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孩子学会独立?

Joanna31822344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很多父母没有学习过育儿方面的知识,不知道怎样正确地培养孩子,往往造成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学会独立呢?

1. 对于孩子能够自己作决定的事情,父母不要干涉孩子的决定,应该鼓励孩子自己作决定,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的习惯,把孩子培养成有主见的人。

2.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太能干,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放心让他自己去完成,不要包办孩子的事情,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不依赖父母,从而养成独立的性格。

3. 父母要尊重孩子,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多对孩子作正面的评价,不在言语上对孩子进行否定和怀疑,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4. 对于需要孩子自己解决的事情,父母要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解决困难。

5. 父母对孩子要求不能太严格,不要孩子什么事情都要管,要相信孩子,对孩子要放手,不然孩子会没有独立性。

父母们想学习育儿知识,可以关注我,侯妈每天给你分享。


侯妈家庭教育


“我家孩子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磨磨蹭蹭,总是迟到,还老是忘带东西”
“我家孩子屋里总是乱七八糟的,重要的资料一会儿就找不着了”
“我家孩子不看着他写作业,就玩游戏玩到来不及做作业,第二天又被老师批评!”
……


这样的或类似的声音,也许你也听到不少。尤其是作为学龄期的父母,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总是无法改掉,每一次都需要不停地说:快点儿,快点儿!而且,孩子下一次还是没有一点长进。长久以后,父母们都会觉得身心俱疲。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独立自主,不需要父母时时刻刻提醒督促呢?

《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这套书,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父母的这些困惑。这套书总共分为三卷:合理安排时间、整理好身边的物品以及正确的金钱观。这套书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出发,引起父母的反思,促动意识上的转变,再到具体可操作的执行方法,从思维到行动细节,指导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实现独立。

本书作者高取志津香是一名记者,他着重关注消费者问题和孩子培养问题,1998年前往美国。同美国的友人一同创立了JAM网站(JAM网站是一个日本、美国两地父母、孩子和教师互相交流的平台)。在报纸、杂志、书籍上宣扬“训练孩子的自立性”的理念。在各地举办了多场演讲。现任神奈川县儿童教育支援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儿童的培育和教育工作。

《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系列的三卷书,分别从间管理、整理物品及支配金钱三个方面,通过现状的描述与思考,家长需要的反思和意识的转变,实际的训练方法与技巧,以及如何去实践四个章节,给出具体实用且操作性强的方法。

下面,我将针对全套书中一些在孩子教育上很有启发的两点,做重点分享。

一、区分父母与孩子的责任

这套书的标题中有很醒目的几个字“忍住!别插手!”,这其实就是在提醒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分清楚什么事情是自己的责任,什么事情是孩子的责任。如果明明是孩子的责任,却因为忍不住去插手,就会造成“越界”,孩子无法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我们反思一下,孩子养成的坏习惯,有一部分是不是也是父母的原因造成的呢?比如,在孩子把房间弄得凌乱之后,父母觉得孩子自己收拾不好,就一边说下次要自己收拾,一边就帮孩子收拾了;当孩子找不到重要资料的时候,父母想办法帮孩子找到或者重新买一份;这样的话,孩子不必去承担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下次还是照样我行我素。

有的父母会觉得只是一些小事而已,顺手就帮孩子做了,甚至会以为这样是爱孩子的表现。虽然,同为父母,很能理解那种什么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心情,但是往深层次看,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各种经验,快乐的经验、痛苦的经验、失败的经验、悲伤的经验。所有的经验都弥足珍贵。如果父母总是插手,相当于剥夺了他去获得这些经验的机会,这样不是很残忍吗?

所以,在帮助孩子自我独立的过程中,作为父母,必须要在意识上有一个转变,区分清楚父母和孩子的责任分别是什么,这是父母要去下功夫的地方。

二、父母要给出示范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采取包办的方式,在孩子到一定年龄后,又采取放任的姿态。他们往往认为,孩子还太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会了。但其实是,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无知弱小,任何“会”都是从“不会”一点一滴跨越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示范。

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比如在第二卷中,高取志津香就提出:“没有谁天生就知道什么东西应该怎么放。如果大人们塑造出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就算不教孩子怎么做,孩子也能自然而然地学会整理物品的方法。”从这点上来说,“育儿不如育己”的观点是很有实践意义的。

