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票房里听唱京剧的票友念白想到的

过去新浪UC的京剧房间是我常去的地方,现在有时候也去唱吧,或者网络上的一些唱歌,唱戏的房间听票友们唱戏。现在没有时间去票房,就只能在这里过过瘾了。在这里唱的水平有好有坏,一般来说,票友唱的还大部分能过的去,也有唱的真是那么回事的。但能在念白上给人印象深刻的不多,念的好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人们学戏,在唱上下功夫的多,在念上有模样的就少的多了。要是能念出流派的味,并且,尖团上口字正确,那就很不错了。有的人,很喜欢唱戏,但是不会念白,也没兴趣,也不想在这方面多学学下下功夫,有时候遇到唱段里躲不过去的念白,也得硬着头皮上,哪知道他念的如同洋鬼子进城,满嘴跑火车,比说相声还热闹有趣,听的人忍俊不禁。

念白就像一个地方的方言一样,有极其严格的语言要求在里面。何况,戏曲的念白尖团上口还得念正确了,并且还得念出感情,在没有伴奏音乐的掩护下,那好坏暴露无疑。

有时候兴趣来了,我也上去唱一段,有一段时间,我唱梅派戏,为了能把念白也练习一下,唱《霸王别姬》多带念白,我从“明灭蟾光,金风里,鼓角凄凉。”开始到摇板,后面南梆子中的大段念白,不只是念“看,云敛晴空,冰轮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而是把后面的都念了,再接二六,整个一大段,这样,唱和念都得到了练习。

再如我唱梅派的《太真外传》,常唱“无限忧愁无限恨”这段,因为这段中间有一大段念白,这段唱及大段念白很能抒发感情,并且能很好的把梅派的白口加以锻炼。还有《洛神》的散板接大段的念白,念来也很过瘾。

念白实际比唱还难,难就难在不止要尖团上口正确,还得要念出流派特点,并且要根据剧情念出人物感情,我个人的体会,《太真外传》前面的这段,是杨贵妃被贬后的自哀自叹,唱腔以凄婉幽怨的情绪为主,切不可卖弄嗓子,念白也应该把握这个基调,但一定还是大气的,不能念成凄凄切切,那样和贵妃的身份不符。再如《生死恨》韩玉娘夜纺大段二黄,导板前面有:“天那天,想我韩玉娘好命苦哇”这几句念白,我个人体会,这个时候,韩玉娘是自思自怨,并且深更半夜,虽然是她内心苦痛的呐喊,但也不能不顾及其他,嘶吼卖嗓子,都要收敛着念出这几句痛苦的哀鸣。有些艺人一味的卖嗓子,大喊大叫,个人觉得与人物以及环境不符。

再如:《洛神》如何表现甄氏已是仙人的身份,那就还是在大气悠扬上找,体会仙人的超凡脱俗。作为洛川神女的甄氏决不是杨贵妃,不是韩玉娘。《太真外传》被逐出宫的杨贵妃,和《贵妃醉酒》出场的杨贵妃的念白和唱腔又不太一样,《太真外传》是哀怨的,《贵妃醉酒》是喜悦的。情绪要体现在念白里是个什么样子,那是根本不同的两种念法,并且同一出戏,因为人物的心情变了,环境事物的发展有了变化,念白同样会有很大变化,比如《贵妃醉酒》前面出场的摆驾,和最后结尾的摆驾那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念法,前面是快乐的;愉悦的;欢喜的,语调高昂矜持,略带兴奋,最后是失望的;难过的;痛苦的;无助的,语调悲凉哀婉,调值也不能太高,太兴奋,表现的是只落得冷清清独自回宫去的情境。

所以,因剧情的不同,要有不同的处理,通过念的音调高低、缓急、轻重来表现当时人物的情绪,这些体验我们从大师的唱念里都能学的来,但遗憾的是很多票友甚至专业的艺人,并没有学到手,他们即使唱念规范但念白没有感情,同样不能感染人打动人,这样的念白艺术感染力不会强,从艺术质量上讲是失败的。

过去,梨园界有“千斤白四两唱”的说法,就是说念白没有音乐遮挡比较直白,不容易体现美感打动人,并且错了一目了然。另外,念不出尖团、上口、感情、流派的韵味都可以说是没有念好白口。过去有个艺人叫“孟广亨”的,他唱旦角学梅兰芳,其人的录音我听过,嗓音真是甜润优美,唱的也差强人意,只是念白就差的太多,尖团不分,倒字一片,听着真是别扭到家了,和他合作的那个花脸,念的就更过分,和洋鬼子一样,奇形怪状的,让人能笑掉大牙。

的确,念白是很难,但念好了同样有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乐趣。好的念白使人身心愉悦,能达到如同欣赏好的唱段一样的美感和享受。

在网络票房里听唱京剧的票友念白想到的

京剧《贵妃醉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