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认为“亡国之君”崇祯比其他亡国君骂名要少?

雨后冬季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崇祯作为大一统朝代的亡国之君,相比夏桀商纣、秦胡亥、汉桓灵、隋杨广却并没有背负多少骂名,这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崇祯的骂名相比其余人要少很多呢?我想从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崇祯个人的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肯定还是因为崇祯自己,崇祯虽然谈不上是什么雄才大略的明君,甚至在性格方面还有很多缺陷,诸如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对大臣不够信任,经常过河拆桥,导致最后都没人肯为他背锅。

但是,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优点,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崇祯还是有他的优点的。比如他确实是宵衣旰食励精求治,想要拯救大明这条已经千疮百孔的烂船,在个人品德上,也并无多少指摘之处,他在宫中不近女色,厉行节俭。

上面说的这些在很多书中都有提到,这也是当时文人以及后世学者的一些共识。因此,面对大明亡国,我们可以说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能说他不努力。面对一个日夜操劳还最终亡了国的皇帝,你又能骂他什么呢?


清朝官方的宣传

明清易代和其余时期的朝代更换不太一样,虽然大明的灭亡跟满清脱不了关系,甚至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原因。

但是具体到崇祯个人,那又不一样了。崇祯毕竟是被李自成攻下北京后自缢而死的,直接害死崇祯的是李自成而不是满清。而且当时清军入关打的就是消灭李自成给崇祯报仇的口号。

不止满清自己这么想,就连当时身处南方的弘光朝廷也是这么想的,他们甚至打出联虏平寇的旗号来给崇祯报仇。谁是虏,后金八旗。谁是寇,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是也。

正是清朝并不认为崇祯是自己害死的,所以后来在修前朝史书也就是《明史》的时候,也不用像周武王诋毁商纣王,李世民诋毁隋炀帝一样,把崇祯说成十恶不赦胡作非为的昏君坏蛋,反而不吝溢美之词。

明朝遗民的需要

看过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不管是《书剑恩仇录》里的红花会,还是《鹿鼎记》里的天地会,打的都是反清复明的旗号。

这倒不见得是在明朝的统治下多么舒服,而是清初的高压政治,异族统治让广大汉人很是不爽。不爽就想推翻你,推翻你就得找个号召,大明好歹也是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大一统王朝,人心还是有的。

崇祯作为有骨气的亡国之君,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受到明朝遗民的追思,自然要打着他的旗号反清复明,当然崇祯早就在煤山自缢了,但是崇祯的儿子或许还流落人间啊,这也是他们都打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的原因。

你要打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总不能说他爹崇祯皇帝是个坏蛋吧,当然也得夸夸崇祯是如何的节烈,如何的励精图治。


所以综合一下,我认为崇祯骂名比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作为皇帝,崇祯算不上雄才大略,但是称得上宵衣旰食尽心尽力。可以骂他不够聪明,不能骂他昏庸无道。

2)作为接替明朝政权的清朝政府,他是给崇祯报仇的,而不是害死崇祯的,所以他没必要诋毁崇祯,甚至还要夸一夸。

3)作为汉族遗民,面对异族统治,难免会觉得天下还是姓朱的时候好。而且要打着他儿子的旗号造反,总不能骂他老子是混蛋。

4)唯一有足够理由诋毁崇祯骂崇祯的李自成政权,一是没什么笔杆子宣传,二是存在时间太长,也没这个机会。



凤妩一


崇祯并不是“亡国之君”,而是“末代君主”。明朝只是在他当做皇帝的时候亡国,而真正把国家搞灭了的责任算不到他的头上。



“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就是崇祯皇帝临死前的遗言。算起来,比较大的王朝里面的末代君主,除了被陆秀夫抱着跳海的南宋小皇帝,真正为了避免受辱而自裁的,只有他一个。而他的遗言,也充满着悲凉。尤其是“勿伤百姓一人”这句话,令无数大明遗老泪目。

