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正确解读《道德经》?

独钓寒江雪130521946


《道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也是中华文明流传了几千年的智慧盛典。这么一部奇书仅仅五千余言,可谓言简意深,意味无穷。那么我们该如何解读《道德经》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道德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其实《道德经》是一部政治理论书,它是教君王如何治理国家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首先来看老子的身份。老子是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国家档案馆馆长。老子所看的书,都是历朝历代的文件、史书、档案等等,他自然在历朝盛衰兴亡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所以我说,《道德经》是一部写给君主看的政治理论书。

《道德经》中经常出现“圣人”一词,短短五千字八十一章就有三十一个“圣人”,频率非常高。比如“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為心。”“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道德经》中频繁出现的圣人,其实就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统治者,他希望君主能像圣人一样统治国家。

如何才能像圣人一样治理国家呢?老子认为,必须“无为”。所谓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无为就是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辅助百姓自我发展而不加制约,不去惊扰百姓,不能强作妄为,更不能肆意伸张自己的欲望。历史上那些失败的统治者,无不是强作妄为,胡作非为。

《道德经》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表面上无为背地里无所不为,而是说只要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

无为是君主做事的准则,其实不光道家这么说,法家、儒家也都这么说。法家认为君无为而臣有为,君主只要选出合适的臣子,把具体的事都交给下面的大臣去做就可以了,如果君主亲自指挥大臣做事,那就乱套了。其实儒家也说无为,比如《论语·卫灵公》记载了孔子的无为思想:“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当然说“无为”说的最好的还是《道德经》,因为老子将“无为”上升到了“道”的层次,所谓“道法自然”,只要顺应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便能做到无为。

有人说,既然《道德经》是写给君主看的,那么普通人读《道德经》岂不是没用?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君与臣是相对的,比如诸侯相对于天子是臣,相对于自己的国家是君;地方官相对于皇帝是臣,相对于自己治理的地方则是君;一个普通人相对于领导是君,相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则是臣。

所以我们普通人在日常处事时也要“无为”,当然这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那样你是拿不到工资的,而是让你不妄为,做每一件事时都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强求那些做不到的事情。

当然了,如果仅仅把《道德经》看作一本教君主治理国家的书,那就太小瞧它了。《道德经》之所以能够流传几千年,成为中国人的智慧源泉,是因为老子从无为中总结出了宇宙最终极的道,或者说他用道来指导无为。想读懂《道德经》,不仅仅要知道“无为”,更要理解“道”的真义。在前两期回答中,居士我粗略解释过“道”的含义,下一期我会为大家详细分析老子之“道”。

上期回顾:《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二、三究竟代表什么?

下期预告: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梦露居士读国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入门是有要领的,今天我们就从老子讲的两句话来听听老子到底在讲什么。老子当年所写的道德经原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世为了解读道德经所以就给他加上了标点符号。有了标点符号虽然帮助我们更加容易了解道德经,但是有了标点符号也就限制了我们的想象空间。道可道,非常道。他起码有三种标点方法,第一个:道,可道。非常道。就告诉我们道有两面性,有可道的非常道,有不可道的常道。老子告诉我们常道是不可道的。第二个:道可,道非,常道。就告诉我们常道是整全的,道可,道非,意思是说有人说你对就有人说你错,有人说你好就有人说你坏,有人说东就有人说西。所以以后有人骂你你也用不着生气,因为人的立场不同,观念不同,角度不同所讲的话就不同。


第三个:就是通行本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你只有一个时间,你只有一个嘴巴,更何况你这一生的生命只能活一次。所以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你只能讲到其中的一种。名可名,非常名。就告诉你当一个杯子是空你怎么叫都可以,可是当它装了茶以后就装不了水装了水就装不了酒,所以装了茶以后就叫茶杯,装了水就叫水杯,装了酒就叫酒杯。名可名,非常名。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动的你怎么可能有固定的标准。



风生水起道命理


刚刚看到的一篇文章,可以参考。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颠覆了多少通行本的《道德经》的内容?

