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市裡的龍利魚原名是什麼?

小小棣


說起龍利魚可能大家稍微有點陌生,腦海裡沒有多少印象,但是說起一個繞口令你肯定知道:“打南邊來了個喇嘛,手裡頭提了五斤鰨目。”,這裡裡面說的“鰨目”就是龍利魚了。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龍利魚”,順帶也說下很容易魚目混珠的“巴沙魚”。

“龍利魚”這個稱呼是這種魚的中文學名,也有地方稱之為鰨目、鰨板、舌頭魚、牛舌魚等,它是鰈形目舌鰨科舌鰨屬的魚類。簡單點說就是:龍利魚是一種肉質細嫩、少刺的,較貴的海魚

那麼為什麼超市有不少便宜的“龍利魚柳”出售,有時候售貨員還說“龍利魚就是巴沙魚,只不過叫法不一樣罷了。”呢?其實這就跟之前有些人硬要認證淡水虹鱒是“三文魚”有點類似,就是為了多賣錢嘛。不過不同於虹鱒和大西洋鮭之間的關係,巴沙魚和龍利魚除了都是魚之外,還真沒什麼關係。

巴沙魚是一種淡水鯰魚,除了能剔出一塊看似龍利魚的魚肉之外,它跟龍利魚之間是沒有任何關係的。淡水巴沙魚相對易飼養、出肉率更高、生長快,雖然口感和營養成分上遜色於龍利魚,但是也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類。不過用低價的巴沙魚充當龍利魚來賣,這就不合適了,雖然都是不錯的魚類,但是不能用魚目混珠的方式欺騙、隱瞞消費者。

最後說下區分這兩種魚的方式,整魚就沒什麼可說的,差別是天差地遠。但是分割出來的魚肉就很難區分了,反正可以確認的是龍利魚一般要比巴沙魚貴三四倍(不同地域價格區別還蠻大的),而且龍利魚分割出來的魚肉比較薄,那種又厚實又便宜的幾乎百分百可以確認是巴沙魚。最後說一下啊,本文不是要說貴的就一定好,或者說海魚就一定好之類的,而是消費有知道自己花錢買來的到底是什麼的知情權。

大家吃過龍利魚或者巴沙魚嗎?你覺得味道如何呢?對於消費者的知情權,你是如何看的呢?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龍利魚其實是俗名而不是學名,它的學名是舌鰨魚,它的俗名其實很多,比如鰨米、舌頭、牛舌、鰨目、龍力、海禿、細鱗、塔西魚、狗舌、鰨沙、牛目、鰨板、鞋底魚、牙杈魚、左口、板魚等。

這個魚的價格比較貴,大約在50-100一斤的樣子,而超市裡面賣的龍利魚柳的價格便宜得很,顯然不可能是它。

很多龍利魚柳實際上並不是龍利魚,而是巴沙魚,是一種鯰魚,主要產于越南。

這個魚的特點是,高密度養殖,食性雜,生長快,因此價格便宜。

巴沙魚魚柳的價格在源頭市場不到20一斤,因此當做龍利魚柳來賣的利潤非常高。

巴沙魚是最近十年興起的養殖魚類,對美國的養殖斑點叉尾鮰產業造成很大的衝擊,後來美國通過貿易壁壘的方式打擊越南的巴沙魚,於是越南無奈之下開始攻中國市場。

大概經過5年左右的培育,中國市場逐漸成熟,於是大家能看到餐館大量的水煮魚變成了“龍利魚”。

當然,龍利魚雖然便宜,但依然是一種很好的白肉,營養還是不錯的。

它的水分含量比較高,因此口感非常嫩滑,用來做魚排、魚柳、水煮魚都很好吃。

超市裡面的巴沙魚柳外面還包了一層冰,這是為了方便長途運輸和保存,當然,如果包冰過多,可能就是價格欺詐了。


吃貨的江湖秘籍


作為一個從小在沿海地區長大的吃貨,同時又是一位廚師,對於龍利魚還是比較熟悉的。

其實超市裡的“龍利魚”大多數是假的,基本上是用巴沙魚代替的,兩種無論是從價格上,還是口感,營養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可是許多人分不清哪種是龍利魚?



