领,到北宋末年更是销声匿迹,无处寻踪,但杨家将的后人仍然繁衍生息,散布在山西、河北、天津等各地。

有人说南宋初年抗金名将,深受宋高宗器重,被封为同安郡王的杨存中就是杨家将后人,但这一说法基本被否定,而且此人善于逢迎皇帝,更曾亲自监斩岳飞;另外也有人说开国上将杨成武是杨家将后人,不知事实真相如何。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杨家将,他们的事迹可以说是流传千古,现在可谓是家喻户晓,既然杨家将个个都这么神勇,为何北宋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那么在杨家将在北宋灭亡之后都去了哪里呢?在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将是否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其实杨家将的传承也不过就三代,从杨业开始,到杨六郎的儿子杨文广,而从此之后,杨家将就已经开始走向了落寞。在公元1074年,杨文广去世之后,杨家就和贵族这个词格格不入了,就算杨家还有当官的,也不管是品级地下的军官,以前的杨家将威名已不复存在。

在金兵已经兵临城下的时候,糊涂的宋徽宗也就认为杨家还和之前一样神勇,而更糊涂的是宋徽宗会相信郭京,当时的郭京是谎称自己会什么法术,几门遁甲之术,说自己可以活捉这些金兵,结果被金兵打的落花流水,郭京也逃之夭夭,这样的国家岂能不灭亡。

其实在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还有后人在天波府,只是此时的天波府已经是一个空架子了。但是在金兵打败了北宋之后,天波府并没有被洗劫,这也让人感到非常的意外,据说是金军非常的佩服杨家将,所以因为尊重,保留了他们的祠堂,而杨家将的后人也因此躲过一劫。

在北宋灭亡之后,杨家就开始从开封迁到了临安,而此时的杨家后人开始在民间开馆收徒。在北宋的末期,杨家将也算得上是北宋的王牌军,只是遇上当时的皇帝昏庸无能,就算杨家将再强也只是一个摆设而已了。


问历史


杨家将的声威在普通人眼里那是神威无比的——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往上看我的名称和介绍,有惊喜偶!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其实,杨家将并不仅仅是传说,历史上真有杨家一门忠烈御敌。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战斗力,北宋灭亡时,这样一支生力军又去哪了呢?
杨家将的威名实际上只维持了三代而已,在北宋灭亡前,就已实力不在。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历史上的杨家将里并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王冼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冼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在杨家将的传说中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无聊感悟人生


你和我通常在电视上看到杨家将,杨家将的古迹传播千古,险些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不过北宋去世亡之时,杨家将已经早已名不副实。那么,就在北宋去世亡后,杨家将都去那边了呢?

杨家将

北宋亡国后,曾经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们都去哪了?

既然杨家将个个云云神勇,战功赫赫,那么,令你和我无法明白的是,北宋为何终极去世亡?这时间杨家将应该还存在吧。起首,你和我来看一下杨家将的传承与血脉,杨家将的神勇,着实不过三代,跟汗青上说的富不过3代雷同,从杨业开始,到杨六郎之子杨文广,以后,杨家亦开始走上落寞。公元1074年,杨文广去世后,杨家已经跟贵族这个词扞格难入,便是当官的,也不过是等级底下的军官。

而北宋是怎样创建的呢?是后周将领发动兵变,告成后拥立赵匡胤为帝,而不是通过传承得来的,在赵匡胤登上帝位后,不停器重文官,而不看重武馆,当上天子后,北宋有不停有重文抑武的见解,杨家将传到宋徽宗时期已经清除了,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当时的北宋,号称拥有近160万士兵,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入侵的金国仅用了6万士兵,就轻松干翻,你可以想象一下,160万打6万,每人喊一声都能把对方吓去世,但是最闭幕果是金国赢了!宋徽宗在位时期,听说北宋练兵要领是唱戏和赌博。

杨家将

北宋亡国后,曾经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们都去哪了?

