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什么其他国家都称“公”,例如齐桓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

洋芋宝宝


简单说,因为春秋时期楚国不属于周王朝这个系统,所以很多国君称“公”,而楚国称“王”。但其实称王的也不止楚国,比如吴国、越国都是称王的,还有有些较弱的蛮夷势力,既不称公也不称王,而是称子、男。比如白狄子、蛮子、骊戎子、潞子等。其实楚、吴、越在《春秋经》里也被称子,代表本来也就是边缘势力,但是他们比较强,就自己称王了。其中吴国在黄池会盟后,改称公,但是文献还一般写作王。

按照传统观点,公和子都是爵位,但是深究起来,还是有问题的。所谓五等爵,更多带有不确定性。公即君,是诸侯国君的意思,可以作为国君的通称。而子则来源于夏商以来的旧势力,后来也带有一定的蔑称,也可以指服丧期的国君。所以齐侯、宋公、秦伯可以指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而青铜器中楚国国君也有自称公和子,比如楚公钟,楚子鼎等。这个子当然也不是蔑称。其实和王都不矛盾,用法不同而已。

另外,春秋时期诸侯称王才被限制,所以称王的一般都是敌对。但西周并没有这么严格,比如吕国、夨国都有称王的证据,甚至齐国、郑国都有一定嫌疑。


林屋公子


不请自来,占位。



楚国称王就是耍无赖,恶心诸侯国

自东周礼崩乐坏以后,周王室对诸侯国控制力度下降,导致诸侯争霸,大鱼吃小鱼,相互吞并。看下春秋五霸的最初周天子给他们的爵位





秦:伯爵

齐:侯爵

燕:公爵

晋:侯爵

楚:子爵





也就是说最初只有燕国有资格称公,其余的都没有资格称公。可是随着其余四家武力越来越强盛,直到平齐平座的时候,那时候每年还要给周天子的面子去拜见一下,这一见面了,其余的四家都矮了燕国,所以啊心里就不爽了啊,秦齐晋先后擅越称公。


楚国本来也想跟其余国一样,可是楚地刚开始周天子分封的时候只是子爵,而且当时楚地地处东南,在其余诸侯国眼中就是蛮夷,大家都不想跟楚国玩,认为丢不起这个人。





周天子一看全天下都反对楚国,所以啊在礼制上就没有给楚国相应的待遇。楚王一看这个状况,心想好啊,我是蛮夷,那就蛮给你看,看不起我楚国那就不尊周天子了,回国后直接给自己封王,以后都叫楚王,有本事你们来咬我啊,不跟楚国玩我就恶心你们。



一元复始


你有时间看看《史记》就知道了!周王朝建立时,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余者不可称王。其分封的诸侯国有71个,跟周王室同姓的姬姓国为53个。

分封的诸侯有宗室子弟、历代先贤后裔、王族功臣。这些诸侯的爵位分五个等级,即公、侯、伯、子、男。最高为公爵、最低为男爵。不及这五等者,则为附庸。这些诸侯虽说都称这公,那公,其实是尊称并非代表他所受爵位。



其实有些有名的大国所享爵位并非最高,爵位高的也不一定是大国。

比如虞国是公爵,是周太王(文王姬昌祖父)次子姬仲雍之后;虢国是公爵,虢仲乃文王之弟;宋国是公爵,比这俩姬姓国辉煌些,是商王朝后人,纣王庶兄微子开国。




吴、鲁、燕、管、蔡、卫、晋皆姬姓为侯爵;而姜姓,乃功臣姜尚受封地也是侯爵;乃帝舜之后,乃大禹之后,皆为侯爵。

最后该说说

国了,楚之先乃颛顼帝,颛顼高阳者乃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高阳第五代孙陆终坼剖生子六人,第六个季连、芈姓。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有功,生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

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也就是说楚国开国君为熊绎,最先受封之爵为子爵,在五等公爵里属第四等。

熊绎第五代孙熊渠生子三人,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把三个儿子都立为王,及周厉王时,暴虐,熊渠害怕周厉王伐楚,把这几个儿子王号又去掉。



后又经过十几代楚君,至熊通,是为楚武王,熊通先让周天子加位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周王室不听,熊通自立为王。从此之后,楚君就称王了。到楚庄王时,楚国更强盛,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所以庄王

问鼎中原。


寻桂子


先讲个武汉段子,二哥们吵架,一个骂的很惨。

骂人者说:你服不服周。

被骂者说:我就不服周。

骂人者继续说:你跟老子再说一次。

被骂者说:不服不服就不服周。

骂人者:动手开打,被骂者受伤。

被骂者:隔几天修养好之后,和骂人者约架,这次成功打赢骂人者。打完甩出一句话,个斑马,你服不服周。
由方言可以见文化渊源,武汉方言中著名的不服周就是来自春秋时期的故事,也是为何春秋时期别的国家都叫公如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之类,唯独只有楚国称王,最有名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就是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那么事情到底如何?其实在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中就说过这个故事下面看我来个昨日重新!

