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離開劉備,真的是因為他的母親嗎?

手機用戶58965063716


徐庶離開劉備確實是因為他的母親,不過歷史和演義中的情節與時間順序上有一些出入。歷史中的徐庶在劉備那邊的表現並沒有演義中那樣出彩,去曹營後也沒有“一言不發”,曹魏建立後還做了官。

徐庶本名徐福字元直(和去日本那個徐福同名同姓),出身寒門,好讀書,善劍術。年少時為人報仇犯下命案,帶著母親流落荊州,改名徐庶。在荊州期間,他廣泛結交朋友,在隆中耕讀的諸葛亮是他的密友之一。

201年,從豫州敗退的劉備依附荊州劉表,駐守新野,在當地招賢納士,徐庶應召而來。劉備看他能文能武,對他十分器重,不過並沒有像演義說的那樣拜其為軍師。徐庶跟了劉備7年時間,並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我估計他就是一個幕僚罷了。他對劉備最大的貢獻就是推薦了諸葛亮。

207年,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讓徐庶帶他來應聘。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有大才,主公應該放下左將軍的面子,親自去請他。於是有了後來“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被羅貫中描寫成“元直走馬薦諸葛”,不過被放在了徐庶為救母被迫離開劉備之前,也就是說在演義中徐庶和諸葛亮沒有在劉備帳下共事過。其實在歷史中,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後,徐庶和諸葛亮在劉備帳下共事了大半年。

208年,曹操南征,徐庶帶著母親隨劉備南撤。徐庶的母親在長坂坡被曹軍俘獲(劉備的兩個女兒也被俘獲),得知消息後,徐庶為保全母親向劉備辭別,投曹營去了。曹魏時期,徐庶官居御史中丞相。

演義中的情節是,徐庶大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曹仁回去覆命,說劉備身邊有個軍師叫單福,好生了得。程昱對曹操說此人叫徐庶,為人至孝,其母在潁上居住。我可模仿徐庶筆體,寫家書一封,讓他母親來許都。徐庶知道母親被控制,自然辭別劉備,投我軍而來。

曹操從之,徐庶只好辭別劉備,在臨行前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徐庶走到半路怕劉備請不來諸葛亮,就隻身去見諸葛亮,讓他出山輔佐劉備,卻被諸葛亮一口拒絕。徐庶到了曹操那裡,母親責罵他中了曹操奸計,為讓其無後顧之憂,竟然懸樑自盡。徐庶傷痛欲絕,因此在曹營一言不發。

赤壁之戰時,徐庶識破了龐統的連環計,不過他無意戳穿。為免於葬身火海,便向龐統討脫身之計。龐統建議他可向曹操說要去關中鎮守,以備馬超韓遂。曹操一看徐庶竟然開口說話了,於是欣然同意,派徐庶和大將臧霸一同前去。此後,徐庶在演義中再未出現。


石頭說歷史


徐庶是劉備在荊州的第一個謀士,徐庶是主動來投劉備的,他是來投明主的,劉備見了自然極為高興,徐庶見了劉備的馬,然後問:這可是的盧馬?劉備說:是的。

徐庶說:這的盧馬雖然也是千里馬,但是會妨主,不能夠騎呀。劉備說:已經應過了,就把的盧躍檀溪的事情告訴了徐庶,徐庶說:這個是救主,並不是妨主,終究還是會妨主的,不過我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

劉備就問:有什麼辦法?徐庶說:你比較不喜歡誰,就把的盧馬送給他,等妨了這個人之後,再拿回來,自然就沒有什麼事情了。(不知道劉備送龐統是不是這個想法呀),劉備變色說:你過來,不教我正道,卻讓我去做損人利已的事情。

徐庶說:我向來聽說主公仁德,一直不相信,所以就故意試探一下的。劉備就以徐庶為軍師來操練軍馬。後來徐庶看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後,程昱就向曹操獻計,說徐庶這個人是孝子,只要把徐庶的母親帶到許昌,那麼徐庶肯定會來的。

