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正確解讀《道德經》?

獨釣寒江雪130521946


《道德經》是我國先秦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也是中華文明流傳了幾千年的智慧盛典。這麼一部奇書僅僅五千餘言,可謂言簡意深,意味無窮。那麼我們該如何解讀《道德經》呢?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道德經》到底是一部什麼書?其實《道德經》是一部政治理論書,它是教君王如何治理國家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首先來看老子的身份。老子是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兼國家檔案館館長。老子所看的書,都是歷朝歷代的文件、史書、檔案等等,他自然在歷朝盛衰興亡的基礎上,總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論。所以我說,《道德經》是一部寫給君主看的政治理論書。

《道德經》中經常出現“聖人”一詞,短短五千字八十一章就有三十一個“聖人”,頻率非常高。比如“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道德經》中頻繁出現的聖人,其實就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統治者,他希望君主能像聖人一樣統治國家。

如何才能像聖人一樣治理國家呢?老子認為,必須“無為”。所謂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無為就是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輔助百姓自我發展而不加制約,不去驚擾百姓,不能強作妄為,更不能肆意伸張自己的慾望。歷史上那些失敗的統治者,無不是強作妄為,胡作非為。

《道德經》說:“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表面上無為背地裡無所不為,而是說只要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是做不成的。

無為是君主做事的準則,其實不光道家這麼說,法家、儒家也都這麼說。法家認為君無為而臣有為,君主只要選出合適的臣子,把具體的事都交給下面的大臣去做就可以了,如果君主親自指揮大臣做事,那就亂套了。其實儒家也說無為,比如《論語·衛靈公》記載了孔子的無為思想:“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當然說“無為”說的最好的還是《道德經》,因為老子將“無為”上升到了“道”的層次,所謂“道法自然”,只要順應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便能做到無為。

有人說,既然《道德經》是寫給君主看的,那麼普通人讀《道德經》豈不是沒用?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君與臣是相對的,比如諸侯相對於天子是臣,相對於自己的國家是君;地方官相對於皇帝是臣,相對於自己治理的地方則是君;一個普通人相對於領導是君,相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則是臣。

所以我們普通人在日常處事時也要“無為”,當然這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那樣你是拿不到工資的,而是讓你不妄為,做每一件事時都順應自然規律,不要強求那些做不到的事情。

當然了,如果僅僅把《道德經》看作一本教君主治理國家的書,那就太小瞧它了。《道德經》之所以能夠流傳幾千年,成為中國人的智慧源泉,是因為老子從無為中總結出了宇宙最終極的道,或者說他用道來指導無為。想讀懂《道德經》,不僅僅要知道“無為”,更要理解“道”的真義。在前兩期回答中,居士我粗略解釋過“道”的含義,下一期我會為大家詳細分析老子之“道”。

上期回顧:《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一、二、三究竟代表什麼?

下期預告:老子的“道”是指什麼?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夢露居士讀國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入門是有要領的,今天我們就從老子講的兩句話來聽聽老子到底在講什麼。老子當年所寫的道德經原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世為了解讀道德經所以就給他加上了標點符號。有了標點符號雖然幫助我們更加容易瞭解道德經,但是有了標點符號也就限制了我們的想象空間。道可道,非常道。他起碼有三種標點方法,第一個:道,可道。非常道。就告訴我們道有兩面性,有可道的非常道,有不可道的常道。老子告訴我們常道是不可道的。第二個:道可,道非,常道。就告訴我們常道是整全的,道可,道非,意思是說有人說你對就有人說你錯,有人說你好就有人說你壞,有人說東就有人說西。所以以後有人罵你你也用不著生氣,因為人的立場不同,觀念不同,角度不同所講的話就不同。


第三個:就是通行本所講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你只有一個時間,你只有一個嘴巴,更何況你這一生的生命只能活一次。所以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你只能講到其中的一種。名可名,非常名。就告訴你當一個杯子是空你怎麼叫都可以,可是當它裝了茶以後就裝不了水裝了水就裝不了酒,所以裝了茶以後就叫茶杯,裝了水就叫水杯,裝了酒就叫酒杯。名可名,非常名。告訴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變動的你怎麼可能有固定的標準。



風生水起道命理


剛剛看到的一篇文章,可以參考。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顛覆了多少通行本的《道德經》的內容?

