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40人|王小謨 “中國預警機之父”打造“爭氣機”

改革开放40年40人|王小谟 “中国预警机之父”打造“争气机”

本刊記者 梁偉

“新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彰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事業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黨的十九大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新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雷達專家王小謨表示,“對於我本人來說,我這輩子就幹了一件事,研製雷達,然後負責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應用到預警機上,把設計變為現實,讓我們的預警機成為國家的‘爭氣機’。現在的科學研究條件、科研政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我們更要珍惜這難得的機會。面對新時代、新徵程、新使命,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我希望與我的團隊一起,不斷把我國的預警機技術推向前進。”

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的王小謨,是首位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軍工裝備專家。

“最愛就是京劇和無線電”

瞭解王小謨的人都知道,在北京四合院里長大的他痴迷京劇,最愛的就是梅蘭芳的那出《宇宙鋒》,讀高中的時候,作為學生的他沒錢進戲院看戲,只能從別家的收音機裡聽聽。後來為了能有一臺自己專屬的收音機,他攢了好幾個月的錢,在宣武門的舊貨市場買了一塊礦石、一根銅絲、一個耳機、一根鐵絲當天線,回家組裝起來,還真成了,真能發出聲來。

王小謨說:“我打小就喜歡兩件事,第一是京劇,第二就是無線電。高中畢業的時候,為了選志願,學校讓我們去各個大學參觀。當時就看到了雷達的展覽,內心很震撼,覺得做這個也挺好。後來畢業就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去唱京劇,還有一個就是上大學繼續深造。當時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說可以保送,他們也有無線電專業,所以就去了北工。我運氣很好,從學雷達開始到搞雷達,一直到現在,一輩子跟雷達打交道。”

除了運氣,更多的還是勤奮,25歲的時候,王小謨就成為583項目的副總工程師。

當時,擁有預警機曾是中國幾代人的期望。1970年代,我國就曾經啟動預警機的研製,但終因當時國力有限和技術基礎薄弱,未能成功。就在那個艱難時刻,在雷達科研一線摸爬滾打了有些年頭的王小謨,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預警機研製事業中。

“最開始的預警機,是把地面雷達放到飛機上,好比母雞想變身老鷹,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因而沒有成功。”王小謨說。

在這以後的數年裡,在位於貴州山溝溝裡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所研究雷達的王小謨,規劃和實施了對於機載預警雷達的技術攻關,並逐步突破了機載雷達最為關鍵的技術。為了加快預警機研製,我國開展預警機對外合作。作為該項目的中方技術總負責人,他堅決要求中方主導研製方案,並在國內同步研製,為自主研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38所在貴州孤立的一個山溝裡面,那裡只有我們單位。條件非常艱苦,交通也不方便,進一趟城買個東西要走一個多小時。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干擾也比較少,因為沒什麼其他娛樂,也不能去打牌,所以我們就夜以繼日地研製。就這樣我們在山溝溝裡面幹了十年,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

王小謨創造性地首次提出採用大圓盤揹負式三面有源相控陣新型預警機方案,把研製要求提到了一個新的高點。他說:“外國人能做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能做到!在合作過程中,我們堅持參與所有環節。有一些本來是合作方承擔的任務,我們也主動要求做,對方認為佔了便宜,還很高興。其實使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會做了。”

後來,我國與國外簽訂合同,一起研發一架發展型預警機,由王小謨出任中方總設計師。要知道,這是一項技術高度密集的系統工程,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研製能力。遺憾的是2000年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合作方單方面終止預警機合作研製合同。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這個項目要就此擱置的時候,王小謨站了出來,他只說了一句話,“立足自主、研製國產預警機!”而這一建議得到中央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一定要做中國人自己的“爭氣機”。

僅僅用了一年時間,王小謨帶領的團隊就把地面樣機做好了,又過了一年,樣機飛上了天。隨後,他們又打破了從科研樣機到研製成功至少需要10年的預言,僅花費了5年時間。要知道,在這些日子裡,王小謨一次上機往往需4到6個小時,40多度的高溫,90多分貝的噪聲干擾,而那時候的他已經年近七十。

最終,國產兩型預警機創造了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9個第一,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複雜的記載信息化武器裝備。“中國採用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比美國的E—3C整整領先一代!”這是美國政府智囊團詹姆斯敦基金會的評論。

“國產預警機探測的靈敏度,就像一個人能看到20公里外一根火柴劃出的火焰。它定位的精確度不亞於射擊比賽中每發正中靶心的程度。”王小謨的得意門生、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陸軍說。

王小謨在研製過程中,也常感嘆:“感謝國外對我們的技術封鎖,讓我們必須走出一條自力更生之路。以地面防空雷達為標誌,我國真正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這個先進水平是整體水平的世界先進。”

改革开放40年40人|王小谟 “中国预警机之父”打造“争气机”

2013年1月18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向獲得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哲敏(右)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左)頒獎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

上世紀90年代初,海灣戰爭讓人們看到了國家裝備預警機的緊迫性,預警機研製又一次提上了日程。王小謨主動請纓,與十幾位老專家聯名上書,要求自主研製預警機。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想法一經提出,迎來的不是技術上的挑戰,而是受到了一些質疑。“我們當然可以從國外買,省時省力,但是一旦戰爭真的爆發,國外只要卡住幾個配件,我們買回來的預警機就用不了!”王小謨據理力爭。