而徐母並不同意,程昱就仿著徐母的筆跡給徐庶寫信,讓他回來,否則曹操要殺她。徐庶就跟劉備說了這個事情,說他只能回去。劉備說:母子是至親,你就儘管回去吧。徐庶拜謝。

孫乾偷偷的跟劉備說:徐庶一直在新野,我們軍中的虛實,他都知道了,如果他到了曹操那邊,曹操重用他,豈不是對我們不利呀?還不如把徐庶留下,而曹操看到徐庶不回去,就會把徐母殺了,那徐庶肯定要為母報仇,就會對你盡心盡力的。

劉備說:不可以這樣,我們不能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情,大家都為劉備的仁德而拜服。劉備為徐庶送行,徐庶說:我是想與主公一起成就大業的,但是因為母親的原因,讓方寸大亂。

徐庶遠去,劉備目送,沒多久,徐庶又騎馬回來了,他對劉備說:剛才我的心太亂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忘了跟你說,襄陽城西隆中有一個臥龍先生,叫做諸葛亮,字孔明,這個人的才能遠勝於我,你只要請他出山,大業可成,這個就是徐庶走馬薦臥龍。

徐庶還擔心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不肯,就到諸葛亮的家中先勸了一下諸葛亮要出來幫劉備,可見徐庶離開劉備,確實是為了母親。


歷史簡單說


在《三國演義》中是這樣說的,徐庶此人才華橫溢,為劉備出了許多的奇招,曹操看上了徐庶的能力,於是假冒徐庶的母親給其寫了封信,徐庶當時對劉備說,自己為了母親得走,不管曹操怎麼逼自己,他都不會為曹操出謀劃策。

在三國志中可不是這樣說的,徐庶出身寒門,他也一直沒有展露出自己的才華,按理說在歷史上留不下什麼名氣,一直到劉備屯兵新野,此人前去投奔。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的劉備還是缺人,缺錢,缺地盤,但是徐庶認為劉備是有潛力的,劉備對他也很好,他相信自己跟著劉備是沒有錯的。

不久之後,曹操率兵攻打荊州,劉備被打的只顧著逃命,在演義中這件事描寫的非常精彩,基本都是在突出劉備,在三國志中可不是這樣,劉備只是想著逃命罷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確是提到曹操捉了徐庶的母親,可是沒有說曹操寫信讓徐庶過去,是徐庶在危難之際,主動離開的劉備。

當然在三國志中,徐庶也是以母親為理由選擇的離開,但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完全就是徐庶找的藉口,因為這次戰役,讓徐庶認識到,劉備沒有能力與曹操等人抗衡,即使他對人很好可是在慌亂之間便能看出人品,況且劉備當時的實力太差,說白了就是徐庶不看好劉備,所以他選擇離開。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在三國時期的確非常的注重孝道,可是根據分析情況來看,徐庶離開劉備不止是這一點,大家認為徐庶離開劉備是自己背叛,還是為了母親呢?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對於徐庶,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演義中是劉備到荊州後的第一位重要謀士。此人博學多才,和諸葛亮、崔州平、石廣元等人非常交好,在荊州一帶頗有名氣。投靠劉備後,也立刻有所建樹。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說的就是他。

那麼,我們就要問了。歷史上的徐庶是個什麼樣的人物?他又是什麼時候離開劉備的呢?他為什麼要離開劉備,真的是因為他母親嗎?他投靠曹操後,真的沒有獻一策?

徐庶:母親啊!

歷史上的徐庶確實和諸葛亮等人十分交好,也確實很有學問,但是徐庶破八門金鎖陣,手把手教劉備怎麼打仗的事是肯定不存在的。劉備一個主帥,軍事戰鬥需要別人來指揮?就算是後期的火燒博望坡什麼也都是他親自領導的,可能聽聽徐庶的建議啥的。

演義中編了一段故事,說是曹操把徐庶的母親捉了起來,然後徐庶就不得不離開劉備,然後離開之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其實不然,徐庶並不是這個時候離開比劉備的,翻開《三國志·諸葛亮傳》就可以知道徐庶是在劉備一行人逃亡江夏的途中,因為徐庶的家眷(母親)在逃跑途中被曹軍捉了,徐庶才決定離開劉備的。雖然都是離開劉備,但是歷史和演義有個時間差的。

歷史上徐庶是因為母親才離開劉備的?三國志的交代是因為母親被抓走,徐庶心如死灰,方寸大亂,只好辭別了劉備,投奔曹操。自古忠孝不能兩雙,徐庶選擇了孝。會不會有其他原因呢?筆者猜測還可能是吃不了這顛沛流離的生活的苦~

徐庶進曹營真的沒有獻一策?這多半是不可能的!

