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西域152909726


世界有四個農業起源中心區,即西亞、中國、非洲北部和中南美洲,其中西亞是小麥的故鄉。小麥起源於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這個地帶大體包括現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約旦、敘利亞、伊拉克東北部和土耳其東南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小麥遺存出土,絕對年代在距今10500至9500年間,最初被馴化的栽培小麥有兩個品種,即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

左:栽培一粒小麥,右(兩穗):野生一粒小麥。

大約在距今8000年前後,二粒小麥向東傳播到伊朗高原北部與裡海東南部之間的河谷地區,與當地自然生長的粗山羊草雜交,形成了一個新的栽培品種,即現今廣泛種植和食用的六倍體小麥,也被稱為普通小麥或麵包小麥。

栽培小麥出現之後向四周傳播,並逐步成為世界幾個主要古代文明的農業生產的主體農作物品種,例如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古代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後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等,這些古代文明都是建立在以種植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的農業生產基礎之上的。

埃及古墓中農民收穫小麥的壁畫。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趙志軍先生的研究,小麥的傳播向東抵達中亞地區後就停滯了,確切地說,傳播速度變得緩慢了。考古發現顯示,早在距今 7000年前後,小麥已經傳播到了中亞地區的西南部,但遲至數千年後才繼續向東進入了東亞地區。

小麥向東傳播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應該是西亞和東亞的氣候特點的不同。小麥起源的西亞地區屬於地中海氣候,氣候特點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陰冷溼潤,主要降雨季節在冬春兩季。而包括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在內的東亞地區屬於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水熱同季,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主要降水集中在夏季。這種降水季節的差別對小麥的生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小麥是夏收作物,冬播夏收。春季是生長時期,最需要水,但東亞地區的春季普遍缺少雨水,例如中國北方廣大區域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這種狀況不利於小麥生長期中的拔節和灌漿。而夏季頻繁的降雨又影響了小麥的成熟和收穫。所以,如果缺乏人工灌溉,東亞地區實際上是不適合小麥的生長和種植。這應該是造成了小麥在東傳過程中速度逐漸緩慢的主要原因。

然而歷史事實證明,小麥終究還是繼續向東傳播,並進入到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區域,即黃河中下游地區,隨後逐步地取代了當地本土農作物品種——粟和黍兩種小米,成為了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形成了現今中國“南稻北麥”的農業生產格局。

我國是稻米種植的起源地,而小麥種植是從西域流傳引進的。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麥”字和“來”字,以及卜辭“告麥”的記載。公元前六世紀我國著名詩歌《詩經》裡有“愛採麥矣”,“禾麻寂麥”等詩句。據《廣雅》註釋:小麥,來也,大麥,牟也。這說明我國在公元前六世紀以前,在黃河和淮河流域廣大地區都已經種植小麥了。

而從考古發現來看,可以得出結論:至遲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麥已經傳入到中國境內。


洪良


此提問者無知。中國是小麥的原產地之一。至少有四種麥子原產於中國。


近視老花眼


小麥最早在3000多年內地發出土小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