明朝的灭亡,从嘉靖开始就已经有所预兆,到了万历更加明显,再由天启和魏忠贤齐心合力一折腾,到了崇祯手里基本就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朱由检并不是不想挽救这个行将就木的国家。在勤政方面,他足可以排名明朝皇帝的前四位。他为这个国家殚精竭虑,但最后明朝还是亡了。

当然,他必须为他的用人不明和刚愎自用负责,但是明朝的官员当时已经烂到了骨子里。“诸臣误朕”,并没有说错。

身为一个勤政的皇帝,一个从生活作风到工作态度都没得挑的皇帝,这个国家的灭亡实在不能全怪他。而他临死前还心系百姓,不仅让民众为之动容,更连他的敌人——李自成和多尔衮都对其肃然起敬。



青言论史


在其它“亡国之君”和明朝中后期荒废政事、生活腐化、大权旁落的诸位皇帝的衬托下,崇祯不像一个“亡国之君”,相反,崇祯即位之初社会状况就已积弊丛生,导致明朝灭亡的多个因素在崇祯之前早已埋下伏笔,崇祯上台后面对内外交困的局势曾力图凭借皇帝的权威和个人的励精图治,雷厉风行地铲除“阉党”,除掉魏忠贤,试图使大厦将倾的明王朝“中兴”。然而结果却是内部党争愈益激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金军的铁骑踏过,明王朝最终还是葬身于农民起义,他自己也以自缢煤山结束了劳而无功的一生。

(崇祯)


许多人为崇祯成为亡国之君“抱不平”,如清初邹漪曾指出“先帝以圣明在御,旰食宵衣,比之太康之尸位,厉王之内婴,哀平之外戚,惠帝之昏弱,明皇之淫荡,道君之放逸,百无一似”。不仅如此,他“英谋天纵……励精图治,骏骏然有中兴之象”。

但是也不能说崇祯与明朝灭亡全无关系,崇祯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生性多疑,用人不专。对臣子层层监视, 以致于臣子整日提心吊胆,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以自保,政事之败坏也就顺当自然了,他经常指责“臣皆亡国之臣”,实是他自己造成的。崇祯一朝十七年, 内阁大臣更换频繁, 有的阁臣任职只有几个月, 故崇祯一朝到底用了多少阁臣不能具体确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换了五十相,清初王士慎比较说,北宋更替五十相,用了一百四十年时间。

频繁更换阁臣致使中枢政事紊乱和败坏,没有一个稳定的中枢机构就不能统率百官,使君臣协心。

(袁崇焕)

对保卫疆土的功臣大将,崇祯同样怀有戒心,袁崇焕在数次战争中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成为满族入侵中原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他整顿防务,收效颇丰,使辽东战局日趋稳定,可崇祯帝竟听信谗言误杀袁崇焕,其部下祖大寿率精锐之师东去险些叛变。致使辽东战局更加败坏,《明史》记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危亡之征见矣。”崇祯六年农民起义主剿的曹文诏与左良玉部及各路明军在豫北战场对农民起义军进行合击并取得辉煌战果,起义军损失惨重。在此关键时刻,骁勇善战的曹文诏被调往大同,也是崇祯用人的一大失误。


杨早讲史


崇祯是一个让人难以评论的亡国之君,你说他昏庸吧,但是他在位十七年,每天鸡一叫就起床,晚上还一直干到深夜才收。但就是这样一个勤劳的皇帝把明朝给干没了,我们今天来看看崇祯是如何把明朝一步步干掉的。

首先乱杀大臣,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50个内阁首辅,兵部侍郎换了十四个,刑部老大换了十七个,边疆大将剁了11个,巡抚更是不计其数,更是将收敛钱财的魏忠贤、大明将领袁崇焕,导致了东林党的干政,自己又玩不转当时的文官集团,而导致了最后的亡国。