当金兵已兵临城下,打到家门口,国度即将去世亡,宋徽宗还以为可以“杯酒释兵权”,还信托当时的杨家将,跟之前一样神勇。宋徽宗更糊涂的是,竟然会信托郭京能用法术克服金兵,当时郭京谎称,本身已经摆设“道门六甲法”,可以活捉金兵大将,结果宋军被打得屁滚尿流,郭京本人,早已抱头鼠窜,有如许的天子,国焉能不灭?

固然,在北宋末年,杨家另有后人留在天波府,只是此时的天波府,不过是个空架子,只是杨家后人为祭奠先祖的祠堂,不过,金兵代替北宋后,天波杨府并未被洗劫,听说是金军将领对杨家将很敬佩,由于恭敬,因此天波杨府得以逃生。

杨家将

北宋亡国后,曾经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们都去哪了?

随后杨家从开封搬往临安,大多数的杨家后人留在河南民间开馆收徒。在北宋的末期,杨家将还算得上北宋王牌军,痛惜的是,时任天子昏庸无能,再强的将领也只是一个摆设罢了。


千古文话


看看北宋对辽国的胜利记录,连契丹人引以为豪“铁林军”都全军覆没,也许会改变你对北宋战力的看法

在很多人的眼中,宋代军事力量薄弱,尤其是在对付外族入侵上失败连连,外战成绩肯定是惨不忍睹。可是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本文就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看看北宋和契丹(辽国)的万人以上大规模交战的胜利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失败的高粱河北伐和雍熙北伐,宋军在前面也是打了很多胜仗的,篇幅所限下文没有列入。

白马岭之战

背景:公元979年,宋太宗北征北汉,大军包围太原城,辽军作为北汉盟国前来救援,宋军在白马岭(在今山西省阳泉市孟县)阻击辽军。

双方参战将领和军队数量:北宋云州观察使郭进,精兵一万余人。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耶律敌烈,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枢密副使耶律抹只,

六万大军

战役结果:宋军彻底击溃辽军,取得第一次宋辽大战的胜利。辽国耶律敌烈和儿子耶律娃哥,耶律沙儿子耶律德里,节度使都敏,将军唐筈全部阵亡。辽军退回本国,不久后北宋攻下太原,北汉灭亡,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代。

满城之战

李继隆

背景:还是在同一年的公元979年,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幽州,在高粱河被击败。辽国急于报复,分兵两路入侵北宋。主力东路军攻镇州(治所在今正定),宋军在满城迎敌。

双方参战将领和军队数量: 北宋都监李继隆,殿前都虞候崔翰,镇州驻泊都钤辖刘廷翰,检校太尉河阳节度使崔彦进,镇州兵马钤辖李汉琼,右龙卫将军赵延进,宋军数万人,应该少于辽军。辽国燕王韩匡嗣,耶律沙,耶律休哥,辽军八万人。

战役结果:宋军大胜,斩首1万多,缴获战马千余匹,生擒辽国将军三人,俘虏三万余人,辽军退回本国。

雁门之战

背景:公元980年,北宋同时在平定西北党项李继迁和南方交趾的叛乱,辽景宗趁机出兵攻打雁门关。

双方参战将领和军队数量:辽国驸马萧咄李,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北汉皇室刘继文,

辽军十万人。宋军三交口都泊都部署潘美,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宋军数万人少于辽兵。

战役结果:杨业斩杀主帅萧咄李,生擒副帅李重诲,得号“杨无敌”,辽军大败,退回本国。

易水之战

背景:公元980年,雁门大败后辽景宗亲率二十万进逼瓦桥关,辽军一部跨易水进攻宋军。

双方参战将领和军队数量:辽国骑兵一万余人。宋军崔彦进等,人数不详。

战役结果:宋军大败辽军,斩首三千余级,辽军撤军。

辽景宗三路侵宋

背景:公元982年,辽景宗再次集结兵力,分三路侵犯宋国

双方参战将领和军队数量:辽国辽景宗,太尉耶律奚底,统军使耶律善补,耶律斜轸,总人数不详。宋军崔彦进,潘美,杨业,府州观察使折御卿(折家军,佘太君原型的家族),总人数不详。

战役结果:辽军三路都大败。满城三关战场,耶律奚底阵亡。山后战场,辽军被击破三十六砦。府州战场,折御卿大败辽军。辽军撤军后不久,辽景宗郁闷而死!

