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离开刘备,真的是因为他的母亲吗?

手机用户58965063716


徐庶离开刘备确实是因为他的母亲,不过历史和演义中的情节与时间顺序上有一些出入。历史中的徐庶在刘备那边的表现并没有演义中那样出彩,去曹营后也没有“一言不发”,曹魏建立后还做了官。

徐庶本名徐福字元直(和去日本那个徐福同名同姓),出身寒门,好读书,善剑术。年少时为人报仇犯下命案,带着母亲流落荆州,改名徐庶。在荆州期间,他广泛结交朋友,在隆中耕读的诸葛亮是他的密友之一。

201年,从豫州败退的刘备依附荆州刘表,驻守新野,在当地招贤纳士,徐庶应召而来。刘备看他能文能武,对他十分器重,不过并没有像演义说的那样拜其为军师。徐庶跟了刘备7年时间,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我估计他就是一个幕僚罢了。他对刘备最大的贡献就是推荐了诸葛亮。

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让徐庶带他来应聘。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有大才,主公应该放下左将军的面子,亲自去请他。于是有了后来“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被罗贯中描写成“元直走马荐诸葛”,不过被放在了徐庶为救母被迫离开刘备之前,也就是说在演义中徐庶和诸葛亮没有在刘备帐下共事过。其实在历史中,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后,徐庶和诸葛亮在刘备帐下共事了大半年。

208年,曹操南征,徐庶带着母亲随刘备南撤。徐庶的母亲在长坂坡被曹军俘获(刘备的两个女儿也被俘获),得知消息后,徐庶为保全母亲向刘备辞别,投曹营去了。曹魏时期,徐庶官居御史中丞相。

演义中的情节是,徐庶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曹仁回去复命,说刘备身边有个军师叫单福,好生了得。程昱对曹操说此人叫徐庶,为人至孝,其母在颍上居住。我可模仿徐庶笔体,写家书一封,让他母亲来许都。徐庶知道母亲被控制,自然辞别刘备,投我军而来。

曹操从之,徐庶只好辞别刘备,在临行前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徐庶走到半路怕刘备请不来诸葛亮,就只身去见诸葛亮,让他出山辅佐刘备,却被诸葛亮一口拒绝。徐庶到了曹操那里,母亲责骂他中了曹操奸计,为让其无后顾之忧,竟然悬梁自尽。徐庶伤痛欲绝,因此在曹营一言不发。

赤壁之战时,徐庶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不过他无意戳穿。为免于葬身火海,便向庞统讨脱身之计。庞统建议他可向曹操说要去关中镇守,以备马超韩遂。曹操一看徐庶竟然开口说话了,于是欣然同意,派徐庶和大将臧霸一同前去。此后,徐庶在演义中再未出现。


石头说历史


徐庶是刘备在荆州的第一个谋士,徐庶是主动来投刘备的,他是来投明主的,刘备见了自然极为高兴,徐庶见了刘备的马,然后问:这可是的卢马?刘备说:是的。

徐庶说:这的卢马虽然也是千里马,但是会妨主,不能够骑呀。刘备说:已经应过了,就把的卢跃檀溪的事情告诉了徐庶,徐庶说:这个是救主,并不是妨主,终究还是会妨主的,不过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

刘备就问:有什么办法?徐庶说:你比较不喜欢谁,就把的卢马送给他,等妨了这个人之后,再拿回来,自然就没有什么事情了。(不知道刘备送庞统是不是这个想法呀),刘备变色说:你过来,不教我正道,却让我去做损人利已的事情。

徐庶说:我向来听说主公仁德,一直不相信,所以就故意试探一下的。刘备就以徐庶为军师来操练军马。后来徐庶看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后,程昱就向曹操献计,说徐庶这个人是孝子,只要把徐庶的母亲带到许昌,那么徐庶肯定会来的。

