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角度看,是农历先进还是公历先进呢?

新疆卖火柴的小女孩儿


2017年,中国有了标准农历。

在此之前历法一半是经验一半是政治斗争,这导致存在多种版本的农历,因此常常引发混乱,比如现在华人社会中就同时存在多个版本的农历,各有自己的一套计算方法,结果导致重要节日彼此之间出现误差。比如春节究竟是哪一天?


2017年5月22日,国家标准委正式制定和颁布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该标准的颁布严格依照科学,即依照太阳和月亮的客观运行规律,计算精度达到1秒钟,标准农历第一次明明白白的将农历的编排的规则,采用的计算模型和精度等都公之于众,同时明确了农历年月日的确定方法以及排序方法,进行了各种规范性的规定。同时明确规定,朔和节气的时刻的计算必须依赖于太阳和月球的实际位置,必须按照国际天文学规范中关于天体位置计算所规定的模型来进行计算,并且要求计算精度的误差不得超过1秒种。


所以,新制定的农历是最科学的农厉,这是自己和自己进行比较。


公历是纯阳历,农历则是阴阳合历,两者用途不同,不具有可比较性。

纯阳历的优点是方便简单,而通过设置简单闰年的办法,能保证一年四季的日子不错位,比如七八月是夏天,那七八月就一直都会是夏天,不会慢慢的错位成七八月变成冬天。而阳历是指导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历法。


纯阴历的优点是,你知道哪天是满月,你也可以用它来预测潮汐,适合海边生活的人。但是纯阴历的和纯公历的差别在于,公历一年的误差的只有0.24天左右,而纯阴历的误差则达到11天之多,所以纯阴历就必须要闰月才能解决四季混乱这样的问题。而应该如何闰月,这在古代可是“高科技家传宝贝算法”。


中国古人,即对月亮有需求,需要十五的月亮就得是满月,同时又要兼顾农业产生(这需要的是阳历),所以最终搞出了阴阳合历的农历,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将阳历融入阴历的办法就是设置了一套单独计算的二十四节气


农业生产依赖的是24节气而不是天上月亮的圆缺。而如何计算24节气,在历史上有过变迁,这事儿相当复杂,在2017年之前,最后一次24节气计算的变迁是在明末清初,由汤若望等西方来的传教士搞定的,这就是清朝最终颁布执行的《时宪历》。


就目前而言,我们对农历的需求其实只剩下重大节日,农业生产完全可以依赖公历独立运行。

所以,农历的实际意义,已经逐渐消退,我想它应该可以申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思逍遥


当然是公历先进,这是不争的事实。

只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第一,全世界普及使用的是公历,今天是2018年6月7日,有哪一个国家用农历?第二,中国也实行的是公历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什么时候说过成立于农历某某年?你如果要知道农历是哪一天,要查半天,不累吗?第三,现在年轻人的生日越来越多的记忆公历了,只有那些农村老人还在记着阴历的日子;第四,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公历都在那一两天,而农历每年都有很大时差,不查黄历很难记忆。

现在的所谓农历在中国实际上和阴历是一回事。

有些历法研究者认为,阴历只按照月亮阴晴圆缺记日子,不管一年的长度;农历是把一年的差距用闰月来补上,由此就是阴阳历。实际上,我们农村老百姓常念叨的阴历早就是与农历一回事了。随便到民间去看看,什么时候记阴历的人没有闰年闰月?应该从很远古的时代就是这样计算了吧。所以在中国,阴历和农历就是一回事。

公历和农历是怎么纪元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公历是按照地球每年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圈来确定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精确的计算需要365天5小时58分56秒,所以公历每年定为365天,每年分12个月,每年就有7个大月每个月31天,4个小月每个月30天,二月为平月28天。但这样每年有5小时58分56秒到那去了呢?人们并没有忘记,就用4年闰一天来追上,所以就有二月闰为29天了。

而农历用月亮的圆缺来记月,每年只有354或345天,

大月30天,小月29天。且那个月大那个越小完全无规律可循,因为农历月份使用“定朔法”来确定每月初一的,并不是一个月大一个月小。这个“朔日”计算复杂,有从平旦(天刚亮的时刻)、鸡鸣、夜半为开头的三种算法,老百姓不看黄历完全无法知道。农历历法一年与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差了11天左右,怎么办呢?如果过了几十年岂不拉下了一年了?于是只有过几年闰一个月来追上了,所以有的年份就有了13个农历月,一个农历年就有了384或385天。

我不否认中国古代在阴历纪元上的智慧和贡献,但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为什么还要用这种记录月亮阴晴圆缺的方法来记录年份呢?

