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古人“背上長了一個瘡”就死了?

心兒


這玩意我深有體會,高三那會,不知道為什麼屁股上就開始張這種疙瘩,磨破以後就腫,去醫院抹一種叫魚石脂的黑色藥膏,用紗布蓋幾天後,擠膿,綠色那種膿,擠完以後就是一個洞,填消毒紗布進去等肉自己長好,這段時間非常難過,痛,走路都不方便,更沒法踢球。關鍵是好了一個過段時間又長一個,整個高三下半學期就沒停過。還吃了當時一種叫啥排毒養顏膠囊的,認為是體內毒素太多的原因。後來上大學去,還擔心到時候去了外地換藥就沒在自己家方便了,結果就突然不長了,從此以後一直沒長過。


乂暗之狩乂


古文記載的背上生“瘡”,根據現代醫學的解釋,比較大的可能性是:癰或者褥瘡。

癰是什麼呢?我們或許會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上火了”,臉上就會長痘,痘痘到最後一般會自行消退或者變成一個白頭的小膿包,一擠就破掉流出白色至淡黃色的膿液。這種小個、侵犯單個毛囊的皮膚膿腫稱之為癤,如果多個癤互相融合,就成了癰。

從這個截面圖上不難看出,癤是比較輕的感染,癰則嚴重的多。一般而言,癰的多見於年老體虛、抵抗力嚴重下降、糖尿病患者,所以發生癰本身就意味著患者的健康狀況已經嚴重惡化。這類患者如果不加以積極救治,感染將難以控制,發展為敗血症和膿毒血癥,最終死於多器官臟器衰竭。

另一種可能是褥瘡。褥瘡也叫壓瘡,一般容易發生在背部、腰骶部、臀部、足跟等部位。正常人平躺狀態下會不時改變體位,不至於使一個受壓部位長時間受壓。假如患者長期臥床或者癱瘓,不能自主活動身體,導致平躺狀況下受壓部位血液供應長時間得不到改善,就會發生壞死。

所以發生褥瘡,也是患者身體狀況很差的一個表現。而且褥瘡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也會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症、膿毒血癥造成患者死亡。

所以古文記載的背上生瘡而後死亡,生瘡本身代表身體免疫力下降或者癱瘓、長期臥床;而生瘡則會進一步導致健康惡化,最終致使患者死亡。


菲利普醫生


先科普下“瘡”字讀音,讀作chuāng。

這個字本來是指皮膚上的腫塊,也用來指各種原因引發皮膚潰爛的病,對,就是膿包

首先要知道一點,古人也不是凡是生瘡就必死,因瘡而死的必然是大瘡,小的瘡依靠人體的自身免疫力自然會痊癒的。

古人生大瘡死亡率高與不知道一個生物學上的概念有關——微生物。

從免疫學上來講,皮膚和粘膜是人體的第一道免疫屏障,古人生活條件本就不好,除了古道西風瘦馬,還得打仗、砍柴、種田,沒了食物還得狩獵,如果皮膚被劃破就極容易感染,古人由沒有微生物的概念,如果被病毒細菌感染等就容易發炎,引發瘡病,這還不說自身衛生習慣差、內分泌紊亂等引發的瘡病。

下圖為因瘡而逝去的大將徐達

瘡病發展初期古人又沒有好的抗生素來抑制病情,在瘡病中後期雖然懂得通過通過外科手術來根治瘡病,但是外科手術同樣由於不懂微生物的概念消毒不到位,手術過後感染的致死的風險依然極大。

因此,古人生了大瘡,是對肉體上的極大折磨,甚至危及生命!


核先生科普


翻閱古書和歷史,你不難發現,經常有“背上長了一個瘡”而死亡的記載,而且不乏名人,比如范增、孟浩然、努爾哈赤等等。而民間的相關傳說也很多,最有名的當屬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徐達。民間流傳他功高震主,招致朱元璋忌憚。徐達患有背瘡,患病原因不詳,他是一名武將,分析原因可能由於老的傷口迸裂而感染造成的(特別是箭傷)。古代背瘡忌吃河鵝(中國民間傳說鵝為“發物”),但明朝規定賜宴必須即時食、全食。據說徐達知道朱元璋的意思,流著眼淚把鵝肉吃完,不久毒發而亡。

上述只是民間傳說,但其中也隱藏著一些科學道理。所謂的“背上長了一個瘡”,古人一般認為是毒瘡,稱其為“背疽”。一介武將之所以得背瘡多是由於傷口處理不當加上衛生條件不好造成的。而他因為吃了皇帝所賜“發物”河鵝毒法而亡,這就有點演繹的意思了,河鵝只是誘因,其實背瘡導致死亡另有原因。