代州之战

背景:公元986年,为了报复宋军的雍熙北伐,契丹萧太后派军两路侵宋。

双方参战将领和军队数量:契丹北院大王普奴宁,人数不详。宋军代州知州张齐贤(文官),神卫都指挥使马正,宋禁军厢军共数千人。

战役结果:契丹军大败,普奴宁儿子被俘,斩首两千余级,俘虏五百余人,战马千余匹,其他战略物资无数,契丹因此撤军。

唐河之战

背景:公元988年,辽圣宗携大丞相韩德让一起南侵,先后攻克涿州,易州等关北土地,李继隆派出援军支援关北战场,双方在唐河(在今河北保定)遭遇。

双方参战将领和兵力:契丹耶律休哥,精锐骑兵八万人,包括数千契丹最强重甲骑兵"铁林军"。宋军保顺军节度使李继隆,定州监军袁继忠,静塞军指挥使田敏,定州行营钤辖裴济,共一万余人,包括一千余北宋最强骑兵“静塞军”。

战役结果:宋军以不擅长的骑兵以少胜多大败契丹骑兵,斩首契丹军首级超过一万五千(实际歼敌人数可能达到五万!),缴获战马万匹,后契丹军慢慢撤兵。

北宋《武经总要》中的骑兵甲原图

第一次威虏军之战

背景:公元989年,耶律休哥意图切断宋威虏军(今河北徐水县)的补给线,李继隆亲自送粮来支援。

双方参战将领和兵力:契丹耶律休哥,骑兵八万人,精锐三万。宋军李继隆,北面缘边都巡检“黑面大王”尹继伦,镇州副都部署范廷召,定州副都部署孔守正,精兵一万人。

战役结果:尹继伦阵斩契丹皇帝近卫军皮室军主将一员,把耶律休哥砍成重伤。孔守正斩契丹高级将领三十余人。耶律休哥倒在了他最擅长的截粮道之战上,而且和高粱河的宋太宗一样重伤狼狈逃回,不得不说是一个天道轮回。契丹第一名将耶律休哥从此不敢再南侵北宋。

瀛洲之战

背景:公元999年,萧太后和辽圣宗再次集结兵力南侵,北宋傅潜畏敌不出,范廷召主动请战。

双方参战将领和兵力:契丹先锋都统梁王耶律隆庆,萧达凛,御前侍卫萧柳(辽国著名才子),兵力数万。北宋老将定州行营都部署范廷召,骑兵八千,步兵两千。

战役结果:宋军先败后胜,高阳关副都部署康保裔全军覆没范廷召第一阵败退,但是后来连续两次伏击得手,共斩首三万级(有争议)。

第二次威虏军之战

背景:公元1001年,契丹再次大举南侵,双方又在威虏军展开决战。

双方参战将领和兵力:宋军三路都钤辖魏能,前阵钤辖田敏,秦翰,张斌,杨延昭,杨嗣正,预备队李继宣,两万骑兵,包括静塞军。契丹军耶律隆庆,铁林军主将铁林相公,总兵力估计十万人左右。

战役结果:契丹军惨败,铁林相公被魏能射杀,铁林军全军覆没。宋军共斩首两万余级,估计歼敌六到八万!阵斩契丹大将十五员,有的史料还说斩杀了契丹的大王。

综上所述,北宋在二十多年对辽国的战争中,虽然也打了不少败仗,但是在缺少战马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先天不足情况下,整体还是占据上风的,尤其是在防御方面胜率很高,也涌现出一大批以李继隆,杨业,魏能,范廷召,尹继伦等为代表的名将。所以宋朝军事软弱这种人云亦云的言论真的可以休矣!