而徐母并不同意,程昱就仿着徐母的笔迹给徐庶写信,让他回来,否则曹操要杀她。徐庶就跟刘备说了这个事情,说他只能回去。刘备说:母子是至亲,你就尽管回去吧。徐庶拜谢。

孙乾偷偷的跟刘备说:徐庶一直在新野,我们军中的虚实,他都知道了,如果他到了曹操那边,曹操重用他,岂不是对我们不利呀?还不如把徐庶留下,而曹操看到徐庶不回去,就会把徐母杀了,那徐庶肯定要为母报仇,就会对你尽心尽力的。

刘备说:不可以这样,我们不能做这样不仁不义的事情,大家都为刘备的仁德而拜服。刘备为徐庶送行,徐庶说:我是想与主公一起成就大业的,但是因为母亲的原因,让方寸大乱。

徐庶远去,刘备目送,没多久,徐庶又骑马回来了,他对刘备说:刚才我的心太乱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忘了跟你说,襄阳城西隆中有一个卧龙先生,叫做诸葛亮,字孔明,这个人的才能远胜于我,你只要请他出山,大业可成,这个就是徐庶走马荐卧龙。

徐庶还担心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不肯,就到诸葛亮的家中先劝了一下诸葛亮要出来帮刘备,可见徐庶离开刘备,确实是为了母亲。


历史简单说


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说的,徐庶此人才华横溢,为刘备出了许多的奇招,曹操看上了徐庶的能力,于是假冒徐庶的母亲给其写了封信,徐庶当时对刘备说,自己为了母亲得走,不管曹操怎么逼自己,他都不会为曹操出谋划策。

在三国志中可不是这样说的,徐庶出身寒门,他也一直没有展露出自己的才华,按理说在历史上留不下什么名气,一直到刘备屯兵新野,此人前去投奔。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的刘备还是缺人,缺钱,缺地盘,但是徐庶认为刘备是有潜力的,刘备对他也很好,他相信自己跟着刘备是没有错的。

不久之后,曹操率兵攻打荆州,刘备被打的只顾着逃命,在演义中这件事描写的非常精彩,基本都是在突出刘备,在三国志中可不是这样,刘备只是想着逃命罢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确是提到曹操捉了徐庶的母亲,可是没有说曹操写信让徐庶过去,是徐庶在危难之际,主动离开的刘备。

当然在三国志中,徐庶也是以母亲为理由选择的离开,但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完全就是徐庶找的借口,因为这次战役,让徐庶认识到,刘备没有能力与曹操等人抗衡,即使他对人很好可是在慌乱之间便能看出人品,况且刘备当时的实力太差,说白了就是徐庶不看好刘备,所以他选择离开。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三国时期的确非常的注重孝道,可是根据分析情况来看,徐庶离开刘备不止是这一点,大家认为徐庶离开刘备是自己背叛,还是为了母亲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对于徐庶,大家应该不会陌生,演义中是刘备到荆州后的第一位重要谋士。此人博学多才,和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等人非常交好,在荆州一带颇有名气。投靠刘备后,也立刻有所建树。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说的就是他。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历史上的徐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又是什么时候离开刘备的呢?他为什么要离开刘备,真的是因为他母亲吗?他投靠曹操后,真的没有献一策?

徐庶:母亲啊!

历史上的徐庶确实和诸葛亮等人十分交好,也确实很有学问,但是徐庶破八门金锁阵,手把手教刘备怎么打仗的事是肯定不存在的。刘备一个主帅,军事战斗需要别人来指挥?就算是后期的火烧博望坡什么也都是他亲自领导的,可能听听徐庶的建议啥的。

演义中编了一段故事,说是曹操把徐庶的母亲捉了起来,然后徐庶就不得不离开刘备,然后离开之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其实不然,徐庶并不是这个时候离开比刘备的,翻开《三国志·诸葛亮传》就可以知道徐庶是在刘备一行人逃亡江夏的途中,因为徐庶的家眷(母亲)在逃跑途中被曹军捉了,徐庶才决定离开刘备的。虽然都是离开刘备,但是历史和演义有个时间差的。

历史上徐庶是因为母亲才离开刘备的?三国志的交代是因为母亲被抓走,徐庶心如死灰,方寸大乱,只好辞别了刘备,投奔曹操。自古忠孝不能两双,徐庶选择了孝。会不会有其他原因呢?笔者猜测还可能是吃不了这颠沛流离的生活的苦~

徐庶进曹营真的没有献一策?这多半是不可能的!