记录月亮的阴晴圆缺除了能够看到月亮大概知道今天是公历(阴历)什么日子之外,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重大的作用。我们古代的先贤们用聪明才智发现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三候,这些发现对社会农耕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进步作用,人们可以根据节气气候来掌握农耕的时节。但这些节气都是根据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来确定的,与月亮毫无瓜葛。

我们地球上之所以有一年四季,是由于地球自轴与公转平面有一个夹角,就是因为这个夹角,使得太阳照射到地球的直线光芒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样就有了不同的冷热季节气候。

太阳历就是所谓的公历,是每年地球移动的位置与太阳的关系时间基本固定。

所以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为立冬。其余节气都在这个时间的顺序线上,可以用公历日期准确标记。之所以有1天的误差,是因为那每年多余的5小时58分56秒的调差。

可按照农历每年就完全是不同的日子。因为农历不是按照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周来定时间的,而是按照月亮阴晴圆缺来确定的。

这样就每年要靠计算来确定每个农历年那一天是那个节气,当然也可以计算出很多年,所谓万年历就是这样。但老百姓连大小月都无法确定,就更很难确定季节是那一个日子了,只能靠看通书(黄历)来了解日子和节气了。旧时代老百姓没几个认识字的,无论做什么,都要找先生来解黄历才知道子丑寅卯。所以你说这个公历和农历那个更科学呢?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吗?

现在还有一些宗教国家在使用着阴历纪元,比如回历又叫穆罕默德历。

这种历法与中国的阴历差不多,而且就是专家们说的纯阴历,每年就是354天或355天,不搞闰月追上太阳历,所以伊斯兰教纪元今年是1439年。时空通讯不愿意对这种纪元方式作出置评。

中国的公历或者阴历,是中国人民古代智慧的结晶,这一点无可否认。但时代进步了,我们为什么就一定就要坚持使用这些已经落后了不合理的东西呢?

让老百姓们更方便更理性的生活不好吗?我们可以继续对着这些“瑰宝”作为一种文化研究和保护,让其永载人类文明的光辉史册,就像我们曾经发明和使用过的十八般兵器一样,总不能现在打仗还以这些为自豪武器,刀枪不入吧?

所以,时空通讯认为公历更科学,这也是世界的选择,没有错。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欢迎理性讨论点评。感谢支持关注。


时空通讯


与人们所想象的不同,中国的农历根本就不是继承自“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彻彻底底来自于西方的天文学发现。

现行农历历法称为

紫金历,紫金历确定于民国时期,其由明末《时宪历》几次变更而来。

而在《时宪历》之前,通行历法为《大统历》。《大统历》根本就是元代官员郭守敬的《授时历》另一个马甲,此历法延用到明末,已经与实际气象、天文存在巨大误差,尤其不能准确推算日月食。

《明史》记载,1629年,明朝中央政府任命礼部尚书徐光启(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硬凹的话相当于今天战略资源部副部长)根据西洋历法编纂新的历法。

▲汤若望

而实际上手计算的,完全就是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西洋人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罗雅谷;他们统统都是来自意大利与日耳曼地区的耶稣会传教士;而徐光启与李之藻更是皈依天主教的第一批天主教徒。

历法的编纂采用的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介于哥白尼日学说和托勒密地心说之间的调和性“第谷宇宙体系”。最后编纂而成《时宪历》,这套体系还没采用明朝就亡了国。到了清朝,顺治皇帝将此历法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于顺治2年(1645年)颁行。

“二十四节气”来源于西洋教士“定气法”

《时宪历》之前的中国历法,节气是将两年冬至之间日期十二等分,这样得出12“中气”;再在相邻“中气”间等分,这就得出了“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一个“节气”;这样共“二十四节气”。这种方法称为“平气法”。每“节气”间日期相同。

而西洋教士所定延用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的位置得来的。也就是在360度圆周的黄道上,春分为零度起点,每15度为一个节气,共得来二十四节气。这种方法每“节气”间日期是不同的,这种方法叫做“定气法”。

所以,今天的“节气”与古代历法中的节气完全是不同的。仅仅名字叫的一样而已。

《时宪历》的推广惨遭打断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受到来自传统势力的攻击。

新历编订后,清朝朝野大量官员怀疑反对。机会很快来临了。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汤若望预测将有日食发生,他准确推算出日食分秒时刻、起复方位等具体情况。礼部尚书郎决定让钦天监(也就是国家天文台)直接和汤若望等人PK。

