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前期,魏国在最强大的时候为何不先灭了秦国?

孙涛


魏文侯在位50年,举贤任能,德高望重,使得韩、赵两国纷纷到安邑朝拜,魏国因此得以携晋国之霸权余威,各国莫不敢撄三晋之兵锋。

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土地彼此犬牙交错,尤其是魏国的土地,被韩国、赵国切割的支离破碎。魏国的土地有两个主要地区,以安邑为核心的河东地区和以邺城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两块核心区之间由上党走廊联系,魏国的国土呈哑铃状。魏国自认是三晋大哥,对近在迟尺的韩赵竭尽笼络之能事,自然不能对身边的小弟下手。因此,魏国将扩张的首选方向选在了秦国的河西。

(三家分晋)

秦魏争夺的河西之地,并不是汉武帝的河西走廊,而是今陕西省关中东部黄河洛河之间的地区,大致包括今大荔县,合阳县,韩城市。河西之地在西周、春秋早期并不属于秦、晋任何一国,至晋献公时期被晋国夺取部分,同时期秦国也夺取一部分。此后河西之地一直被秦、晋两国争夺,但大体是秦国占有河西的西半部分(洛水流域),晋国占有河西的东半部分(黄河流域)。魏国的国都安邑就在黄河边上,最容易受到周边的秦、赵、韩等国的夹击,因此魏国自然也希望能够拓展河西腹地,扩大战略缓冲地带。

(魏国重新夺回河西)

后来中兴秦国的秦献公,名连,十岁时父亲去世,本来君位该轮到他坐。可是他的叔祖欺他年少,竟将君位抢去了,是为秦简公。十岁的公子连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这是公元前424年的事。

魏国当时是中原各国中的超级强国,当时的魏文侯春秋正盛,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推行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国力强盛,奠定了此后魏国长达百年的霸业。然而此时的秦国却国力疲弱,政权不稳,国君的废立经常是由几个庶长说了算。

魏强秦弱,魏国对河西之地志在必得,因此自公元前413年开始,魏文侯以吴起为将,接连进攻秦国河西。到公元前408年,吴起率领魏武卒完全夺取了秦国早期占有的河西之地。吴起为河西守,对秦国执行了强势的压迫政策。此时的秦国只占有陇山以东、洛河以西、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土地狭小。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几有灭亡的危险。魏国国内也有很多人对灭秦有很大的兴趣,魏国朝堂上的策论,随时都能决定秦国的生死。

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刺激了在魏国流亡的公子连。想到秦国的衰败和自己的遭遇,公子连产生了夺回君位、实行新政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由于公子连曾经是被立为太子的秦国废君,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因而魏国给公子连的待遇很优厚。公子连一方面研究学习魏国的强国经验,一方面密切注视秦国国内的局势。

(最终得以回国即位的秦献公)

话分两头。这魏国在夺取了河西之地后,兵锋北上,马不停蹄,又将矛头对准中山国(今河北西南部)。魏军在经过三年作战,中山军力量耗尽,魏军最终占领中山国全境。魏文侯随即命太子击镇守中山地,而封乐羊于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此时魏国的国土达到鼎盛,国力强盛,已臻于鼎盛。魏文侯去世后,魏武候也是一代明君,将魏文侯开创的霸业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连齐国的田和想求封诸侯都得通过魏武侯向周天子讨封。秦出子元年(公元前386年),田和被正式列为诸侯,田氏代齐的事实在法律上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

然而,三晋一体的国家联盟此时出现了裂隙。韩、赵、魏经常在一起行动,先后打败过齐国和楚国,夺取了楚、郑、宋等国的大片土地。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些土地因为与南面的韩魏接壤而多为两国所占,北边的赵国与这些新得到的土地不接壤而经常是跟着魏韩白忙活。

赵国此时对北进尚无兴趣,对中原地区的膏腴之地兴趣颇大。然而,魏武候却对对赵国的南进中原非常抵制,这就引起了赵国的强烈不满。于是,赵敬侯决定把都城迁往更利于防守的邯郸,以便于同魏国展开对土地的争夺。

邯郸西、南、东为漳河环绕,西边更是有太行山为防魏、韩的天然屏障。中牟突入魏国的势力范围,处境危险,不利于同象魏国这样的强大对手作战。赵敬侯迁都邯郸后,主要的攻取对象是卫国的土地,这就会威胁到控制卫国的魏国的利益。

赵国考虑到自己对中原的野心,会遭到魏国的抵制,因此就与离魏赴楚的吴起联系紧密。赵楚联合,对魏国占领的重要城市大梁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吴起也带着楚军北上黄河,与赵军遥相呼应。在魏国的西边的秦国原是魏国的死敌,此时为了图存也与赵、楚联系紧密。魏武侯说:“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居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如果秦、赵、楚联合进攻魏国,魏国就将处于南北西三面受敌的不利局面。