据《魏略》记载: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就是说公元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多多少少是个官职吧?一策都不献就拿了个官做,可能吗,科学吗?

对于徐庶,应该是个有学问,有谋略的人才,诸葛亮也是挺欣赏他的。如果跟着刘备一直混,在蜀国估计会成为主要支柱。


小刀文史


徐庶是三国的超级谋士,其智谋出众,军事才能出众,才情可和诸葛亮等人相媲美。这一点在下山追随刘备的表现可见端倪。运用各种计谋打败曹军就是最好证明。


但徐庶最大的特点是孝顺,也就是说,他有非常强的恋母情节,把孝顺敬重母亲当作头等大事。也正是因为这样,曹操利用他的孝心这个弱点,通过"假冒"徐母手书的方式,骗徐庶去曹营。


徐庶接到母亲的书信后,果然上当,马上不顾明主刘备的劝谏,毅然离开刘备去了曹营。

徐庶才智过人,他文武双全,和诸葛亮等人都是挚友。他下山选择追随刘备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刘备是仁德的雄君明主,他之所以弃明投暗跟随曹操,显然是为了他的母亲,孝心使然。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无论按照三国演义还是按照三国志,徐庶离开刘备都是为了他的母亲,这是毋庸置疑的。

按照三国演义,徐庶投奔刘备后,帮助刘备大破八门金锁阵,攻克樊城。曹操大为震惊。谁知徐庶的同乡程昱向曹操献计,把徐庶的老母诓骗到了许昌。先想骗徐母写信让徐庶投奔曹操,遭到徐母拒绝怒骂。

此后,曹操软禁徐母,又由程昱假冒徐母笔迹,写信劝徐庶到许昌来救母亲。徐庶为了母亲,只得忍痛离开刘备。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徐庶到许昌后,徐母见儿子被骗来了,又气又急,自杀身亡。徐庶为了母亲的坟墓,只能长期呆在曹操手下,但却发誓不为曹操出一计,即“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演义这一段,塑造了徐庶的孝顺和迂腐,徐母的刚烈和迂腐,程昱的狡猾,曹操的爱才和阴险。不过,也存在一些矛盾。比如徐庶既然都决定投刘备了,他还把老母长期放在曹操统治下的地方,是自找不痛快么?

历史上,情况没那么复杂。徐庶和母亲一起住在荆州。他投奔刘备后,母亲并没有被曹操抓去。相反,徐庶和诸葛亮一起共事了一年左右。但是到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南逃的时候,在当阳一带,刘备被曹操击溃,跟随刘备的大批百姓基本都沦为曹军的俘虏,徐庶的老母也在其中。


于是,徐庶只好向刘备告别,去曹营找他的母亲: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说的也很恳切。老母被曹操掳去,就算曹操不杀她,这日子也难过。徐庶为了孝顺,必须去侍奉母亲。既然去了曹营,历史上的徐庶并没有一言不发,相反在曹操手下当官,官至御史中丞。

应该说,历史上的徐庶因为母亲离开刘备,没有演义中那么戏剧性,那么悲壮,但却更加合理。


巴山夜雨涮锅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成为刘备谋士后,屡次立下奇功,让曹操很是忌惮,于是程昱献策把徐庶母亲软禁起来,定能让徐庶来投,徐庶得知母亲被抓,于是孤身离开刘备前往曹操处。