八月一日,日食发生。钦天监官员使用的旧历统统出错。“大统历错一半,回回历差一时”。而汤若望的测试结果“时刻分秒,毫厘不爽”。一点都不差。

文的不行我给你来武的。康熙三年,官生杨光先上书,称汤若望“于《时宪历》敢书‘依西洋新法’五字,暗窃正朔之权以尊西洋,明示天下,以大清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正教”;意思是《时宪历》这帮搞科学的迷恋西方,认为西方才是科技正统,简直是要欺师灭祖;“天佑皇上历祚无疆,汤若望只进二百年历”——“谁都知道皇上万寿无疆,汤若望这个老贼却只给出了二百年的历法”;“传造妖书,窥视朝廷机密,内外勾结……”

最终判决,汤若望与义子等免死,支持新历的5名中国官员全部处决!汤若望不久在贫病中去世。

旧历丢人现眼,《时宪历》恢复使用

汤若望死后,杨光先走马上任。在使用旧历后立刻一片混乱,节气日期预测的乱七八糟。康熙七年(1688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获得机会再次与杨光先PK。他们在国家天文台,一起推演正午日影停止位置。3天实地测验,杨光先都败下阵来。之后,康熙又安排了立春、雨水两个节气,月亮、火星、木星运行的五项测验。

▲南怀仁

结果,杨光先一败涂地,“逐款不合”,没有一个对的上的。而南怀仁全对。此后又经几次测验,清朝终于恢复汤若望《时宪历》,并于康熙八年八月为汤若望平反昭雪。

农历在工业社会的落后之处

由此可见,中国农历压根就没有先进性可言,它根本的来源就来源于西方现代历法。

今天中国,截止2017年,城镇人口58.5%,乡村人口41.5%;第一产业占比已不足8%,第二三产业占比合计92.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历的广泛采用实际上已经不利于工业、商业的周期性工作安排。每年不规律的气节日期并由此产生的春节、清明、端午长假安排实际上非常不利于工业、商业的长周期规律性安排。甚至出现的上7天、放三天再上三天,再放两天的奇葩休假安排。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放假安排每年都不一样。

在美国,很多节日都是固定在某个月的一致的周几。

比如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在一月的第三个周一;植树节在五月的第二个周五;母亲节在五月的第二个周日;劳动节在九月的第一个周一;感恩节在十一月的最后一个周四。

这样的日期安排,有利于工商业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民众的休息。农历到底先进不先进,你觉得呢?


黄油猫


全球化时代一定会有全球通用历法,否则各国难以沟通,公历就起这个作用。如果当年中国最先扩展到世界,农历可能就是公历。如果奥斯曼帝国统治世界,伊斯兰历可能就是公历。这只是历史上约定俗成。

农历中的“农”说明它在指导农业活动中的重要性。但是它产生于中国中原地区,节气划分仅对中纬度温带地区有效,显示不出热带、亚热带和寒带的气候变化。另外在今天,农业在大部分国家都不是核心产业,工业服务业的运行已经牢牢地依靠了公历。当我们朝九晚五上班时,并不会注意到了什么节气。


科技文化郑军


公历更方便容易记住,农历形式上略复杂且需要逐年计算;就其背后的天文历算工作来说又是一致的。如今我们全世界通行公历,有其历史路径(欧洲全球殖民过程),也有其必然性(公历更能把握季节变化实质)。

历法制定是为了把握季节变化,记录准确日期,这是基本使命;不过作为国家行政的一部分,它承载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历法时间来自天空,无论东西方,古代都把天看作神圣的,君权神授,无论中国皇帝、西方帝王,还是教会统治,老天总是最大。因此弄清楚天地基本现象的规律,比如四季变化,日月五星运行,日月食天象,进而准确把握季节、日期、节庆,成为必然的公共事务。

有趣的是,历法工作,在东西方都不仅仅是为了季节和日期,因为这项工作并不难;难点在于精准计算天文现象;东西方历法都跟精准现象挂上了联系。在中国传统上,二十四节气需要准确到几时几分,还有朔望月日期都与国家行政有关,日月食更关乎皇帝的威望。在西方传统是,教会通知下的复活节日期,是涉及太阳、月亮、星期等多项计算的复杂工作。

更有趣的是,在16世纪及以前,东西方都为历法计算里的误差烦恼不已。一直到1582年,罗马天主教廷才改革成功,颁布了现行公历;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则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明清两朝改革历法,成为了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这一版农历。