《道德经》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经典,身边也有很多喜欢《道德经》的朋友,很多人都说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我们现在读到的《道德经》绝大多数是根据晋代王弼编写的《道德经》进行校注的。王弼版的《道德经》不仅传播量大,而且对道家学说的研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在其中的三号墓中同时发现了两本《老子》的帛书。根据推测,这两本帛书《老子》,其中的甲本抄写时间在刘邦称帝之前,乙本的抄写时间也在汉文帝登基之前,距今两千多年。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颠覆了多少通行本的《道德经》的内容?

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的出土,大量在学术界关于《道德经》的争论,不少都尘埃落定,其中也有大量我们现行本的《道德经》的内容被颠覆。

最近在认真研读高明撰写、中华书局出版的《帛书老子校注》,还没读完,不过也可以简单跟大家分享一点点读书笔记吧。强调一下,本文仅为笔记,有些内容也仅仅作为参考,如有纰漏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一、为了避名讳而改动的文字

帛书《老子》甲本中所有的“邦”和“恒”都保持原貌,乙本中的“邦”改成了“国”,而“恒”则保持了原貌,这也是历史学家推测其抄写年代的重要依据。

如目前通行本的《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中均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再比如在第六十一章“大邦以下小邦”以及后面的“邦”,均改为了国。

这类改动还有不少,不过总体上来看,意思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了原意。但另外的一些改动就不一样了,有些甚至直接颠倒了原来的意思。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颠覆了多少通行本的《道德经》的内容?

二、因个别字的差异,导致意思变化很大,甚至完全颠倒。

比如刚刚提到的第六十一章。“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根据帛书考证,后半句的“则取大国”,应该是“则取于大国”,少了一个“于”字,意思完全相反了。

再比如第四十章中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这句话在帛书《老子》乙本上写的是“大方无隅,大器免成”,甲本因为残损无法考证,但是一个“晚成”,一个“免成”,意思的差别也是非常大的。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此处的“容”在帛书《老子》中为“客”。

三、通行版《道德经》随意衍生词句、调整顺序,导致意思紊乱的

首先是整本《道德经》的顺序被颠倒,原帛书《老子》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所以《帛书老子校注》一开始就从德经第三十八章开始。另外,第四十章和第四十一章的顺序也被调换,导致全篇的逻辑不再连贯。

在通行本中,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面紧接着有一句“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根据考证,这里的下半句应该是衍生出来的,因为本章下面应该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无以为”,帛书中没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所以这半句应该是后人加上去的。

四、帛书《老子》中的一些词语可以自证其成书时间的

《论语》中没有同时称仁义的,而《老子》中有仁义并举的例子,证明《老子》的成书时间一定晚于《论语》。例如:“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等句。

当然,《老子》这本书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帛书《老子》这个样子的。现在基本可以肯定,《老子》是在不断传抄的过程中,内容不断叠加丰富起来的。

比如说《淮南子》引用《老子》“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而帛书《老子》均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通行本也是“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可以推测《淮南子》的作者见到了另一个版本的《老子》。

《庄子 · 天下篇》引用老聃的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帛书中也有《道德经》通行本的这一段,只是个别字不同,说明《庄子》的作者所见的版本不同。


幼儿园国学加盟果雪儿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

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

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

);“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

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

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

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

径)。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宣称,天地人乃至君臣、四时都蕴含有阴阳的属性,并认为阴与阳不能独生,必须有二者的和合作用,“阴阳相得,交而为合”,三合并力同心,才能产生自然与社会人生的各种事物。

东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以论神仙炼丹方术,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阴阳属性,乾坤互包,相融不分,精气抒发,化生万物。《参同契》以阴阳论述丹道,对道教丹鼎派影响很大。

北宋道士张伯端著《悟真篇》,继承道教内丹炼养传统,以丹法论阴阳,认为“道”为生命本源,产生先天之气,由“一气”分为阴阳,即以心为性,以肾为命,心与离属阳,肾为坎属阴,阴阳生三,即精、气、神三合,由此顺行则生人,逆行返本则成丹长生。


用户78002214601


什么是正确解读道德经?有谁知道?换句话说:谁能知道哪个人解读的道德经是对的?他要是知道哪个大师或者居士或者专家解读的道德经是对的,那他也一定能正确解读道德经。那还需要别人解读干嘛?