而且崇祯进入了一个无线的死循环,当时的顺序就是女真来抢钱-明朝花钱驻防-政府增加赋税-农民起义-花钱镇压-增加赋税-农民起义-女真趁乱抢钱-天灾爆发-农民起义-女真侵略-亡国。基本上就是这顺序,但是崇祯当时只收过农业税,当时对农民是增加赋税,而商业税却没有,导致了农民刮地三尺,而当时的商人却一直醉生梦死的。

罪已诏,对于罪已诏最出名的一个是汉武帝,一个就是崇祯。当时汉武帝的罪已诏可是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但是崇祯的罪已诏就太过多了,一生下了六道罪已诏,在位十七年,平均三年一次,但是崇祯每次下罪已诏之后就会有一批大臣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时期而死。

但是崇祯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他背负着汉人的骨气,自明朝以后的清朝,汉人的礼仪等等都灰飞烟灭了,汉人的骨气也日间消散。崇祯虽然是个勤俭节约的皇帝,但他也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而且还把自己的国家给折腾没了。


书香茗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明朝末代皇帝,生于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

屈大钧

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

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

风雨迷神路,山河尽国殇;

御袍留血诏,哀痛何能忘!

光明的祈祷

昂首信眉雅少年;

不恋红尘花酒间。

帝王之家非我选;

苍天航路意定坚。

思国思民十七年;

少年白发已鬓肩。

十指泪抚救世曲;

双手难撑日月间。

壮志未筹身先死;

痛心伤臆仰长眠。

世上已无朱由检;

谁曾为民念挂牵?

无日无朝无尽夜;

反清复明盼神仙。

虾戏骄龙甘心愿?

已忘曾是万族巅?

崇祯三百八十年;

炎黄儿郎万万千。

祖血唤醒胸中志;

华夏永属汉家天!


塞北少年行


上下五千年,中国亡国之君不下二十位,但"亡"法可谓形形色色,有最文艺的亡国之君如南唐后主李煜,最会亡国而苟安的如秦二世和刘禅,但残暴无情、荒淫无度、昏庸无道似乎是所有亡国之君的通病,而能算作慷慨赴死,以身殉国的亡国之君,崇祯是唯一。


这并不是后世不骂他的唯一理由,大明劲敌李自成这样评价:"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分明在为崇祯开脱: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而后朝张延玉的评价可谓中肯:"呼吁!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帏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公元1627年,玩了一辈子木匠话的熹宗对五弟朱由检说"五弟当为尧舜也。"遂将一个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明王朝交给了十七岁的弟弟手中。朱由检就在这天灾颇发,内有阄党文官乱政,西有李自成发兵,东有清兵扣关的局面下奋力挣扎了十七年。



虽然他没沉溺于酒色,且如先帝朱元彰一样的勤政,但总未能扶大厦之倾倒,成王朝之中兴。反倒成了末代之亡君,于是杀妻杀子后而自杀。御袍之血诏更让人泪奔一一"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夹在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间的汉人王朝,先皇帝奋起将蒙古帝国赶至漠北,朱棣为了离北方民族更近,毅然迁都北京,履行了天子守国门的承诺,而朱由检真真切切是个亡国之君,但也是末代皇帝慷慨赴死第一人,他没有选择逃跑,也没选择苟安,用"君王死社稷"为大明王朝划上最后一笔感叹号。我们真找不出骂他的一点理由。


手机用户4142248477七王


“亡国之君”的毛病——享受、残暴、荒淫等都没有。崇祯之所以骂名少,主要是明亡怨不得他。

(1)崇祯努力了,包括所谓的昏招其实都是一种解决办法,不能因为他失败了就说是昏招。

崇祯换相频繁,那是为了寻找信得过的干事儿人。虽然有些人说许多相符合呀,但可惜崇祯认为不是。每个相被替换都是原因的。

再者替换驿卒,如果李自成不是驿卒也就没有人说他是昏招的了。

2)明亡不怪崇祯,主要三点明朝必亡,问题出在武宗,坏在嘉靖,必亡于万历

其一:晚明因为海外走私海盗贸易、工商业发展,全民各阶层失去了对传统教育和思想的尊重,各阶层都商业化,由此,失去了对皇权的忠诚、对财富和党同伐异的忠诚。

其二:无论东林党还是阉党,贪腐问题严重,利用皇权给的合法性要么趁征税之机巧取豪夺,要么借机少交赋税,更甭提陆上海上的各种走私商海盗商。中央政府没钱,不能救灾,致使天下问题越来越多。

