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山大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呢?

石玉磊


現在看,母親當時選擇救兒子而放棄女兒,其實是她潛意識裡的選擇。這個母親的潛意識裡有重男輕女的觀念,通過扇風扇、吃西紅柿就能看出來。而那個年代,兒子意味著家裡的血脈傳承,而且丈夫也去世了,給老方家留個根,也是人之常情的。當時的情況緊急,雖然這個母親當時說兩個都要救,但在只能救一個的時候,她的潛意識就已經幫她作出了選擇。

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不能去指責這個母親的選擇,因為如果當時要是拿她的命去換女兒的命她也是願意的。通過後面她沒有再婚,一直供著女兒的相片就知道她內心的折磨,當時的選擇實在是迫不得已的。 所幸的是,女兒活了下來,汶川地震的救援,女兒和母親相見,母親下跪,也讓女兒最終理解了母親。

如果是我,我也有可能選擇弟弟,不是因為是男孩,而是因為弟弟一直在喊媽媽疼,而姐姐又沒聲音,肯定要救活著的呀!

小羽媽是國高級育嬰師,有十年的母嬰護理經驗,學前教育專業,多網絡平臺撰稿。關注媽媽健康和寶寶成長,同時也是兩孩的媽媽,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小羽媽咪愛baby


今年11月份重新回顧了一下這部電影,當初地震之後媽媽是想兩個都救的,但是兩個小孩同時被一塊水泥板壓著,一個在這頭,一個在另一頭,想要救出其中一個,另一個都將有生命危險。


我記得當時是姐姐用石頭在敲打聲音,才被外面的人發現這裡還有人活著,當時她已經跟虛弱了,話都說不出來了。人們發現下面有人的時候,是弟弟開口說話的,媽媽就問弟弟你姐姐在哪裡,弟弟說姐姐應該在附近一直敲著石頭,大概是這個意思。

後來人們發現兩個不能同時救,才問問媽媽救哪個,媽媽當時也是哭天喊地兩個都要救,最後狠下心來救弟弟,在當時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當時救援人員說姐姐那邊已經沒有動靜了,弟弟這邊起碼還有點聲音,意思是要救就救一個有希望的,不要把姐姐就出來後發現姐姐不行了,然後本來還能活下來的弟弟被水泥板壓死了。

第二,媽媽當時估計有點重男輕女的思想,畢竟當時她的老公已經去世了,她可能想救弟弟給家裡留個後,血脈還能傳承下去。


而且在地震發生前的晚上,水盆裡有兩個番茄,弟弟一回家就順手拿了一個吃了,到晚上睡覺的時候,姐姐跟媽媽說要吃番茄,然後弟弟也嚷嚷起來也要吃,最後媽媽還是給弟弟吃了,說明天再給姐姐買。然後就發生了地震,明天也沒有吃到番茄。

我覺得這個事情換做任何一個人來選擇,都溼很困難的,兩個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哪個不心疼,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我覺得第一個原因很可能就直接導致了媽媽要救弟弟。

因為姐姐當時已經跟虛弱了,而且一直在努力敲石頭,最後被發現了之後已經沒多少力氣了,更不用說說話了。所以,救援人員才說姐姐那邊已經沒聲了,意思是可能不行了,況且弟弟那邊也越來越虛弱,要救就救一個活下來幾率大的,所以我覺得這個原因直接導致了媽媽當時選擇救弟弟。

電影最後媽媽與姐姐相認,真的是很感人,媽媽跪著給姐姐道歉,而且知道姐姐要回家,準備了一大水盆的番茄給姐姐。當時看得都哭的不行,反正是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沒看過的朋友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萌寵那些事兒666


雖然現在很討厭馮小剛,但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還是硬著頭皮把這個電影看了,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影片的開頭已經告訴了我們,徐帆飾演的媽媽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女人,在影片開頭通過兩場戲就將這個人物性格展現了出來,一場是方登和方達拿著電風扇回家,當時兩個孩子都在摸著電風扇,媽媽進來的第一句話便是:達,把手躲開,別絞著。