魏武侯决定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把颠覆秦政权作为魏国冲出三国包围的突破口。尽管秦国是三国中最弱的,但此时解决秦国不能靠战争。如果魏国攻秦,赵、楚必定会趁势南北夹攻,这正中了赵、楚的下怀。魏武侯决定采用一个既省力又省事的办法——把公子连送回秦国,帮助公子连夺取政权,建立一个亲魏政府。在魏武候的盘算里,即使公子连夺权失败,秦国也必将陷入混乱,无暇东顾。

(魏武候时魏国四面树敌)

公子连也在密切关注魏国目前的形势,也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归国的用意。魏国善待自己将近三十年,此前一直没有提出要送自己归国,本来就是要把自己留在刀刃上使用。而此时魏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正是要利用自己的时候。公子连虽然有强烈的归国执政愿望,但他知道,秦国与魏国是死敌,如果是魏国送他回去,自己肯定不会受到秦国人的拥戴。另外,如果自己是在魏国支持下夺得政权,必然会要受到魏国的制约,而对秦国不利。可是他也不能拒绝魏武侯,不然可能会有杀身之祸。

公子连打算自己独自归国,因此谢绝了魏国的护送。魏武侯见公子连答应归国,目的已达到,便赠给公子连车马和大量金银珠宝,问公子连何时启程,到时好为他饯行。公子连说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时定向武侯辞别。武侯虽然不是很高兴,但还是礼貌地与公子连道别。此前,公子连也在想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夺回君位,但他不愿意接受魏国的帮助,受魏武侯的摆布。魏武侯的建议让公子连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绝,反倒迫使他立即开始了夺权的准备活动。

在筹划了一年后,公子连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准备动身。在与魏武侯辞别的时候,公子连与魏武侯盟誓,公子连感谢三十年来魏国对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公子连成功地夺回君位,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的时候不与魏国为敌——这个誓言让魏武侯很不舒服。公元前385年,秦庶长菌改迎立公子连于河西,是为中兴秦国的秦献公。

秦献公即位后,埋头改革、励精图治,不参与其他国家间的争斗,秦国的国力渐强,人口也增加了不少,军队的军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秦人对恢复秦穆公时的荣耀也越来越强烈。魏武候在公元前370年去世后,魏国的君位传承出现了动乱,因此诱发了韩国和赵国攻打魏国的浊泽之战。韩赵联军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由于赵、韩的严重分歧,因不能协同而由胜转败,使魏国终免于分割。此后,三晋之间的友好局面一去不返。韩国由于国土被魏国包围,且同处中原,唇亡齿寒,因此一直与魏国交好,赵国则渐渐形同陌路。

公元前366年,秦献公以韩魏两国威胁周天子显王为由,起兵勤王,在洛阳打败了韩魏两军,得到周显王的赞赏,秦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下令秦军攻魏河西,夺取了秦国的故土河西地,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境到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六万,取得了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然而没过多久,魏惠王结束了南方的战事,转而攻秦,因此重又将河西之地夺回。

尽管如此,魏惠王时期的魏国虽然国力依然强大,但是周边的齐国、楚国都在崛起,且对魏国频频发起攻击,魏国单独攻灭秦国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因此尽管魏国依然比秦国强大,但是魏国单独灭秦的时机已经过去了。而且,更让魏国雪上加霜的是,魏国的改革事业停滞了,魏人满足于取得的成就,失去了居安思危的意识。这使得魏国空有大把人才,却终不能用。此后,在与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的对阵中,魏国因为在制度上、意识上的懈怠和自满思想,终于付出了巨大代价,不仅被当年欺负的秦国击败,甚至最后因此而亡国。

(失去河西、河东后的魏国)

四战之地、危机四伏的环境催生了魏国人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促成了魏国最先变法。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前期的近一百年中,魏国挟变法之威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不过,作为第一个变法的国家,魏国变法虽然内容全面,但并不彻底。连续的胜利和霸主的光环,逐渐遮掩了魏国人的眼睛,蒙蔽了魏国人的头脑。魏武候做太子时,因为与贤人打招呼没有下车就被批评不尊重人才,到了魏惠王时,对于人才的态度就更有些形式主义了。商鞅去魏时曾说:“魏国朝野已经被表面强盛所迷醉。连同魏王,没有人会想到魏国的实力正在日渐萎缩,更没有人想到魏国需要第二次变法,第二次登攀。”

忧患意识令魏国人致力于求贤变法,而多年的优势地位又让魏国人失去了忧患意识。假如魏国能再次率先发起二次变法,魏国的国力再上一个台阶,在制度上引领战国七雄,那么最终统一中国的也未必一定是秦国。相比秦国来说,魏国的优势太强大了,而且魏国已经占得了先手。