春秋时期,周天子不把楚国当正统的诸侯看,很是看不起楚国,于是楚国也对周天子很不感冒,在行动上很不尊重周天子,冒犯那是难免的二者很不对盘。

周朝天子位,从周武王传到第四代时候周王是周昭王。

周昭王野心比较大,一直想继续扩大周朝疆域,于是亲率大军,南侵荆楚。

那时候楚国还很弱小也没有组成健全的国家制度,根本不敢硬抗,于是楚国人都分头躲藏了起来

以坚壁清野战术抵抗周昭王大军

周昭王大军过了汉水,刚一踏上楚国疆土,顿时傻了眼,到处深山老林,就是看不人毛,顿时也很蒙逼,楚兵不知所踪,迎战的居然都是一些毒蛇猛兽,更夸张的是还有犀牛出没,看见周天子的大军,就凶猛的横冲直撞,撞得周军人仰马翻。

周天子的军队在丛林中成立孤军,密集队列完全无法展开,反而要面对毒蛇猛兽的攻击,不仅如此军队还疫病流行,非战斗减员严重眼看就要支持不下去。无奈的周昭王只好带着大军回去了,当然也不是全无收获,周昭王大获楚人的财宝,满载而归。

三年后,尝到甜头的周昭王,故技重施以“南巡”名义,又一次亲帅大军攻掠楚国。

上一次的旅游行军因为猛兽和气候问题无疾而终,这次周天子学聪明啦,带着自己最强悍的御林军守卫镐京的“西六师”出征

他们过汉水后,果不其然没有见一个楚兵,以为还和上次一样,楚国没大军抵挡,正准备武装巡逻进而抢劫的时候,猛听得一阵鼓响,前后左右涌来无数穿着破衣烂衫的楚人,还有跟随而来的无数猛兽,人带头冲锋,猛兽压阵,居然将周军打得大败而逃!(史料没有记载楚军领军者) 周昭王当然不甘心这样失败,继续率领“西六师”强攻楚国,结果,又被愤怒的楚人团团围住厮杀,周军见势不妙,只得急忙保着昭王杀开一条血路,逃跑了。

周军逃到汉江边,位置大概是今天襄阳一带,突然发现岸上有几条新船,便慌慌张张的跳到船上,渡江而去,不料,船刚到江心就散了架,变成了无数块木板。

原来,楚人早就料定昭王兵败后,必从这里渡江,就预先用树胶把木板粘起来梆成船,放在岸上,树胶成船,必然不牢靠,所以船到了江心,树胶溶化,船也就开裂散架了。

此战结束,周王最最精锐“西六师”,全军覆没,不仅如此连周昭王也掉到江里淹死了,可谓奇耻大辱。

因此周朝大臣们不敢举行葬礼,怕不体面的事张扬出去,只好悄悄把昭王埋在一个无人知晓地方。

对这件是司马迁《史记》记载如下:“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天子崩在水中,又不知道凶手是谁,真是奇耻大辱,却又不能说,只好不发布消息。因此,周昭王的死,也成周国唯一一个没有正式通告的案列,因为不好意思对外公布。

此战是楚人利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周朝的首次对抗。

昭王死后,继位的是儿子周穆王,周穆王儿子是周共王,周共王儿子是周懿王,周懿王死后,本该懿王儿子周夷王继位,却被懿王叔叔周孝王夺了王位,周夷王无能,无可奈何,只好熬到周孝王去世,才在诸侯拥护下,登上王位。

周夷王上台后,为表达对诸侯感激,一改过去天子站堂上接受诸侯礼拜惯例,变为走下堂和诸侯亲切相见,天子威严大大下降。

这时的楚国君主,就是著名的神箭手熊渠。

熊渠射术高超,能征善战,先后征服附近许多部落,控制长江流域最主要的铜矿资源,成为南方第一暴发户,家里有矿吗,不富裕都不行。

而熊渠也是非常有想法的人,他觉得自己祖先曾经当过周文王老师,而分封时候,却只给楚国很低爵位,当时楚国受封

子爵(公侯伯子男,最低一等爵位)

这个分封,让楚国人一直忿忿不平,熊渠因为家里有矿,加上个人野心,于是就趁着这个机会自立为王。周夷王又没啥威信,我怕你个鬼哦。

但是,楚国毕竟还是很弱小的,熊渠虽然不服气,却又不敢公开的反叛,那怎么办呢?他就说,你们是正统的“周”,而我们只是蛮夷,番邦小国,我们不能用你们中原的封号、谥号,那就让我们采用蛮族人的封号吧。

于是,熊渠就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为了“王”!