如果這場戲還不夠完全體現媽媽元妮的性格,那麼下面這場戲就足以說明媽媽是重男輕女的,晚上兩個孩子想吃西紅柿,但是家裡只剩一個西紅柿了,媽媽元妮拿來西紅柿就和姐姐方登說:就剩一個了,登,讓給弟弟吃。

如果不是重男輕女的話,完全可以把西紅柿切開,一個孩子一半。

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的周遭也是屢見不鮮的,這是重男輕女最典型的事例了。

所以,在最後的抉擇時刻,促使媽媽元妮選擇兒子方達的原因也是因為如此。當然,雖然媽媽元妮重男輕女,但是失去女兒對於她來說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重男輕女歸重男輕女,對於孩子們的愛媽媽元妮是厚重而深沉的。

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就是在這種災難之後親情的難以割捨,災難對於人們的創傷往往是很多年都無法修復的,甚至它伴隨他們一生,而電影中的這種親情之間的創傷更需要莫大的勇氣和包容才能修復,電影結尾徐帆的演繹不可否認地好,正如電影裡所說,倒了的房子能蓋起來,心裡的那間房子再也蓋不起來,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

最後,小編要補充一下,小編不喜歡馮小剛,他的新電影《手機2》我是不會去看的,有哪些朋友還不知道最近他的所作所為,可自行搜索,相信你會有所瞭解。


草根說電影


先不看這一片段,電影中的另一個片段,媽媽也是選擇了兒子。

聽到兩個孩子要吃西紅柿時,媽媽都答應了,到了廚房發現西紅柿只有一個,她也沒有猶豫的直接遞給了兒子。

並且對女兒說,讓弟弟吃,明天媽媽再給你買。

這個選擇也是地震時選擇救兒子的一個鋪墊吧。

至於媽媽選擇救兒子並不是不愛女兒,畢竟兩個都是自己的孩子,媽媽都很愛。

只是在這位媽媽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兒子才是香火,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所以會以兒子為重。

其次,媽媽認為女兒很懂事,會理解她的選擇。

記得有一幕,電風扇打開時,兒子只顧自己玩,女兒卻記得對著媽媽扇。

女兒的懂事,媽媽心裡明白。

或許這也是在危急關頭,媽媽選擇救兒子的原因。因為她認為女兒會理解的。

所以啊,懂事的孩子往往也是受委屈,被犧牲的那個。


大武漢新媒體


多年前的深夜,我家那也發生了地震,我和父母睡在一張大床上,我睡靠牆那面,地震來時,我睡得熟,當我完全驚醒時,屋裡的燈是亮著的,我父母已經在院子裡站著了,餘震顛簸,父母站在院子裡大聲叫我快出去卻是沒再進屋,已記不清當時的心情,估計最多的是賭氣吧 ,我躺在床上沒動,感受著房屋的搖晃,等著餘震過去。回想起來,或許是內心知道這地震還不算太嚴重,不至於房屋倒塌,我不會死,在責怪委屈的心裡堵著一口氣想看看父母會不會進來將我抱走,雖然,我自己可以跑出去,可就是有著被拋下的天大委屈想再試一次。直到,餘震過了,父母又回屋來睡覺,我沒說一句話,翻身又睡去。雖然,當時年幼的我一直對此耿耿於懷,除了第二天清晨對父母問了一句昨晚你們為什麼不抱我出去,在沒有得到回答後,再沒提過此事一句,那時隱隱知道,父母不會回答我而我也不是真的要個答案,只是委屈而已。直到大學時期看了《唐山大地震》,也設想過要是當時哥哥也在家,那父母會不會是另外的處理方式?但也覺得幸得當時哥哥沒在家裡,沒有假設如《唐山大地震》裡的選擇,沒發生過的用假設來聯想又有什麼意義,當初的委屈在我長大後也有了解釋:危急時刻人的本能反應而已。或要再使自己得到安慰,那解釋便是:父母已知當時情況不能危及我性命無需多做處理而已。總之,自己若要舒心,凡事往好處想不需過於糾結即是。