公历,只要记住历法规则就够了,当然复活节还得由教会根据一种特殊算法来提前颁布。农历,更是得每年由天文部门计算准确的节庆时刻,每年换一本,成本相对更高一些。同时还有其他民族的传统历法。这些都是出于各自传统习惯使用的天文时间因素不同所形成的,不是本质区别。


松鼠老孙


个人以为从科学角度的角度看,还是农历先进。理由如下:

1.从产生的时间来看,农历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许多记载,更有大量历史典籍证明,农历始于黄帝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而公历,即“公历纪元”,原称“基督纪年”,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距今只有500多年历史。

2.从历法的产生来年,农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不断总结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但能记时,更能指导农业生产,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历和作为农历重要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然被沿用,并且还在不断地延续下去,持续指导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而公历的产生是以耶稣诞生之是为界,以前为公元前,以后为公元后,它除了能够记载日期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作用。

3.农历和公历都有闰月,但公历每4年一闰,只有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其余都是固定不变的。而农历19年7闰,即19年之间共设7个闰月,根据日月运行情况随时调整,非常灵活却又非常精确,非常科学。

如果认为我说的有道理,敬请关注并点赞。


安广禄


答:公历方便生活中使用,农历方便天象观测和节气预测;所以没有绝对的先进,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


说到这里,我们来一起了解农历和公历,到底是如何制定的吧!



1、公历属于阳历(太阳历),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制定。

2、另外还有阴历,阴历按照月相变化周期制定。

3、而我们使用的农历,是综合了阳历和阴历的特点,叫做阴阳历;这点容易弄混淆,大多数人以为农历就是阴历,这是不对的。


一、阳历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2422天,所以公历制定为每年365天,公历属于阳历。



为了弥补每年多出来的0.2422天,对某些年增加一天,叫做闰年。

规则一:四年一闰;0.2422*4=0.9688,误差减小到每年少0.0312天。

规则二:逢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0.2422*400=96.88天,与增加的(100-3)天相比,误差减小到400年多0.12天。

规则三:每过3200年,停止一次四百年一闰的规则,每过172800年,不受此规则限制,继续闰年一次。178200*0.2422=41852.16天,与闰年增加的41851天,误差减小到17.82万年少一天(这里0.2422的精度不够用了,所以计算可能有误)!

这就是公历闰年的规则,第三条规则要到3200年才第一次用到,所以很多地方介绍闰年,都不提及这条规则!

公历闰年都是增加到二月份,其他月份固定不变,所以公历相对简单,方便记忆。


二、阴历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是27.32天,阴历一个月定为29或者30天!

什么!!!阴历不是以月亮自转一周为一个月吗?为什么一个月不是27和28天呢?

这就是另外一个误解,月亮在自转,但是地球也在公转啊!

准确地说,阴历是以月相周期为一个月,不是月球自转一周为一个月,因为阴历方便古人掌握潮汐变化,夜间月亮的照明等等。



简单地说,阴历中,要保证每个月第一天是朔月,第十五十六天是望月。

因为地球在公转,所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和月球自转周期,相差了一个角度。





根据几何原理很容易推算这个角度对应的天数是:θ≈2.2天;

于是月相变化的周期就是:27.32+2.2=29.53天,所以阴历的一个月选择29天和30天,来平摊29.53天,但是阴历有个非常大的缺陷!

阴历的一年是29.53*12=354.36天,比地球公转一圈少了差不多11天,如果按照阴历纪年,那么每年少11天,几年后季节会被打乱。

这时候,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阴阳历,兼顾公历和阴历的优点。


三、阴阳历

我们使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历,农历同样使用阴历的29和30天为一个月,为了弥补每年缺少的11天。

1、清朝之前采用“十九年七闰月”,即增加七个月分配在19年中。

我们简单计算,19*11=209,7*29=203,7*30=210;

所以,只要我们把这7个月,合理地分配到19年中,就能抵消掉多出来的209天,至于闰月选择在哪一年哪个月,得依情况而定。



2、现在我们采用“无中气月置闰法”。

阴历月初叫节令,月中后叫中气;

两个冬至之间,若有12个月不置闰,若有13个月则置闰,以此确认何时闰年;



具体放到哪个月,取决于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则置闰这个月;因为节气是平均分布在太阳年里的,所以农历月份里面,会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

在明朝崇祯之前,古代历法年久失修,误差积累较大。

这时候,一个外国传教士“汤若望”,把国外更精准的阳历传入中国,在徐启光、汤若望、李天经等人的修编下,编撰了《崇祯历书》,把“十九年七闰月”改为“无中气月置闰法”,大大增加了历法的准确性。


农历的闰月问题解决了,可农历是如何体现阳历优点的呢?因为季节的变化规律,看的是太阳,不是月亮啊!