再加上“张居正革新”的一条鞭法对明亡的加速度作用。明亡非崇祯之错。

其三:崇祯个人性格和能力,这个没有任何办法,在历代末世之君里,崇祯还是非常不错的。试问历朝历代,推翻者对被推翻者有几位会被说:君非甚暗,天下都被贪官污吏败坏了这样的话。


坐古谈今


确实,在亡国之君中,崇祯的名声是不错的。而谈这个现象我想从网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开始:明朝历史是清朝编的,清朝总是在抹黑明朝。

说这话的朋友他的知识结构绝对是:网络段子+民间故事。

明清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捋清当时的事件顺序:李自成灭了大明,建立大顺,八旗军入关,打的是大顺,而且当时八旗军的口号是为大明报仇。正是这样的政治口号,八旗军获得了中原文人士大夫,地主大族以及军队,人民的大力支持。

大家一定要明白,八旗军入关总共十二万人,能打到缅甸、台湾,统治这么大的一片国土,不要说中原人反抗,即便是中原人袖手旁观,清朝都是不可能入主中原,当汉家人的皇帝的,是汉人齐心合力把满洲人抬到皇帝的宝座上的。

大清与大明在关外打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是因为大清在争取与大明平起平坐的资格。大清当初是绝对没有野心取代大明的。崇祯与李自成的战争,大明与大清的战争,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李自成是要灭掉大明,而皇太极只是希望:你别小看我。

八旗军进关,就是邻居家着火,进来贼,他们过去帮忙。只不过把贼打跑了,邻居太热情,直接把他们留了下来。所以,明亡之际,大清把自己划到大明盟友的里面,当然,大明当时已无法拒绝。

所以,满洲人登上皇位,是要大力捧明朝的,因为他捧明朝,才能体现自己的正义。后来,顺治皇帝还哭拜了崇祯:大哥呀,你死的好惨啊。他俩这辈儿咋论的,我也没考证。现在,崇祯的好名声哪来的?清朝人捧出来的。

清初,崇祯的名声被大清捧的很高,但到了乾隆期间,满洲人发现了问题:崇祯毕竟是前朝的亡国之君,把他捧的过于完美,总会显得大清不那么光彩。但毕竟捧了已经100年,直接再抹黑也说不过去。办法总是比困难多,这个问题也容易解决:换一个捧。

捧谁:袁崇焕。记住,袁崇焕的伟大形象也是清朝人捧出来的。其实,在明朝,袁崇焕是有盖棺定论的,在清初,名声也是很一般的。但到了乾隆年间,他就变成了大英雄,完美无缺,死的冤,死的惨。谁杀的:崇祯!

至此,崇祯的形象基本上就定下来了:很勤政,很努力,很简朴,很认真。但是,心胸狭隘,偏激,刻薄寡恩。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也就是不那么完美了。

不独崇祯与袁崇焕,其实很多的汉家民族英雄:史可法、陆秀夫、文天祥... ...一直到关羽、岳飞、孔子都是在清朝被捧出来的。

当然,清朝捧这些人的目的是很清楚的,获得广大汉家文人,世家大族的认同,维护自己的统治。

看明白没?大清才是最大的明粉。


锐视觉何老师


都说亡国皇帝多昏庸,那明朝崇祯帝绝对是个例外,他登基时还不到20岁,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大力铲除阉党,而且生活节俭,只是最终走向的是上吊自杀的结局,实在令人扼腕。