TY0000000000000001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特意又去看了一遍電影《唐山大地震》,徐帆和李晨等主演的那部。看完還是依舊感動,尤其是徐帆的那一跪,眼淚瞬間就出來了!現在摸乾淨眼淚,來回答這個問題。



電影當中,爸爸媽媽發現地震了以後,在別人都拼命地往外跑的時候,他們卻拼命地往樓裡跑,因為他們的孩子還在裡面!登(女兒)、達(兒子),在搖曳的樓中哭喊,爸爸往裡衝,樓塌了,爸爸就往生了!當救援隊來的時候,發現兩個孩子被一塊石板壓著,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在媽媽經歷了無數次的嘗試後,最終選擇救助兒子。這時候的女兒是清醒的,能聽見媽媽的選擇!心疼得都碎了,救了兒子,但是他失去了一隻胳膊,萬幸的是女兒也沒死,但是她卻不想去找媽媽,心裡怨恨!



媽媽之所以選擇兒子,是因為她想給方家留後啊!自己的丈夫死了,要是再把兒子放棄了,他們方家那就沒後了。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丈夫已經死了,再不能沒有兒子了,要麼就對不起自己的丈夫了,對不起方家的列祖列宗了。這不是用簡單的重男輕女思想就能說明白的,這裡麵包含了一種血緣的歸屬感,一種家族的延續使命。這兩個孩子,他們夫妻都喜歡!不是重男輕女,在他們眼裡手心手背都是肉,從電影最後也能看出來,徐帆飾演的媽媽,給方登的一跪,一聲抱歉,一句你這些年去哪裡了,為什麼不來找我們。看出來,她自從做了那個選擇兒子的選擇,就再也沒有原諒她自己,她那屬於方登的一部分的心,跟著她當時的決定就死了……



這個選擇放在當下,可能所有的媽媽也還是會選擇兒子吧!但是要是爸爸來選的話,可能選擇女兒的人就多了。父親總是莫名的喜歡女兒,並且當自己的妻子死了,選擇女兒,也是對母親生命的一種延續吧!



作為兒子的我要是處在這個情況下,我會讓我媽選擇我姐,因為我總是有那麼多不懂事的地方,總是惹到我媽,讓她生氣傷心難過。但是如果選擇了我姐,一方面是我想讓我姐過得幸福,另一方面我感覺我媽跟著我姐,會比跟著我幸福!因為我是那麼不懂事。即使是現在我也有好多地方讓她擔心,沒有好的工作,沒有對象,沒有房子,沒有錢……她有時候為我擔憂,晚上都不能睡覺。要是有這樣的選擇,選擇我吧,只要她們過得幸福就好!


莒國小嚴


多年前的一個夜晚…我媽看了《唐山大地震》時…也問了我爸這個問題…如果是同樣的情況…兒子跟女兒你先救誰…我爸不假思索地回答…把根留住……

幼小的我聽的一清二楚…

多年後…我懂了什麼叫把根留住…很傷心…就像那個電影裡的女孩一樣與父母心靈“隔絕”…

時間會改變很多東西…改變一個人的想法…

不知道過了多久…

我想…在那種情況下…我也只能做把根留住的決定…

這個決定很痛苦…也如電影裡的那個母親…

父親不在了…家裡有個男娃頂著…會是母親的支撐…也是對死去的父親的交代…

這個心結…也隨著時間和經歷…煙消雲散……


跳舞的小青蛙123


作為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者,我想告訴大家,現實中我經歷過比電影裡更加殘酷的抉擇,因為那位母親比電影裡的還要慘,她自身也被埋在廢墟之下,並且身受重傷,那位母親從廢墟之下發出的呼喊,四十多年過去,任然迴盪在我耳邊。

