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桑代克的貓er


我是兒科醫生魚小南,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有句話是這麼形容性格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那麼,寶寶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1、 一半遺傳,一半後天。

2、 相對來說,母親的基因影響寶的智力發展,父親的基因影響寶的情感與情緒。

3、 在現實中,絕大多數人的性格都不是單一的,多為混合型,有些方面明顯些,有些方面不明顯些。

4、 在成長過程中,寶寶不斷與周圍環境接觸,性格就會越來越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要想寶寶有個良好的性格,就要給他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和家庭環境。

5、 一般來說,開朗的寶,一生都開朗,內向的寶,也會一輩子都內向。

6、 精神障礙疾病有遺傳性。

7、 爸媽要抓住“三歲”和“七歲”的機會,讓寶寶在與社會生活接觸的過程中,性格上環境影響的烙印深一點再深一點,更趨向社會性。


今日頭條年度優秀自媒體品牌、頭條健康金處方作者,年度健康頭條號。


兒科醫生魚小南


你好,我是暖心理的諮詢師董婭婷。你的這個問題其實是從有心理學以來都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每一個流派對於性格是如何形成的都由非常不一樣的解讀,但是目前都比較認可性格是先天加後天共同早就的。

1. 一個生命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在開始形成自己的氣質類型,媽媽如果在懷孕期情緒起伏較大,生活的物質條件較為短缺,那麼可能會造成孩子也容易情緒化,或者帶有一些先天發育不良的身體症狀,這個會是造成孩子之後性格發展的一個硬件條件。所以現在在物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孕期的爸爸媽媽尤其要保證心情舒暢,營養均衡。

2. 後天的環境,從小到大里說,從一個家庭的教養方式,家庭環境,到學校環境,到社會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比如家庭的教養方式屬於民主型的,可能孩子會干預表達自己,會比較自信地與人交流各自的觀點,但是如果是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孩子可能會比較膽怯,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家庭中父母親的關係也對孩子的性格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不少來訪者身上都能夠看到如果是從小父母親關係不太好的家庭中,來訪者往往會表現得過度成熟懂事,因為如果爸爸沒有起到照顧好媽媽的職責,孩子會自動補位,代替爸爸照顧媽媽,使得孩子在本應該天真爛漫的時候顯得老成早熟,過度體貼他人的感覺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很多人都會有早熟的孩子讓人心疼的感覺。

等到孩子到了走出家庭接觸學校的年齡,同齡人的交往方式,老師的影響就顯得特別重要。老師是不明就裡要求學生絕對服從,還是懂的適當影響和鼓勵孩子探索的,影響會特別大,前者會讓學生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變得不自信,而後者,學生會對自己的能力和表現有相當的信心。

同輩人之間相處總會碰到摩擦,如果在與同學有衝突,沒有足夠的引導,會使得孩子對其它人產生排斥和防禦的心理,不太願意與人接觸,就是我們常見的內向,而能夠很好地處理與他人的衝突的孩子,則能夠很好的與人互動,表現得我們看到的外向。但是這有賴於成人的引導。

最後社會的大環境也會對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上個世紀的人更多的機會在一起互動,所以總體要比這一代人要更加的外向和願意與人接觸。

總之性格的形成是一個系統作用的結果,並不是某一個因素單獨起作用。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董婭婷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老。


這話聽起來有點不可能,根據 阿德勒 的心理學著作,

6歲以前的早期生活,對人的性格的影響佔50%,6歲以後的生活佔50%

基因,環境,社會關係,這些是影響性格的重要的組成。

基因,你遺傳了父母的基因,比如 面相 。說到面相,可能很多年輕人認為這是迷信,騙人的,實則不然。克雷奇默 曾研究說:人的精神情感可以通過體貌特徵得出結果。年輕時不相信面相,步入社會後就會信了。〈算命預測的那種是假的〉



環境:生活在暴力環境下的男孩,就會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吃重口味的,特鹹特辣,脾氣就會很大。