北宋射死契丹名将萧达凛的床子弩


集贤院居士


杨家将是历史人物与故事演义的综合体,历史上的确有杨家将的核心人物杨业、杨延昭等,他们也的确多次战胜辽军。不过,在北宋后期杨家将基本就逐渐没落了。

跟故事演义中说的差不多,杨业确是降将,是从北汉投降宋朝的,在《宋史》、《辽史》中都有关于杨业的记载。不过,杨业投降时是宋太宗时期,投降后宋太宗确实也很器重他,让杨业率军镇守雁门关,在杨业守关的八年里,辽军没能站到什么便宜。

雍熙三年杨业在北伐中,被猪队友潘美害死。杨家第二代杨延昭被封为崇仪副使的小官,继续与辽军作战。后来也是因为猪队友问题,杨延昭职位不高兵力不多,只能眼睁睁看着辽军猖獗,最后郁闷而死。杨文广是杨家将第三代,但是到他这一代时,杨家将已经很弱了,杨文广的职位比比杨延昭还低,虽然也积极参与对辽作战,提了很多建议,但是人微言轻,作用不大,后来也是在任上郁闷而死。

宋朝是武将篡位得国,所以一直是重文抑武,武将地位不高,可能杨家也看出了这个,到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杨家人或许是弃武从文,但又官职低微未有什么建树。反正从1074年杨文广去世,到1127年北宋灭亡,这段时间内史书上已经没有了杨家将的记载。

在北宋灭亡前近百年杨家将就没落了,怎么能指望在北宋灭亡之际让杨家将来救北宋于危难呢?


凡尘往事


咱们先来看看真实的杨家将的情况。

杨家将第一代英雄杨继业,原名杨崇贵。他父亲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之乱占据麟州,自称刺史。后归附后汉,与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交好,把少年时期的杨崇贵派去刘崇那里。

郭威建立后周后,刘崇不服,割据建立北汉。这时候,杨信归附了后周,而杨崇贵却留在北汉,两父子分侍两个帝国。当然,在五代那个帝王将相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时期,这也是很正常的。刘崇并没有因此猜忌杨崇贵,还收他为养孙,改名刘继业,让他担任侍卫亲军都虞候。

(杨业)

刘继业在北汉时期战功卓著,被国人称为“杨无敌”,以功升迁至建雄军节度使。不过《宋史》和《辽史》对他这一段战功的记载都非常少。《宋史》记载的仅有的几次与宋军交锋,刘继业都以失败告终,简直不知道“杨无敌”的威名从哪里来的。看来,所谓的历史事实还就是恪守“为尊者讳”的信条吧。

《辽史》中记载杨业最后被契丹人俘获时,耶律斜轸曾责问杨业道:“你和我国打了三十多年的仗,今天终于抓到你了,你还有何面目和我们见面?”由此可见当年杨业主要是和辽兵打仗。

北汉虽然一直臣事于辽,但契丹人侵掠北汉边境,“打草谷”捞取财物的事情却是他们的一种习惯,杨业在和他们对抗中恐怕是经常打胜仗吧,不然耶律斜轸也不至于说出那样酸溜溜的话。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攻打太原,北汉末主刘继元投降宋军。不过这时候刘继业并不屈服,还一直坚持抵抗,直到太宗让刘继元对他劝降,他跪下来,对着刘崇陵寝咚咚咚磕过几个响头后,才大哭着解甲归降。他的忠勇形象,怕就是这时候为宋人所识吧。他归降的时候,已是太宗时期,传奇演义中他救宋太祖的桥段,显然是不存在的。不过,太宗对他还是很重视的,让他改名杨业,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河东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担负起了山西防御辽国的重任。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契丹十万大军从雁门关杀入宋境,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大获全胜,杀死辽国驸马爷萧咄李,生擒辽国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此一战后,辽军一见“杨”字大旗便心惊胆颤,望风而逃,“杨无敌”的威名再次响起。朝廷因此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在杨业驻守雁门关八年的时间里,辽军始终不敢侵入一步。

杨业的功业受到守边主将的嫉妒,多次上书宋太宗,诽谤于他。这个诽谤者是谁?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如果咱们猜得不错的话,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最后在杨家将传奇中成为奸臣潘仁美的原型,也并不算冤枉他。太宗并没有相信,把这些诽谤书都装在一个信封里,一齐交给了杨业。

