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國企成績亮眼:為國家攢下184萬億元“家底” 帶動全社會發展進步

改革开放40年国企成绩亮眼:为国家攒下184万亿元“家底” 带动全社会发展进步

一個月前的10月23日,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在這一震撼世界的工程背後,離不開一大批技術過硬、作風優良的國有企業的默默付出。

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國企改革和發展的成就,不僅體現在連通世界的“中國橋”、“中國路”上。通過長期的蓬勃發展,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已為全體人民攢下了高達183.5萬億元的“家底”;而通過一輪輪深入骨髓的“自我革命”,國有企業正不斷鞏固其地位和作用,發揮著帶動全社會各行業各階層進步發展的重任。

管理體制發生根本變化

40年來,我國的國企改革經歷了極不平凡的歷程。改革開放伊始,國有經濟在多重挑戰的影響下,面臨深刻的抉擇。

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李錦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的是單一全民所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人、財、物和產、供、銷都由政府直接管理。計劃經濟下政企不分的結果是,一方面無法有效地配置資源,另一方面也使勞動者喪失了必要的積極性,國有資源浪費嚴重,企業沒有活力,生產效率低下。當時對此通俗的說法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

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我國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逐漸產生萌芽並很快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這與國有企業的經營又產生了一定的競爭。

面對著市場經濟逐漸發展的大潮,國有企業坐不住了: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國有骨幹企業廠長、經理以《請給我們“鬆綁”》為題發出公開信,希望給予企業必要的人事權、財權和自主經營權;也是在1984年,石家莊造紙廠業務科長馬勝利毛遂自薦承包該廠,率先在國有企業打破“鐵飯碗、鐵工資”制度,並推出改革“三十六計”和“七十二變”,使造紙廠迅速扭虧為盈。

不過,國企體制機制上的沉痾,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治癒的。到了1997年底,全國16874戶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有6599戶虧損,虧損面39.1%,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虧損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大的程度。

因此,從1998年起的三年內,政策層面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靈活採用“債轉股”、用國債資金支持企業技術改造、企業上市融資等三種方式,這也就是後來人們所常說的“國企三年脫困”。系列措施的推行,貫徹了“長痛不如短痛”的原則,助力了下一個十年的國企高速發展。

在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嘗試的同時,國資國企的管理體制也在這一過程中發生著根本性變化:2003年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會議經表決,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這標誌著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管人、管事和管資產相結合,權利、職責和義務相統一。

國有企業體現國際影響力

40年來國企的改革和發展,使得它發生了哪些脫胎換骨的變化?面對中國和世界,中國國企又將交出怎樣的成績單?2018年10月2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2017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這是國務院第一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我國國有企業為國家攢下了多大規模的“家底”這一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至此全部揭曉。

數據顯示,2017年,中央國有企業(以下均不含金融企業)資產總額76.2萬億元,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07.3萬億元。彙總中央和地方情況,2017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83.5萬億元,負債總額118.5萬億元,國有資本及權益總額50.3萬億元。

回顧改革開放伊始的1978年,全國國有資產總額僅有4488億元,工業總產值4231億元(按所有企業均為國企計算)。40年來,我國國有企業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出現了指數型的增長。

此外,中國國有企業在世界舞臺上也有著耀眼的表現。北京時間2018年7月19日晚,最新版本《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佈。其中,120家中國企業上榜,上榜企業數量接近美國的126家。數據顯示,在120家中國企業中,由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48箇中央企業上榜,還有11家財政部出資企業上榜,24家地方國有企業上榜,國有企業上榜總數為83家。

改革處於乘數效應最大的階段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國企改革邁入了新階段。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拉開了新時期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大幕:

2015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頒佈了《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了22個配套文件,形成了“1+N”政策體系,形成了頂層設計和四梁八柱的大的框架。這些文件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對於推動基層實踐發揮了很好的引領、促進和指導作用。中央企業和各地國有企業都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各個地方、各個行業和各個企業的實際,制定了很多實施的方案和操作的細則,相繼展開,推動了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

2017年9月,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針對當前國企改革進展表示,中央企業分類改革全面推開,功能定位更加明確。全國國有企業公司制改制面達到90%以上,中央企業各級子企業公司制改制面達92%。混合所有制改革穩步推進,超過三分之二的中央企業已經或者正在引入各類社會資本推進股權多元化。重組整合紮實推進,通過重組國有資本佈局結構不斷優化。三項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

今年10月9日召開的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更是明確提出,當前國有企業改革正處於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的關鍵階段,也是改革乘數效應最大的階段,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點難點問題上來,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會議強調,要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以“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思路,紮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