《道德經》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經典,身邊也有很多喜歡《道德經》的朋友,很多人都說這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我們現在讀到的《道德經》絕大多數是根據晉代王弼編寫的《道德經》進行校注的。王弼版的《道德經》不僅傳播量大,而且對道家學說的研究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挖掘過程中,考古學家在其中的三號墓中同時發現了兩本《老子》的帛書。根據推測,這兩本帛書《老子》,其中的甲本抄寫時間在劉邦稱帝之前,乙本的抄寫時間也在漢文帝登基之前,距今兩千多年。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顛覆了多少通行本的《道德經》的內容?

隨著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的出土,大量在學術界關於《道德經》的爭論,不少都塵埃落定,其中也有大量我們現行本的《道德經》的內容被顛覆。

最近在認真研讀高明撰寫、中華書局出版的《帛書老子校注》,還沒讀完,不過也可以簡單跟大家分享一點點讀書筆記吧。強調一下,本文僅為筆記,有些內容也僅僅作為參考,如有紕漏錯誤之處,歡迎大家指正。

一、為了避名諱而改動的文字

帛書《老子》甲本中所有的“邦”和“恆”都保持原貌,乙本中的“邦”改成了“國”,而“恆”則保持了原貌,這也是歷史學家推測其抄寫年代的重要依據。

如目前通行本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帛書《老子》甲本、乙本中均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再比如在第六十一章“大邦以下小邦”以及後面的“邦”,均改為了國。

這類改動還有不少,不過總體上來看,意思變化不大,基本保持了原意。但另外的一些改動就不一樣了,有些甚至直接顛倒了原來的意思。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顛覆了多少通行本的《道德經》的內容?

二、因個別字的差異,導致意思變化很大,甚至完全顛倒。

比如剛剛提到的第六十一章。“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根據帛書考證,後半句的“則取大國”,應該是“則取於大國”,少了一個“於”字,意思完全相反了。

再比如第四十章中的“大方無隅,大器晚成”,這句話在帛書《老子》乙本上寫的是“大方無隅,大器免成”,甲本因為殘損無法考證,但是一個“晚成”,一個“免成”,意思的差別也是非常大的。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此處的“容”在帛書《老子》中為“客”。

三、通行版《道德經》隨意衍生詞句、調整順序,導致意思紊亂的

首先是整本《道德經》的順序被顛倒,原帛書《老子》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所以《帛書老子校注》一開始就從德經第三十八章開始。另外,第四十章和第四十一章的順序也被調換,導致全篇的邏輯不再連貫。

在通行本中,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面緊接著有一句“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根據考證,這裡的下半句應該是衍生出來的,因為本章下面應該是“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無以為”,帛書中沒有“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所以這半句應該是後人加上去的。

四、帛書《老子》中的一些詞語可以自證其成書時間的

《論語》中沒有同時稱仁義的,而《老子》中有仁義並舉的例子,證明《老子》的成書時間一定晚於《論語》。例如:“大道廢,有仁義”,“絕仁棄義”等句。

當然,《老子》這本書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帛書《老子》這個樣子的。現在基本可以肯定,《老子》是在不斷傳抄的過程中,內容不斷疊加豐富起來的。

比如說《淮南子》引用《老子》“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而帛書《老子》均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通行本也是“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可以推測《淮南子》的作者見到了另一個版本的《老子》。

《莊子 · 天下篇》引用老聃的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帛書中也有《道德經》通行本的這一段,只是個別字不同,說明《莊子》的作者所見的版本不同。


幼兒園國學加盟果雪兒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

恆無慾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

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

);“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

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

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

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

徑)。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宣稱,天地人乃至君臣、四時都蘊含有陰陽的屬性,並認為陰與陽不能獨生,必須有二者的和合作用,“陰陽相得,交而為合”,三合併力同心,才能產生自然與社會人生的各種事物。

東漢魏伯陽撰《周易參同契》,以論神仙煉丹方術,認為天地萬物都具有陰陽屬性,乾坤互包,相融不分,精氣抒發,化生萬物。《參同契》以陰陽論述丹道,對道教丹鼎派影響很大。

北宋道士張伯端著《悟真篇》,繼承道教內丹煉養傳統,以丹法論陰陽,認為“道”為生命本源,產生先天之氣,由“一氣”分為陰陽,即以心為性,以腎為命,心與離屬陽,腎為坎屬陰,陰陽生三,即精、氣、神三合,由此順行則生人,逆行返本則成丹長生。


用戶78002214601


什麼是正確解讀道德經?有誰知道?換句話說:誰能知道哪個人解讀的道德經是對的?他要是知道哪個大師或者居士或者專家解讀的道德經是對的,那他也一定能正確解讀道德經。那還需要別人解讀幹嘛?