太宗这一招,表面看起来是对杨业的信任,其实不然,他同时还向杨业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的把柄都在我手里呢,你好自为之吧!太宗不只是对杨业这么做,对很多将领他都这么做过。这大约也是他猜防边将的一种手段吧。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太宗决定全面北伐。派出东、中、西三路大军全线推进。杨业作为潘美的副手率领西路军进攻辽国寰、朔、云、应四州。出师仅两个月,西路军便战果累累,四州手到擒来。但由于东路军曹彬部溃败,中路军田重进部逃跑,西路军便成了孤军。辽军在解决了宋军东、中路军后,集中十余万兵力大举反击宋西路军。宋太宗命各路人马班师。但是给西路军下了一道命令,要求他们把刚收复的四州民众迁往内地。这是一项艰巨任务,敌军大兵压境,已攻破寰州,民众行动缓慢,迟迟不愿动身。

杨业提建议道:“辽军势盛,我们不可与正面交锋,可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州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我军到达应州时,契丹必定会派兵前来迎战。这时候,再令朔州民众出城,同时派骑兵接迎,另派千名弓箭手守住谷口,这样老百姓就可安全内迁了。”杨业提这条建议,是基于他对边关地形的熟悉、对辽军的了解以及当下的主要任务来说的,算得上万全之策。

但是监军王侁好大喜功,不同意杨业计策,还命令他去攻打寰州,出言讽刺他说:“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手里又有几万精兵,却畏敌不战,难道你有其它图谋?”潘美在一边不开腔,算是默许。杨业无奈,只得带兵前去。临行前流着泪对潘美说:“此去必然失利,我本北汉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但是我不愿我的兄弟们都这么糊里糊涂去死,务必请你们在陈家谷两翼布置强弓硬弩接应,否则,我会全军覆没的。”

杨业带兵前去后,王侁见杨业并没有遇到阻击,以为前途容易。为了抢功,便擅自撤离埋伏,率军前去。没想到这是辽军的诱敌之计,结果没走多远就被打得大败,慌忙带兵逃跑。潘美见王侁战败逃回,也撤离埋伏逃掉。等杨业一路浴血奋战退到陈家谷,见空无一人时,不禁抚胸痛哭。身受十多处重伤,最后坠马被俘,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的死,潘美是有责任的。监军王侁不懂军事,但他是懂的,他不明白让杨业去打寰州是死路一条吗?却默许王侁的威逼,实际上是存心整死杨业。后来他见王侁擅自撤离埋伏,久经沙场的他当然也明白这是多么危险的举动,却听任王侁离去,后来,连他也跟着逃跑了,直接导致杨业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后世杨家将传奇中把他演绎成大奸大恶之人,真是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

杨家将第二代英雄的核心人物杨延昭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叫杨六郎。《宋史》记载的杨业也有七个儿子,不过杨延昭至少比其中的五个兄弟大,不是长子就是次子,断不会是第六子,但杨延昭确实被时人称为“杨六郎”。究其原因,有一种说法是他在整个家族同辈中排行第六;还有一种说法是契丹人迷信,认为天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是他们的灾星,因此称呼杨延昭为“杨六郎”。

(杨六郎)

后一说法显示了杨延昭像他父亲一样在辽军中的威名。不过事实上,杨延昭并没有取得像他父亲那样的功业,而且他在当时也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杨业牺牲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勉强算是个中级军官。他虽然也打了几个胜仗,但由于职位低,指挥的人马少,因此胜利的范围并不大。

比较有名的是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大举进犯。杨延昭驻守的城市是遂城。遂城十分狭小,且很不坚固,又缺乏守城器械。辽军猛攻几天后,守城军民十分恐惧,欲弃城逃跑。杨延昭给大家鼓气,把全城丁壮集中起来,死命防御,但摇摇欲坠的遂城并不能减轻大家的恐惧感。此时天寒地冻,杨延昭想了个主意,他让大家从城中运来大量的水,趁夜黑浇在城墙上。

