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追求安逸,但川军为何如此彪悍?

单单单单车啊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了解四川那些事儿。(本文约500字,阅读需时2分)

周围经常接触的四川人似乎的确是这样的,他们特别吃苦耐劳,又很有生活追求。

笔者去过一次成都,那地方,简直了,各种美,感觉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幸福感爆棚。四川美人多、美食多、美景多,尤其是川菜,可能是八大菜系在全国范围最火的一个,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虽然我吃辣能力很一般,不过川菜的确好吃,感觉四川人生活很是滋滋有味。

四川人是不是现在才这么安逸呢?

不是的。在查阅西南地方志的时候,发现原来古代的四川人人家就已经很安逸了。

《汉书》里面就说了四川人“俗不愁苦”。成都大概是四川魅力最大的城市,这里的人生活幸福指数很高,其实在明朝的时候就有这个记载:“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俗好娱乐”(《(万历)四川总志34卷》第五卷)。

题目中川军如此彪悍恐怕说的是抗战时期的川军。

北洋军阀时代川军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打不过黔军,但抗战时期川军的彪悍全国人民有目共睹。

  • 一方面,四川地区在北洋军阀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里的军阀是越打越多,军阀混战造成的不是统一而是更大的混乱,一般来说仗打得多了就不太怕死了。

  • 另一方面,当时抗战的军队中勇猛著称的其实不只有川军,(比如桂军也很勇猛),但为什么川军会给人留下彪悍的印象呢?

川军的死字旗

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和中国人民一样,出于一种家国情怀,民族大义。

装备极差的川军队伍

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出川抗战时川军武器装备实在是太差,没法和阎锡山的晋绥军、李宗仁的桂军等地方部队比,更别谈中央军和日本鬼子了。

赤膊上阵的川军勇士

但在民族危亡关头,川军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打出了勇猛的气势,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

因冻饿和缺乏医疗药品而导致的川军战士伤亡

抗战时期川军伤亡统计

位于四川的川军抗战文物陈列馆的“中国壮士”碑文

致敬川军英烈

速读历史类精彩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川军在抗日战场上并不彪悍啊,当然四川为抗战胜利贡献很大,但是实事求是说,川军表现并不如何出色,最多算及格,根本说不上彪悍。


早在1930年代中期,当时人对川军的评价就不高,认为川军“三多”:老婆比军官多、军官比士兵多、士兵比枪杆多;四川本地人士也认为川军军事技术拙劣,只配在四川当地耍耍威风,“技艺太低劣…只能骗骗自己人”。


另外,川军在出川抗战时也不得不承认从部队开拔之日算起,部队逃兵数量日益增多,“各连故参兵逃亡甚多,沿途拉夫充数者亦复不少”。


而同赴上海参加淞沪抗战的桂系老兵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川军,还以为来了一群叫花子。


“怎么看就像一支叫花子……他们的装备,没几个人有钢盔,身上扛着的步枪也是五花八门,甚至连鸟枪都有,不少人的腰上还别着一根旱烟竿。也许是长途的跋涉,这些人的精神状态很差,不少人面黄饥瘦的。行军队伍松垮垮,没有队形,三两个一群,四五个一伙。一眼看过去,队伍拉长得看不到头,不像是打仗的军队,到像是逃难的难民。”


事实上早在北洋时代,川军战斗力底下就“有口皆碑”,比如在护国战争期间,蔡锷和唐继尧等滇军将领就对川军战斗力评价很低,更别提由于四川长时间处于军阀混战,本身又远离东南发达地区,造成川军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在整个民国各派系武装中垫底。


以死守藤县的川军122师为例,全军装备低劣,不少士兵还手持冷兵器,步枪也以“单打一”的四川仿制七九式步枪为主,就连“汉阳造”都没多少,轻机枪往往一个师才十几挺,重机枪一个师才有两三挺;火炮就更是奢望,全师只有几门自造的迫击炮。