可是一条悖论却是,在人类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往往会最先失去了求变创新的动力,变得越来越僵化。李悝完成了魏国在经济、政治、法制领域的改革,吴起完成了军事领域的改革,可是魏国变法的目的是快速强国,求速、求稳,因此局限性很大。魏国变法并没有废除世袭贵族封地制,贵族封地拥有相对独立的治民权、财政权、私兵权。这些世家大族,是变法最大的阻碍力量。吴起死于楚,商鞅死于秦,根源就是得罪了根深蒂固的世族势力。

魏国的变法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没有触动这些封地世族的核心利益。这让魏国在变法过程中,基本保持了政治稳定。而称霸的实际效果,也基本上满足了魏国的发展需求。魏国新旧势力在变法中相互妥协,取得了各自满意的结果。这种妥协,造成了魏国政治的腐败,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在李悝、吴起之后,魏国的很多人才都没能留在魏国。

(秦国新军已成)

魏国在发达时没有在制度上进行彻底的革命,他们满足于取得的成就,从而失去了先机。在与秦国的争夺河西的百年之战中,魏国最终落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魏国处于四战之地而在战略方向上多有掣肘,更在于魏国已经从一个变法图强的新锐帝国变成了老大帝国。当垂垂老矣的魏国朝堂上,魏国君臣还在目中无人地评论蛮邦秦国时,秦国变法后立足于普遍授田制的新军已然练成。


而知而行


首先,战国初期各国还是像春秋时期那样,流行的是称霸。虽然魏武卒无敌于天下,但是仅仅打服各国,像春秋五霸那样号令天下就已经很满足了。而且,崤山函谷关等天险都掌握在魏国手中,两次河西之战魏国都把秦国打得大败亏输,五万魏武卒就把几十万秦军打的满山跑,居然发生老兵不打了,让给新兵打去抓俘虏以邀取战功。可以说,在当时看来,魏国想灭秦国是随时的事,只看魏国心情了。

但是,魏国如果灭了秦国,很可能不是面对秦国一个国家,而是要面对其他各国群起而攻之。当时各国都不是吃素的,如果只是魏国打来打去攻城掠地,各国都还能忍,但是一旦发生灭国级战役,各国必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这时魏国就成为其他各国共同的敌人。而且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不好,魏武卒纵然强悍,但是训练起来周期也是相当长的,一旦被各国围攻,就算魏武卒凭借超强的实力顶住,也是经不起消耗,死一个少一个,很快就会消耗殆尽。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武将吴起只看到魏国有灭秦的实力,但是灭秦之后的魏国面临的凶险的政治形势是他看不到的。所以说,占据河西之地,手握崤山函谷关天险,保持随时能灭掉秦国的可能性,慢慢蚕食周边国家,对于魏国是最明智的选择。后来齐国就是因为太过骄横无视各国自己灭掉宋国吞并宋国领土,引得各国不满,被燕国大将乐毅统领五国联军打的差点灭亡,齐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城。纵然齐国后来复国,但是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称霸天下的底气和实力。由此可见,魏灭秦之后被各国联合起来灭掉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杨某人杂家派


战国前期,魏国最早通过变法使国家变强从而称霸诸侯,把周围国家都攻打了一遍。有点成就就沾沾自喜,骄傲自大,结果怎样,富不过三代到魏惠王时期丢失霸业,沦为弱国被秦国吊打,再也没能崛起,令人觉得十分可惜。


原因很简单,统治者的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还不采纳别人的建议。早在河西之战后,吴起就提出了灭秦的建议,但是魏文侯没有采纳,疑心太重。魏武侯继位后,吴起带兵打败秦惠王,再次提出灭秦。魏武侯以国内不稳定为由拒绝了吴起。魏惠王上位后,又不采纳庞涓灭秦的建议,而去攻打赵,韩,不料被齐国打得落花流水,同时也失去了打败秦国的最佳机会,反而让秦国慢慢崛起。

所以说,拥有一个优秀的统治者是多么重要!