社會關係:這個就要談到合作能力了。不具有合作能力的人,一定是缺愛或溺愛的人。也可以反過來,溺愛或缺愛的人不可能有合作能力。合作代表著信任,信任才能建立聯繫。缺愛的人,是不相信任何人的,溺愛的人,只信任那個愛他的人。
性格是不太可能改變的,一夜之間判若兩人,這是因為經歷了重大事件。但這都是不可持久的。除非你一直堅持才可以,一個人性格很浮躁,只有長期堅持看書或者練字,心才能淨下來。


A張深


從古到今,關於性格形成的先天和後天之辯,已經持續了幾千年,一直未有確定的結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對人的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於誰的作用更大誰的作用更小,估計還要留給後人繼續考證了。

說到性格,那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氣質。這裡所說的氣質,是指人先天便具有的脾氣和秉性。有人是衝動易怒的、有人是多愁善感的,有人是活潑開朗的,有人是沉穩踏實的,這都是氣質類型給人帶來的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等方面的影響。目前最流行的分類方法便是氣質的體液說,將人的氣質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氣質類型可以說是迥然不同的,單一版很少有人只是單一的類型,而往往是兼具其中兩三種類型的特點的。性格,便是在氣質的基礎上醞釀和發展的。

氣質類型的產生,可能是基因遺傳的作用,可能有基因變異的作用,總之是人一生都很難改變的,所以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先天有了秉性,接下來便是後天因素接管了我們的人格發展,爸爸媽媽的撫育和培養、學校的教育、小夥伴之間的相處和交流、大眾傳媒的薰陶,這種種因素,使人漸漸發展出了自己的性格,所以說,後天和環境因素在個體性格的形成發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了,需要著重強調的一點是,個人自身的實踐、努力、成敗體驗都是影響性格的發展走向的。例如,一個內向的人通過在大學積極參加社團活動而漸漸變得開朗外向有幽默感,一個自私的人在經歷集體生活之後漸漸學會了慷慨和為他人著想。

性格是在不斷髮生變化的,只不過變化的幅度和方向因人、因事、因情境而有所不同。到了二十多歲,我們也依然可以繼續努力塑造自己的性格,使其往好的方向發展,不斷完善自己,努力變得優秀。


夯七婚戀指導


作者簡介:一路,服務於上海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無論你是什麼性格,都會活出幸福人生。

1、什麼是性格

性格也叫人格,指的是人對外在世界表現出來的一種持續穩定的態度和人格特徵。性格是相對穩定的,形成後不容易改變,所以性格影響人的一生。

2、性格都有哪些類型

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性格類型是榮格的內外向型人格理論,內向型性格的人把興趣、關注點更多的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主體,外向型性格的人相反。總的來說,內向型的性格和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抑鬱質和粘液質的性格比較接近,外向型性格的和膽汁質和多血質的類型接近。

3、性格形成的原因

心理學上認為性格的形成有生理、家庭社會方面的因素,通常認為是共同影響的。不同的流派的觀點也不太一樣。

(1) 生理方面:受遺傳影響很大

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遺傳影響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人的性格更多的像母親或者父親,比如急躁一些或者溫和一些。


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就是這個道理。雙生子研究表明,“同卵雙生子之間的人格相關性往往較強”,之前有一部紀錄片,《一對分隔在世界兩端的中國雙胞胎》,一個孩子在美國被收養,一個在挪威,但是他們的性格很相似。這些也可以叫先天性因素。

(2) 家庭社會方面:受養育方式、學校教育、人際交往因素影響

如果父母的養育方式是相對嚴厲的,家庭氛圍是比較壓抑的,孩子容易形成執行拗、冷淡、粗暴、依賴、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徵,相對偏內向一些。有的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比如寄宿在親戚家,如果照料者不好的話,也容易形成自卑內向型的性格。


如果父母過於放任,容易攻擊、情緒不安或消極、與世無爭性格特徵,如果父母擁有民主型的態度,孩子容易形成獨立、積極、社會適應性強等積極的性格特徵。

學校教育中,遇到一個好的老師,會極大的影響孩子的性格,如果老師有更多的鼓勵,孩子容易自信、開朗,相反容易內向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性格內向或者外向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是通常人們認為性格外向更好,其實不一定對。

人際交往中,交往對象的反饋也會影響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如果對方是給的積極有效的回應,自己也容易有樣學樣,長期以往,也會有所影響。