而在出川抗日之前,川军不少将领甚至为了给自己留下“东山再起”本钱,甚至还故意留下了一批武器装备,这让本来就装备就差的川军装备就更差了。



这样的军队开赴抗日前线,怎么可能表现“强悍”?正如桂系老兵回忆,面黄肌瘦,行军队伍松松垮垮才是当时川军的常态。


我们还是以死守藤县的川军122师为例子,在藤县保卫战结束后,122师代师长王志远给孙震的汇报,整个藤县保卫战期间,122师参战官兵3714人,战死111人,负伤166人,失踪476人。也就是说真实的藤县保卫战,川军122师死亡不足700人就已经全军溃败了,“官兵争相夺路,秩序很乱”。


除了战斗力很差以外,川军大部分部队战斗意志其实也不怎么样。比如抗战初期选择自杀的川军145师师长饶国华,他之所以选择自杀真正原因是他自己的起家部队145师好几个团不听他的命令,擅自从广德撤退,导致广德丢失,他既愤慨于自己部下擅自撤退,又认为丢失广德无颜见江东父老,一气之下选择了自杀,在他最后的诀别信里还专门控诉了自己下面的团长不听指挥,擅自撤退,导致兵败。



抗战中后期,川军29集团军在五战区军纪之败坏,令当时军法总监何成濬中将异常愤慨,称之为“土匪式军队”、“祸国殃民之军队”,之所以何成濬如此不留情面,实在是因为川军军纪在五战区太差了,29军在襄阳等地到处抢粮,还殴打政府官员,襄阳一带因被川军抢粮而饿死的民众数以千计。


当然,川军也有表现很好的部队,比如杨森的20军,可谓是从最差杂牌军经过8年抗战的磨砺成为了国民党甲等军,再比如藤县保卫战外围的川军124表现就比122师强得多,给日军杀伤也要大得多。但是这在整个川军里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川军表现确实不佳。


陈诚在回忆录里也表示,武汉会战后川军各部几乎处于崩溃状态,军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军官,并且士兵企图回川情绪严重,大批川军士兵在宜昌等地徘徊。


总而言之,四川人民在整个抗战过程中牺牲很多,为抗战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都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承认由于长期的军阀混战,使得作为一个派系存在的川军无论从战斗力、装备和军纪在抗战各派系中都是最差的。


最后我还要提醒大家注意,派系的川军和四川军人不是一回事,正如奉军不等于东北军人一个道理,抗战后期3万四川青年报名参军,加入远征军和驻印军,这些四川青年表现就非常好,战斗意志更不是老川军可以相提并论的。


兰台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四川省有8600多万人口,如果算上重庆市的话,文化意义上的四川人有近1.2亿。人口基数大,所以川人分布在世界各地,接触到川人的人也就更多。不同人眼里的四川人也许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些共通点:四川人聪明,有“川耗子”之称;四川人豁达,放得开,什么不如意的事都能一晃而过;四川人勤劳,什么苦都吃得下,农民工大军里川军占了相当大部分;四川人会享受,川剧、麻将、盖碗茶代表川人的慢生活;四川人好吃,不管什么食材到了四川人的饭桌上都变成了美味,等等。四川人形成这些鲜明特点有几个原因:

一是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国,从李冰父子都江堰治水成功之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成为千里沃野,粮食丰收,人口聚集,是为人间天堂。大诗人李白写道:“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优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四川人慢生活、会享受的特点,从视觉(川剧)到味觉(川菜)再到精神上的娱乐(麻将)一应俱全。

二是四川也并不是世外桃园,历史上天灾人祸从未间断。四川处于长江上游,青藏高原流出的大江大河从崇山峻岭倾泄而下,水祸不断;四川盆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沿,地质板块极不稳定,鲜水河、龙门山、攀西等大型活跃的断裂带分布较多,历史上汶川大地震那样的超大型灾害多次出现。四川虽远在西南,但并非偏安一隅,历史上战乱不止,从秦代司马错伐蜀到明末张献忠屠川,成都平原多次十室九空。大灾大难铸就了四川人乐观、豁达的习性,擦干眼泪,依靠勤劳的双手,川人照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是四川本质上属于一个移民省份。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人口锐减,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全省仅余9万余人。康熙三十三年,朝廷正式颁布了《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国家开始三线建设,大量军工科研单位和军工企业搬迁入蜀,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扎根四川。历次大移民,既是民族的融合,也是生活习性的融合,造就了川人鲜明的性格特征。