道德经是一本不朽的著作,不假。不过,在怎么玄妙,在怎么伟大,它都脱离不了它是一本书。书的根本作用是什么?

如果他真的那么深奥难懂,这个世界除了老子谁又能正确解读?还谈什么解读道德经?

是,也许真是如书上说的什么上士。。中士。。下士。。

也许真如大家说的,道德经是那么难懂。

也许每个人所读的道德经,理解都不尽相同。那你又怎么知道,上士中士下士谁解读的对!

道德经是玄妙不假,你怎么知道自己解读的就对?怎么知道一般人的理解就错?难道只因为他是老子的著作,一般人就应该理解不了?

搞得整个世界好像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懂,你要是告诉我,你是老子转世,你解读什么,我绝对相信是对的。其实当你解读的脱离了人类,解读的在正确也没什么大用。

老子留下道德经难道只是为了让人解读?可笑!

但是,你解读的对人有用,对人的生活有帮助,我觉着还是不错的。


一枚饼甘


看到这样一个问题,甚是欣慰!特别是看到众多回答和关注,更加欣喜。

在下阅读老子《道德经》及相关知识断断续续近三十年了,喜欢这样的提问并作答,与大家交流一下学习心得。
①如题,谁能正确解读《道德经》?
三国魏之王弼,他的解读,毛泽东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
汉之河上公,与王弼被学界公认为是解读《道德经》的两位著名人士。
从时间上看,战国时期之韩非子著文《解老》开解读《道德经》的先河。同时代的庄子(庄周)也曾对老子评说。
必须提及的汉之司马迁在其史书巨著中著《老子韩非列传》,《孔子世家》中述及老子,是正确解读《道德经》的珍贵重要资料。
唐后至清及民国到现今,乃至国外,政界元首,商界精英,文豪,学界教授学者,民间人士等等,对《道德经》解读者层出不穷,不乏高论,各有自己独到见解,对后世学人大有启发,令人茅塞顿开之见频现。
个人认为当代最新解读《道德经》者,我认饶尚宽先生,详见其著《译注》。
另,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先生著《老子校诂》也属必读。
再另台湾南怀谨先生著《老子他说》,通俗易懂,也是解读《道德经》的参考资料。
②如何正确解读《道德经》?
答此小题虽非原题所问,但个人觉得与原题息息相关,也属切题,特简述一二如下
个人认为,好学《道德经》智慧者,应从自己的理解程度现状出发,循序渐进,多读原文,找到最佳版本,能背诵最好。同时多读相关诸家对具体字句的解读,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见解。不必迷信任一所谓权威,要有主见,因为你最信的还是你自己,不是别人。正确解读,是目标,也是程度,不要奢求捷径,这是一个功夫的问题,虽与每个人的资质有关,但学习,还是以博学多思为基础。
正能解读《道德经》还要与自身的工作,生活,学习实践相结合,始终勿忘学以致用,在实际检验中找到自己对原文的正确解读,是最可贵的。
③关于"道可道,非常道″的解读
此为开篇首句,先要弄懂道为何物?道,先读第二十五章,可知。紧扣原文对道的定义,不走斜路,不臆断曲解,不坠入对道的不可知论的泥潭。那也就是说,“这一不可抗拒不可改变的混成物是可以被发现并作出有时限的局部描述或记录的,但随着时间和构成条件的变化,对原物的描述将会是错误的。″
以上所答,谨供参考,敬请斧正,欢迎交流。

兜率闪辉光小兜


无极就是道,太极就是德;太极就是道,世间一切就是德。

帛书版开头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还有个版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对照王弼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会发现两个版本略有不同,但其中的含义,我想大家不会觉得有差别吧。既然认可含义没有分歧,那么断句乱七八糟搞的那些版本,就纯粹是画蛇添足。

