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隴南——我的故鄉在武都

瞭解隴南——我的故鄉在武都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總人口279.8萬,其中農業人口241.47萬。

旅遊資源

01、武都萬象洞,國家AAAA級景點。地質公園。

02、文縣天池,國家級森林公園,影視拍攝區。

03、宕昌官鵝溝,國家級森林公園。

04、康縣陽壩,國家級森林公園。天然陽壩。

05、武都裕河原生態風光,金絲猴保護區,動植物樂園,民俗風情。

06、武都五鳳山道教聖地。

07、西和大香山:千手觀音妙善的優美傳說,禮縣道教協會。白雀寺。

08、西和仇池山:伏羲洞,人祖爺伏羲誕生之地。朝聖伏羲廟。

09、禮縣祁山武侯祠堂:紀念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經典景觀。

10、禮縣大堡山:秦始皇先祖的珍貴墓地,中國風水學觀摩的極佳地段。

11、武都角弓朝陽洞:唐朝以來開鑿的佛、道、儒三教綜合洞窟,白龍江邊的百佛洞。

12、武都石門九天聖母廟:黃帝戰蚩尤,王母派遣九天玄女松天書兵法的傳說。

13、武都佛教景點:兩水龍華寺、城郊普化寺、城關蓮花山寺院、東江清涼寺、三河廣嚴院、龍鳳山寺、龍鳳佛堂寺、琵琶寺、漢王寺、城郊鄔金寺、甘泉鐵佛寺等

14、兩當張果老登真洞:傳說張果老修道成仙的地方。

15、成縣雞山:森林公園。山頂有觀音大士、文殊、普賢三菩薩廟。

16、成縣西峽頌:俗稱《黃龍碑》,是漢代《石門頌》、《甫閣頌》、《西峽頌》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17、徽縣嘉陵江漂流:隴南唯一開展漂流活動的地方。

18、武都城郊崔家梁關公廟:紀念劉備、關公、張飛的祠堂。

19、武都角弓夠林坪大禹廟::紀念大禹治水的唯一祠堂。

隴南小吃

隴南人特別是武都人特別重視吃和穿,所以小吃的花樣特多,比較有名的小吃:

1、洋芋餃團:用特製的杏樹、樺樹、梨樹、核桃樹做的木槽。將煮熟去皮的洋芋砸成泥狀,相當於南方的糯米餈粑。必須是甘肅武都特有的高澱粉洋芋。湯汁是武都特製的醋加武都安化辣椒、武都大紅寶花椒粉做成。