第二天早上,遂城便成为一个冰城,辽军在这样的城墙上根本爬不上来。试了几次后,不得不怏怏离去。这时,杨延昭趁机率兵追击,斩获无数。此后辽军又攻打过几次遂城,都没占到半分便宜,因此,遂城在当时也被称为“铁遂城”。

咸平四年(1001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到伏击圈后,回身与伏兵一起四面夹击,辽军大败。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不过,总体来说,杨延昭因为职位比较低,虽打了些胜仗,对全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北宋在辽军的不断入侵下,一败再败,终于和辽国签订了全面影响整个大宋走势的檀渊之盟。杨延昭虽然在檀渊之役中多次上书反对议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还率领自己的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取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

但是宋军败势已不可逆转,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在任上郁郁离世。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并不是杨家将传奇中所说的杨延昭之孙,中间代的那个杨宗保,历史上是没有的。杨文广曾参与另一员北宋名将狄青南征广西的战斗,以及后来和西夏的战争,也打过一些胜仗,被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等等。不过总体来说,他的功劳和他的父祖没法比。

(杨文广)

熙宁七年(1074年),辽朝遣使与宋争代州地界,杨文广献上了攻取幽燕的计划,但是还等不到朝廷回应,他就在任上去世了。

杨文广去世后,历史上就没有杨家将的记载了。实际上,在北宋那样一个重文抑武的年代,名将是肯定培养不起来的,何况是一个降将的后代,怎么着都不会再学武了。所以,北宋灭亡之际,哪里还有什么杨家将啊!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杨家将》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们个个武功高强,精忠报国。



面对杨家将神勇至极的局面,北宋为何又会出现灭亡之景呢?

这就不得不从杨家血脉开始说起了。事实上,杨家的威武神勇仅维持了三代光景。这三代分别为杨业、杨业之子杨六朗、杨六郎之子杨文广,自杨文广之后是一代不如一代,杨家也渐渐没落。1074 年农历十一月杨文广病逝后,杨家上下大多已撤出天波杨府。因为他们已经无脸以贵族相称了,撑死也只是一个下级军官。



而北宋王朝因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夺权而建,并不是正当渠道产生,自然造就了宋太祖的重文抑武观念,他害怕别人步他后尘,夺他江山,从而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惨剧发生。



而到了宋徽宗初年,杨家将已完全衰败,北宋也开始没落。当时北宋军队兵力号称160万,光首都开封就有20万之众,却被6万金兵以小博大给收拾了。6万对160万,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确是实实在在残酷的发生了。那批160万的兵力中大多是市井滑民,甚有可能是官员虚报兵力,虚取饷银,只能说滥竽充数。另据史料记载说,当时对禁卫军的练兵方法有二——一为豪赌,二为唱戏。



尽管已经是兵临城下,国之危矣,但'理想主义'的徽宗受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影响,以为当今的杨家将还是往日的杨家将。他错了,他轻信了一个叫郭京的骗子(郭京自称有佛道二教之法术,并谎称能施道门“六甲法”,即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布阵,即可生擒金将退敌。)宋徽宗宁愿以所谓的法术去战金兵,也不愿任用杨家将。郭京的一点江湖骗术,就得到了金帛数万。后来战败,他乘机南逃。北宋在这样的昏庸君主的统治下,无疑是走向灭亡。



虽然北宋末年天波杨府仍然有杨家的后人在看守,但在开封沦陷后,天波杨府最终成了一个空架子,空为子孙祭祀祖先的祠堂和家庙,但祖先留下的大量文物却毫发无损的保存在府里。传言金人在心底敬佩杨家将,所以他们并没有对天波杨府进行洗劫。



再往后,杨家府第从开封迁到临安,大部分杨家后人选择回到山西或留在河南,成为民间练武的体育爱好者,即使杨家将在北宋末年仍然算是国家军队里的骨干力量。但是君主昏庸和制度腐败,加上国力空虚,崇文妒武的社会风气,无能战之兵,光有几个武功高强,爱国有抱负的英雄,面对日益强壮的敌军铁骑,他们也只能扼腕唏嘘,望南兴叹,有心无力而不能力挽狂澜,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朝代的灭亡,一个政权的崩塌。好了,本次作答就先到这里了,很荣幸能够参与此次作答,谢谢各位的品阅!小编之辞仅供参考,并非最终解释,如有不到之处,请君多多批评指正,谢谢!我是“幽默搞笑娱乐”,作品“讽刺而不失幽默,鞭挞而不失诙谐”,主治各种“烦、累、不开心”;“舒缓疲乏的身躯,诠释饱受的委屈”。特为你量身定制,将快乐同你分享!喜欢的话,请点击“关注”按钮哦!谢谢!

