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董事長說只輸了十幾億,但卻讓幾百億的供應鏈掉入了坑

11月24日,面對證券時報的採訪,人在香港的劉立榮承認自己在塞班賭場輸了錢,但不是傳聞中的100億,而是十多億。所以,按照他的說法,不是他把公司

賭死了,而是公司本來就遲早會死,賭博只是壓垮金立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真實情況到底如何?上面這樣的說法,並不能打消外界的疑慮,甚至還進一步衍生更多疑團。這一切,都有待接下來金立進入破產重組之後揭曉。

錢去了哪裡了?

按照劉立榮在面對證券時報採訪中的說法,在2013年到2015年,金立平均每個月虧損不低於1億,到2016年和2017年每月虧損不低於2億。

這一點和金立公開的財務數據完全背離。在2016年金立發行規模為10億的私募債“16金立債”時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金立營收達到270多億,淨利潤13.3億,當年現金餘額為7.3億。2017年上半年,金立營收則為150多億,淨利潤則為7.6億,現金餘額10.3億。

金立董事長說只輸了十幾億,但卻讓幾百億的供應鏈掉入了坑

金立私募債公佈的2014-2016年財報

按照劉立榮的說法,2016年,2017年的金立年度實際虧損超過20億,但賬面上盈利卻是13億左右。賬面數據和真實數據相差30-40億。

這些錢都去哪裡了?劉立榮說,這裡面營銷費用很大,不止7-8個億,而且不僅僅花在了廣告上,還花在了各種地推活動之中——這裡面為人所熟知的,是金立在去年啟動的所謂明星戰略,請馮小剛等幫手機站臺。這樣的營銷開銷數目總體有幾十億,而這種開銷,幾乎是死無對證的,同時也是最容易滋生諸如廣告返點之類問題的。在金立負債累累的情況下,這種鉅額的開銷並不能免除轉移資產的嫌疑。

說謊還是做假?

再退一步,如果劉立榮說的沒錯的話,那只有另一種可能:賬目做假

做過手機行業的人都知道,這個行業產品配件上百個SKU,動輒涉及幾十號供應商,流水賬期稍有差錯,一批貨就虧進去了。金立雖然不是上市公司,但也是員工過萬的大型企業,如果按照劉立榮的說法,他一向以來公私不分,那金立的賬目應該混亂到什麼局面呢?

實際上,一個正常經營的企業,賬目不會太假。哪怕老闆長期用公司的錢花天酒地,公司也是要正常經營的,賬目不可以亂。

金立董事長說只輸了十幾億,但卻讓幾百億的供應鏈掉入了坑

這種行業的財務報表要做假,是有點技術含量的——各位看官,要在一個萬人企業整出30多億的大窟窿,這事得一批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進銷存,貸押騙,一個人做不完。僅是劉立榮一人所為?誰信誰傻。因此,金立的管理層絕對知情,在財務數據方面,他們輕則是心照不宣的同謀,更可能是共同參與做假賬欺騙銀行和債權人的共犯。

其實金立剛剛爆雷的時候就有供應商懷疑,金立長期實際虧損,管理層通過“賭博”這個說法,其實只是為了推卸責任。眾所周知的是,賭博也是洗錢方法的一種,劉立榮如此大數目的豪賭,很可能是意識到再也掩蓋不住公司財務窟窿,只能就此一搏。否則,何以一個理智的信奉步步為營的圍棋棋手,會帶著十幾億坐上賭桌一擲定生死呢?

講了那麼多,只有一個觀點:劉立榮說的並不是真相,又或者前兩年發債的時候財務賬面做了大手腳。以上兩者是相互排斥的。

破產重組救的是供應鏈

金立事件讓從上游的組件公司到下游的營銷公司,都一起陷入了困境。這是近3年來手機行業裡面第二起大型的爆雷事件,上一次是樂視。但論影響深遠,金立事件遠超樂視。

這是因為,金立事件真正把行業的核心供應商拖下水,目前,金立資產是202億元,負債約在280億元。債主中,光細分領域龍頭的上市公司就包括歐菲科技、天馬(顯示屏)、維科(電芯、電極)、欣旺達(電池)等等公司。這些公司今年的日子都不好過。

金立董事長說只輸了十幾億,但卻讓幾百億的供應鏈掉入了坑

從供應商的角度看,不難看出這種影響有多大——歐菲科技的三季報顯示,賬面貨幣資金只有6.7億,應收賬款92億,存貨112億;從週轉的角度來看,現金流非常緊迫。也就是說,劉立榮在賭場輸掉的十幾億,讓他的上下家,流水規模數百億的手機供應鏈一起遭了秧。

其實,從供應鏈上的債主們的角度來看,他們需要通過盤活這筆死債,拿回流動資金去盤活自己的生意。而在金立這裡虧錢,只能是輸少算贏了。

11月28日上午,金立經營債權人會議在金立總部舉行,破產重組看來是目前最明確的方向。目前,法院已將被執行人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並對相關公司法定代表人限制高消費。金立通信董事長劉立榮、財務總監何大兵,均在受限行列。

法院的這一舉動,預示著等待著劉立榮的,絕不會僅僅是丟掉金立那麼簡單。而挪用公司款項賭博的劉立榮,也絕不應全身而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