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要打敗白種人的日本“物理學家之父”

19世紀中葉,當西方的炮艦敲開亞洲國家的大門時,中國、日本等國意識到自己在科技方面已經落後西方太多,自此,中國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倡議下開始了“洋務運動”,而日本也進入了“明治維新”。

在“明治維新”早期,一個叫長岡半太郎的年輕人在進入東京大學物理系之前,他研究了中國古代的科學史,因為他想弄清楚,東方人是否比西方人差?在仔細學習過這些經典著作之後,他確信,亞洲人在自然科學方面是有天賦的。如古代的中國人不僅研究過北極光、精確記錄過天體運動,還有“四大發明”......

誓要打敗白種人的日本“物理學家之父”

長岡半太郎


長岡視中國人為共同擁有東亞傳統的文化同胞,而非西方人那樣的競爭對手。

在1888年,他給學長田中館愛橘的一封信中,長岡要打敗白種人的“野心”已經暴露無遺:

“決沒有任何理由說,白種人在每件事中都是至高無上的。正如您所說的,我希望我們能夠在10年或是20年的時間內打敗這些自負的人。我想。我沒有必要等到我們死了以後才從地獄中用望遠鏡來觀看我們的後代取勝於這些白種人。”

但是,當時的西方在科技、文化等方面遙遙領先於亞洲,而日本當時還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如果要打敗他們,就要學習他們的知識,掌握先進的技術。

長岡在1893年獲得東京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後,到德國留學三年,師從奧地利物理學大師玻爾茲曼。

誓要打敗白種人的日本“物理學家之父”

玻爾茲曼


留學三年後,長岡半太郎從歐洲學成回國,就任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教授。1900年,他受邀參見了在巴黎召開的國際物理學家大會,第一次發表了關於磁偏角的論文。也是在這次會議上,他聆聽了居里夫人關於放射性的報告,這引起了他對於原子物理學的極大興趣。

1903年,長岡首先提出了“土星型有核原子結構模型”的理論,這成為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等人研究原子模型的先導,也是長岡取得的偉大成就之一。7年後,盧瑟福提出了他更為著名的原子模型,其核心理論與長岡半太郎的極為相似。

1917年,日本創立物理化學研究所,長岡擔任化學研究所所長和物理學部長。他指導當時物理學之中主要課題《原子光譜的研究》,並在研究光譜實驗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原子核結構理論。

不過,雖然長岡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但在當時卻被西方科學家“無視”,例如,英國科學家盧瑟福對他的“土星型”原子結構的理論漠然置之,雖然他很早就看到長岡關於原子模型理論的論文,但是他卻不相信這會出自於一個日本科學家之手。

誓要打敗白種人的日本“物理學家之父”

盧瑟福


長岡雖然沒有因首先發現“土星型”原子結構獲得獎項,但是他所培養的學生卻遍佈物理學領域。日本基本粒子論的創始人仁科方雄、日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家的科學家湯川秀樹等。

長岡的民族自尊感也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學生們。當年,湯川秀樹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他的父親建議他出國學習一段時間時,湯川拒絕了這個建議,他說:“我在完成我可以稱之為我自己的工作之前,不想到外國去。我將找到我自己的題目,並儘可能去幹,不管我將失敗多少次,如果我最後成功了,我就將和外國的科學家談談”。終於,他在1934年10月,發現了基本例子的一個嶄新的天地—介子家族,並於194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項的亞洲人。

誓要打敗白種人的日本“物理學家之父”

湯川秀樹


長岡是幸運的,因為他真的在去世前一年,親眼看到他的學生獲得了世界物理學的最高獎項,打破了歐美科學家對這一獎項的壟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