地震發生當時,父親一隻胳膊夾著我,一隻手推開窗戶,跳到院子裡,很慶幸家裡的房子主架沒有坍塌,我們一家全部逃了出來。逃出來的鄰居很快聚到了一起,經過大概半個小時的驚慌,人們才發現少了幾位鄰居,驚魂初定的人們迅速投入到搜救行動中。

我跟著爺爺到了離我家最近的一家,他家房子整體坍塌了,家裡的男人在錢家營煤礦上班,地震當晚在八百米深處的井下,生死未卜。妻子和三個女兒在西屋,兒子和母親在東屋。救援的人在廢墟上呼喚,母親有了最早的應答,她在廢墟下聲音還算鎮定的說;“我沒事,別管我,先救國頭(兒子的小名)和她奶奶。”救援人員來不及細問,按照那位母親的要求展開了救援,很快,祖孫兩個脫險,老太太安然無恙,沒有受傷,兒子腰部劃了一條口子,但傷勢不中,並無大礙。在救援期間,每隔幾分鐘人們就呼喊一次那位母親,以確定他沒事,而每次應答時這位母親都會詢問一下兒子那邊的救援情況。祖孫兩給得救後,人們對那位母親展開營救,當快要完成救援時,爺爺強行把我帶離現場,爺爺不想讓只有七歲的我面臨那血腥的場面。

後來得知,這位母親被一條水泥檁條砸中,骨盆粉碎性骨折,她9歲的二女兒和4歲的小女兒全部遇難,兩個孩子都在母親身邊,一左一右,但是母親脆弱的骨盆被壓碎,未能為兩個女兒支撐起足夠的生存空間.大女兒距離她比較遠,蜷縮在角落裡倖免遇難。

現實總比影視劇更殘酷,這位母親自己被砸到骨盆粉碎性骨折,兩個女兒在身邊他可以摸到,應該知道都已經沒了希望。當營救人員問話時,她沒有任何的猶豫就做出了堅定的選擇,先救兒子和婆婆,這樣的災難,估計她沒有想到丈夫還活著,在她心裡,八百米地下,是沒有生還希望的,他早已有了最壞的打算,丈夫是村裡出了名的大孝子,兒子又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可以說已經別無選擇,自己的痛苦和安危,她早已不在考慮之內。

救援人員完全能夠理解這個抉擇,他們並沒有多問就展開了救援,實際上在農村人的傳統認識裡,這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沒有什麼好糾結的,即使因為先救這祖孫兩個,導致那位母親和女兒遇難,救援人員也不會覺得自己的做法有什麼不對。不能拿我們現在的眼光評價那個時代的人,在他們眼裡,生命就是不平等的,這不是個人思想覺悟的問題,這是時代賦予人的思想侷限性。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男人基本沒有回來的希望,保住他唯一的兒子傳宗接代,可以說是不用糾結的直覺選擇。

我敬佩那位母親,他在承受怎樣的痛苦我們甚至難以想象,整個骨盆粉碎性骨折,到救援完成時,她至少在廢墟下堅持了三個多小時,檁條就在他的身上,隨著幾分鐘一次的餘震,不停的對她的粉碎的骨盆進行著一次次附加傷害。而在整個救援過程中,我印象裡她在廢墟下至少四次追問婆婆和兒子的救援情況。當得知祖孫兩個都沒事,我再也沒聽到她一句話。現在回想起來,這時她應該才感覺到了來自身體的劇痛。

雖然她被飛機送到了瀋陽最好的醫院,但骨盆破碎的太厲害,已經無法完全修復,最終落下殘疾,身體傾斜,兩腿不一樣長,走路一瘸一拐的。但她活了下來,丈夫也從八百米深處,沿著風井一步步走到了地面,毫髮無損的回來了。夫妻兩人至今健在,只是母親承受巨大痛苦救出的兒子三年前車禍去世了,不過留下一個孫子,去年結婚了,按時間推算,不久兩位老人應該可以做祖父祖母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母親的大女兒,和母親在西屋,也被壓在廢墟下,當時應該是11歲,她被壓得地方距離母親遠一點,沒有被水泥檁條砸中,當時喊話時有沒有應答,母親是否瞭解她在廢墟下的情況我都不記得了。但這一步是關鍵,在那種情況下,無論她處在什麼情況下,結局都是一樣,先救婆婆和兒子的選擇無法改變。