四是川人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性格温和,讲理、讲义气,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但在大义面前,立场鲜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近代,川军突出表现就是内战外行,外战内行。打内战,决不赶尽杀绝,见好就收,川内几个军阀基本都能相安无事。打外战,川军毫不手软,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人的1/5还强。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川军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建国后,搞美援朝、中印战争、对越自卫还击战,川人均冲锋在前,战功赫赫!


等你1660年


小时候在北方上学,因为老山前线的宣传,大家都赞美英雄,希望国境平安。后来到四川工作,国境战事已平息多年。重勾起那场保卫战的话题,是个滑头能干的业务员同事,他几次主动提起,每次都瞬间严肃,摘下眼镜揉着眼睛说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深度近视不能当兵上老山前线,最难过的是因消息封锁误过了迎接凯旋在子夜的英雄。在北方没听过有人这样说遗憾上战场的话,因为说了要被骂“二愣子”,在这里说这话的人深情的说,旁边一大帮男女替他遗憾。就是在十年前,四川几辈子人都知道和自嘲着自己或家乡军队是抗战时是最大的“炮灰”,但居然没听过一句怨恨,反倒男人嘴里随口说的一句最看不起对方的骂人话就是“日本人”。久了就深刻的理解了这里人了,不让好好过,宁可与入侵(指外族)同归于尽,也不让自己和子孙沦为外族的奴隶(同族没这个顾虑,当然没劲头打仗了,早点儿投降统一好早点悠闲过日子)。入侵者不一定害怕你装备好人数多,就怕你团结不怕死,抗日时东北军就是空手冲上去掐死几个敌人或死守家乡,而不是装备整齐都那么听话的撤出来(同种情况四川军队会把土地自己的老人老婆孩子留给入侵者吗?历史上没这种记载)。抗日时沦陷的各省区要是都还有些炮灰精神(而不是像楼主一样只计算着各种优劣、利益得失、数据多寡上),而不是怕打不过就撤退或一味不战而退中,不但进一步鼓励入侵者的嚣张气焰,还击垮了民族最后的自信。要不是后来的朝鲜战争中先烈的血肉之躯重新换回尊严,今天的你我,再过的好,也会在曾经的侵略者后代面前是一颗“奴才的心”。。。“炮灰”也好,“无川不成军”也好,都是那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有资格评价的人的评价,但国人除了幸在盛世,笑看历史,指摘前人的同时,实际也是有更多人意识到,与其算那么多好赖账,更不妨鼓励下有情怀不怕死的人吧!毕竟再单薄褴褛也是挡在你前面为你(或前辈)挡过子弹的人。今天对川军的感恩话题实际也没几年开始的,其实也是开始对半个世纪的轻蔑嘲讽的一种纠正而已。


回家去了


川军就是近几年被网络上的四川人吹嘘起来的抗战英雄,谁都知道当年川军的形象吧:双枪兵。论战斗力川军和湘军桂军陕军差太远了,为什么当年有一句顺口溜:宁打川军一个团,不惹陕军一个连。说明当年川军的战斗力了。


