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环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环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教育周期长,复杂多变,人们对数育的需求各不相同,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也各不相同,众口难调,所以有些埋怨和误解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叫骂,不能唱衰中国教育,更不能误导中国的老百姓。

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环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中国教育人人喊打

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环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现在,有许多人叫骂、埋怨中国的基础教育,而且有些人骂得越来越凶,埋怨也越来越深。

网络上不断有骇人听闻的消息,颠倒黑白的骂声以及混淆不清、似是而非的论调出现:中国教育残害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的多是死知识;中国教育没有出路,赶快把孩子送到国外去;中国的教育问题已严重如癌症晚期,救救中国的教育事业等等。

为什么对中国教育骂声不绝,而且越骂越凶?

因为有些人自以为骂得有“理”,可是这些论调大都是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甚至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又把正确的当成错误的进行批判,这说明问题的根源还是教育理论的缺失。

中国的教育理论界缺乏自信,崇洋风气太盛,把外国教育理论奉为圣明,用外国(特别是美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成就批判中国的教育,蒙蔽中国人,给中国人洗脑。

笔者现把社会流传较广,唱衰中国教育的论调梳理归纳为八个方面,并逐一进行分析。

唱衰中国教育的八大悖论

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环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01中国教育一切问题的根子都在高考

在中国,高考决定着学生的命运,涉及千家万户,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着这样一个把国家与个人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考试制度。

高考制度是许多人骂得最凶的,把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算在了高考的头上,认为“高考残害学生”,“高考是教育的万恶之源”,“高考一日不除,国家一日不得安宁”,等等。

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参加高考,把孩子早早送到国外读书,这是导致中国留学生低龄化的一个原因。

首先,我们要讨论一下,到底要不要高考?高考的成效是不可否认的,它为中国经济腾飞奠定了人才基础。

据統计,恢复高考40年(1977-2017年)间,总报考人数达21699.5万人,总录取人数达10855.6万人,也就是说,有1亿多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成为专门人才。如果没有高考选出的这1亿多名人才,我们的改革开放大业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也就不可能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高考是全世界共同的教育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已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去探索,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比较理想的办法。制订高考办法,必须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中国的高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由于人数众多,所以高考不可能采取面试,也不可能采取多维度考核;

(2)考试既要做到公正、公平,又要能选拔出优秀人才;

(3)不能一考定终身,以分录人,要从多维度出发,全面地选拔人才;

(4)要照顾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民族差别等;

(5)由于缺乏诚信监督制度,高校和考生的数量众多,目前尚不能全面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6)出于对社会安定的考虑,高考改革的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必须逐步推进。

以上因素使高考改革变得异常复杂、艰巨,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左右为难。

几十年来,我国正在不断改革、完善高考制度。从目前的情况看,现在的高考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且受到大多数老百姓认可和欢迎的。

总之,中国的高考成绩是显著的,但不是完美的。高考有问题,这是世界性的难题,不能因为有问题就受批判,更不能取消,只能根据中国的国情逐步改革,不断完善,改革的着眼点,不是为了让专家满意,而是要让绝大多数老百姓满意。

02应试教育泛滥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

现在在抨击教育问题时,最厉害的武器就是“应试教育”这顶帽子,高考成绩好了,学业成绩提高了,都被说成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一些教改的典型学校,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都被说成是考试工厂,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一些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到处批评、抨击,这样谁还敢去抓教育质量呢?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把两者混淆了,谁抓“应试”,谁就会背上反对素质教育,实行“应试教育”的骂名。

要不要搞应试的决定权主要掌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手里,他们如果用分数和升学率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校和教师的水平,并依此排名次、升级加薪,作为一种教育目标来管理学校,这就是真正的“应试教育”。学校和教师仅是奉命行事,如果教育行政部门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和教师只能把压力强加到学生头上。