據《魏略》記載: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就是說公元223年,徐庶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多多少少是個官職吧?一策都不獻就拿了個官做,可能嗎,科學嗎?

對於徐庶,應該是個有學問,有謀略的人才,諸葛亮也是挺欣賞他的。如果跟著劉備一直混,在蜀國估計會成為主要支柱。


小刀文史


徐庶是三國的超級謀士,其智謀出眾,軍事才能出眾,才情可和諸葛亮等人相媲美。這一點在下山追隨劉備的表現可見端倪。運用各種計謀打敗曹軍就是最好證明。


但徐庶最大的特點是孝順,也就是說,他有非常強的戀母情節,把孝順敬重母親當作頭等大事。也正是因為這樣,曹操利用他的孝心這個弱點,通過"假冒"徐母手書的方式,騙徐庶去曹營。


徐庶接到母親的書信後,果然上當,馬上不顧明主劉備的勸諫,毅然離開劉備去了曹營。

徐庶才智過人,他文武雙全,和諸葛亮等人都是摯友。他下山選擇追隨劉備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認為劉備是仁德的雄君明主,他之所以棄明投暗跟隨曹操,顯然是為了他的母親,孝心使然。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無論按照三國演義還是按照三國志,徐庶離開劉備都是為了他的母親,這是毋庸置疑的。

按照三國演義,徐庶投奔劉備後,幫助劉備大破八門金鎖陣,攻克樊城。曹操大為震驚。誰知徐庶的同鄉程昱向曹操獻計,把徐庶的老母誆騙到了許昌。先想騙徐母寫信讓徐庶投奔曹操,遭到徐母拒絕怒罵。

此後,曹操軟禁徐母,又由程昱假冒徐母筆跡,寫信勸徐庶到許昌來救母親。徐庶為了母親,只得忍痛離開劉備。臨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徐庶到許昌後,徐母見兒子被騙來了,又氣又急,自殺身亡。徐庶為了母親的墳墓,只能長期呆在曹操手下,但卻發誓不為曹操出一計,即“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演義這一段,塑造了徐庶的孝順和迂腐,徐母的剛烈和迂腐,程昱的狡猾,曹操的愛才和陰險。不過,也存在一些矛盾。比如徐庶既然都決定投劉備了,他還把老母長期放在曹操統治下的地方,是自找不痛快麼?

歷史上,情況沒那麼複雜。徐庶和母親一起住在荊州。他投奔劉備後,母親並沒有被曹操抓去。相反,徐庶和諸葛亮一起共事了一年左右。但是到208年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南逃的時候,在當陽一帶,劉備被曹操擊潰,跟隨劉備的大批百姓基本都淪為曹軍的俘虜,徐庶的老母也在其中。


於是,徐庶只好向劉備告別,去曹營找他的母親:

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說的也很懇切。老母被曹操擄去,就算曹操不殺她,這日子也難過。徐庶為了孝順,必須去侍奉母親。既然去了曹營,歷史上的徐庶並沒有一言不發,相反在曹操手下當官,官至御史中丞。

應該說,歷史上的徐庶因為母親離開劉備,沒有演義中那麼戲劇性,那麼悲壯,但卻更加合理。


巴山夜雨涮鍋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成為劉備謀士後,屢次立下奇功,讓曹操很是忌憚,於是程昱獻策把徐庶母親軟禁起來,定能讓徐庶來投,徐庶得知母親被抓,於是孤身離開劉備前往曹操處。