道德經是一本不朽的著作,不假。不過,在怎麼玄妙,在怎麼偉大,它都脫離不了它是一本書。書的根本作用是什麼?

如果他真的那麼深奧難懂,這個世界除了老子誰又能正確解讀?還談什麼解讀道德經?

是,也許真是如書上說的什麼上士。。中士。。下士。。

也許真如大家說的,道德經是那麼難懂。

也許每個人所讀的道德經,理解都不盡相同。那你又怎麼知道,上士中士下士誰解讀的對!

道德經是玄妙不假,你怎麼知道自己解讀的就對?怎麼知道一般人的理解就錯?難道只因為他是老子的著作,一般人就應該理解不了?

搞得整個世界好像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懂,你要是告訴我,你是老子轉世,你解讀什麼,我絕對相信是對的。其實當你解讀的脫離了人類,解讀的在正確也沒什麼大用。

老子留下道德經難道只是為了讓人解讀?可笑!

但是,你解讀的對人有用,對人的生活有幫助,我覺著還是不錯的。


一枚餅甘


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甚是欣慰!特別是看到眾多回答和關注,更加欣喜。

在下閱讀老子《道德經》及相關知識斷斷續續近三十年了,喜歡這樣的提問並作答,與大家交流一下學習心得。
①如題,誰能正確解讀《道德經》?
三國魏之王弼,他的解讀,毛澤東先生曾給予高度評價。
漢之河上公,與王弼被學界公認為是解讀《道德經》的兩位著名人士。
從時間上看,戰國時期之韓非子著文《解老》開解讀《道德經》的先河。同時代的莊子(莊周)也曾對老子評說。
必須提及的漢之司馬遷在其史書鉅著中著《老子韓非列傳》,《孔子世家》中述及老子,是正確解讀《道德經》的珍貴重要資料。
唐後至清及民國到現今,乃至國外,政界元首,商界精英,文豪,學界教授學者,民間人士等等,對《道德經》解讀者層出不窮,不乏高論,各有自己獨到見解,對後世學人大有啟發,令人茅塞頓開之見頻現。
個人認為當代最新解讀《道德經》者,我認饒尚寬先生,詳見其著《譯註》。
另,新中國首任教育部長馬敘倫先生著《老子校詁》也屬必讀。
再另臺灣南懷謹先生著《老子他說》,通俗易懂,也是解讀《道德經》的參考資料。
②如何正確解讀《道德經》?
答此小題雖非原題所問,但個人覺得與原題息息相關,也屬切題,特簡述一二如下
個人認為,好學《道德經》智慧者,應從自己的理解程度現狀出發,循序漸進,多讀原文,找到最佳版本,能背誦最好。同時多讀相關諸家對具體字句的解讀,分析比較,得出自己的見解。不必迷信任一所謂權威,要有主見,因為你最信的還是你自己,不是別人。正確解讀,是目標,也是程度,不要奢求捷徑,這是一個功夫的問題,雖與每個人的資質有關,但學習,還是以博學多思為基礎。
正能解讀《道德經》還要與自身的工作,生活,學習實踐相結合,始終勿忘學以致用,在實際檢驗中找到自己對原文的正確解讀,是最可貴的。
③關於"道可道,非常道″的解讀
此為開篇首句,先要弄懂道為何物?道,先讀第二十五章,可知。緊扣原文對道的定義,不走斜路,不臆斷曲解,不墜入對道的不可知論的泥潭。那也就是說,“這一不可抗拒不可改變的混成物是可以被發現並作出有時限的局部描述或記錄的,但隨著時間和構成條件的變化,對原物的描述將會是錯誤的。″
以上所答,謹供參考,敬請斧正,歡迎交流。

兜率閃輝光小兜


無極就是道,太極就是德;太極就是道,世間一切就是德。

帛書版開頭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還有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對照王弼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會發現兩個版本略有不同,但其中的含義,我想大家不會覺得有差別吧。既然認可含義沒有分歧,那麼斷句亂七八糟搞的那些版本,就純粹是畫蛇添足。