幽默搞笑娱乐


公元2017年杨家后人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坐标上海,这个人就是我!



羊羊尣


从小就看杨家将的故事,杨家将佘太君百岁挂帅、七郎八虎闯幽州、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血战金沙滩、杨门女将等故事刻画的爱国忠烈形象深入人心,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实杨家将很多故事都是民间杜撰的,从宋初开始,到北宋灭亡,军事上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是胜少输多,民间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在这个背景下,杨家将的事迹被扩大化,成为北宋战神的象征,而真正的杨家将是什么样子的呢?而杨家将在北宋灭亡时,又在哪里?


其实真正的杨家将也应了一句话,富不过三代。从“创业”的杨继业,到守业的杨延昭和杨文广,这三代。其它诸如穆桂英和杨宗保都是民间杜撰出来的,正史史料没有记载。在故事中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孙子,是杨宗保的儿子,但是在正史中,杨文广是杨延昭的三子,穆桂英更是一个记载都没有。
杨继业山西太原人,原是北汉节度使,北汉灭亡后降宋。宋太宗早就耳闻杨继业的威名,再加上杨继业争气,屡次立功,辽人看杨继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所以对他甚是器重。朝中有参杨继业的折子,宋太宗更是交给杨继业,由此可见对他的重视,视为心腹。雍熙三年(986),辽军主力反击宋军。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阳方口陈家沟)一战,潘美与监军王洗未接受杨业的作战方案,迫令其出战;杨业失利时,又未予以接应,致使杨业被俘,绝食而死,其子杨延玉战死。杨业在杨家将中功名最盛,牺牲得也最壮烈。从此杨家和潘家的梁子就结下了,至今很多地方还有杨潘不结婚的说法。

杨延昭,是杨家的第二代领军人物,他父亲死后,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边防、抗辽重任。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疆,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到他去世时,宋真宗叹息、悼念他,派宦官护送灵柩回他的家乡,河朔一带人看到他的灵柩大都痛哭。
杨文广是杨家将的第三代领军人物,到了这一代,杨家将已经显露出颓势,将星无几,人丁单薄。但是杨文广还是比较争气的,受到范仲淹的赏识,更是在边疆战事中展露头角,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战,官至侍卫步军都虞候,后死在任上。

有句古话说得好,”太平都是将军定,将军不能见太平,”杨家为开国大宋立下汗马功劳!南征北战,但是自杨文广之后,杨家人丁淡薄,没有再出过优秀的军事人才。而且从太宗到仁宗宋朝基本没大仗可打!这几代又和潘家不和!处处受打压算计,所以杨家也渐渐衰落!大多数人已搬出天波杨府。作为一个贵族府第他们已没有资格居住,因为他们只是一般的下级军官。到了宋徽宗时,已经彻底没落。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杨家将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杨家将的火种没有熄灭,杨家将的精神没有熄灭。在杨家将曾经驻守过的天津地区,东北地区,雁门关地区,甚至湖南都有杨家的后人。值得一提的就是杨家将的后代,杨继业笫35代孙杨凤鸣,清末在黑龙江抗俄,楊家阵亡14人,朝庭追授光祿大夫一品建威将军,偿白银四万两。其子孙在吉林市有数十人,2004年长春的“新文化报“ 用整版刊登了杨凤鸣的事迹和照片。杨凤鸣的后人,有大校军官、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博士、局长。抗美援朝、对印反击战均有杨家将后人参加!
杨家将并没有消失,现在依然还有,杨家将精神更是与世长存、荣立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