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家庭教育思想是未來中國家庭家長要學習的教育模式嗎?

知道了爸


這個話題比較大。

我覺得可以簡單的說一下。

首先我認為中西方的教育有其各自的特點和成因,我們談論教育的時候不要管中窺豹,理性的分析才能取長補短,中西結合,互相借鑑才是現代教育的原則,這需要長期幾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千萬不要因噎廢食,採用一刀切的辦法,我們已經吃過這方面的虧了。清末的教育改革值得我們深思。

西方的教育方式優點在於挖掘孩子的創造性,西方的孩子更自由,思維更活躍,動手能力更強,而這正是中國教育缺失的地方。


書可以很有趣


西方家庭之間,也有很大區別吧。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教育本身就是社會責任心。從這一方面來說,東西方各有優點,是互補的。

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方法,西方強調動手能力和協作,東方強調記憶和個人能力。這方面,應該學習西方。但是,對於天才學生的學習,也可以特別對待。

西方在教育方面的實踐和探索,比我們早幾百年,經驗要多得多,也是我們學習的資源。(有人非要抬杆,說中國兩千年前就有孔子,就有教育,這樣說就沒有意思了,因為,那是私塾,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教育。)

總之,西方在教育方面很多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的東西(雖然不多)。再加上我們文化方面的一些原因,吸收再改造,再發展,是正常的發展路線圖。


老楊老師2


西方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很寬泛的概念,但是從總體來說,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無論是西方教育思想還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都要遵循孩子的成長髮展規律。

那麼中國的家庭教育也會隨著一代代家長育兒理念的進步二更加科學化,我覺得好的家庭教育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家庭教育與生活相融合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而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家庭教育更要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比如:孩子兩歲時鍛鍊孩子自己吃飯,三歲時自己穿衣服,幫媽媽倒垃圾等。都是對孩子的一種鍛鍊。

現在獨生子女偏多,很多孩子都過於受寵,孩子除了學習就是學特長,很少有孩子主動做家務,進而慢慢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也是西方家庭和中國家庭教育方面的差異之一。

2.家庭教育要尊重孩子

很多中國式家長喜歡安排孩子的人生,清單式育兒就由此而來。孩子的童年、小學、中學甚至未來的工作,家長都恨不得鋪上一條黃金大道,覺得這樣是為了孩子好,卻不知道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所以,家長要和孩子多溝通,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進而鼓勵孩子,讓孩子掌握自己的人生,孩子才能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3.家庭教育要有適度的愛

中國家庭有個明顯現象就是溺愛孩子,有些家長喜歡在孩子摔倒或者遇到挫折時,說多疼啊,別做了。而不是幫助孩子分析原因,這在國外其實就是挫折教育,而中國家庭經常忽略。愛要適度,關愛過多,往往會使孩子失去思考能力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4.家庭教育要少些功利

很多父母重視孩子的成績高於一切,會在孩子成績不好,需要安慰時,需要給予愛和理解時,孩子收到的卻是批評和指責。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幫孩子分析成績不好的原因,鼓勵孩子克服錯則挫折,繼續努力。

好的教育模式不分國界,無論是西方家庭教育還是中國家庭教育,都需要父母的高質量陪伴,觀察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的人生。




愛源育兒頻道


當下,我國在家庭教育方面非常陌生,甚至無法觸及到。但是,不能去學習別人的教育模式。因為教育是因人而異,還要結合環境,現狀。沒有通用的模式,即便人家的模式很先進,也是無法挪過來直接用的。


那我們該如何提升屬於自身的家庭教育呢?

我們需要學習的是理念,要觸及到核心。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圍繞這個核心展開。這樣,才能讓家庭教育發揮到極致。

家庭教育,是父母帶領著子女成長,成材。注意,是先成人,再成材。否則,一切都是白搭。

在教育孩子行為習慣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孩子在成長階段,對於父母的言行非常敏感。如果父母都做不到心平氣和,做不到文明禮貌,做不到誠信待人,又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有說服力?


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矯正和改善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合適的方法,再不讓孩子有壓力和反抗情緒的前提下,進行教導。並對正確行為進行鼓勵和誇獎,會事半功倍。

這才是真正的快樂教育。很多人誤解國外的快樂教育,其實全是一幫狗屁不懂的人在瞎說。快樂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而非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方式,會盡可能培養出孩子更為積極樂觀的心態,能產生更少的負面情緒,能感受到更多的快樂,能更好面對人生,面對周圍的人和事。


對於成材方面,因人而異,不光是孩子,也看家長。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讓孩子快快樂樂度過一生,又有何妨?不要強行將自己的意願加給孩子,不然只會招來惡果。


金銘浪子


我不覺得是東方還是西方家庭教育模式,而是選擇正確的家庭教育模式。

比如尊重孩子,把孩子當獨立個體看待。

這是正確的教育觀念,西方100年前也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

比如不要打罵孩子。只是不要毆打孩子。

西方以前的教育模式,管教=體罰。

放任自流,高壓控制,都是錯的。

其實最難的是平衡。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對父母的依賴越來越小。而父母開始需要關心多一點,管得多一點。隨著孩子長大,父母需要把自主權還給孩子。

尊重孩子的人格。

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

在控制和自主之間尋找平衡。

我想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


精神分析師青山


這就不好說了。

西方國家注重個人,強調個人的權利,主張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雖然生育了孩子,並不等於可以左右孩子的人生。所以他們更願意把孩子看成一個平等的個體,更願意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自我選擇。

他們在教育中注重從培養孩子的興趣入手,儘量減少對孩子的約束,讓他們自己的探索中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在我們國家,強調的是集體主義。孩子的未來不僅僅是屬於他自己的,更是屬於國家的。所以孩子的教育,更多要關注國家的需求,需要學習集體主義,進行愛國教育等等。

孩子另一方面也是屬於家長的,幾乎沒有哪個中國家長會允許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做出規劃。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要聽家長的話,聽老師的話。

當然兩種教育模式,都有優缺點。

西方的教育,過分強調個性,優秀的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強,但是跟不上學習進度的孩子也很多,現在美國每年都有30%的學生完不成高中的學業。

我們的教育培養的更多是沒有個性的孩子,千人一面,既沒有自己的特點,也沒有自己的特長。所以大學畢業的學生,尤其是那些被國家挑剩下的學生,一旦走上社會,幾乎沒有什麼生存技能。大家會的東西都一樣,大家不會的東西也都一樣,所以誰都無法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後的教育思想,目前還很難說。但是現在無論是東方和還是西方,都對目前工業革命時期遺留下來的教學模式深惡痛絕。以後肯定會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教育。


Sunny親子英語


西方教育模式的教育效率不高,中國自己的教育模式比西方的教育更高效。


商業精鷹


家庭教育最終還是要適應所處的外部環境,所以完全照搬肯定是有問題的。如果教育出來的孩子跟所處的環境格格不入,孩子的生活豈不是跟幸福離的很遠。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在不違犯法律、不違背倫理的情況下,讓孩子有獲得幸福的能力。的確,西方在心理學方面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尊重孩子,還是非常值得中國的家庭借鑑的


擺渡的茂叔


絕對不能崇洋媚外,環境造就人,人去影響文化,任何地方的產物都和當地的風土人情有關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模式,不能照搬,不能丟掉本土文化,就像一顆樹,守住根,才能嫁接其他枝條 長出想要的花果。


和合新思維


教育應該因人而異,因才而異,不存在東方的西方的,什麼是最有利於孩子成長的,什麼是適應孩子的,就是對的。不能一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