這句話後,王小謨不再發聲,瞭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幹活兒”去了。再一次公開露面,已到了2009年。在10月1日的國慶60週年閱兵式上,由王小謨主導研製的一架揹負著雷達大圓盤的預警機空警2000作為領隊機,帶著龐大機群,米秒不差地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這是中國預警機第一次在全球觀眾面前公開亮相。事後,很多親歷現場的人說王小謨在看臺上哭了,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這位堅強的科學家流淚。

大多數預警機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機背上背有一個大圓盤,那是預警雷達的天線罩。中國人設計了世界上最大、最複雜的雷達天線罩,這被西方認為是整個項目中最具挑戰性的內容之一。此外,我國預警機上的所有關鍵元器件都是國產的,雷達等電子設備高速數據處理所需的專用處理器芯片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

“現在,從基礎元器件到上游設備,預警機的製造技術我們已經全面掌握。”王小謨自豪地說。

而且這其中,很多都有我們的原創,其中緣由,自然離不開王小謨的“固執己見”。

就像在研製預警機的過程中,王小謨非要在飛機上裝個廁所,這個提議讓很多人搖頭,因為一個廁所至少重達200公斤,給研發工作增加了極大負擔。

但是,王小謨卻異常堅持:“預警機不同於一般運輸機,試飛時間特別長,廁所必須要加。”他還主動把增加的200公斤攬到了自己身上,想方設法在自己的設備中“砍”掉了相當的重量。

顯然,這不是他第一次“執著”。他帶領研製的三座標雷達是第一個關注人機環境的雷達。“以前的雷達車上沒有空調,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你能眼睜睜地看到汗珠一顆顆冒出來。”經常待在車裡做實驗的王小謨有親身體驗。因此,他提出在雷達機裡裝空調,遭到反對後,他堅定地說:“人是第一戰鬥力,人都不行了,設備再好有什麼用?”而這最終的結果是:耐高溫的軍用空調首次出現在了雷達機裡。

科研尚且如此,對於人才,他更是倍感珍惜。1986年,是王小謨所在的38所準備從貴州深山遷往合肥的困難時期,那時候最缺的就是資金和人才。而就在那樣的情況下,身為所長的王小謨在眾人疑惑的目光中,撥出40萬元從中國科技大學“買”了7名研究生作為定向培養,陸軍就是其中之一。

距陸軍回憶,在其讀研期間,只要王小謨來到合肥,就一定會去學校看他們,即使晚上八九點辦完事情,他也是風雨無阻出現在他們面前,和他們繪聲繪色地說38所、說雷達,把他們都吸引住以後,就會丟下一句話,“好好學習,未來是屬於你們的”。

王小謨當然不會食言,在陸軍研究生畢業進所一年,他就領了一個重要的雷達項目,搖身一變,成為總設計師。當軍方代表見到一臉稚氣的陸軍時,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怎麼讓一個孩子當總師?”那時候陸軍也覺得不敢相信,王小謨拍著他的後背,讓他挺直腰桿,“案是我做的。這個人聰明能幹,一定能完成任務。”

果不其然,陸軍真的成功了,成為我國預警機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作為我國首型預警機產品——空警2000預警機的總設計師,引領實現了我國預警機裝備零的突破和跨越式發展,同時以預警機為平臺,大大推動了數據鏈技術的工程應用。而這一切,自然離不開王小謨的幫助與教誨。

2006年,王小謨病了,很嚴重,是淋巴癌。當所有人都焦急萬分時候,老人家卻非常淡定,“我這輩子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去的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國家也給了我足夠多的榮譽,我該知足了。”

所以,在他的病房,沒有哭泣,沒有眼淚,有的是京劇聲、二胡聲,還有與預警機設計師的討論聲。自稱“整天除了躺著就沒事幹”的王小謨即使躺在病床上輸著液,也要把設計師請來面對面探討交流。病情稍有好轉,他就又拖著虛弱的身體趕到熱火朝天的試驗現場。正是由於王小謨和他的團隊這種勇於奉獻、頑強拼搏的精神,使得又一型國產預警機橫空出世,並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瑞典、以色列之後第四個能夠出口預警機的國家。

或許連死神都害怕這份執著,半年後,他奇蹟般地痊癒了,回到了試驗現場,他對大家說:“我又活過來了。”此後的王小謨又把目光聚焦在當前國際上最新的全數字陣列雷達技術。通過“小平臺、大預警”,擺脫了我國大型預警機對進口飛機平臺的依賴,解決了我國預警機裝備的規模建設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世界上首次將數字陣列雷達技術應用於預警機,標誌著我國預警機的主要技術將從國際先進提升到國際領先水平。

王小謨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有起有伏,總要有高興和不高興的時候。科研同樣如此,沒有一次成功的事,所謂的一次成功就是大的方向沒錯。我搞383,大部分時間都在失敗,這次試不行,那次試不行,但是總的方向對了,最後獲得了成功。所以我老說這樣一句話,你得意的時候不要忘乎所以,你不得意的時候也不要太灰心。要記住很多困難都是暫時的,低潮也不會永遠都是低潮,也會有高潮的時候。而且越是低潮越是要能幹多少幹多少,不能閒著,保持人的韌性和彈性,否則機遇再次降臨的時候什麼都幹不了。”

改革开放40年40人|王小谟 “中国预警机之父”打造“争气机”
改革开放40年40人|王小谟 “中国预警机之父”打造“争气机”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