先來講講龍利魚是什麼,它屬於舌鰨科,學名就就是“龍利魚”啊!俗稱為“牛舌頭”,在廣東地區叫做“龍脷”,而在我們家鄉則叫做“鞋底魚”。因為它看起來像鞋墊的形狀,又扁扁的,長長的,辨識度很高。


而巴沙魚則是養殖的淡水魚類,屬於鯰魚的一種。繁殖快、生長快、體型大、什麼東西都吃。一年就能長到兩斤左右,第二年能長到三四斤,甚至養久了,十幾斤都有。導致價格實惠,一般在十幾塊一斤。


所以超市裡的龍利魚很多都是去皮的巴沙魚,有的還好包裝上有註明,散賣的剛沒表明。因此,有的商家以巴沙魚充當龍利魚賣,賺取高額利潤。



辨別方法

1、龍利魚價格貴些,一般在80~100元一斤,所以價格便宜的“龍利魚”都不是真的。

2、龍利魚肉身很薄,而巴沙魚肉厚實。其次,龍利魚一般是整條售賣的,很少見到剃肉賣的。


圖片為龍利魚肉

當然不是說巴沙魚不好吃,只是不要以龍利魚的價錢去買巴沙魚,多花了錢,便宜了商家。不過巴沙魚不適應清蒸之類的做法,腥味比較重,建議紅燒、香煎、水煮的做法,味道還是可以的,價錢也平民。

龍利魚則不同了,清蒸很鮮美,沒有什麼腥味。最重要的是內臟少、骨刺少,只有中間的一條大骨,不用怕被卡到喉嚨,家裡老人小孩也方便食用,營養價值也高。

佘小廚(完)


佘小廚


從你的附圖照片(如下圖)來看,這不是“龍利魚。



真正的龍利魚(見下圖),是這樣的。



龍利魚,我地區叫“塔沙”或“蹋沙",它跟左口魚、多寶魚同屬一個大屬種類魚類。多寶魚個體較大,通常有2至3斤或以上,左口魚個體通常在2斤以下,龍利魚個體都在1斤以下居多。龍利魚屬中高檔河鮮,在江河湖泊淡水區捕獲的龍利魚,個體超半斤以上,市場及酒樓售價很貴,捕後能養活保鮮,每斤往往要幾十元或上百元。生長在鹹水區域,如大海海洋中捕獲的龍利魚,則屬低檔魚類,不能養活,屬海(冰)鮮類,價格一般在每斤十多元或以下。我地區地處珠江出入海口處,鹹淡水交界,所以對鹹水或淡水生長的龍利魚比較瞭解,現在淡水區的龍利魚基本上已經絕跡了。龍利魚長相扁平,象鞋底一樣,也象傳說中的龍的舌頭,因此得名龍利(利,粵語即舌頭)。粵語中說某人倒黴倒運到頭,就說他似條“塔沙魚(龍利魚)"一樣,衰到貼地。


言由心聲5


作為海邊人瘋狂過來答題。

首先要說明的是,超市裡賣的那種魚其實是產自東南亞,尤其是越南的湄公河流域的淡水魚。嚴格意義來說是一種鯰魚。越南語發音為:卡巴沙(意思是三塊脂肪)據說體脂佔體重40%左右。因為這種魚體型比較大,產量比較高,出淨肉率比較高,並且沒有肌間刺,很適合害怕吃魚卡喉的人食用,因此是看起來比較不錯的經濟魚類。

2009年開始引入廣東養殖成功,但可能是產量的原因,目前市售的大多是越南進口過來的淨魚肉排。早期這玩意兒並不受大眾待見,後來無良商販就大膽借用海產魚鰨目魚的俗稱龍利魚來給它命名,並聯合媒體和所謂新媒體打大肆吹捧其營養價值和高大上的形象。一時間消費者趨之若鶩,一度提升了銷量。讓奸商賺得盆滿缽滿。因為這種魚有濃厚的土腥味,所以並不能以清蒸,燉湯的方式烹飪,往往需要重口味的做法來操作。比如水煮魚片,辣椒炒魚片等等。重麻重辣遮百醜,因此一時間消費者也並沒有察覺出。近幾年可能國家相關法規出臺規定不能虛假宣傳,因此在一些大型商超的櫃檯,龍利魚的叫法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老老實實的巴沙魚宣傳。