于是农历当中,加入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根据地球公转规律制定,地球每转过15°,定为一个节气,所以二十四节气是平均分布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农历的二十四节气,能很好地反映天气变化的原因。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公转规律制定的,而季节更替是受地球公转影响的。


因为农历兼顾了阴历和阳历,计算相对复杂,所以农历的规律不明显,不便于现代大城市,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农历更多地适用于农业耕种,古代节日和天文观测中。




虽然在编著《崇祯历书》时,农历借鉴了国外的公历,但是阳历和阴历结合的方法,确实是中国古人的独创,闰月的历法,在汉朝时就开始使用。

在古代天圆地方,不知月亮太阳真实运行的情况下,古人完全凭借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农历,还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在古代,历法的准确性影响着国家一年的农业耕种,所以历法相当重要,专门设定钦天监(太史令、司天台等等),掌管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这里,喜欢我们答案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公历,阴历,农历都是不同的,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相关的回答!

阳历也称太阳历,是地球公转周期纪年,一年有365或366(闰年);阴历也称太阴历,是月球公转周期纪年,一年有352.353.354.355或382.383.384.385(闰月);农历也称太岁历,是天干地支组合纪年,以立春为新年的开始……农历是中国特色,独一无二。阴历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他国家也有使用…… 例如:春节在阳历都是哪一天?通常是元月21日(1966)至2月20日(1985)之间,因此造成农历年在同一年中最多有385天,最少有352天。也产生阴历年生人属相很难确定。按照人们通常想法是以春节确定属相。按照农历是以立春日确定属相。例如2014年元月31日~2月4日(农历甲午年丙寅月丙午日)立春前出生人按照农历说是马(甲午)年生人蛇(癸巳)年说命(同一属相年里面有八字纯阴也有八字纯阳)!2015年2月4日(农历乙未年戊寅月辛亥日)~2月19日之前生人按照农历说是马(甲午)年生人羊(乙未)年说命(农历月的干支也是随二十四节气变化)。也出现了一个阳历年中农历冬月,腊月生日的人部分可以过两次生日或一次生日也过不了(阳历生日与阴历生日通常十九年可以重合,特殊的终生都不易重合,阳历生日与农历生日终生都不能重合)。


修行之源


首先肯定农历先进全面,并且农历包指括月亮阴历和太阳公历,是阴阳历合体的科学历,往往人们把阴历看成农历,其实阴历是月亮绕地球周期律,有塑望亏满月,一平年有354天,一润年有384天,公历是地球绕太阳周期律,分春夏秋冬四季,一平年有365天,一润年有366天,而农历是阴阳二历分別不同置润而19年周期重合分二十四节气,接近公阳历,但并非阳历,无论阳历还是阴历每月必有一节一气,如哪一月少节缺气,特别阴历,便置润月调整来保证农历的精确。阴历是古代阴历,阳历是西方阳历,农历是最精确的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可平分一年365.2422天精确到分秒无差,是简单记时阴历或阳历无法比似的。








锂稀贵


农历与公历辣一个更先进?这个问题有许多人回答,只是咱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先进’’?我认为提问者本人也没想清楚,回答的人多数也没想清楚!如果想清楚了什么叫‘‘先进’’,我们发现这根本回答不了。

1,先进并不代表实用!按多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公历很实用!但中国人及我们一些邻居国家他们需要过没有月亮的春节,月圆的元宵节和中秋节,海边居民要在农历八月十八才能观察最宏大的海潮。公历实用,农历也实用,谁‘‘先进’’,没结论!

2,先进并不代表简单,也不代表复杂。公历的规律很简单,小学生都掌握!农历很复杂,因为它兼顾了月相周期和地球公转周期,规则异常复杂,全世界没几个人懂!如果简单就是‘‘先进’’,当然是公历先进;如果复杂代表‘‘先进’’,当然农历先进。可事实上简单或复杂都不一定能代表先进。

3,广泛应用也不代表先进!现在的公历基督教色很浓,而并不是忠实地以地球公转周期为核心的。如果真的以地球绕日公转为核心的阳历,一年的第一天应该是冬至日或夏至日,而不是现在的冬至日之后的第九天!

因此公历和农历并不存在谁更先进的问题。日历的选择无非为了方便生活,同时兼顾人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