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难免会遇到需要独处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会自得其乐,不再害怕孤单?

把__留给__


家有两个孩子的,还好一点。

只有一个娃的,题主说的这个问题简直是太普遍了。

我女儿今年六岁。大概是4岁半开始,我带着她下楼时,她就会下意识地去找小伙伴。如果没有看到,她就会轻轻叹一口气:唉,都没有人跟我玩儿。现在上幼儿园时还好,晚上放了学回来,就算是有小朋友,她一看都是小小孩儿,也会摇摇头:唉,跟我一样大的,一个都看不见。

当妈的,见此情景,真是百感交集啊。想当年,我像我闺女这么大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从来都是一集一窝啊。而且,哪里会有说下了课在家里练习声乐、补习课程的?都是一处疯玩,连爹妈喊吃饭都不肯回去啊。

但,这就是现实。

我会告诉她两件事:

第一,跟她一样大的孩子,都在学本领。

第二,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最好能不需要别人参与,自己做就能获得开心。

我还给她讲自己的故事。我说,妈妈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看书和写文章。书就在那里,只要你翻开,书里就有故事;电脑就在那里,只要你开始记录,就没有时间再去想不开心的事了。

六岁的她似懂非懂。我也没指望她一次就懂。我常说,她常听。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她现在知道自己给自己安排事情了。或者在沙发上看绘本,或者在她的小书桌上画画。她问我“妈妈,我干点儿什么好?”的次数已经越来越少了。我期待着她,能找到更多自得其乐的方式。

欢迎点击头像,关注“小公主变形计”。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喜欢心理学,也是六岁女孩的妈妈,所有的文章和回答都来自我育儿的亲身体验。欢迎您关注我,与我交流!


小公主变形计


自己一个人带小孩,宝宝肯定会比较黏妈妈,然而有时候妈妈做饭做家务的时候,总需要走开的时候,这就需要宝宝学会自己独处。如何帮助他克服害怕孤单,学会自得其乐呢?我是这样做的。

培养宝宝的专注力。从宝宝很小的时候,当宝宝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我绝对不会去打扰他,也要求身边所有的人不准去干扰他的专注力。陪伴宝宝的时候,先和宝宝一起玩玩具,等他自己会玩时,呆在一旁静静的看着;过了一段时间,当他玩得入神的时候,尝试轻轻的起来做点自己的事,或者在他视线内轻轻的走动做做家务什么的;等到这些都习惯了,尝试到另一个房间或者不在他的视线内,当发现并叫妈妈时,第一时间跑到他身边并告知妈妈一直在家,并让他知道妈妈去干了什么。慢慢的,宝宝就会安心的自己玩,因为知道妈妈一直在。

其中,我发现玩拼图是最能让宝宝专注力高度集中的益智游戏。先由简单的几块到十多块再到好几十块,或者几个不同的拼图弄乱再拼,宝宝一步步的挑战升级,玩起来不亦乐乎,常常可以自己玩上半小时或1个小时。

所以我觉得宝宝独处并且会玩得自得其乐,主要是能够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mini樱花


小朋友需要越来越多的独处,内在的独立性才会慢慢建立起来,这个过程的早晚跟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关。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起。
1.出生后的第一年与母亲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婴幼儿感到温暖,安全,并逐渐形成自信。是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拥有自信是孩子迈出独立脚步的关键。


2.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多做一些亲子活动比如阅读、游戏、运动、旅行等等,经常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父母都是爱他的。拥有这种安全感他们才不会时刻纠缠着父母,以期吸引他们的注意,或者故意讨好父母。


3.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前期的亲密关系,安全感地建立,孩子才会发展出独立的心理需求。专注力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家长千万不能打扰,除非他要求你参与,否则让他们自己玩去。能玩多久玩多久。渐渐地他们会很享受自己一个人独处时间,并不会觉得孤单。

家有大王和二丫


说到让孩子独处,自得其乐,我不知道我们家在这件事情上对孩子做的好还是不好,记得孩子在两岁半的时候,距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吧,有时她不上幼儿园(私立的),但是我们要上班,而且上班时她醒不了,我们就让她自己在家睡,有时候两个小时回来还没醒,有时候回来自己玩玩具或者哭,哭的时候多,但是我们也是没办法,当时也是很心疼孩子,有时到家看到孩子自己在床上抱着我的衣服躺着,心理很难受很难受的。

后来孩子的姥姥说不能舍下孩子,时间长了对孩子性格不好。后来没再怎么舍过,要不送上幼儿园要么送老家,直到现在孩子四岁了,没怎么舍过,但是偶尔有事出去让她自己在家等着给她说好,出去干什么去一会就回来,孩子很乖一点也不闹,就自己在家里玩 玩具,自己玩过家家……甚至有时候偶尔不愿上学的时候就说你们去上班,我自己 家玩,等我们到家时自己真的很安静地玩呢。

不知道我们这样做对不对,希望大家看到的可以留言评论。


静静地等待花开


小时候,都是家里、院里一群小孩,根本不用担心独处。现在的大多数家庭还是一个孩子,而我们并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孩子,所以让孩子学会独处、学会自得其乐很重要。

1.合理选择独处的时间段。平常工作忙,回家还要做饭、收拾家里,这段时间可以让孩子自己玩,刚开始几分钟,然后逐渐累加时间,让孩子在没有大人的陪伴下,习惯一个人自己玩自己的。