真正的龍利魚,生物學名字叫鰨目魚,舌鰨魚。在山東沿海被叫做牛舌頭魚或者鰨目。因為廣東人喜好討口彩,舌與折同音,往往舌頭被用脷代替,比如豬脷,牛脷。但是他們又覺得牛不如龍霸氣,故而給舌鰨魚取名龍脷魚(利是找不出脷字商家的替代寫法。)



實際上龍脷魚是我國從北到南沿海地區普遍公認最高級的海產魚類,收購價在80~400元一斤,因為產量稀少,海捕中大型龍脷的收購價差不多就要數千元,並且優先賣給相熟的土豪客戶或高級酒樓,怎麼可能剔成魚排賣十幾元一塊呢?


食聞奇葩說


何止超市裡有這個魚,很多酸菜魚水煮魚都用了,我們吃的龍利魚其實就是去皮的巴沙魚,是越南產的一種熱帶魚,南方也開始規模養殖了。



巴沙魚沒啥味和口感,超市大概就是十餘塊錢吧,批發市場更低,因為真正的龍利魚價格比巴沙魚貴不少的,巴沙魚的魚片大部分經過多磷酸鹽、檸檬酸鹽等保水劑處理。近兩年越南工廠出口到中國的生意非常好,需求量日漸增多。 而且都有冰衣,就是魚片外面那層冰,25%的冰衣意味著買1斤的魚片有2兩半水,剩下7兩半才是真正的魚。歐盟標準泡藥意味著魚片泡了多磷酸鹽、碳酸鹽和檸檬酸鹽等食品添加劑,泡藥以後的魚片含水量變高,質地更富彈性。吃多了肯定是不好啊,



魚目混珠,誤導消費者,把去皮的巴沙魚當龍利魚出售,還有銀鱈魚冒充鱈魚,虹鱒魚冒充大西洋鮭魚的,建議使用真正的名稱加產地來出售各種魚啊肉啊。

這兩種魚,一種是海水魚一種是淡水魚,它們的產地也完全不同。 營養價值也差距較大,甚至不如草魚呢。


遼瀋美食


龍利魚是俗名,學名是舌鰨,也就是鰈形目—舌鰨科—舌鰨屬的魚類,也被稱為鰨目(就是喇嘛用來換啞巴的喇叭的哪個鰨目)。舌鰨是鰈形目,屬於比目魚的一種,所以身體比較薄,一側貼於地面,右側魚片比較薄,左邊偏厚一些。

但是超市裡的龍利魚片並不算薄,魚肉比較厚,而且從魚骨分開的左片與右片一樣厚,所以肯定不是舌鰨。

它們就是巴沙魚,產自東南亞,成長迅速,肉質細膩,且沒有什麼奇怪的味道,因此成為了廣泛養殖的經濟魚種。而且因為肉質清淡,經常被拿來冒充海水魚類(比如冒充各種鯛魚、多利魚、鱈魚等等),西餐中也非常常見,拿來冒充一下龍利魚簡直再合適不過了。並且龍利魚價格較高,而巴沙魚價格低廉,所以很多超市會將巴沙魚去皮切塊後冒充龍利魚以較低的價格出售。

但是從營養價值上來說,龍利魚是海魚,海魚中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通常會更多,但是巴沙魚的飽和脂肪相對就就比較多了,尤其是皮下脂肪,更是厚重,其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草魚還低,因此從蛋白質和脂肪酸含量來說,巴沙魚的營養價值較低。

所以如果從實惠這一角度來考慮的話,買巴沙魚不如買草魚,草魚更加經濟實惠且營養豐富。如果愛吃營養價值更高、價格更貴的海魚,可以買阿拉斯加(大西洋)真鱈或者太平洋真鱈,這些魚類再高端超市一般都可以買到。


YHOUSE城市指南


你也曾不知道“龍利魚”是冒名頂替的嗎?

