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厂镜头耐用度都不如原厂么?是工艺水平原因还是设计原因?

小k印像


你好,20年前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副厂镜头,新买回来的时候,成像质量很不错,很清晰锐利,但是用一段时间,就没有那么清晰锐利,甚至明显感觉很一般了。


腾龙17-50mm,典型的不经用的产品

腾龙18-200,16-300,也都是一些不经用的产品。用多了,就会下降了。


好吧,你的具体问题是,副厂镜头耐用度都不如原厂么?是工艺水平原因还是设计原因?

我具体回答一下:


1,副厂镜头,为了突出性价比,往往,只能“偷工减料”。

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啦,还请理解。


2,适马,腾龙,确实有很多镜头,太在乎性价比了。


3,但是,进入高像素时代之后,2010年开始,适马打算痛改前非。

结果就是适马推出了art系列镜头。


4,副厂镜头究竟都有哪些问题呢?


a,大量采用塑料元器件,不耐磨损,不耐热胀冷缩,等等。

b,以前啊,都说,日本产品是保修期内绝对不坏,保修期一过就坏。

c,以前啊,大家使用相机镜头的频率,大多比较低,磨损也慢。但是现在,相机的抓拍性能提升之后,存储卡不要钱之后,大家都拼命的按快门,镜头的磨损比以前快多了。

d,职业摄影师,用相机的频率更高了,磨损更大了。

e,时代真的不同了,现在的镜头,需要接受非常高强度的使用考验。再按照过去的老黄历,很快就露馅了。

f,所以,最近适马腾龙的一些镜头,就没有那么那么高的性价比了,性价比肯定是不如10年前20年前的了。

g,性价比变低了之后,质量或者说使用寿命肯定要提升啊。


总之,一分钱一分货。

如今的副厂镜头,确实是比以前贵多了,但是确实也是进步很大的了。

不要再用老黄历来看副厂镜头啦。


光线摄影学院


首先,建议大家不要把问题绝对化。

副厂镜头并不一定都不耐用,而原厂镜头也并不是都精致靠谱。

我可以讲个小故事:

以前我们公司合作的一位广州摄影师,他使用的一枚腾龙SP90微距镜头,足足用了6~7年,拍过几十万张照片,至今依然在“服役”。

而相对的,佳能原厂的18-55I、24-105L之类的镜头,则是维修站的“常客”。


一般的讲,副厂镜头与原厂镜头真正有差距的地方,在于同规格的竞争。如果有一方采取“低价低质”的策略,那么它的镜头品质就必然会受影响。

例如尼康、佳能原厂的17-55mm f/2.8镜头,价格普遍在5K~6K左右。而副厂腾龙、sigma的产品(17-50mm f/2.8)则价格被压缩到2K左右,只有1/2不到的价格,自然品质跟原厂产品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相反,在50mm f/1.4的规格上,尼康、佳能的原厂镜头都是传统“双高斯”结构。价格低廉,但大光圈画质弱鸡。而副厂的卡尔.蔡司otus 55mm f/1.4、sigma 50mm f/1.4art则采用了先进的“逆望远”结构,画质大大提升,产品的定价档次也远高于原厂。这种情况下,副厂的品质就反而比原厂镜头更好。


从耗子胖成猪


接口标准原厂只开放了基础的部分。高阶的功能并未开放。比如说NIKON原厂的镜头将镜头的参数储存在了机身中,而副厂是没有这种记录的。所以原厂镜头可以进行球差修正、畸变修正。球差是大部分镜头都存在的缺陷,就是收光圈焦点会往前跑焦,这个无法避免。但是可以通过参数传递给机身,让机身修正对焦。所以原厂的镜头都不会跑焦,而副厂跑焦明显;另外副厂镜头成本,销售价格必须要低于原厂镜头才能有所市场,这导致用料情况不如原厂。


范哥爆料


副厂镜头核心部件用料估计没有原厂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