以上這些只是部分的原因,性格這個東西很複雜,暫時還沒有統一的答案。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覺得性格主要是後天的經歷和自我選擇的雙重作用形成的

。經歷是外部因素,自我選擇是內在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經歷——外部對於內心的刺激

每個人從小到大的經歷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那些我們稱之為兄弟、發小和朋友的人們,只不過是與我們在人生的某些階段共同經歷了一些事情而已。我們生而為人,對自己的瞭解多半都是源自於外部的反饋,那麼最靠譜的反饋當然就是我們所經歷的事情。

我們會根據經歷的事情,去思考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我們的表現如何?我們的情緒體驗怎樣?我們應對此事的能力是否完備等等。這些經歷就是我們審視自己內心的一個契機,通過這種外部的刺激,讓我們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當我們經過思考或是潛意識裡的思考之後,我們就會對自己的行為和反應進行合理化,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強化我們的情緒體驗和行為,進而影響以後的習慣和性格。

內心的選擇——主觀的好惡

即使是雙胞胎天天朝夕相處,兩個孩子在性格上也會有些許差異。這種經歷高度相似的情況,為什麼會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呢?因為我們每個人面對經歷或者說外部客觀的事物的時候,

自己內心的解讀是不同的。舉個例子來說,對於工作中遇到困難這件事上,有的人非常沮喪,覺得沒有希望,但是有的人會覺得這條路行不通,是個好的經驗,又給成功的道路掃清了一些障礙。

我們遇到相同的事情所作出的不同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而這種持續的反饋會加深我們下一次做決定和選擇的傾向,這種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強大的。性格的養成就是在行為不斷地重複的過程中形成的。最基本的就是我們每一次的選擇背後的解讀在影響著我們的性格。

主觀的選擇很多時候又會受到外界環境和他人的影響。雖然影響的因素和作用方式非常的複雜。但是,我覺得人們做出選擇的時候,一定是基於當時具體情況做出的合理反饋。可能事後看起來這種決定不一定正確,但是就那時那刻而言,是最好的做法。

結語:性格的形成非常複雜,很難窮盡其法。性格沒有好壞,也沒有優劣之分。只要我們覺得自己過得幸福美滿,就是最美的性格。

歡迎點贊並關注匠心粥館——粥濟萬物,匠人匠心。美好生活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


匠心粥館


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性格的形成受3大因素的影響:
1 基因遺傳因素(也就是所說的血緣因素),這是一種比較主流的說法,這也是影響人性格的一大因素。




2 成長期的叛逆因素,這個受家庭條件,社會環境,政治形勢等影響比較大,成長環境有時候會造就一個人。




3 社會因素,一旦進入社會,從事不同的工作,遇到不同的人等等,這些都將成為影響人的性格的因素。



總之,性格是一個人特有的東西,不是不可變的,但也不是隨時都會變的,在相當一段長的時期裡,它還是穩定的。性格是沒有優劣之分的,它不等同於人格,性格是人的一種天性,不同的人對待世界都會有不同的心裡反應。這種反應是人自身很難駕馭和控制的,但是我們能夠思考能夠學習,我們可以通過知識來構建正確的是非觀,以此來控制由性格所產生的心裡反應,做出正確的行為。


藝舟海棠


我們通常所說的“性格”在心理學中被稱為“人格”,在回答“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人格。

人格,指的是人們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顯現的自身在思想、價值觀、社會關係、行為模式、情感體驗等各個方面的大體趨勢,以及在這些方面上與其他人之間的差異。

我們人格的形成,是由先天與後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 人格的形成與先天因素有關

有研究發現,人們在僅出生幾天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不同的脾氣性格了。比如,研究者在新生兒床邊製造一些聲響的時候,有些新生兒會轉向發出聲音的地方,而有的新生兒則是轉開了頭。不僅如此,他還發現那些會轉向聲源的新生兒,更有可能在之後成長為外向的人,而相對的,另一些新生兒則更可能成長為內向的人。

並且,研究者通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發現,人格特質與基因也有關係,比如,擁有5-HTT這種基因序列的人更具有攻擊性。

