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四皓在劉邦廢立太子的過程中到底起什麼作用?

傷心望帝


高祖十一年(前196),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

英布原本是楚將,能征慣戰,項羽封他為九江王。楚漢相爭時,英布據有今湖南、江西、安徽數省地方。他被劉邦說動,背楚降漢,共擊項羽。項羽敗滅後,劉邦封他為淮南王。

當時劉邦正生病,想派太子劉盈領兵去征討。劉盈從來沒有領兵打過仗,現在要他去對付強敵,實在是他所不能勝任的。這時“商山四皓”為太子出主意,說太子將兵,有功不能提高地位,無功恐怕要受過。不如請呂后勸說劉邦親征。就說英布是天下猛將,善於用兵,而我們的領兵大將都是和皇上一起起事的老臣宿將,要年輕的太子去統領他們,無異以羊御狼。這樣一來給英布知道,會使英布輕視,反促使他引兵西進,影響大局。皇上雖然有病,但只要能親自去,哪怕是躺在戰車上指揮,眾將領也不敢不賣力氣。劉邦在聽了呂后的學舌後,只好答應,帶病去征討英布。

第二年,劉邦消滅英布回朝,病情加重,重提廢太子事。

在這岌岌可危的時侯,有一天,朝中舉行宴會,呂后就讓“商山四皓”去給劉邦問安。劉邦看見太子身邊這四位鬚眉皓白寬衣博帶的老者,不知是什麼人,奇怪地加以詢問。四皓各報姓名。劉邦說:“我以前請你們,你們不出山卻逃避我,現在何以反而樂於追隨我兒?”四皓說:“皇上一向輕侮儒士,又喜歡罵人,我們義不受辱,所以逃走。現在太子仁孝,恭敬,愛士,天下士子引頸相從,所以我們都自願追隨太子。”之後,四皓隨太子身後緩步離去。

劉邦目送四人,召戚夫人前來,指給她看,說:“我本想廢太子,但太子有這四個高士輔佐,名望日隆,羽翼已成,難以再動了。”劉盈因此得以保住太子地位。

“商山四皓”之所以敢於與劉邦抗爭,劉邦對他們最後也不能不退讓三分,說明他們所代表的社會勢力的強大。它表明,預立太子,立嫡立長制在漢高祖時已建立起來,而且已成為一種公認的皇位承繼原則。

劉盈保住了太子位。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劉邦病死。劉盈即帝位,是為惠帝,尊其母呂后為皇太后。


古道犀風


首先“商山四皓”是秦末漢初的四位信奉黃老學的著名隱士,他們分別是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如果單單只是隱士的話,自然是品德高而已,說話分量自然不會很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才能非凡,他們是秦始皇時期另選的70位博士(此處的博士是一種官職,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員,並不是現在的一種學位而已)。

漢朝初期是以黃老來治天下,講究無為而治,漢文帝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漢太祖劉邦曾經就去請過“商山四皓”出山來輔助自己,可惜他們不為所動直接拒絕了。

漢太祖劉邦登基後,對於戚夫人和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甚是寵愛,另外也越來越發現嫡長子劉盈生性懦弱,才華平庸,不太像自己和劉如意一般聰明過人。是人都會偏心,況且是自己最寵愛的姬妾和兒子呢?於是有了廢長立幼的主張,這倒是急壞了呂后和呂后的家人(如呂釋之)。

焦頭爛額的呂氏家人只好找到了留侯張良,張良深知功成名遂身退之理,本不想參與這樣的事情,但是呂釋之千求萬懇請張良出主意,最後張良就推出來“商山四皓”。也不知道呂氏家人用了什麼辦法竟然真的請來了四位大隱士,丸子猜想肯定是軟磨硬泡、威逼利誘,他們才無奈出山,如果知道呂后當政時戚夫人下場如此之慘還會出山麼?