不變為常,常就是不變,不變就是恆,恆常本就一個意思,恆常如一就是道(無極之道),也只有道(無極之道)有恆常之名(雖有恆常之名,其實沒有一個恆常概念存在,也不能理解為是個變化的存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含義就是:如果道是具象的並可以執行和行進的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恆常如一的道;如果名是某個概念存在,那麼就不是真正意義上恆常如一的名。

但任何可道的,可名的,其實也是道,不過這是太極之道,不是無極本始。

太極生陰陽,世間一切無非陰陽,而世間一切,無論時間概念中的過去未來,還是空間概念中的內外遠近,還是抽象概念裡的美醜好惡,還是數字概念中的多寡奇偶,無一不是相對而成,不可能有絕對的過去,也不可能又絕對的美麗。這種相輔相成的狀態就是陰陽,所以我們平常說的一切都是陰陽概念裡的東西,還涉及不到太極。

當我們把陰陽統一在一起辯證看待,那麼就成了太極,依舊涉及不到無極。佛家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這一切太極陰陽概念桎梏中的都是無常,只有無常寂滅(雖叫做寂滅,其實也沒有什麼需要去寂滅的,因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才能入得無極,瞭然根本。


正在寫元派《道德經》詳解,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看看。



天衢


從馬王堆漢墓帛書 甲本里道篇第一篇便是道可道----“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怎麼解釋,道,就是大自然的規律,可道也:可以遵循的。第一個道特指規律,第二個道並非敘說的含義。通行本一般解釋,道,如果可以說出來,那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這顯然那不對,老子講的就是道,孔子講的也是道,釋迦牟尼講的還是道,所以聖人的使命就是講學,講道,道沒有不可告認得秘密。所以第二個道士遵循。非,變化,代表一切事務都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恆道也,永恆的規律。

所以道篇開篇其實老子都在講,我們要知道世間萬物都是有規律的。

古之聖賢早已認識到宇宙人生乃對應統一,世人遵循“天人合一”之道,才可能正常地生存和發展。反之,則面臨災難和衰亡,正如文中“不道早蚤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在德篇的第五篇裡用三個數簡述了宇宙萬物,一切事物的發展都萬變不離其宗,有軌道可循。比如,人在靜止的時候,血液不停的循環,心臟不停的跳動,思想不停的變化;時間在變化,空間在變化,天地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這就是永恆的規律。

其實我們可以從裡面看出老子的道,也呼籲出一個現象就是,事實無常,所以“非,恆道也”這句話也暗合《易經》的三大原則,“變易,簡易,不易”。什麼道理?變易就是說世間一切事物都在運行和變化,沒有恆久不便的,變易的道理並不複雜,但變易的道理不會改變。三大原則都是道,這裡聖人們其實所講的都是想通的,只不過各家都有各家的表達方式。

《老子》和《易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比如《易經,繫辭》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業”。這段話就是宇宙的生成之道。裡面所涉及的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以及萬物都是“有”,也就是我們說所的物質世界。“易”則表示變化。所以兩者都在說明 一個觀點就是宇宙萬物皆有變化而來,變化是永恆的規律。


奇門卜卦


我能正確解讀《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譯文:

道德經所講的道是天理值得人醒悟遵循,人一定要醒悟遵循道法天理。

道德經是做人的行為道德標準,是值得天下人讚譽遵循的智慧真諦。



紫薇148602133


楊吉德老師能正確解讀《道德經》,破解了《道德經》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為方便普及知識,撰寫了『跟老子學道德經』系列文章,會在頭條號陸續發表,希望大家能在讀故事的同時,輕鬆愉悅的學習道德經。請大家斧正。

節選如下:

我穿越到了老子時代,不知學到的是不是真經

一日我手捧《道德經》,正在思索經中文句,一陣睏倦襲來,迷糊中,感覺一長相如老子(常見的畫像)者向我招手,我便不由自主的飄然跟隨。不知在雲層漂移了多長時間,下落一處依山傍水的草屋之前,聽見兩位老者在屋內對話。往門裡一望,老者都在床榻上對幾而坐,牆邊架子上擺滿了成卷的竹簡,那位自稱尹喜的老者正在謙恭地向一位年逾古稀、兩耳垂肩的白髮老者請教,我猛然一驚,難道穿越到了老子時代?