在正史中记载,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投降,荆州已失,于是刘备领着徐庶、诸葛亮一起南逃,由于逃亡时带上了很多普通老百姓,走的很慢,在长坂坡时被曹操的虎豹骑给追上了,徐庶母亲是其中逃亡一个,就此落入了曹操之手。其实当时刘备与他手下很多人的家眷都在当时落入了曹操之手,比如刘备的两个女儿,要不是有赵云,本来连阿斗和甘夫人都得被俘。由于母亲被抓,徐庶不久就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虽然演义、正史记载有所不同,但没有争议的是徐庶确实是因为母亲被曹操所抓才离开刘备的。

有人会觉得好奇,自古虽忠孝不能两全,但很多人往往会选择尽忠,因为忠是“大家”,孝是“小家”,为何徐庶会选择孝道,而不尽忠呢?

这和当时的背景有关,汉朝是以孝治天下的,当时为官的一种就是举孝廉,孝是当时立足的根本,不孝又有何脸面再见人呢?这对于身为名士的徐庶来说就更加了,他是不可能抛弃自己老母亲的。

当时孝顺的除了徐庶,还有“怀橘遗亲”的陆绩,陆绩能在东吴那么出名、那么说的上话,与他特别孝顺有关。反观当时的朱灵,公孙瓒将其舅舅拉上城头,来要挟他,他不为所动,导致舅舅被杀。因为他不重视孝,这也使得他后来在曹操手里没有在袁绍手下受重用。

曹操也是特别重视孝的,这也是他为什么父亲死了,要屠徐州来泄愤。曹操选继承人时,本想选曹植,但曹植放荡不羁,没有礼数,看起来不太孝顺,于是选择了看起来特别孝顺的曹丕。


曹丕称帝后,曾问过大臣们一个很奇特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如今我们常说的当老婆与母亲掉到水里先救谁无异。

这个问题就是“若君主和父亲都得了重病,只有一粒药丸可以救一个人,你们是先救君主呢还是先救父亲?”当时的长史邴原表示自己会先救父亲,听到这个回答,曹丕也没感到不满意,因为在当时来说这是人之常情。

孝道在三国很重要,徐庶因孝道离开无可厚非,刘备也没任何理由去强留。


夏目历史君


我觉得不是。徐母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徐庶去徐母必死。这道理就算徐庶人在事中迷,可他绕道去了隆中,以诸葛亮的智慧看不透吗?不劝他吗?可他还是去了!


刚开始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软禁在许昌,确实是心乱如麻,无心辅佐刘备,因为他是孝子嘛!但是徐庶是文人,忠孝不能两全,忠孝并存先尽忠后尽孝的道理不可能不明白。可他还是去了!

徐母是程昱出策诳去的,程昱和他是好友,他若不去程昱也会想办法保徐母安全;曹操也不会因为这是杀害他的母亲的,可他还是去了!
徐母死后,被派来劝说刘备投降,完全可以借口报母仇与曹操决裂,留在刘备账下。可他还是回了曹营,虽有面子和所谓的做人原则,也足以说明不愿再侍刘备。


秉灯夜读


徐庶历来被认为是与诸葛亮、庞统、法正并列的蜀汉四大军师,他在新野之时便投奔刘备,颇受刘备重视,并且向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更是被神话为神机妙算的军师。然而因为母亲被曹操俘获,徐庶不得已离开了刘备。然而徐庶的离开,真的是因为他是个“孝子”吗?