因此,把压力都施加到校长和教师身上,这是不公平的,有些人打着“应试教育”的旗号到处叫骂,是没有根据的。

经过近30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应试教育”的提法并没有对中国教育产生积极作用,还是提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好,追求升学率并没有错,问题出在“片面”上,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校长和教师听了也会服气。所以,笔者赞成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的看法,不宜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提法。

03高分低能,中国学生只会考试

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环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在中国教育界流行“高分低能”的论调,这是一些专家从个别高分数、高智商却生活能力低下的学生个案中得出的结论,这种以偏概全的谬论在教育界流行一时,危害极大。

这种论调事实上同前面两条是有联系的,他们反对高考,反对考试,认为考出高分也没有用,因为这样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的。如果按照他们的论调,考上北大、清华的学子岂不都是低能儿?

从大数据分析的情况来看,学生通常是高分高能,低分低能,只会出现极个别“高分低能”的情况。

当今的知名科学家、企业家、经济学家,几乎都是通过考得高分进入重点大学的,几乎个个是“学霸”,如施一公(清华大学)、柳传志(西安科技大学)、杨元庆(上海交通大学)、李宏彦(北京大学)、雷军(武汉大学)等。

04学生学多少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能力

这句话流传得很广,影响很深,成为许多中小学不重视知识教学的依据。另外还有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较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这种论调把知识、能力、智力、创造力割裂开来,它的目的很清楚,用发展能力、智力的重要性证明学习知识并不重要,学校不必抓教学质量,不必考试,学生不必取得高分数。总之,学生不必认真读书,只要将关注点放在发展能力、智力上就行了。

知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的争论,其实就是教育史上关于实质教育(重知识)与形式教育(重智力)的争论。这个争论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东西方教育界都在研究和争论这个问题。

根据国际心理学界的研究,一般认为,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人的智力会逐步得到发展,人在反复练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形成能力,因此,知识、能力、智力、创造力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无所谓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但知识是基础,这点是肯定的。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累积学习原理也强调知识的学习对能力形成的奠基作用。

我记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个提法。“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里的“同时”两字用得特别好,把知识、能力、智力的关系说得一清二楚,具有中国特色,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可是,从21世纪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却把这句话丢弃了,实在可惜。这句话,体现了中华传统教育的精华,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应该认真总结研究,将它逐步推向世界,为全人类的教育作出贡献。

05中国教师强调死记硬背 欧美强调探索发现

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环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中国教师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欧美教师强调探索发现,开展研究性学习,所以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很扎实,但缺乏创新能力。

这种论调在国内外流传很广,使人们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很深的误解。在国外流行着一种关于中国教育的悖论: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很落后,教学质量却很高。

笔者早就指出,这是个伪命题,使外国人还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眼光看中国,再加上现在新闻媒体对中国教育的负面报道多,大家就都信以为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不断改革,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中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经过全国性的八次课改,已大有改观,“满堂灌”的情况已基本消失。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加大了教育投人,不但沿海地区的中小学都用上了电子黑板,就连相对偏远的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甘肃、广西等地的学校教室里也装上电子黑板,使用现代化电子设备的学校比比皆是。

从主流情况来看,我国的课堂教学已具有中国特色一一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借鉴了西方教育的长处,主要有以下六种特征:(1)强调学生自学;(2)重视教料书的作用;(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加强“双基”;(5)重视练习;(6)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综上分析,上述教育悖论是不成立的,它的前提错了,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落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满堂灌”,也不是西方的探索发现,我们正在探索一条中国式的课堂教学道路。

06中国学生苦不堪言 欧美学生轻松愉快

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环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中国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苦不堪言,虽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缺乏创造性;欧美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没有负担,创造性强

这是一种贴标签、想当然式的调论,已经把中西方教育脸谱化了,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许多没有到过美国,只听信媒体和专家宣传的教师和家长受骗了。

美国有各种类型的学校,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针对贫困家庭(主要是黑人)的特殊学校等,公立学校面向大众,管理不严,学生轻松;私立学校面向富裕阶层,开展精英教育,学费昂贵,管理严格,学生负担也不轻;特殊学校的学生则根本没人管,放任自流,基本没有负担。说美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没有负担,是指哪类学校的学生呢?