2.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从小比较注意引导孩子阅读,我在忙的时候,孩子就自己拿书看,或者自己堆积木、玩车车、拼图等,等完成以后一起分享。给孩子放点音乐也不错,自己就会手舞足蹈的,压根不用管。

3.制定独处清单。和孩子一起开展脑力碰撞,列举孩子喜欢又适合独处可以做的事儿,越多越好,然后贴墙上。当孩子需要陪伴时,可以让他从清单里做出选择。

4.安排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务。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能陪伴的原因,然后请他帮忙做一些事,比如,择菜、浇花、扫地拖地等。


一夕一晨


小朋友能不能独处和家长平时如何陪伴孩子有关。我女儿从四岁开始就可以一个人在房间里玩一二个小时,只是偶尔会喊我一下。

我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如果自己一个人做喜欢的事情时,妈妈尽量不要打断孩子,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好,妈妈只需要在旁边看着他,在他需要妈妈的时候再发声,其余时间安静地陪伴。

还有可以适当从几分钟的分离,慢慢拉长分离的时间,比如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孩子在客厅玩耍。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玩,妈妈在厨房里,有事就叫我。孩子喊妈妈的时候,妈妈及时回应,慢慢的孩子就能够安心的自己玩,而不会担心妈妈走了。

如果妈妈要短暂离开一下,家里有其他人,要告诉孩子,妈妈要出去一下,大概什么时候能够回来。一定不要骗孩子。妈妈骗孩子一次,孩子会很害怕,以后会担心妈妈离开了不回来。

因此,妈妈需要给孩子属于他的时间,也要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一个人玩耍。


妞妞妈妈


我们家孩子幼儿园小班,还没有离开过大人,自己独处呢。如果是在家里,自己在一个房间里玩耍的话,倒是经常有的。在家里不管是哪个角度,都是孩子熟悉的环境,就算不和妈妈在一个房间也完全不害怕。

我姑娘有时候自己在书房画画能画一个多小时,我在客厅做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也不互相打扰,没听孩子说害怕的事情呀。

有的孩子胆子小,看见不见妈妈就害怕,我觉得还是内心的安全感不够好。

平时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孩子专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轻易去打扰,以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糯米麻麻Coco


想让孩子学会独处,并且能够自得其乐,关键还是看父母怎么做。首先,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太过强调孩子一个人会不会害怕啊,不要表现得太担心了。其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创造独处的机会。

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敢一个人呆在家里,吃完晚饭她不愿意和我们出去散步,想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可是刚开始又不敢。第一次的时候,我们在茶几上摆好水果和她爱吃的零食,开好电视,交代她不要乱动开关,尤其是不能开门,任何人敲门都不可以开,叮嘱她我们带了钥匙会自己开门不会敲门让她开门的。出门后我们会在门口观察会,确定她没有哭再走,但是很快就回来。


慢慢多实践几次,让她一个人留在家里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有时候我们去超市她不想去我们也会让她呆在家里,但是会告诉她注意事项,不厌其烦的说。不过还是不要轻易让孩子一个人在家,她有这种能力就行,偶尔应付一下必须一个人独处的突发情况就可以了。


源源和皮皮妈咪


应该从三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一、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独处能力;其二、针对性培养孩子独立性;其三、给孩子独处的机会



其一、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独处能力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因此独处能力不尽相同,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只需要适当引导,而依赖性强,独处能力差的孩子则需要观察他在什么时候会安静下来。比如,我女儿就属于特别粘人的类型。我发现她只要给她读故事会安静一会,还有,画画也会安静下来。这也就为我引导提供了依据。

其二、针对性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

找到了能让孩子的安静下来的事物就相当于找到了让她独处的钥匙,这时候就要引导了。先采用家长和孩子一起做的方式,比如手工、积木、画画、阅读。等孩子慢慢熟悉了,熟练了就会自己去琢磨,有自己玩的欲望了。



其三、给孩子独处的机会

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打扰,专注于最是的能力一旦破坏,孩子会愈发的粘人而且也会不擅长独处,因此,可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她有机会自己一个人支配时间。

头条号:笨妈熊娃 专注于分享育儿经,期待您的关注


笨妈熊娃


小朋友有需要独处的时候,就独处好了。如果家长感受孩子孤单,认为孩子不会自得其乐,那也是家长的认为和感受,并不一定是孩子的。

所以破这个题目,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小朋友如果内向,习惯于独处,是不会觉得孤单的,同时家长可以陪同TA或者引导TA正向解读这个独处的意义。当然适当陪伴和游戏也是可以的。

2 如果小朋友独处,而他又主诉孤单,那么家长就要询问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小朋友不愿意的独处现象出现很重要。然后和孩子讨论,解决他的情绪问题。

3 不把家长的感受强加在孩子身上,所谓“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说你冷”,我们也不要“有一种孤单是你妈觉得你孤单”。当你能够去接近孩子,了解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的时候,你才能知道,你看到的“孤单”,可能正是孩子的乐趣所在。

我工作室有个小学员,经常一个人独处,但她的思维发达,思考问题深刻,喜欢和大人讨论透过事物的现象去看本质的问题。我们经过评估,不认为她的状态有问题。这也提醒我们成年人,要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看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