我们作为父母的时候,可能常常会忘记自己做孩子时的感觉,以至于常常会用粗暴的、不恰当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比如我们可能会认为只要说了孩子就应该懂,但其实,孩子往往是不懂的,他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决定了他不可能和父母有同样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视野。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清晰明确地给出引导和示范,不断地帮孩子巩固良好的习惯。

看到一个关于为什么养育孩子的很美的回答:为了付出与欣赏。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挣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看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们同行。

是的,作为父母,我们只是一个能陪着走一段路的人而已。我们期望孩子能走世界、看世界,就要给予他们这样的能力,教会孩子独立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爱,与天下父母共勉。


小胖孙S


Hello亲爱的宝爸宝妈,蜜桃姐姐来咯!

孩子越大,越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家长分离的个体。家长如何充分利用孩子对独立的热情,培养他的独立个性呢?蜜桃姐姐来支几招:

  • 给予安全的环境

为了真正培养独立性,孩子必须通过探索周围的环境来不断地限制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要确保家是安全的。与其每次跑去说“不”,让孩子不小心碰到一些可能伤害自己的东西,不如直接把危险的东西放在他够不到的地方,用其他安全的有趣的东西填补。这会给孩子多一点自主权,家长也能增加一些内心的平静。

  • 让孩子带头

每一位家长都需要设定限制,但是有时候让孩子控制缰绳是可以的,即使他的决定看起来很古怪。例如,明明六月了,两岁的宝贝坚持穿着自己喜欢的厚厚的羽绒外套出门,肯定会热的,但是比起直接拿起一件薄外套给孩子换上,不如允许他自己得出这个结论,给他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就让他这么穿出去,一会儿就会热了。家长出门的时候把他的薄外套带上就好。

  • 分别步骤给孩子看

能够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是孩子独立和成就感的关键。为了培养他的能力,家长必须缓慢而清晰地向孩子展示任务完成的过程,把它们分解成单独的行动。让他清理自己的餐桌,可以让他先把盘子放在水槽里,然后把水杯拆开,把勺子筷子拿出来,一个一个清洗。如果孩子卡住了,家长可以给予口头上的提示,或者不说话,直接自己在旁边清理大人的餐具,示范给孩子看。

  • 让孩子帮忙

当孩子看到家长做任何有意思的事——做饭、打扫卫生、整理家具——他想和大人一起做的时候,不要直接拒绝,如果可以的话,就让他参与进来帮忙。例如,他可能不能搅拌锅里的汤,但可以让他帮忙把勺子递过来,或者把餐具在桌子上摆好。

  • 抵制上手的冲动

如果家长给孩子分配了一个任务,就看看他怎么做的,即使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其实上面说的建议实行起来也不难,关键就是家长是不是真的有放手让孩子独立的决心了。


蜜桃姐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个性的成长,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这种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其实一个人最后的成绩,或者是成就,不仅仅取决于他在校的这些表现或者他的智商,更多的体现在他这种个性和情商这个方面,所以其中之一,很多家长就特别关注独立性的培养。那么说到独立性,实际上我们不能够简单的理解为说什么事情都要他自己去做,或者是等同于某一种自理能力,这个是不科学的,而且我们说很多家长他为了培养孩子这种独立性,他可能会刻意的去设置一些个难题,就是有一点做做的,故意让孩子去做,或者做一些让孩子超乎他应有水平的一些事情,我们说这样都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一些个特点的。

长此以往下去这个孩子他会表现的比较孤独,寂寞,而且是无助,他会觉得很多时候,就像父母把他一个人放到一个他不熟悉的环境,或者是国度一样,他没有任何精神上的支持,这样下来孩子的独立性不仅没有培养出来,还会让我们的孩子跟我们的家长在这种亲子关系上更加的生疏。那么心理学上,我们说这个孩子独立性是说孩子他要有自己的这种自我意识,有自己的想法,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喜好,然后力所能及的,能够在自己已有的水平上去做一些事情,完成一些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样我们才叫独立性。