中国学生也不能一概而论,城市名校的学生负担重些,而农村山区学校的学生负担轻些。总体而言,多年来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学生的负担有所下降。一般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家庭作业,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后作业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中学学生不超过两小时。农村的小学生基本没有家庭作业,中学生一般都住校,晚上在自修课上完成作业。

关于培养创造力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和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经验,然后在前人的肩膀上起飞。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接受,因此中小学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创新能力。

07中国有高水平的基础教育 低水平的高等教育

美国有低水平的基础教育,却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中国有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却有低水平的高等教育。

这好像是两个教育悖论。中国的一些教育专家以此为美国基础教育水平不高辩护,贬低、质疑中国基础教育。这两个悖论迷惑了很多专家的眼睛,也误导了许多家长,使他们把孩子早早地送到国外去读中小学。

这两个悖论,其实并非悖论,而是事实,中国高等教育低水平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不能怪基础教育。除了前面讲的历史原因外,还有三个原因:

(1)扩招带来的后遗症。以前高校每年招一二百万人,而现在每年要招近一千万人,生源不如以前,师资也跟不上。

(2)管理太宽松,只要不犯错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升级、毕业。而欧美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制度,一般到大学二年级就有30%左右的淘汰率,到三年级还有20%左右的淘汰率,大学生都很紧张,如果不认真学习就不能升级,不能毕业。

(3)教学方法落后,配套设备和技术手段也落后,教师上课大都是满堂灌;中国很多的小学教室都配有电子黑板,可在大学却很少见到。

根据对上面四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低不是由于基础教育水平高所造成的;美国高等教育水平高的归因也不是基础教育水平低,而是主要依靠外来力量的支撑。

08奥数的危害远甚于黄赌毒

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环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刚听到这个观点时,我不敢相信这是一位教育专家说的,但这的确是一位有身份,在教育界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专家说的,他在一篇名为《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的博文中说:“奥数的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其对少年儿童的摧残之烈远甚于黄賭毒,远甚于网瘾,说它祸国殃民毫不过分。”

奥数纵有千错万错,总不至于危害甚于黄赌毒吧。这位专家对奥数如此痛恨,但他可能连什么是奥数都没有搞清楚。这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理论缺失的原因之一——有些专家连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信口开河,胡乱批评。

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国内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停办,奥数培训班也被禁止,一些教育局下了禁令,不准学生参加奥数竞赛和奥数培训,奥数一时间竟然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用教育行政的禁令来扼杀奥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数学教育水平很落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奇迹般地登上国际高峰,成为国际公认的数学大国,可在批评应试教育,批评奥数的浪潮下,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数学大厦倒塌了。这种自我否定、自毁长城的做法令人惋借,必须及时醒悟,采取措施纠正错误。

客观看待中国教育

客观看待中国教育环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国教育的八个悖论!

旧中国经济落后,一穷二白,教育凋零,80%以上的人是文盲。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教育,有些地区已普及高中教育,同时也基本解决学生进大学难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已超90%。

在这13亿多人口的大国,教育经费相对偏少的情况下能办成这样的大教育,难能可贵。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可见中国已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这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

世界在变,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已经开始,必定能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事实证明,中国的基础教育无论是学制、规模、普及率,还是课程、教材、教法都是世界第一流的,而且已经得到国际公认。可是,中国教育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从未像现在这样承受如此多的叫骂和埋怨。

世界第一流,并不是说已经完美无缺,我们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在教育方面都存在问题。教育周期长,复杂多变,人们对数育的需求各不相同,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也各不相同,众口难调,所以有些埋怨和误解是正常的。

但是不能叫骂,不能唱衰中国教育,更不能误导中国的老百姓。

本文作者:邱学华,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小学数学教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文节选自《中国教育科学》第一卷第2期(2018年11月),文章略有删减,版权归原创作者邱学华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