(图)徐庶

首先,我们还原一下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曹操南下,刘表次子刘琮不战而降,当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显然,在历史上并没有曹操伪造徐母之书,骗徐庶投降曹操的桥段,而且也没有记载表明刘备对徐庶的离去感到悲伤。徐庶对刘备说的话还是很漂亮的“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显得自己是如此身不由己,还为我们留下了“方寸大乱”这个成语,不过刘备对此的态度却毫无记载。

(图)诸葛亮好友石广元

如此一来,徐庶的离开就很值得玩味了。我们在“诸葛亮未遇刘备, 也不会投靠曹操, 司马懿先遇刘备则必投靠!”一文中曾经提到,刘备的用人,是以利益为交换的。比如关羽、诸葛亮,刘备驱使他们,也给予他们巨大的权力。而刘备的这种用于交换的“利益”大多是先以一种“许诺”的方式支付给臣属们的。换句话说,白手起家的刘备,先画个饼,大家信了,就一起干,不信就各奔东西。

徐庶开始肯定是相信刘备的,所以还把自己的好友诸葛亮介绍给了刘备。然而,当荆州沦陷,曹操十万大军逼近,刘皇叔败走樊城,几无可依之处。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曾经追随刘备的人不外乎有三种去处,一是向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一样誓死追随;二是选择观望,看刘备的发展和荆州局势而定;第三种则是选择抛弃刘备,改投曹操。徐庶无疑就选择了第三种。

(图)历史证明徐庶选错了

其实不只徐庶做出这种选择,曾闻名一时的“诸葛四友”都差不多在这时做出了选择。徐庶借机投奔了曹操,而石广元、孟公威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出仕于曹魏。

当阳败退之时,曾有人误认为冲进曹操阵营营救阿斗的赵子龙是去投降曹操,为何会这样?居然有人会认为以忠勇闻名的赵云会背叛!为什么?只因为他们可能每天都会看到有同伴跑向北方,投奔曹操,以至于怀疑赵云也是这样。而徐庶就是这些跑向北方的人群中的一个,他真的去投奔曹操了,只不过与旁人不同,徐庶留下了句漂亮话。而刘备自然不会再留恋这些心已不在的人了。

(图)长坂坡上怀抱后主的赵云

20年后,当诸葛亮以蜀汉丞相之尊,率领十万大军北伐魏国之时,他终于得到了两位故友——徐庶和石广元的消息,他们一人担任御史中丞、一人担任典农校尉,官职都不高,孔明不禁感慨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这话除了感叹故友没能一展抱负,似乎也有一些嘲讽吧。

(图)胸怀大志的孔明

“20年前你们抛弃玄德公,如今玄德虽已故去,但早已成就帝业,而我孔明也成为了蜀汉的实权者!”诸葛亮的心中或许是这样想的吧!


孙博士侃历史


徐庶,离开刘备肯定是因为她母亲被曹操软禁,因为古人对孝道是非常重视的。

徐庶,成为刘备军师之前一直是有试探过刘备,故意跟他说的卢马救人一次,下一次必定会害主人,让刘备把马转赠给与自己有仇的人,这样可以杀人于无形。

刘备,听徐庶这一席话,顿时觉得此人心术不正不可取,随之便面露嫌弃之情斥责了徐庶,怨他无故只会教人害人之术。

谁知这一番斥责,没有令徐庶有任何羞愧之色,他反大声笑道:我久闻皇叔仁义,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刚才乃是我试探之言,多有得罪还望皇叔莫怪。

徐庶这么一说,刘备知道今天自己是碰到高人了,赶紧问徐庶,先生即是有心试我,想必定是有治国良策之大才,备多有得罪还望先生海涵,务必请先生随我一同回新野畅谈,略微指点在下。

就这样,一个有心来投,一个求才若渴,两人把手同归新野以后,刘备就拜徐庶做了军师。

徐庶做了刘备军师以后,很快就展露自己的本事,大破曹操的八门金锁之阵,一战杀得曹仁丢盔卸甲匆匆而去。

曹仁,败落回到曹操军中告知此事,心中大为疑惑,想来想去都找不出刘备军中哪个能人破了自己的阵法。

后来,打听之后知道是徐庶,就让陈昱把徐庶母亲骗来军中,徐庶不忍老母被抓,不得已离开刘备军中,这就是徐庶最终离开刘备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