古人所說的背瘡,或者背疽,用現代的醫學知識解釋其實就是“背癰”。小個、侵犯單個毛囊的皮膚膿腫稱之為“癤”,如果多個癤互相融合,就成了“癰”。背部是癰的好發部位,發病後呈多灶性感染,且病灶之間有間隔,呈蜂窩狀分佈,即使破潰後膿液也無法徹底排出。因此,很容易發生膿毒血癥而危及生命。古代沒有抗生素,背癰嚴重時病人會感受到整個背部被慢慢掏空,是求生不能只求速死的絕症!古人甚至把“患背疽而死”當做一種毒誓呢。可見,背癰在古代是多麼可怕的一種病。

所以,民間傳說的徐達患背癰吃河鵝毒發而死,其實是因為沒有強效的抗菌藥物,嚴重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最後繼發膿毒血癥、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古時候對感染認識不夠深入,又沒有抗生素,治療這種急性感染的背癰大多采用中藥激發人體自身免疫能力來治療,而體質差、年老體弱的病人很可能挨不到自身免疫功能啟動就掛了。

古代患背癰容易死亡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外科手術切開充分引流的技術欠缺。像漢文帝得瘡以後,是通過鄧通吸瘡治療的。無菌消毒、外科器械在古代發展是非常緩慢的。別說背癰,就算急性闌尾炎,在沒有發現抗生素,沒有外科手術以前也是絕症呢。

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對人類的健康意義重大!現代人是幸運的,隨著醫學發展,外科技術的進步,現在背癰只要及時治療,基本上不會致死的!


菊花使者林國樂醫生


很多人都有過身上長痘痘鼓包的經歷,有些地方形象地稱之為“白頭”,擠出來是白色的膿水。看到這,很多人就疑問了,不就是個包麼,擠出來不就行了?哪怕不擠出來,也不至於要人命吧?


古書上記載的生瘡,按照現代醫學的解釋,很有可能是癰或者褥瘡。

癰是什麼?大家如果上火了,吃辣椒吃多了,臉上就可能會起痘痘,這個痘痘往往會變成白頭,小的這種膿包叫做癤,但是如果癤多了,互相融合起來,就叫做癰。

癰為啥會致人死地呢?一般來說,癰常見於老人,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所以,出現癰往往代表著抵抗力低下,癰一旦出現,不破還能活的稍微長一些,

一旦破了,就極有可能引發敗血症或者膿毒血癥導致死亡。要知道,古時候可沒有現代的消毒殺菌工藝,粗布做成的衣服摩擦幾下膿包,很有可能就幫你磨破,不知不覺感染上病毒。

而褥瘡到現代社會也是個比較常見的病,而且致死率很高。褥瘡又稱壓瘡,常見於背部臀部等,正常人平躺下會經常改變體位,不至於長期受壓,但是如果患者長期臥床或者癱瘓,就容易導致受壓部分血液長時間不流通,發生壞死,這在古代就很難救活了。
就算在現代這也是個讓人非常頭疼的病。一般得褥瘡的都是行動不便或者癱瘓的人群,褥瘡並不難治,常換藥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不時刻料理患者,患者身上很快又會長出新的褥瘡,反反覆覆下去,患者很有可能就喪命在其中的一次傷口感染上。

古籍上的說法叫背疽,死在這個病下的非常多,有名些的有范增、孟浩然、宗澤、努爾哈赤等。古籍中往往把這個病描繪地十分嚴重,范增離開項羽的路上死於背疽發作,宗澤是宋朝抗金名將,一直致力於抗金,但是他的意見往往不受到宋高宗的待見,而且還處處受限,宗澤高呼三聲“過河”後便背疽發作身亡。

其實古代的時候也有應對的方法,放出膿液後敷草藥致痊癒,可是一般地患者,都會倒在感染上,這也是為啥古代得了背疽就會死的原因。

參考資料:《科學百科疾病症狀分類》、《宋史》、《史記》


歷史風雲錄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真正的專家來了。

瘡,其實就是細菌感染形成的膿腫。

可以導致膿腫的細菌有很多,大部分不治療不致命,但有些確實致命的。

在今天,膿腫僅需要幾分鐘外科小手術,在服用抗生素就可以輕鬆對付。

在抗生素誕生之前,中國人平均壽命也就是30多歲。

具體為:中國人歷代平均壽命為,夏商時期不超過18歲、周秦約為20歲、兩漢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35歲。