第一次碰到“龍利魚”,我是驚豔的。是在海底撈吃到的,那時候海底撈還有一種鍋底叫藤椒,滿鍋青綠色,狠辣,但跟“龍利魚”特別配。

海底撈上的“龍利魚”是沒有凍塊兒的,這種沒有肌間刺的純魚肉吃起來很方便,又很嫩,關鍵名字還是高大上的龍利魚,就覺得特別好吃。

但很快這個美好的第一印象就被逆轉了,因為在別的館子點的龍利魚覺得很一般,魚肉比較鬆散沒有韌勁兒,而且都是濃油重辣,就覺得奇怪。明明是清純的白肉,為啥都做得這麼重口。結果一查才知道,這其實是淡水魚,屬鯰魚的一種,重油重辣是為了掩蓋其土腥味兒,不太推薦拿它來清蒸或燉湯就是這個道理。

那這種“龍利魚”到底是什麼魚呢?

原來就是巴沙魚,學名叫芒鯰,是東南亞的重要淡水養殖品種。由於越南是最大產國,所以一般就根據越南叫法CABaSa,音譯為巴沙魚。越南語中“卡巴沙”的意思是三塊脂肪魚,因為打開魚腹,會發現有三塊較大的油脂。

而我們一般食用的魚肉部分,其實含水量極大,蛋白質比重低,所以營養價值上也打了折扣。特別是健身人群,不適合用它來補充蛋白質。

真實的龍利魚是什麼樣的呢?

真正的龍利魚,其實很多人都久聞其名,為什麼呢?因為繞口令。就是那用來換啞巴腰裡彆著的喇叭的那個鰨目。塌目是比目魚的一種,一側貼著海底,身體比較薄。但去了皮,光魚肉的話,看起來確實很像。但一個是海魚,價格較貴;一個是淡水魚,產量極大。營養價值上也天差地遠,由於是海魚,所以龍利魚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但巴沙魚主要就是飽和脂肪酸了,特別是腹內和皮下,特別厚重。這也是為什麼巴沙魚通常都是去皮再賣,因為掛著很多脂肪的話,確實會讓人沒胃口。而它所含有的不飽和脂肪酸其實比我們常吃的草魚還要低,再加上蛋白質比重也低,所以從營養價值來說,吃巴沙魚都不如吃草魚,更別和龍利魚比了。


不入流的大劉


最近吃魚片比較多,煎/烤/涮火鍋,無敵三椒麻麻香香魚也是先用魚片測試味道,沒有刺兒很方便,價格也不貴。所以,經常遇到一些小夥伴兒問巴沙魚和龍利魚是不是同一種魚?

其實不是的,只是國內大多混著賣,兩者的做法也近乎一樣。 巴沙魚是鯰魚的一種,淡水魚,魚身兩側一致,切斷的時候能感覺到明顯的筋;

龍利魚屬於鰈魚科(龍利魚屬鰈形目、舌鰨科、舌鰨屬,俗稱子板魚、鰨目、鰨米),底棲生物,身體兩側擠在同側,另一側扁平貼地,因此魚身兩側不一致,是海水魚,並且單片比巴沙魚薄。

其實大家印象裡常常覺得龍利魚不好吃,做不好有一種腥味兒,都指的是巴沙魚。如果對這種味道很敏感,可以先去腥或者把味道弄得層次豐富一點兒、別太清淡。如果不是非常敏感,先用鹽和黑胡椒醃,煎完再撒上一點,趁熱吃也沒什麼問題。 如果一定要買龍利魚,一些生鮮網站、大型超市會有整魚賣,或者多查資料仔細挑選一下。 其實知道區別,然後再挑適合自己的魚,再找到合適的做法就好。


元茜姑娘


現在超市裡還敢拿巴沙魚標龍利魚賣嗎?這種魚原名叫pagasusis,一般叫basa,翻譯過來叫巴沙魚,是湄公河流域的一種養殖魚類,養殖密度很大,主要在越南養殖,越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巴沙魚出口國。目前中國廣泛使用於各大中小飯店,用來做酸菜魚,水煮魚等等。但是因為其養殖 加工過程的某些不方便說的因素,本人並不推薦孩子特別是嬰幼兒食用。

真正的龍利魚叫tongue sole,因為品種不同,又細分為幾個不同的品種,龍利魚常見於印度洋和大西洋非洲沿岸,中國也有,但是因為過度捕撈,少而小。龍利魚一般是野生的,肉質香嫩而有粘性,營養豐富,適合各年齡段食用。但是目前也有養殖的,大家要注意區分。

市場上銷售的龍利魚,有染色和注水的,大家也要注意鑑別。

最後,祝各位吃的健康,吃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