长安毕加索


无川不成军,十四年抗战中川军出川抗曰的军队340万人,平均17个四川人中有一个参军抗日,抗日军队中每5个人中有一个是四川人。十四年抗战中,川军足迹踏遍13个省,参加大小88次会战,牺牲65万人居全军之冠,后方,三分之一财政支出由四川省担负,供应粮食占全国的38.5%。善良幸劳的四川人民在抗战中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在南京保卫战中,川军21军145师奉命守南线广德县,以土枪对抗日军精锐师团的进攻。由于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和日军血战三天三夜伤之惨重。师长饶国华在出川前说过::我此去为国而战义无反顾,万死不辞。",最后弹尽粮绝自杀殉国。过去川军内战名声不好,122师师长王铭璋出川抗日的时候无人肯要,最后还是李宗仁收留了他。在台儿庄战役中,王铭璋率122师几千孤立无援对抗数倍日军进攻,,王铭璋在城头与日军血战最后大呼"抗战到底"开枪自杀,全军覆没有一个肯投降。川军的英勇惊天地泣鬼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川省沃野千里有天府之国美喻,生活条件较好,人民生活安逸吃苦耐劳,只要生活能维持现状轻易不会改变现有生活方式。但四川人爱国热情和反抗异族侵略的精神和文化品格是让全国人民敬重的,四川人的性格和爱国精神并不矛盾,当国家需要时敢于以掠式装备对抗日军,敢于刺刀见红英勇作战屡见奇功。在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年代里,四川人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当遇到外敌入侵时会激起民族意识和反抗异族压迫的斗争精神。这就是纯朴善良的四川人。





关东侠客


你不了解抗战以前的四川军阀,刘文彩家里的刘湘和他幺爸刘文辉之间的争夺四川王让四川战火不断最后在抗战前夕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刘湘打赢了做了四川王,整个四川军人上百万,抗战爆发后刘湘致电南京拥护蒋介石为领袖调拨川军30万出川抗战,由于在后方指挥的刘湘病重,致使川军群龙无首有其他战区接收,当时川军装备差,技战术更不用谈起,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面对日军时根本不是对手,剩下的就只有拼命,不怕死,说白了,川军就是一群炮灰,一群不怕死的炮灰,具统计抗战时期出川抗日川军350万,阵亡70万。瘦小的四川出川抗日的人,基本上和人高马大的北方汉奸和伪军人数差不多。


中山狼42


四川人追求安逸纯属打胡乱说,整个四川省包括以前的四川省重庆市人民都是勤劳的,追求安逸,好吃懒做,骗吃骗喝的只有成都市区游手好闲要嘴皮子的一群废物,包括一天到晚在网上乱吹的个别成吹吹。成都个别恶习骗吃骗喝人员不能代表整个四川省,这是个误导。


老刘2516014


你们外省人体会不到我们四川人对于四川的归属感有多强烈!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类民调,我们的方言就注定了我们只能在西南使用,所以我们把云贵川都看作是一家人,你有东三省,我有西南三省,我们不说老铁双击666,我们只要用一个西南官话就能让两个不同省份的陌生人聊的很欢。说真的,作为一个四川人,去云南贵州不用说普通话是很爽的一件事。


璐子锅锅


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这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的经典台词。龙文章用来形容炮灰团的兄弟们贪图安逸,只要能安静下来就要安逸。



龙文章为了让他们警觉,让他们知道这是战争。专门留下了几个渡江回不去的日军亡命鬼,专门搞了一门战防炮,和对面竹内连山的炮群对轰。

前者让禅达警觉起来了,成立了联防队,没事还搞出点动静让江防军惊动下。

后者让江防军知道这是战争,更加谨慎,更加重视阵地建设与防御。



人都有惰性,都贪图安逸,所有的老百姓都是如此,战争中的军人也是如此。

有个文章《绍兴沦陷,战时的前线与日常》叙述的几天这个道理。战争高压如果一直持续,再坚强的军人也会崩溃,安逸就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再好的防务也会崩溃。如果把握这个度,龙文章搞得警觉是最好的。

(宁绍平原)

回到题目,川人的安逸很正常,如果你认真,你会发现全国各地的人都很安逸。没有谁能顶得住长期高压。

川军在抗战中做出了贡献。但要客观的说,川军的战斗力并不是很强。在太原会战中,十万川军挡不住日军西进师团。在宁沪作战中,广德区域近十万川军损兵折将。

安逸在战争中不该有,却也是战争的常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