古人一旦因為細菌感染出現膿腫以後,基本就是三種情況。

第一,不管不顧,自愈

其中免疫力好的,細菌感染不嚴重的,有可能自愈,但很多會留下疤痕。

就比如水滸裡面的宋江的身體不錯,得了膿腫以後一度靠自己硬頂。結果生命垂危,這才被迫求醫。


第二,不管不顧,死亡

免疫力差的人或者感染嚴重的人,如果不做治療往往就會引發全身感染。

尤其是年級較大的老人或者婦孺,更容易送命。

比如項羽的軍師範增,就是因為膿腫嚴重加上年老體弱,最終病死。


第三,人工進行割破或者引流

這通常是膿腫太大,引起併發症,被迫進行治療。

但古代沒有消毒的概念,割破引流的工具也不會消毒,這樣往往會形成二次感染。

原本尚不致命的,這一下反而致命。

即便做了手術,因缺乏抗生素,其實不能減輕病情,往往患者還是會死亡。

有意思的是,漢文帝的同性戀情人鄧通,就是在皇帝生了大腿根部生了膿腫以後,鄧通竟然用嘴洗乾淨。這等於救了漢文帝的命,由此才得到寵幸。

其實,古人死亡原因很多,比如尋常的感冒就會死亡,跌破跌傷一些表皮就會破傷風私人,大部分古代軍人都死於感染,而不是死於刀劍直接致死。

至於膿腫,也是古人的一個死因。


當然,這也不見得百分百是膿腫,還包括一些其他的嚴重疾病表象,比如:嚴重的糖尿病、癌症等等。


薩沙


癰瘡本意是指皮膚上粟堆樣的腫塊,引申義是皮膚上腫爛潰瘍的病。現代醫學中,癰瘡是指葡萄球菌侵害多個毛囊和皮脂腺而發生的感染。常發於頭頸後面及背部,糖尿病患者較易發病。在古代,癰瘡要了許多英雄的命,如春秋時期楚國丞相孫叔敖,項羽的謀士范增,朱元璋的大將徐達等等,包括唐太宗李世民,也因為癰瘡差點一命嗚呼。為何瘡在古代如此難治呢?

1.衛生條件比較差 古代人居住條件與如今不可同日而語,即便是達官貴人也不可能天天洗澡,可能最開始是癤,如果局部清潔不到位,可能慢慢變成了癰,細菌及毒素入血引起菌血症和膿毒血癥。

2.沒有消毒的概念 雖然古代郎中也有高溫消毒的意識,但普通百姓並不懂,不像現在出現小的癤就知道用碘酒消毒,用無菌敷料包紮,把細菌隔絕在外。

3.沒有抗生素 古代中醫對待這類疾病以去腐生肌,清熱解毒中藥為主,而中藥的療效是比較緩慢的,對於免疫力低下的人可能就等不到中藥起作用就出現膿毒血癥了。而今各種各樣的抗生素可以使用,還可以取膿液做培養,檢測對其敏感的藥物,對症下藥,起效很快。

4.沒有手術的概念 當癰比較大,說明膿液較多,光用藥物無法控制時,現代醫學知道手術切開引流排膿。由於癤癰本身非常疼痛,古代沒有麻醉藥物可以使用,絕大多數郎中都不敢對其進行切開引流,也可能不具備這種技術,光靠中醫湯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即便切開引流,手術環境達不到無菌,再加上沒有抗生素,傷口會很容易被感染惡化。

所以現代醫學中簡單的皮膚感染,在古代,對於年老體弱免疫力低下的人,很可能會送命。


胡洋


所謂的“背上長了一個瘡”,古人一般認為是毒瘡,稱其為“背疽”。

背疽出現的主要原因,一般都是亂服丹石之藥,導致身體慢性中毒。這種現象在唐朝比較多,因為當時的官貴比較推崇餌藥,以強身健體,返老還童。同時又不懂物質的毒性,醫學知識也比較落後。

唐朝人推崇的丹石之藥內容豐富,比如乳石、丹砂、水銀等等。

唐代有專門的煉丹者,其中有些人的名氣很大,他們煉成的丹丸價格昂貴,只有富豪才消費得起。

唐代文學家韓愈生活的時代,有一個很有名的煉丹者名叫柳泌,他煉丹的方法是這樣的:

首先把鉛塊搗壓變形,變成中空的形狀,裡面灌裝水銀,把這樣一些鉛塊裝入一個鼎中,四周封蓋起來,用猛火加以煉燒,最後成為丹砂。

這種丹砂的成本比較高,售價昂貴,但當時有許多名人服用。

有一位名叫李乾的進士,擔任鄂嶽從事的時候認識了柳泌,服用他的丹砂,很快就開始便血,病情越來越重,幾年之後不治身死,時年四十八歲。另一位東川節度使、御史大夫盧坦也是一樣,服用丹砂之後,尿中夾帶血肉,痛不可忍,在痛苦掙扎之中死去。

殿中御史李虛中,長期服用丹砂,背部慢慢出現毒瘡,不治而死。刑部尚書李遜也有類似的情況,臨死時方才醒悟過來,說:“我為藥誤。”