劉邦本就是個鐵石心腸的人,對於自己的老子被項羽抓走了準備被烹的時候還能說出分一杯羹之人,廢掉個兒子自然也不會心疼。不過有一天他看到太子劉盈身旁突然多了四位皓髮白首的高人,追問之下才知道是自己曾經多次尋訪的“商山四皓”。居然納悶的問為何會出現在太子身旁。

四皓代表回答說:“陛下一向輕慢高士,動輒辱罵,臣等不願自取其辱。如今聽說太子仁厚孝順,恭敬愛士,天下之人無不伸長脖子仰望著,期待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願前來。”商山四皓的這一回答無疑是劉盈穩住了太子之位的根本。如果細細推敲,劉邦此時已經深知呂家的權勢之大和手段之強,就是換劉如意當太子,憑藉戚夫人的智商肯定也不會長久的,還可能弄得天下大亂。於是劉邦只得悻悻的說讓他們好好輔助太子,甚至還作詩““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來表達自己的無奈之情。

所以劉盈穩住太子之位主要還是呂家的勢力所趨,商山四皓的出現只不過是外在的表現而已,劉邦為了大局觀只得屈服。劉盈即位後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政治清明,國泰民安。與民生息的政策,推動了經濟的繁榮,也確實做到了仁。

劉盈死後的諡號為孝惠皇帝,“惠”諡號其實並不是惡諡,諡法中惠為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柔質愛課曰惠;柔質受諫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慈仁好與曰惠;愛民好學曰惠;寬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遠識曰惠;能綏四方曰惠;子愛睏窮曰惠;儉以厚下曰惠;淑質受諫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寬裕不苛曰惠;遺愛在民曰惠;分人以財曰惠;利而不費曰惠;撫字心殷曰惠;興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懷曰惠;澤及萬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廣被曰惠 。

基本上可知,惠在漢朝時並不壞,況且和聖展獲的諡號就是柳下惠,秦始皇的老祖宗叫秦惠王,只不過惠諡被晉惠帝給糟蹋了!


最愛肉丸子先生


劉邦晚年因寵愛戚夫人,想廢掉原來的太子(即他與呂雉的兒子劉盈),改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劉如意。

鬱悶而惶恐的呂后跑去找留侯張良。張良的自知之明在於,他知道自己在劉邦心目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戰爭環境下才能得到體現。現在天下安定,若說不可或缺,自己當然敵不過那位能歌舞侍寢的戚夫人了。

不過張良還是給他們支了一招。張良說,如果你們願意犧牲些金玉璧帛,讓太子放低姿態親自寫信,派位能說會道的辯士去請,四人應該會下山,說不定對太子倒有幫助。

呂氏按照張良的建議去做了,果然請到了這四位高人。《史記》這樣描述劉邦第一次看到這四人時的情景:

司馬遷先用簡潔有力的文字描寫四人的外貌:“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如果不知道此言出自司馬遷筆下,有些讀者大概會誤以為這是《西遊記》裡的文字吧。“鬚眉皓白,衣冠甚偉”,豈不酷似太白金星或太上老君的形象!八十多歲的年齡,在今天稀鬆平常,但在人均壽命三十歲還不到的漢初,卻堪稱罕見。何況這一來就是來四個,自然引起劉邦和一班功臣們的詫異。

此時的劉邦,就像一個在得知心愛的姑娘委身他人的年輕人。他刨根問底地追問,你們為什麼不跟皇帝做官,卻跟太子玩到了一塊?四老的回答也直爽:你劉邦是個沒有文化且言語粗魯的人,太子就不然。四人用六個字評價了劉盈:仁孝、恭敬、愛士。末了還來一句“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把太子的形象抬到無以復加。

於是深感無奈的劉邦只能說,那以後就麻煩你們好好調教我這個兒子了。接著他把戚夫人叫到身邊,指著四人的背影對她說:你看,太子羽翼已經豐滿,廢是廢不掉了。於是為了安慰哭泣悲傷的戚夫人,劉邦讓戚夫人再次舒展起曼妙的舞姿,並親自為她和唱帶有濃厚鄉音的歌曲。舞罷歌盡,劉邦在悶悶不樂之中結束了這次慶功宴會,最終竟沒有換太子。