在正史中記載,曹操南征荊州,劉琮投降,荊州已失,於是劉備領著徐庶、諸葛亮一起南逃,由於逃亡時帶上了很多普通老百姓,走的很慢,在長坂坡時被曹操的虎豹騎給追上了,徐庶母親是其中逃亡一個,就此落入了曹操之手。其實當時劉備與他手下很多人的家眷都在當時落入了曹操之手,比如劉備的兩個女兒,要不是有趙雲,本來連阿斗和甘夫人都得被俘。由於母親被抓,徐庶不久就辭別劉備,前往曹營。

雖然演義、正史記載有所不同,但沒有爭議的是徐庶確實是因為母親被曹操所抓才離開劉備的。

有人會覺得好奇,自古雖忠孝不能兩全,但很多人往往會選擇盡忠,因為忠是“大家”,孝是“小家”,為何徐庶會選擇孝道,而不盡忠呢?

這和當時的背景有關,漢朝是以孝治天下的,當時為官的一種就是舉孝廉,孝是當時立足的根本,不孝又有何臉面再見人呢?這對於身為名士的徐庶來說就更加了,他是不可能拋棄自己老母親的。

當時孝順的除了徐庶,還有“懷橘遺親”的陸績,陸績能在東吳那麼出名、那麼說的上話,與他特別孝順有關。反觀當時的朱靈,公孫瓚將其舅舅拉上城頭,來要挾他,他不為所動,導致舅舅被殺。因為他不重視孝,這也使得他後來在曹操手裡沒有在袁紹手下受重用。

曹操也是特別重視孝的,這也是他為什麼父親死了,要屠徐州來洩憤。曹操選繼承人時,本想選曹植,但曹植放蕩不羈,沒有禮數,看起來不太孝順,於是選擇了看起來特別孝順的曹丕。


曹丕稱帝后,曾問過大臣們一個很奇特的問題,這個問題與如今我們常說的當老婆與母親掉到水裡先救誰無異。

這個問題就是“若君主和父親都得了重病,只有一粒藥丸可以救一個人,你們是先救君主呢還是先救父親?”當時的長史邴原表示自己會先救父親,聽到這個回答,曹丕也沒感到不滿意,因為在當時來說這是人之常情。

孝道在三國很重要,徐庶因孝道離開無可厚非,劉備也沒任何理由去強留。


夏目歷史君


我覺得不是。徐母深明大義,嫉惡如仇,徐庶去徐母必死。這道理就算徐庶人在事中迷,可他繞道去了隆中,以諸葛亮的智慧看不透嗎?不勸他嗎?可他還是去了!


剛開始徐庶得知母親被曹操軟禁在許昌,確實是心亂如麻,無心輔佐劉備,因為他是孝子嘛!但是徐庶是文人,忠孝不能兩全,忠孝並存先盡忠後盡孝的道理不可能不明白。可他還是去了!

徐母是程昱出策誑去的,程昱和他是好友,他若不去程昱也會想辦法保徐母安全;曹操也不會因為這是殺害他的母親的,可他還是去了!
徐母死後,被派來勸說劉備投降,完全可以藉口報母仇與曹操決裂,留在劉備賬下。可他還是回了曹營,雖有面子和所謂的做人原則,也足以說明不願再侍劉備。


秉燈夜讀


徐庶歷來被認為是與諸葛亮、龐統、法正並列的蜀漢四大軍師,他在新野之時便投奔劉備,頗受劉備重視,並且向劉備推薦了臥龍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更是被神話為神機妙算的軍師。然而因為母親被曹操俘獲,徐庶不得已離開了劉備。然而徐庶的離開,真的是因為他是個“孝子”嗎?