2、玉米麵面魚:將玉米麵在大鐵鍋中攪成糊狀。煮熟。用特製的勺子做出。醋辣湯汁或武都酸菜湯。

3、米皮:武都兩水漢王大米,浸泡,打漿。在特製的木板籠床上蒸熟。湯汁與餃團同。可以加蒜泥。

4、麵皮:小麥粉洗成面汁。用鐵皮蒸盤。

5、酸菜面片:武都酸菜。解熱祛暑的效果極佳。手擀麵片。

6、豆花子酸菜面:剛剛點出的清香豆花。麵條可以多樣化。但一般要求是手擀麵。蕎麵。玉米麵。小麥面。雜麵。

7、蕎粉:武都特產山蕎。用蕎麥貞子洗面汁。煮熟。凝固。湯汁和洋芋餃團同。

8、雞蛋麵茶:武都茶葉炒熟。泡成茶水。加熟麵粉。在特製的陶罐中煮熟。加入炒好的土雞蛋。

9、炕包(子):包子在平底鍋中炕熟。

10、蕎麵葉子:蕎麵攤成荷葉一樣薄餅。加洋芋絲、青椒絲炒吃。

11、地軟耳包子:春秋季節的大地上,一種黑紫色的柔軟的菌類。加上蘑菇、香菇、木耳做成的一種素食。味道特好。

12、麥仁酒:新麥去皮。煮熟。裝缸。加特製酒酢發酵。清香。能上頭。解暑,保健,利尿。

13、蕎麵、苞谷麵餃團:糊狀,煮熟。置於瓷盆,降溫,凝固。切片與酸菜湯一起享用。解暑,易消化,健胃。

14、洋芋絲餅餅:主要由洋芋絲加適量麵粉和花椒粉、細鹽、老蔥絲,在平底鍋中煎熟。厚度1—3釐米

15、武都泡菜:特製的罐子。農曆六月六的山泉水。青鹽。武都花椒。調料粉。洋姜,蘿蔔、胡蘿蔔,捲心菜,豇豆等入內。特別酸的有滋味。

16、韭菜扁食:新鮮的韭菜切碎。加香椿絲。包成混沌一樣。黃花菜木耳湯。素食。

17、鍋盔:西和、宕昌、武都風格不同

18、豆花子:加洋芋粉汁

19、肉夾饃:在特製砂鍋中煮爛的豬肉,在特製的樺樹菜墩上剁細,夾進火烤饃中。早起吃一個足夠上半天的能量補充。

20、烤羊肉串:用武都山羊肉烤制。

21、烤雞肉串:用隴南山區的土雞肉烤制。

22、燒烤香腸:農家自制的豬肉香腸,吃時在菜油中炸一下。

23、燒烤嫩玉米:陽曆4月就開始了。剛剛摘下來的嫩玉米,或者帶著青嫩的葉子。也有煮熟的。

24、武都臭豆腐:豆腐塊加酒料,加辣椒、花椒粉醃製。吃時夾進蒸饃中,特香。

25、麻辣洋芋粉:洋芋粉是當地洋芋加工的寬粉,質量一等。加海帶絲和綠色蔬菜。湯汁加花椒粉和武都安化辣椒粉。老蔥也好。

26、雞湯刀削麵:雞湯中加入黃花菜、花椒粉、老蔥絲、蒜苗,刀削麵是正宗山西派式。恰似銀魚翻浪花。

27、橄欖油拌洋芋:煮熟的紫皮洋芋,去皮後,在大碗中剁細,加入少量橄欖油。因為橄欖油是武都特產,價格貴,在外地這就有些奢侈了。

28、嫩玉米麵餅:嫩玉米壓成汁,加適量小麥麵粉做成。

29、煎餅卷青椒洋芋絲:青椒炒洋芋絲。小麥面煎餅捲起來。

30、面果丸子:小麥麵粉加雞蛋加水攪成糊狀。用筷子夾成小團在清油中炸熟。

32、武都酸菜湯:武都酸菜,用野生苦曲菜、木疙瘩菜、芹菜莖葉、野生銀鈣菜、苦戈菜醃製。發酵好時,菜脆而味酸。中藥上全部屬於解毒、清熱、消暑類型,做湯時用清油炒一下,加老蔥絲或野生韭菜花。加洋芋絲。還可以加麵粉做成酸菜拌湯。

隴南方位

隴南地處中國大陸二級階梯向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位於秦巴山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區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側邊緣過渡,北部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東部與西秦嶺和漢中盆連接,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西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分別從東西兩方伸人全境,境內形成了高山峻嶺與峽谷盆地相間的複雜地形。全區按地貌的大體差別和區域切割程度的不同可劃分為三個地貌類型區:一是東部淺中切割淺山丘陵盆地地貌區。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縣,徽縣、兩當三縣全部。西秦嶺分為南北二支伸入本區域,形成南北高中間低凹、長槽形斷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邊系北秦嶺斷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對高差500米左右,為淺切割中山區,地勢平緩,淺山已墾植為農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養林,植被覆蓋良好。南邊系南秦嶺地壘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900--2400米左右,相對高差500--1000米左右,為中切割中山區。中間系緩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對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壩地散佈于山丘之間,土厚水豐,歷史上就是糧食的集中產地。二是南部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區。本區域系南秦嶺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東部分相互交錯地帶,包括康縣、武都、文縣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處於北緯33°以南、屬亞熱帶邊緣區。這一區域因山勢較高、溝壑縱橫,高山河谷交錯分佈,大部分耕地為坡耕地,土層較薄,石塊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氣候條件好,屬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兼有暖溫帶和北亞熱帶的氣候,既能生產糧食,也是紋黨、當歸、紅芪、油橄欖、茶葉、大紅袍花椒等名貴藥材和稀有樹種的理想適生區。三是北部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區。奉區域包括宕昌、禮縣、西和三縣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間,谷峰相對高差300--1500米不等。宕昌縣哈達鋪、理川、南陽一帶,禮縣西漢水及其支流兩岸,西和縣漾水河及其支流兩岸等地屑淺丘陵黃土梁峁地形,相對高差小,地勢平緩,河谷開闊,土地連片面積大,有許多山間小平原分佈,西禮盆地就在其中。西漢水下游山陡谷狹,山地、旱地較多,土地較為分散,但耕地較多,有大面積的草地和土地資源可開發利用。

全市氣候在橫向分佈上分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三大類型。北亞熱帶包括康縣南部、武都南部、文縣東部,白龍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淺山地區。在這一帶有全區兩個熱量高值區,一個是白龍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淺山區,年平均氣溫在]2~14℃≥lO℃的積溫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積約30萬畝,佔全區耕地總面積的6.7%,屬一年兩熱農業區。另一個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氣溫10一12℃,≥10℃積溫3500—4000℃,耕地面積約為170萬畝,佔全區耕地總面積的37.8%,為兩年三熟農業區。暖溫帶包括全區的中部、東部及南部的廣大地區,海拔在1100--2000米之間,≥lO℃的積溫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間,耕地曲積約150萬畝,佔全區耕地總面積的33.3%,為二年四熟農業區。中溫帶包括全區的北部和西部地區,主要是宕昌、西和縣大部,武都縣的金廠、馬營、池壩,禮縣的下四區等區域。這一區域誨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積溫小於2100℃,年最低氣溫在—20℃以下,耕地面積約100萬畝左右,佔全區總耕地面積的22.2%,為一年一熟、三年兩熟農業區。