除此以外,人的一些生理特徵與人格存在相關,如更容易感染、皮質醇(又稱“壓力荷爾蒙”)水平更高、心率更高的人,更自我壓抑、更容易煩躁和感到焦慮。

這些證據都說明,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在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了。

2. 最初的親子關係影響人格的形成

嬰兒時期的親子關係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在生命的初期,生理需求能否及時得到滿足,影響著個體對於外在世界與他人的信任感以及安全感的判斷。當父母能夠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時,孩子更有可能認為外在世界是安全的,他長大之後也更容易表現得不拘謹、善於與他人交往。

儘管大多數幼年的記憶早已被我們遺忘,但這些關於愛與安全的感受早就固著在我們的人格中,影響著我們之後的人際關係。

3. 早期的家庭教養影響人格的形成

父母在養育、保護、照顧孩子的同時,也培養著孩子的價值觀、對世間的好惡。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嚴厲還是溺愛,是權威還是縱容,塑造著我們的人格。

一方面,孩子通過觀察學習父母為人處世、價值判斷的方法,這個過程塑造了孩子的人格特質;另一方面,父母運用獎賞或懲罰強化了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被父母誇讚笑容好看(獎賞),而更經常開懷大笑,這使得他長大後更有可能成為宜人性(比如,善解人意的、友好的、樂於助人的)更高的人。

4. 我們塑造自身的人格

我們在回憶我們的過去時,如何看待和敘述這段經歷也會影響我們的人格。比如,如果一個人總是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運氣,把失敗歸結為自己能力不夠,那麼長此以往,他可能會變得懦弱、不自信;相反地,如果一個人總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而忽略了他人以及環境的影響,那麼他更有可能變得狂妄自大。

因此,改變我們看待過去的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的人格。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學


在寶寶們咿呀落地後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一面。有的比較安靜,有的容易哭鬧,有的活潑好動,有的文靜嗜睡。這種與生俱來的差異導致了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個體性格的差異可以看成是不同人的氣質。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和切斯將氣質定義為個性的風格特徵。這種風格也就是個體日常活動的一種穩定模式。主要集中表現在個體的日常情緒、行為方式上的差異。這種差異與遺傳和環境有關。在環境的影響下,孩子的性格會出現一定的變化。通過環境的優化和行為治療,缺乏生活規律的孩子在有效的訓練下可以將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同樣,內向型的孩子可以通過有效的訓練變得更為活躍外向。

我們都知道,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當你覺得自己的性格不好需要作出改變時,通常需要從日常的行為方式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以及固有的生活習慣,才會改變自己的性格。這個過程中的艱辛,遠遠不是看起來那樣簡單易行。畢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您說呢?


兒科恩銘


性格從出生那天起就已經有了,你可以聽到嬰兒的哭聲就知道他有多麼強的脾氣,當含著母親的奶頭時他的哭聲停止了,接著就是拼命的吸。這就是一個人出生的需求和他需求的方式和心情。隨著長大他的性格更加的強化,而體現在他的一舉一動上。這個性格是父母給的,也是生而具有的。這是他的性格基礎,今後的一切思維將圍繞著他,這就是一個人的本質。

生活環境會朔造人的第二性格,比如你在美國生活,那麼你的語言就是美國話,並且是美國一個地區的方言,你所接受的社會,會潛移默化的把一個黃皮膚的中國人變成一個具有美國式思維方式的美國人。如果你生活在中國,中國的環境會改變你,使你的語言是中國某地的方言,你將有中國人思維的方式和思維結構。

你所接受的教育,和思想信仰。你如果生活在中國,你將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中國的歷史哲學和許多歷史故事,會成為你的座右銘,你會採用中國歷史故事中的智慧來解決你生活的情趣問題。和比較你的生活方式的需要。比如克己復禮。你在生活中會剋制自己的性格衝動而暫時忍一忍,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就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你的生活地位,經濟環境,社會環境,你所遇到的困難和痛苦挫折,都會在你的心裡打下深深的烙印,而把你變成一個有立場的人,而站在社會鬥爭的這邊和那邊。去為你的社會階級說話。或者,使你頓悟,而看清世界的萬物,撥開雲霧繚繞的各種假象,看到事物的本質。

什麼樣的社會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環境可以把你變成聖人,也可以把你變成昏庸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