(圖)徐庶

首先,我們還原一下歷史上的真實情況。《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曹操南下,劉表次子劉琮不戰而降,當時,徐庶與劉備屯於樊城,聽聞此事後,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

顯然,在歷史上並沒有曹操偽造徐母之書,騙徐庶投降曹操的橋段,而且也沒有記載表明劉備對徐庶的離去感到悲傷。徐庶對劉備說的話還是很漂亮的“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顯得自己是如此身不由己,還為我們留下了“方寸大亂”這個成語,不過劉備對此的態度卻毫無記載。

(圖)諸葛亮好友石廣元

如此一來,徐庶的離開就很值得玩味了。我們在“諸葛亮未遇劉備, 也不會投靠曹操, 司馬懿先遇劉備則必投靠!”一文中曾經提到,劉備的用人,是以利益為交換的。比如關羽、諸葛亮,劉備驅使他們,也給予他們巨大的權力。而劉備的這種用於交換的“利益”大多是先以一種“許諾”的方式支付給臣屬們的。換句話說,白手起家的劉備,先畫個餅,大家信了,就一起幹,不信就各奔東西。

徐庶開始肯定是相信劉備的,所以還把自己的好友諸葛亮介紹給了劉備。然而,當荊州淪陷,曹操十萬大軍逼近,劉皇叔敗走樊城,幾無可依之處。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曾經追隨劉備的人不外乎有三種去處,一是向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一樣誓死追隨;二是選擇觀望,看劉備的發展和荊州局勢而定;第三種則是選擇拋棄劉備,改投曹操。徐庶無疑就選擇了第三種。

(圖)歷史證明徐庶選錯了

其實不只徐庶做出這種選擇,曾聞名一時的“諸葛四友”都差不多在這時做出了選擇。徐庶藉機投奔了曹操,而石廣元、孟公威也差不多在這個時期出仕於曹魏。

當陽敗退之時,曾有人誤認為衝進曹操陣營營救阿斗的趙子龍是去投降曹操,為何會這樣?居然有人會認為以忠勇聞名的趙雲會背叛!為什麼?只因為他們可能每天都會看到有同伴跑向北方,投奔曹操,以至於懷疑趙雲也是這樣。而徐庶就是這些跑向北方的人群中的一個,他真的去投奔曹操了,只不過與旁人不同,徐庶留下了句漂亮話。而劉備自然不會再留戀這些心已不在的人了。

(圖)長坂坡上懷抱後主的趙雲

20年後,當諸葛亮以蜀漢丞相之尊,率領十萬大軍北伐魏國之時,他終於得到了兩位故友——徐庶和石廣元的消息,他們一人擔任御史中丞、一人擔任典農校尉,官職都不高,孔明不禁感慨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這話除了感嘆故友沒能一展抱負,似乎也有一些嘲諷吧。

(圖)胸懷大志的孔明

“20年前你們拋棄玄德公,如今玄德雖已故去,但早已成就帝業,而我孔明也成為了蜀漢的實權者!”諸葛亮的心中或許是這樣想的吧!


孫博士侃歷史


徐庶,離開劉備肯定是因為她母親被曹操軟禁,因為古人對孝道是非常重視的。

徐庶,成為劉備軍師之前一直是有試探過劉備,故意跟他說的盧馬救人一次,下一次必定會害主人,讓劉備把馬轉贈給與自己有仇的人,這樣可以殺人於無形。

劉備,聽徐庶這一席話,頓時覺得此人心術不正不可取,隨之便面露嫌棄之情斥責了徐庶,怨他無故只會教人害人之術。

誰知這一番斥責,沒有令徐庶有任何羞愧之色,他反大聲笑道:我久聞皇叔仁義,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剛才乃是我試探之言,多有得罪還望皇叔莫怪。

徐庶這麼一說,劉備知道今天自己是碰到高人了,趕緊問徐庶,先生即是有心試我,想必定是有治國良策之大才,備多有得罪還望先生海涵,務必請先生隨我一同回新野暢談,略微指點在下。

就這樣,一個有心來投,一個求才若渴,兩人把手同歸新野以後,劉備就拜徐庶做了軍師。

徐庶做了劉備軍師以後,很快就展露自己的本事,大破曹操的八門金鎖之陣,一戰殺得曹仁丟盔卸甲匆匆而去。

曹仁,敗落回到曹操軍中告知此事,心中大為疑惑,想來想去都找不出劉備軍中哪個能人破了自己的陣法。

後來,打聽之後知道是徐庶,就讓陳昱把徐庶母親騙來軍中,徐庶不忍老母被抓,不得已離開劉備軍中,這就是徐庶最終離開劉備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