原來是老子西出函谷關幾十年後,又來看望弟子尹喜。老子看我一副誠惶誠恐之相,用手捻捻我身上的羊毛衫,看看手腕上的手錶,嘖嘖稱奇,對花白頭髮,衣著較為光鮮的尹喜道:“果然是兩千年後的人。”然後小心地拿過我手中的《道德經》,看到薄薄的紙上印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更是驚奇不已。忽然眼睛一亮:“你在看我寫的書?”我連忙做了個長揖,“是啊,您老可是我們萬眾敬仰的大思想家。”

老子捋著鬍鬚哈哈笑了起來:“我的功夫沒有白費。這位後生,你既然學我的書,我就考考你,說說第一章:‘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是什麼意思呀?”

“意思是:道是可以闡述解說的,但是並非等同於永恆存在、運動不息的大道。道名是可以命名的,但並非等同於永恆存在、運動不息的道之名。”

老子沒聽明白,看了看尹喜,尹喜解釋說:“他認為第二個‘道’是言說的意思,而且前後兩個道的指向也不明確。說道作為名是可以稱謂的。”

就見老子眉頭皺了起來:“道是不同指向的運行規則,每一章的道各有所指。這三個道是層次不同的運行規則,怎麼變成闡釋的意思了?三個‘名’各有遞進所指,怎麼變成了道之名了呢?”尹喜轉過頭來對我說:“這位後生,《道德經》中每個字都是很嚴謹的,一句話中的同一個字怎麼能有兩個詞性呢?可不能隨便更改字義去符合你們的思想。‘道’和‘名’是《道德經》寫作的緣由和提綱,弄不明白這兩個字,後面的章節是沒法正確理解的。”

老子擺擺手,“算了,中間的不問了,你再說說最後一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這裡面的宗、君指的什麼,知道嗎?”

我答道:“無為而自然者為言之宗。君是指言有所本。”

老子展開兩手,對尹喜說:“怎麼樣,兩千多年了,天下人依然莫能知、莫能行。我寫的書中每章各有宗,每句各有君,不知道宗和君怎麼理解每一章的句子呢!”

關尹子把我拽到一邊,小聲問:“你知道每個章節的主體思想和它們之間的區別在哪裡嗎?”我使勁想了想:“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們這時代專家不少,沒聽說誰懂這個。”關尹子搖搖頭,嘆了聲氣。

尹喜過去衝老子抱抱拳:“主要是老師的語言太精闢了,我看後人沒什麼長進,不知道老師的寫作思路和主旨,光去琢磨每個句子的內涵了。能把一些句子的精髓研究透徹了,也就受益無窮了。”回頭對我說:“後生,回去再繼續研究吧!”

我對老子諾諾地說:“後生有一事不明,還要請教祖師,您說的最後一章,實際上是全書八十一章的第七十章……”老子一聽呆了一下:“我寫了七十二章,怎麼變成了八十一章?”尹喜一把奪過我手中的書,手有些顫抖,一邊翻書一邊嘟嚕:“怎麼多出九章來呢?”看了一會兒,滿臉通紅的對老子說:“這本書的第七十一章到七十九章是我給弟子講解其它章節的講義,不知怎麼回事,後人把這九篇講義和原文合在了一起,就變成八十一章了。”

我拿過書來仔細看,發現這九章確實沒有獨立主題,都是分別對其它章節有關思想的展開論述。而且有的地方還偏離了老子思想,不過這一點我沒敢指出來。

老子顯然不太歡迎我的到來,便把我撂在一邊,只顧和尹喜討論《道德經》:“後人不知道,學習《道德經》,必先學習《周易》。《周易》才是至偉之作,也是我這本書的源頭。你看,周易《剝》卦講管理的學問,我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不都是闡釋文王的管理思想麼,‘剝’才是這一章的宗。《林》(臨)卦,我寫:‘曲則全,枉則直。’就是指林木的生存道理麼,‘林’才是這一章的宗。又有有什麼搞不通的呢?還有‘事之君’……”

老子轉眼看到我:“咦,你怎麼還不走呢?”我結結巴巴地說:“我想跟祖師再請教請教。”

“還是回去慢慢悟吧!”老子話說的很和善,可揮動扇子的手勁特大,一下子把我扇出了門外,向山崖下墜去。嚇得我一下子醒了過來,原來是做的一場夢。

我現在還分辨不出是穿越還是夢境,反正很慶幸,萬一穿越到王弼時代或朱熹時代,豈不還是一頭霧水?“老子”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也不敢肯定,跟大家透露透露這件事,萬一碰到有精通《道德經》的,也好評判評判。就怕碰上假學究,給我背高考試題答案,我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