从年龄段上来看,大概一个孩子他要到会爬以后,也就是六七个月之后,我们的家长才要注意培养他的这种独立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他这种肢体能力越来越强,随着他肢体能力越来越强,他的个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果在这种时候呢,我们注意培养他的独立性,那么这个情况最后孩子获得的才是这种,真正的独立性。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可能会刻意的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有的家长就说,我为了培养他的独立性,我就要所有的路都要他自己走,孩子可能才两三岁的时候,家长就要求他去收拾自己所有的玩具,和书籍,还有一些衣服,显然这些都是不太符合孩子的这种年龄特点的。

因为孩子他虽然这会他喜欢说我来,我要,我去做,但是他的能力还是不够的,比如说走路这件事情,孩子在刚刚学习走路的时候,对走路虽然充满兴趣,而且他的这种社会范围就扩大了,但是因为他这种腿、膝盖、肢体,生理的准备还不足够,所以孩子并不适合长时间的走路。再说说孩子收拾东西,孩子他如果有意识知道我弄乱的玩具和绘本书籍我应该收拾,这样就已经是很好的了。但是他还是完全没有能力,说独自来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的家长跟他一起陪着他去做这些事情,告诉他到底应该怎么去收拾,那么从这种生活自理能力的角度来说,逐渐的培养孩子这种独立性,这个是我们对于小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

再有就是家长在带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去表达他自己的想法,然后多进行换角度的这种思考, 这样呢,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一个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独立行事能力的超强的一个宝宝。


积木育儿


孩子的独立,并不是越早把孩子推出去越好,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1.先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孩子从出生,到3岁,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物质上,对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依恋都很明显。很多的育儿书,都会说,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这时候,是不能强行把孩子推出去,让孩子独自面对很多事情。

比如,有的人,信奉“孩子哭就不抱,不哭才抱”,想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殊不知,这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试想一下,刚出生的婴儿,不会说话,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哭,他哭了你不安慰他,这是违背人性的。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需要关爱的时候就给予关爱,孩子有能力独立了,才会义无反顾的往前走。因为前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孩子会坚信,父母是稳固的大本营,反而会更独立。

2 安全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给孩子最大的自由。比如,让他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适当的帮忙做一定的家务。

当然,结果很可能是很慌乱的,比自己做更费劲,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收拾残局。但让孩子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是很重要的,在他有积极性的时候不要打击他,哪怕是越帮越忙。

3 父母做安静的旁观者和帮忙者,不要嘚嘚嘚嘚嘚

有时候孩子做一件事事情,家长在后边不停的嘱咐注意事项,“把玩具放箱子里,你轻点,你得轻点啊,上次就摔坏了……”

这时候请对号入座,把孩子想象成你自己,把嘚嘚嘚的你想象成自己的父母,你做什么事,旁边有人不停的关爱,你会怎样。

我家孩子自己穿鞋子,经常左右脚穿反。我会提醒他一次,他想换就换,不想换就随他。他不换,那就说明鞋子反穿对他没影响。他觉得不舒服,自己就会换过来。

给孩子安静的空间,也给自己歇息的空间。

学会放手,相信孩子,是让孩子独立的法宝。


静座听语


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习惯性地过度介入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去,这就导致孩子可能会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因为父母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印象,认为自己是不能够自行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事情,这就降低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长此以往下去,会让孩子对周围的环境感到压力很大,让他们产生对陌生环境的主观恐惧感,从而限制了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办才好呢?

要有良性交流互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良性交流互动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将来长大以后能否在社会中立足,面对困难能否迎难而上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家长习惯性帮孩子解决一切困难,等到孩子自己踏入社会后,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什么都需要靠父母,这样做对孩子的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好。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学会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困难。

可以说,家长在孩子面对困难时,选择无条件地帮孩子解决问题可以视为非良性交流互动,因为在这个互动中,孩子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什么样的互动是良性的交流互动呢?就是当困难发生时,有孩子的主观努力去解决困难,也有爸爸妈妈的鼓励和引导,在这样的互动下,困难才能被最好的解决。

父母的过度关注,反而可能会事与愿违

有的父母受过高等的教育,甚至是留洋教育,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个优势,因为,父母可以让孩子接触的东西更多更广,但是,如果父母没有好好利用自己教育资源的话,就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一个很能干的父母未必能够给孩子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相反,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能干,而给孩子一种错觉——“我怎么也不可能做得和爸爸妈妈一样好”,导致孩子连尝试都不愿意。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爸爸妈妈要记住,别人的成功经验不能直接拿来用,过度的呵护和帮助反而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自己解决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