還有的人更為簡單,直接服用水銀。

工部尚書歸登就是如此。因為長期服用水銀而患病,經常吐血,身體表面會有水銀滲出來,沾到床上的席墊上。他描述自己的感覺,體內像有一根燒紅的鐵棍從頭頂向下插入,讓他狂痛呼號,只求速死。

唐代人終於明白丹鉛之藥的危害,轉而服用硫黃、仙茅、鍾乳等毒性比較小的補藥。

但這類東西也要看各人的體質。有一個官員每天早起都要服用一種鍾乳粥。他手下有個小官,出於好奇偷吃了一點鐘乳粥,結果身體發疽,生出不少毒瘡,差點兒死掉。

有一位韓姓的官員,服用補藥,是用生附子加硫黃,最初感覺體力強健,以後慢慢加量,一天吃幾次。

終於有一天,他的鼻中突然出血,隨後一發不可收拾,耳中、眼中、嘴中一齊出血,渾身的汗毛孔中也向外滲血,無法制止。

此人原本體格魁偉,幾個小時之內,形貌大變,枯槁委頓,很快氣絕而亡。這樣的結果,比背上的毒瘡更可怕。


於左


很多人都有身上長個痘痘,鼓個包的經歷,雖然又疼又難受,但過幾天都會生龍活虎,但是在古代,卻經常出現背上長了一個瘡,然後沒有然後的死掉了,這到底是一種什麼病,為什麼現代很少見了?

這種病被稱為背疽,在古代,死於這種病的人有很多,比較出名的比如范增、孟浩然、努爾哈赤等等。

據稱這種病嚴重時,病人會感受到整個背部被慢慢瘡掏空,是求生不能,只求速死的絕症。有多痛苦呢?古人甚至把患背疽而死當做一種毒誓。

其實,這種病現在也存在,叫做背部急性化膿性蜂窩織炎,一般是心情抑鬱,遭遇人生大起大落,或者背部清潔不到位,或者是免疫力低下,感染了金葡菌引起的。

就算放在現在,這也是種挺可怕的病,需要進行引流手術,也就是在患處放個小管管,一直排出膿水,再服用抗生素才能治癒,甚至有些糖尿病人因為免疫力低,需要終身服用抗生素,來抵禦再次復發。

所以說,之所以古人得一個死一個,主要是因為古代抗生素的缺乏,古代外科手術並不發達,很難達到無菌消毒,也不是誰像漢文帝一樣有鄧通吸瘡,所以在古代,得了這種病,一般就是想吃點啥,吃點啥的狀態了。

不過,也有人說,古人之所以總得這個病,而且還都是些名人,主要是因為丹藥吃的多了,抵抗力也變差了,什麼水銀、鉛塊、鐘乳石等等,現代人恨不得離得遠遠的東西,在古代很多都被用來強身健體。

如果真是這樣,為了長生不來,結果付出生命的代價,可真是得不償失啊。


找靚機科普君


要是在古代,也許20幾歲哪年就掛了。讀大學的時候,大概是大二的時候吧,具體也記不大清楚了。左側臉頰和額頭上長了三顆硬邦邦的像痘痘一樣的東西,我就用手去擠了,什麼也沒擠出來。到了傍晚,越來越疼了,已經腫成了好大的三個包,不過還能忍受。晚上躺下睡覺,到半夜的時候,疼的快受不了,頭疼欲裂啊,腫塊也越來越大了,想想這麼遲了,堅持一下,到早上再去醫院吧,就這樣一夜無眠咬牙堅持到天亮,早上一起床,宿舍的同學看見我都嚇了一跳,整個頭腫成了一個豬頭一樣,連早飯都沒吃,同學每人給我湊了幾百塊錢,由一個同學陪我急忙趕到了醫院。醫生看見我也是驚了一下,趕緊給我掛了消炎藥水,把額頭上的兩個大膿包切開,那膿液,像流水一樣往外流,估計沒有一小碗也有半碗吧,而左側臉頰上的膿包選著了比較保守的治療,只是用針往裡扎,讓膿水慢慢的流出來,因為這個膿包比較深,如果割開的話,臉上很可能會留下疤痕,醫生說先掛兩天鹽水看下,如果效果好的話就不用開刀了,剩餘的膿液慢慢的會吸收掉的,還好,掛了兩天鹽水效果還不錯,不用開刀,不過左側臉頰上摸上去還是很明顯的能摸到一個腫塊,過了好多年也能摸到,現在孩子也好幾歲了,過去都10幾年了,摸上去還是隱隱約約能摸到一點腫塊,不過至少沒留下疤痕。事後醫生告訴我,如果我去晚個半天,很可能就沒命了,他說我額頭上的腫塊離大腦太近了,又感染的這麼厲害,萬一要是感染了大腦,後果不堪設想啊,說當時他也是比較害怕的。如果這事發生在古代,應該也是小命不保了吧。現在想起來,也算逃過一劫吧,感謝醫生,感謝同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