历史对于崇祯皇帝骂名较少,皆因他为实现明朝中兴而努力的力挽狂澜,但他面对的时局实在棘手。

【满族崛起】

万历2年,建州卫指挥使努尔哈赤起兵,打仗是这位满族人的长项,他于万历16年统一建州女真诸部,万历44年又统一东北大部,建立了后金汗国。

汉语说得也很溜的努尔哈赤,终于在万历46年起兵攻明,与明朝彻底决裂,努尔哈赤在萨尔浒灭掉明朝野战主力,取得优势。天启6年,努尔哈赤已经攻占辽东大部,崇祯帝即位的时候,后金势力已经深入辽西走廊,时刻威胁北京。

【土司叛乱】

万历26年,播州宣慰司杨应龙叛乱,朝廷调遣精兵猛将,耗费大量财赋,历时两年才平定了这场。

天启元年,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叛乱,朝廷又付出极大代价,苦战九年后才剿灭。可惜安定是暂时的,奢崇明死后,西南地区依然叛乱不断。

弘光元年,西南土司沙定洲叛乱,直到南明土司叛乱永历帝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沙定洲叛乱还未彻底平息。

【农民起义】

因为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李自成于崇祯2年参加起义军,后来成为起义军的佼佼者。崇祯9年,李自成被部下推为闯王,崇祯17年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

此时明朝朝廷已抽调北方大部分精锐抵御满洲人,以致京城空虚,李自成调集全部兵力进攻北京,各地朝廷守将望风而降,李自成没劲多大劲就攻入京城,在绝望中,崇祯帝自杀殉国。

而后,大明帝国南京的朝臣拥立福王即位,是为南明弘光帝。南明一共持续了39年,共三帝一王,只是南明三朝无休止的内讧,争权夺利,一次又一次葬送大好形式,最终彻底灭亡。

崇祯帝在位时,长辈祖宗还遗留下各种积弊深重的问题,他要处理土司叛乱、外族入侵、农民起义,单哪一样儿都够伤筋动骨的,说白了崇祯帝就是生不逢时,他面对的险恶形势已经不是一人之力能改变的。


地图帝


怎么骂,骂不出来!心塞…

本想力挽逛澜,成为一代中兴之主,却不料事与愿违,成了亡国之君!



崇祯帝大概是最矛盾的一个皇帝了。励精图治却又无治国之谋,事必躬亲又任人乏术

,渴求治才又猜忌多疑,铲除阉党却摆不平东林(明熹宗临终前曾对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崇祯甚至在亡国前确有悔意,事实证明祖宗祖制虽有弊端,但有其合理之处,厂卫和文官集团是大明皇帝的两架马车,互相依存又互相掣肘,一方失控另一方便不可控),加上天灾起义不断,北方皇太极虎视眈眈,种种乱象,一时无二……令无数明粉痛心疾首!

天灾不断

《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一家尽死无孑遗。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急于求成,屡杀诸臣,与满朝文武处境尴尬

用人乏术,无识人之明,屡冤杀大将(卢象升,孙传庭,王恰,陈新甲…这个陈新甲死的实在太冤,因为议和外漏,崇祯觉得丢面子就…)



曾六下罪己诏,却临终大呼“诸臣误朕”。节衣缩食,却管不住贪官污吏横行。国难当头,却指望不了士大夫阶层忠恤体国。内忧外患,岂能不亡!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临终遗言

李自成《登极诏》“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李自成也说崇祯帝并非昏晕,在铲除奸佞上也颇有贡献,只是大臣们离心离德,忠于朝廷的甚少!



刚愎自用,数失良机

李自成兵临城下,仍派人向崇祯帝议和,他并不想灭了大明王朝,条件是封他西北称王,百万银两,然后,他还可以北出关外,对抗满清。然我们这位崇祯帝不知道再想什么,此时不该在信任所谓的朝臣,应该放下颜面,请李自成入宫谈判,事情或有转机…

以史为鉴,我是蛰伏梦成伤,一个有温度的文史爱好者,欢迎关注评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