时代小萌新


战国初期时,魏文侯鼎力变法图强,率先称霸诸侯国,把当时同期的周边国家都收拾得服服帖帖。然而,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到魏惠王时期,魏国已然成为了被其他国家欺负的弱鸡国,直到后来被秦所灭也没能再次崛起,十分可惜。

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强大的魏国为什么没有灭掉还十分弱鸡的秦国呢?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吴起在河西之战后就提出灭了秦国的建议,但是,(凡事都怕但是啊)魏文侯没有采纳,认为秦国如此弱小,如此贫穷,而且土地贫瘠;就像当今的美国有那么先进厉害的武器为什么不把朝鲜打趴下,主要还是因为对方太贫穷,炸弹那么贵一个,炸哪都赔。所以也就任他自生自灭,只要不来惹事就行了。

其次就是没有视秦国为威胁,自己那么强大灭掉秦国有点欺负人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没确认过眼神。

还有就是吴起的原因了,吴起祖上是中行氏,当时距离韩赵魏智四家驱逐范氏,中行氏才几十年,魏文侯对吴起不放心,此外刚刚进入战国时代。此外刚刚进入战国的时代,还没有大规模的灭国战争 ,于是,魏文侯也就没有对秦国赶尽杀绝。到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继位时,秦惠公召家当30万大军,称50万进攻河西重镇阴晋,势要夺回河西。吴起带领五万魏军,大败秦惠公,把秦国打得分崩离析,此时吴起再次提出灭秦,而魏武侯以国内不稳定为由拒绝了吴起,此次之后,吴起再也没有机会灭秦,公叔座很快就将吴起挤到楚国去了,后来一直到魏惠王前期魏国仍是诸侯霸主,庞涓也坚决主张灭秦,但是魏国公卿大多数主张灭赵国韩国,从此魏国再也没有灭秦的实力。之后魏国因为齐威王的崛起接连吃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苦果,商鞅亲率大军攻破魏都安邑,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如果魏国三代君主泉下有知,估计后悔的都要掀棺材板了


一杯金圣叹何处两哀愁


魏国最强大的时候不灭秦国跟魏国的战略布局有关,简而言之就是魏国志在中原,秦国在魏国眼中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远不如近在身边的韩赵两国富裕。另外秦人骁勇善战,他们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性格会让魏国付出惨重的代价,一旦齐国趁魏国灭秦而图谋中原,则魏国的统一大业危矣!

魏国作为战国初期第一霸主,对他威胁最大的国家是新兴的齐国和老牌强国楚国,秦国奄奄待毙但拼起命来也不可小视。因此魏国的国策是削弱秦国,先统一三晋,再击灭齐楚,最后收拾燕国跟秦国这两个小弱国。如果全力灭秦,那么会导致统一三晋的目标滞后,而且灭秦不得实利,反有被他国合纵攻击的可能!

秦魏两国是世仇,秦国以老牌强国自居,魏国以晋国正统自居。魏国强大了就要收复晋国割给秦国的河西失地;秦国虽然小弱,但也寸土不让,跟强魏死磕二十余年,大大牵制了魏国统一三晋的进程。秦孝公继位后,主动与魏国耦合,割土自保。魏国乐于见到秦国龟缩自保,不来骚扰魏国即可!



秦魏耦合以后,魏国开始了他的统一三晋大业,开始了与齐国的明争暗斗!魏国发动大军灭赵,赵齐两国通过桂陵之战击败了魏军;魏国又发动灭韩之战,韩齐两国通过马陵之战击败了魏国!两次灭国大战均以魏国失败而终,魏国的霸权丢失,秦国则通过商鞅变法而浴火重生!齐楚秦魏四强并立时代开始!


大秦铁鹰剑士


不可否认,在战国初期。魏国经过李悝,吴起变法确实国力强盛。若仅以实力论,魏国当时确实可以灭秦。

但历代魏国的君主相对于秦国更重视中原争霸。(大多数传统的中国人都有的缺点重视名义上的排位)

加上当时的秦国确实穷困,出兵攻打没有直接的利益(金钱,财货)。而且,当时没有那个国家灭掉过一个大国(当时的诸侯列国也不允许)。加上秦对魏没有直接的威胁。

所以,秦国才没有被灭。

以至于后来,在秦孝公时期。竟然奇迹般的腾挪除了将近20年的相对和平局面,才有了商鞅变法。才有了一统天下。


髆宛侯


秦始皇之前七雄没有灭国的。

第一因为大家都在抢地盘,还没人有这么大的野心。之前吞并小国还可以。吞并大国必然会群起攻之。

第二、实力不容许。大国之间攻伐伤亡也很大。都没有这个实力。

魏国也不是足够强大到能消灭秦。


汽车美容店朱红兵


就一句话就回答完了,战国初期流行的是称霸而不是统一,当时中原地区是好地方,各种物资都要从中原过,简单说魏国再战国初期的战略方针没有错,只是错在变法不彻底和没有与时俱进,这也是除秦以外所有各国的问题


陈楠143451108


说明统治者没有战略眼光,有想着其他国家不敢来灭自己,最后导致自己被灭。


小小黑客杀无赦


事实是魏国虽然很强大,但还没强到一家独大的地步。魏国并不是不想灭掉秦国,只是由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原因没有实力灭掉。因此,魏国在战国前期只能称霸,不能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