“商山四皓”在短短几分鐘出場時間裡,就挫敗了劉邦廢太子的計劃。


浦江縣職業技術學校


隨著三子劉如意越來越大,漢高祖劉邦就越來越要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劉邦給出的理由是「孝惠仁弱,不類我,如意類我」。

漢十二年,劉邦平英布歸來,易太子之心愈發強烈,甚至達到了誰勸諫都不肯真聽的地步,但也正是這一年,劉邦閒下來喝酒時,看到太子劉盈身邊跟著商山四皓時,才徹底放棄了改立太子的念頭。

那麼,商山四皓到底有什麼本事,能夠深刻地影響到太子廢立的大事?

歷史記載中,商山四皓只獻過一計,該計的目的只有個,即領太子劉盈免於征討英布。商山四皓認為,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

在商山四皓看來,太子已經是太子,法定的接班人,征討英布,若是成功,也沒有任何用處,若是不成功,則是禍事一樁。

商山四皓進一步指出,能夠負責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將軍,都是跟著劉邦出生入死平定天下的梟將,定然不會對太子劉盈言聽計從,因此,太子掛帥出征,征討英布,一定是失敗而還。

你們感受一下,商山四皓說得有沒有道理?

平心而論,商山四皓的顧慮,是有幾分道理的,尤其對無功而返的預測,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但商山四皓的謀劃,於太子劉盈來說,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如果到戰場上,跟高皇帝打天下的老臣不聽指揮,等到太子繼位為帝,這些老臣就會聽劉盈的話嗎?

顯然,陽奉陰違不停指揮的可能性很大,到那時,劉盈當如何自處,如何應對?

如果說商山四皓的顧慮成真,那商山四皓的顧慮早晚得發生,劉盈早晚都得面對,早晚都得想辦法去解決。商山四皓預測到可能存在的問題,但給出的解決方案竟然是如何暫時性地躲過這個問題,而非如何從容地解決這個問題。

四個只知道幫太子躲避問題和苦難的人,於太子於國家,是有益的嗎?我們常常會提到一個詞,叫「積重難返」,這個詞的意思是說,如果問題長時間地堆積下來,得不到解決,最終受到拖累的,當是自己。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商山四皓的思維跟他們在避世之舉是一致的,他們只知道躲避,獨善其身,這樣的人,根本不是國家需要的人才。或許他們自己也明白自己的斤兩,所以面對劉邦三番五次地相請,都避而不來。

既然商山四皓並沒有解決問題的真本事,為什麼還能影響到太子的廢立呢?

其實,影響到太子廢立的,並不是商山四皓,而是劉邦對國家和政權的認識。打沛縣起事起,劉邦就一直網羅人才,劉邦對人才的高度認可,體現在對蕭何、張良和韓信的高度評價上,體現在「功狗論」上。

在劉邦看來,楚漢之爭中,項負劉勝的最主要原因在於項羽不會用人而自己會用人。

若是會用人,得先網羅住人,之後才能去談人盡其才。

但劉邦即皇帝位以後,對田橫許了大則封王小則封侯的承諾後,田橫依舊選擇了自殺,數次三番地招商山四皓前來,商山四皓就是不來,這讓劉邦有些恐慌,他認為自己做得還很不夠,不能把人才都吸引過來。

因此,當他看到太子劉盈吸引到商山四皓後,認為太子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認為由劉盈繼承皇帝之位,能夠為國家吸引到更多的人才,政權將會更加穩固,這才是劉邦改變主意的根本原因。

至於商山四皓的本事大不大,那是另一個問題,如果連商山四皓都吸引不來,又怎麼能知道他們有沒有本事,本事有多大呢?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蕭相國世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