像電影中那樣的二選一,現實中基本不會出現,但有一個我沒有親眼見到的類似案例,是後來聽說的。兩個人都被壓在廢墟下,母親選擇先救兒子,結果救兒子的時候搬出來的廢墟放在了不該放的地方,等兒子救出後在救女兒,在預估的位置沒有找到,但在救兒子時放廢墟的地方下方靠近窗臺的位置找到了女兒的屍體,這位母親差一點瘋掉,與影視劇不同的是,母親並沒有放棄女兒,只是在先後的問題上選擇了兒子,女兒的死是個意外。

在那個時代,傳宗接代和養老都靠兒子,女兒出嫁就是潑出門得水,能夠常回家看看,伺候一時就不錯了,養老指不上。做那樣的選擇既有對現實的無奈也有傳統思想的禁錮。


山野論史


徐帆演的媽媽形象真的是深入人心。


劇中媽媽愛女兒也愛兒子,在地震後,丈夫方大強去世,而兩個孩子被同一塊石板壓著,只能救一個,媽媽是撕心裂肺的,只能艱難而痛苦地作出選擇,救兒子。

當電影看到這裡時,每個觀眾心裡都是難受的,都是最愛的,放棄誰都是良心的煎熬與痛苦。劇中媽媽選了兒子舍了女兒,此後32年都是在對女兒的愧疚,思念,良心的煎熬中度過,而女兒在32年的時間裡明明可以回去找親人卻一直不回去,因為她心裡始終有個結,媽媽舍了她,救的是弟弟...

是媽媽的偏愛與偏心嗎?

1 選兒棄女是情不得已,被逼無奈選擇。

沒有媽媽不疼子女的,劇中李元妮也是,一兒一女,一家四口盡享天倫之樂,一場地震,丈夫死了,她得給丈夫,給家庭一個交代,不能讓丈夫讓家庭後繼無人,畢竟她生長在六七十年代,受傳統思想的影響。

2 她認為女兒方登很懂事,會理解她的選擇。

劇中方登很乖巧懂事,很愛媽媽。電風扇打開時,方達只顧玩,方登卻想著對著媽媽扇。方登的懂事,媽媽心裡最明白。危急關頭,媽媽姐姐把生的希望讓給最小的弟弟,她認為方登會理解的。

方登太小,無法體會媽媽的心情,她還是隻記著媽媽只救了弟弟,32年的時間都不肯原諒。

懂事的孩子往往受委屈,被犧牲。

我們的內心常常愧疚的恰是最愛的人。

3 電影劇情需要,方登作為女兒的心靈成長曆程,媽媽李元妮的內心煎熬,自我救贖,是電影要表現的關於人性,情感,心靈拷問的主題。

每個人物都沒對與錯,都是真實的情感反應,現實生活不也如此嗎?因為愛,才會有不捨,才會有艱難的抉擇。


一綠浮芳


有一年,我們那裡也有波及到地震,當時我們當地政府就提前一天通知了我們,說這兩天會有地震,但是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結果熬到第二天晚上八點左右真的來了,但是我當時太困了,然後那天晚上在房間睡著了,而且我不小心把房門從裡面反鎖了,後來地震了,所有人都跑出去了,我爸就一直敲我門,叫我跑,但是我睡得死,沒聽到,我爸就先讓我媽帶我弟跑了,他在門口一直敲,大概敲了半個多小時,我聽到,,我就把門打開,我爸就拉著我跑,當時那街上的人都早跑了,就剩我和我爸,還是覺得挺幸運的,爸爸沒有拋棄我,我是個女孩,那種緊急關頭他還想護著我的命,並沒有重男輕女,可憐天下父母心。感謝自己的父母這些年為我付出太多。願天下父母都能平安健康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