不变为常,常就是不变,不变就是恒,恒常本就一个意思,恒常如一就是道(无极之道),也只有道(无极之道)有恒常之名(虽有恒常之名,其实没有一个恒常概念存在,也不能理解为是个变化的存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含义就是:如果道是具象的并可以执行和行进的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恒常如一的道;如果名是某个概念存在,那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恒常如一的名。

但任何可道的,可名的,其实也是道,不过这是太极之道,不是无极本始。

太极生阴阳,世间一切无非阴阳,而世间一切,无论时间概念中的过去未来,还是空间概念中的内外远近,还是抽象概念里的美丑好恶,还是数字概念中的多寡奇偶,无一不是相对而成,不可能有绝对的过去,也不可能又绝对的美丽。这种相辅相成的状态就是阴阳,所以我们平常说的一切都是阴阳概念里的东西,还涉及不到太极。

当我们把阴阳统一在一起辩证看待,那么就成了太极,依旧涉及不到无极。佛家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这一切太极阴阳概念桎梏中的都是无常,只有无常寂灭(虽叫做寂灭,其实也没有什么需要去寂灭的,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才能入得无极,了然根本。


正在写元派《道德经》详解,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天衢


从马王堆汉墓帛书 甲本里道篇第一篇便是道可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怎么解释,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可道也:可以遵循的。第一个道特指规律,第二个道并非叙说的含义。通行本一般解释,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这显然那不对,老子讲的就是道,孔子讲的也是道,释迦牟尼讲的还是道,所以圣人的使命就是讲学,讲道,道没有不可告认得秘密。所以第二个道士遵循。非,变化,代表一切事务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恒道也,永恒的规律。

所以道篇开篇其实老子都在讲,我们要知道世间万物都是有规律的。

古之圣贤早已认识到宇宙人生乃对应统一,世人遵循“天人合一”之道,才可能正常地生存和发展。反之,则面临灾难和衰亡,正如文中“不道早蚤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在德篇的第五篇里用三个数简述了宇宙万物,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万变不离其宗,有轨道可循。比如,人在静止的时候,血液不停的循环,心脏不停的跳动,思想不停的变化;时间在变化,空间在变化,天地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这就是永恒的规律。

其实我们可以从里面看出老子的道,也呼吁出一个现象就是,事实无常,所以“非,恒道也”这句话也暗合《易经》的三大原则,“变易,简易,不易”。什么道理?变易就是说世间一切事物都在运行和变化,没有恒久不便的,变易的道理并不复杂,但变易的道理不会改变。三大原则都是道,这里圣人们其实所讲的都是想通的,只不过各家都有各家的表达方式。

《老子》和《易经》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易经,系辞》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这段话就是宇宙的生成之道。里面所涉及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以及万物都是“有”,也就是我们说所的物质世界。“易”则表示变化。所以两者都在说明 一个观点就是宇宙万物皆有变化而来,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奇门卜卦


我能正确解读《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

道德经所讲的道是天理值得人醒悟遵循,人一定要醒悟遵循道法天理。

道德经是做人的行为道德标准,是值得天下人赞誉遵循的智慧真谛。



紫薇148602133


杨吉德老师能正确解读《道德经》,破解了《道德经》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为方便普及知识,撰写了『跟老子学道德经』系列文章,会在头条号陆续发表,希望大家能在读故事的同时,轻松愉悦的学习道德经。请大家斧正。

节选如下:

我穿越到了老子时代,不知学到的是不是真经

一日我手捧《道德经》,正在思索经中文句,一阵困倦袭来,迷糊中,感觉一长相如老子(常见的画像)者向我招手,我便不由自主的飘然跟随。不知在云层漂移了多长时间,下落一处依山傍水的草屋之前,听见两位老者在屋内对话。往门里一望,老者都在床榻上对几而坐,墙边架子上摆满了成卷的竹简,那位自称尹喜的老者正在谦恭地向一位年逾古稀、两耳垂肩的白发老者请教,我猛然一惊,难道穿越到了老子时代?

