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绿园区和二道区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新文化报


提起绿园区和二道区的由来,不得不提到文革前的长春市区和长春的发展与变化。

文革前长春老城区只有四个行政区,分别是:宽城区,南关区,朝阳区和二道区。城区与近郊的界限为:北面,以宋家洼子为界。南面,工农广场为界,过了省实验中学,就是农田了。东面,乐群街为界,再往东也是农田。西面,西安桥和朝阳桥为界,过了桥,人们称为“桥外”。在桥外除了邮电设备厂(513厂),基本都是少有的民房和荒芜的野地。现在的市政府离“黑嘴子”不远,那里当时处决死刑犯的地方,属于远郊了。

当时老城的各行政区,各个特点鲜明。宽城区是长春的发祥地,站前以南向大马路延伸,多见日式建筑,这里的居民能享受使用煤气带来的方便。这里重工业,机械工业,以及粮食加工较多,如133厂,机车厂,客车厂,粮食加工厂等。这里也是长春的商业中心之一,如长江路,三商店(原来叫秋林公司,后来改为三商店,文革后又恢复叫秋林公司)。

南关区是当时的商业中心之一,是当时商业最繁华的地区。如一商店,东北商场,新民胡同,桃园路等。南关区也是长春的文化中心,有大众剧场,红星剧场,曲艺剧场等。工业以轻工业纺织业为主。

朝阳区是长春的核心管理区域,各大政府机关及其宿舍都云集于此。所以朝阳区也享受煤气之便。现在的重庆路和红旗街商圈并没有像现在这么繁华。

二道区当时被称作贫民区。长春六中位于二道区,所以人们戏称”六中大粪坑“。长春当时非常流行一首民谣,“一中紧,二中松,不紧不松三、四中,五中破烂市,六中大粪坑”。二道区有众多轻重工业制造企业,如卷烟厂,衡器厂,印刷厂,拖拉机厂等等。这里的居民稠密,民房大多是日伪时期建造,以请转瓦房为主。

绿园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于1995年。将当时的宽城区大部以及汽车厂区划入,成为当时面积最大的行政区。

现在的长春比起老城区,面积扩大了一倍不止吧。


茄子卷大葱


二道区,以前叫“二道河子”、“二道洼子”。

九十年代末,二道这一片的名字正式成为“二道区”。

小时候,一提到这一片儿,总觉得像是城郊。

二道区 因二道河子得名

其实,在二道区境内,有一条与伊通河平行的一条小河,俗称为二道河子。在这条河的旁边,有个小屯子,人们住在这条河边,便有了“二道河子屯”。

后来,这条河周边的居民越来越多,河水也渐渐干涸,大家再也找寻不到它的痕迹。

长春大桥,也是南关大桥。

有资料显示:二道区一带即为民间所说的“二道河子”的扩展,最早形成于沦陷时期。

1934年,伪新京特别市在伊通河东岸设和顺区、东站区、东荣区等。和顺区这个名字也是由二道河子而来的,当年沿二道河子岸边有条街叫顺河街,后来顺河街慢慢叫成了河顺街,再后来就演变为和顺街,和顺区即因和顺街而得名。

国民党统治时期,沿用和顺区的名称。1950年,和顺区改为第五区。1955年,因“和顺”二字带有殖民统治色彩,改称二道河子区。1995年更名二道区,沿用至今。

建设中的长春体育场

绿园区 因杨柳成荫得名

长春是春城,那么绿园又为何而得名呢?难道它是长春市绿化最好的地方?其实不然,它最早只是长春西部的一个区域地名。

这一片,确实树林茂密,绿化很好,所以俗称为“绿园”。20世纪80年代,按照今天的位置来看应该是皓月大路与和平大街交会处偏西南的方向,有个“绿园小屯”。

1957年的西安大路

1995年,长春市政府设立新区,名为绿园区,沿用至今。区域为长春市西部,身为老城区,这里建设的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父母一辈越来越依赖这边。

(xhs)


新文化报


长春市共辖7区(南关区、朝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和九台区)和3县(市)(农安县、榆树市和德惠市),长春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既经历了封建统治,也经历了战争、解放,因此长春所辖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那么每个区的名称由来自然也是有历史缘由的,今天就来看看长春绿园和二道区的名称由来吧!

绿园区隶属吉林省长春市,成立于1995年,前身为长春市郊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西部,东连朝阳区、宽城区,南接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西邻公主岭市,北依农安县。是长春市重要的行走机械制造配套、农副产品加工和城市蔬菜副食品供应基地。

绿园区:因杨柳成荫得名

绿园”这个地名由来已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长春西部街区的一个区域地名。这一带树茂林密,杨柳成荫,老百姓都称这里为“绿园”。20世纪80年代,在今皓月大路与和平大街交会处西南方还有“绿园小屯”。1995年,长春市政府设立新区,名为绿园区,沿用至今。


二道区是吉林省长春市市辖区之一,位于长春中心城区东部。东与永吉县万昌镇相连,南与净月开发区、双阳区接壤,西靠伊通河,北与宽城区、九台区东湖街道衔接。二道区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随着随着长吉图、长吉一体化、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长春新区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全市战略重心逐步东移,二道区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长吉一体化的起步区、长春新区的联动区、空港经济的门户区、轨道交通的畅达区,区位特点日益显现出强劲的发展优势。

二道区:因二道河子得名

很多年以前,长春人习惯把伊通河称为头道河,而把今天二道区境内与伊通河平行的一条小河称为二道河子。在二道河子东侧有一个屯,因依河而建,故称二道河子屯,有人说二道区名是由此而来的。后来,河畔居民增多,河水渐渐干涸,二道河子逐渐消失了。

二道区一带即为民间所说的“二道河子”的扩展,形成于沦陷时期。1934年,伪新京特别市在伊通河东岸设和顺区、东站区、东荣区等。和顺区这个名字也是由二道河子而来的,当年沿二道河子岸边有条街叫顺河街,后来顺河街慢慢叫成了河顺街,再后来就演变为和顺街,和顺区即因和顺街而得名。

国民党统治时期,沿用和顺区的名称。1950年,和顺区改为第五区。1955年,因“和顺”二字带有殖民统治色彩,改称二道河子区。1995年更名二道区,沿用至今。


中国吉林网


绿园起源于长春解放前小曰本在西安大路西郊路(现皓月大路)和平大街西环路区域内专为军官及家眷统一建的宿舍,习惯称为官舍。因为官舍区域内美化绿化非常好,如同植物园,故人们都叫它绿园。长春解放后官舍全拆了,但在这附近五O六O以前的人都知道官舍和绿国的名子和位置。1995年长春重新区划撤销环绕市内的郊区成立一个新市辖区,党政人大政协两院等机构为老郊区全班人马,因老郊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办公所在地在城西乡境内春城大街东侧(原部队军马场遗址),当时城西乡最好听最有名的地域文化是绿园和四季青,最后敲定取名绿园区。(我家在官舍附近住过曾考察过官舍和绿园的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