在縱向分佈上,由於受山脈的走向、山勢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響,光、熱、水、氣和生物資源等農業諸要素,具有明顯的垂直分佈特點,耕作區垂直高差一般在50一120米左右。特別是氣象條件的垂直差異極為明顯,“山上積雪皚皚,山下春暖花開”,“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由於海拔高度的不同和氣候的變化,使土壤類型、作物種類以及品種佈局、耕作制度、病蟲害類型、農事活動季節等都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農業。如白龍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000米以下河谷區,桔柑可以過冬,麥——稻、油——稻一年兩熟;海拔1600米以上只能種植早熟、極早熟玉米;海拔2000米以上的則無玉米種植。作物分佈的大致規律是“水稻棉花佔河川,玉米穀子繞半山,山川肥地種小麥,洋芋油菜上高山”。就同一作物來說,因種植高度不同,其成熟期、收穫期也有很大差異。垂直農業雖然給農業產業的規模化帶來一定困難,但它有利於種植結構向多樣化發展,特別有利於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

隴南市轄1個市轄區、8個縣。即武都區和宕昌、康縣、文縣、兩當、徽縣、成縣、禮縣、西和8縣。

隴南市面積27923平方千米,人口280萬人(2008年)。

武都區 面積4683平方千米,人口54萬。郵政編碼746000。隴南市政府駐地武都舊城山,武都區人民政府駐城關鎮人民路。

成 縣 面積1701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742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宕昌縣 面積3331平方千米,人口29萬。郵政編碼748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康 縣 面積2958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746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文 縣 面積4994平方千米,人口24萬。郵政編碼746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西和縣 面積1861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742100。縣人民政府駐漢源鎮。

禮 縣 面積4299平方千米,人口51萬。郵政編碼742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兩當縣 面積1374平方千米,人口5萬。郵政編碼742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徽 縣 面積2722平方千米,人口22萬。郵政編碼742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概況

隴南是甘肅與陝西、四川、重慶交界地帶,地處甘肅南部的一個新建市。

山區,多民族雜居,有宕昌方言、徽縣方言、康縣方言、武都方言、文縣方言等多種方言語系。有天池、萬象洞、官鵝溝、陽壩茶園、裕河茶園、碧口李子壩茶園、西禮香山、伏羲洞等著名景點。有白龍江、西漢水、嘉陵江、白水江等長江上游支流水系。其中白龍江橫貫全境100多公里。

隴南在地理方塊上有天水地區、武都地區、甘南藏區三大塊。現在分設天水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隴南市。

隴南市有八縣一區,與蘭州、成都、西安、重慶、漢中、廣元、九寨溝等市縣有汽車直通。國道212線經武都連接蘭州與成都,正在修建的蘭渝鐵路、蘭海高速公路將貫通隴南全境,成蘭鐵路和即將修建的西安-漢中-成都鐵路、平涼-武都鐵路、天水-武都高速公路將與兩大主線交匯。未來5年,將會構建隴南交通新框架。

隴南市的主城區武都現有城市人口18萬,農村人口35萬。出產油橄欖、花椒、茶葉、黃(紅)芪、香菇等特產。

武都城區分吉石壩工業園區、鐘樓灘新區、城關教場新區、東苑新區、舊城山社區、東江新城區、漢王開發區。城關範圍交通主線路是:北山路、人民路、濱江路梁園段、長江大道、江南大道、東江星光大道。

主要街巷:新市街、縣門街、南橋路、西關街、盤旋路、建設路。

主城區市內景觀:北山藥王殿、植物園、蓮花寺、南山藥王殿、關公廟、姚寨溝瑤池天堂風景區、南山桃園、五鳳山、水簾洞民俗文化風景區。

歷史文化

隴南作為中國西部的一個行政區,原始版本是武都郡、階州,隨著歷史大發展,有所擴展。隴南市現在是甘肅省羊骨頭行政地貌南端比較肥碩的一塊地方。

早在7000多年前,隴南地區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這裡的白龍江畔主要居民是氐族、羌族、藏族,秦統一六國,在中原靠近西番的邊陲建立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辯道4個縣級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設武都郡。

以武都郡為基礎政權,中央政權勢力逐步向西推進,唐宋時期,在白龍江畔紮下根基,明朝初年,武都開始擴建城區,大修磚城。確立了階州(武都地區)的地位。1949年8月,成立甘肅省武都分區,轄武都、西和、文縣、康縣、成縣、禮縣、西固7縣。1950年--1951年改為武都專區,1958年武都專區合併於天水專區,1962年又恢復武都專區,1969年改為武都地區,1985年更名為隴南地區,2004年撤地設市,建立隴南市,下轄武都、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禮縣、成縣、兩當縣和徽縣。地處陝甘川渝青經濟圈中間部位,境內有白龍江、白水江、嘉陵江、西漢水等長江支流。有陽山金礦,文縣天池,武都萬象洞,宕昌官鵝溝等著名礦點和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