原来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几十年后,又来看望弟子尹喜。老子看我一副诚惶诚恐之相,用手捻捻我身上的羊毛衫,看看手腕上的手表,啧啧称奇,对花白头发,衣着较为光鲜的尹喜道:“果然是两千年后的人。”然后小心地拿过我手中的《道德经》,看到薄薄的纸上印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更是惊奇不已。忽然眼睛一亮:“你在看我写的书?”我连忙做了个长揖,“是啊,您老可是我们万众敬仰的大思想家。”

老子捋着胡须哈哈笑了起来:“我的功夫没有白费。这位后生,你既然学我的书,我就考考你,说说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是什么意思呀?”

“意思是: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等同于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道名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老子没听明白,看了看尹喜,尹喜解释说:“他认为第二个‘道’是言说的意思,而且前后两个道的指向也不明确。说道作为名是可以称谓的。”

就见老子眉头皱了起来:“道是不同指向的运行规则,每一章的道各有所指。这三个道是层次不同的运行规则,怎么变成阐释的意思了?三个‘名’各有递进所指,怎么变成了道之名了呢?”尹喜转过头来对我说:“这位后生,《道德经》中每个字都是很严谨的,一句话中的同一个字怎么能有两个词性呢?可不能随便更改字义去符合你们的思想。‘道’和‘名’是《道德经》写作的缘由和提纲,弄不明白这两个字,后面的章节是没法正确理解的。”

老子摆摆手,“算了,中间的不问了,你再说说最后一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这里面的宗、君指的什么,知道吗?”

我答道:“无为而自然者为言之宗。君是指言有所本。”

老子展开两手,对尹喜说:“怎么样,两千多年了,天下人依然莫能知、莫能行。我写的书中每章各有宗,每句各有君,不知道宗和君怎么理解每一章的句子呢!”

关尹子把我拽到一边,小声问:“你知道每个章节的主体思想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吗?”我使劲想了想:“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们这时代专家不少,没听说谁懂这个。”关尹子摇摇头,叹了声气。

尹喜过去冲老子抱抱拳:“主要是老师的语言太精辟了,我看后人没什么长进,不知道老师的写作思路和主旨,光去琢磨每个句子的内涵了。能把一些句子的精髓研究透彻了,也就受益无穷了。”回头对我说:“后生,回去再继续研究吧!”

我对老子诺诺地说:“后生有一事不明,还要请教祖师,您说的最后一章,实际上是全书八十一章的第七十章……”老子一听呆了一下:“我写了七十二章,怎么变成了八十一章?”尹喜一把夺过我手中的书,手有些颤抖,一边翻书一边嘟噜:“怎么多出九章来呢?”看了一会儿,满脸通红的对老子说:“这本书的第七十一章到七十九章是我给弟子讲解其它章节的讲义,不知怎么回事,后人把这九篇讲义和原文合在了一起,就变成八十一章了。”

我拿过书来仔细看,发现这九章确实没有独立主题,都是分别对其它章节有关思想的展开论述。而且有的地方还偏离了老子思想,不过这一点我没敢指出来。

老子显然不太欢迎我的到来,便把我撂在一边,只顾和尹喜讨论《道德经》:“后人不知道,学习《道德经》,必先学习《周易》。《周易》才是至伟之作,也是我这本书的源头。你看,周易《剥》卦讲管理的学问,我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不都是阐释文王的管理思想么,‘剥’才是这一章的宗。《林》(临)卦,我写:‘曲则全,枉则直。’就是指林木的生存道理么,‘林’才是这一章的宗。又有有什么搞不通的呢?还有‘事之君’……”

老子转眼看到我:“咦,你怎么还不走呢?”我结结巴巴地说:“我想跟祖师再请教请教。”

“还是回去慢慢悟吧!”老子话说的很和善,可挥动扇子的手劲特大,一下子把我扇出了门外,向山崖下坠去。吓得我一下子醒了过来,原来是做的一场梦。

我现在还分辨不出是穿越还是梦境,反正很庆幸,万一穿越到王弼时代或朱熹时代,岂不还是一头雾水?“老子”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也不敢肯定,跟大家透露透露这件事,万一碰到有精通《道德经》的,也好评判评判。就怕碰上假学究,给我背高考试题答案,我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