大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管理今天的江陵、荆州一带,二儿子熊挚红封为“鄂王”,管理今天的武昌,鄂州一带,三儿子熊执疵封“越章王”,领地不清楚,因为史料没有写。

这就是湖北省最的雏形,这几个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成为王子的封地。

熊渠自己不敢称王,就半开玩笑、半公开把几个儿子封王,这样,他就是王的爹了,意思是周王也是我儿子,这便宜占的也是很有创意啊。

这就是楚人“不服周”最早的来咧。

可是实际上,熊渠官方身份,还是楚国的子爵号称也是“楚子”,而周夷王也不是啥有大作为的周王,自顾不暇,也就无暇顾及如此僭越之举。

不久之后,周夷王死,周厉王继位,周厉王是个著名的暴君,据说还是个施虐狂,看谁不顺眼的,就想杀人,周厉王的残暴,让家里有矿的熊渠也害怕,就把儿子的王号去掉,不称王,也不称王他爹了。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过来一百年不到吧,时间来到公元前757年,楚国子爵熊眴,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大,又忍不住称王,史称楚厉王。

自此以后楚国就代代称王,周国也因为权威不再,没有实力过问楚国的僭越之举,早期的楚国虽然弱小,没有周朝强大,但叛逆的精神很足,敢为天下先,敢僭越冒称王,敢“不服周”,敢向强者挑战,所以“不服周”这个词也就流传了下来。

这就是春秋时期其他国家都称公而单单楚国称王的由来,也正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还有桀骜不驯的性格才有特立独行的楚文化出现,才有后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强音出现,才有长沙会战中无数次拉锯战的胜利,这都是楚人天生不服强者的倔强体现。


阿斗不傻


楚国八百年,本来就是自成体系的,游离于周朝分封体系之外!

这都怪周天子不厚道,人家楚国这么大,国力这么强,才给人家封个“子”爵。公侯伯子男,楚国居然落在第四等的“子”爵,国际地位与自身的国力严重不符。中原那些小国,像陈蔡这类,也都是候爵、伯爵。中原诸侯一般都讽刺楚国为楚子、楚蛮。一向不服周的楚人,怎么能忍受这气?

既然周天子这么缺心眼,那楚国干脆就不跟周礼,自己给自己加个王。因此,楚国的国君从春秋时起就一直称自己为王,独自和中原诸侯联盟对抗。不仅是称谓上,楚国在内政上也自己搞了一套分封制度。雄踞南方的楚国疆域辽阔,因此,历代楚王在自己的国家内也搞分封,将一些城池和土地分封给宗室。

而事实上,楚国也完全对得起王这个称号,因为雄踞南方的楚国自始至终都是大国,并且不断向中原强国发起挑战,不断征服周边的诸侯国和部族。楚庄王还曾一度问鼎中原,成为霸主。而整个春秋时期,大部分时间,也就是晋楚两个的争霸而已。

到战国时期,楚国的领土几乎等于其他诸侯国领土的总和。可以说,秦朝的疆域,一半都是楚国打下来的。


这些历史要读


拒绝复制黏贴,只谈个人见解。

这个我是看了楚国八百年这个纪录片的,里面有说。(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

楚国在最开始只是一个边缘小国,因为他不是周王室的直系,你像郑国,宋国,齐国这都是在中原说得上话的,在春秋早期,楚国就像是后妈生的,被中原国家所瞧不起,蛮夷之地,南蛮就是这意思(北狄对草原)。

那时候的楚国是多么渴望被周王室以及中原国家所认可(后期的秦国也是),但是这就像贵族瞧不起百姓是一个道理,好在楚国人要强,他们通过自身的一股子拼劲,努力扩张领土,在春秋时代,一般是不灭国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战争是贵族玩的,当兵可不是老百姓想当就可以的(以前早期西方也是,骑士都是贵族)。

春秋打仗讲究排场,一定要遵从礼仪,就像游戏一般,但不灭国。楚国一想,反正你们都瞧不起我,我干嘛被中原文化所束缚?于是不断东西扩张,打下了当时最大的领土,这时候楚王就开始膨胀了,他也想像齐桓公一样问鼎中原,但是还是没人瞧得起,于是一气之下,自己称王,既然你们不认可,我自己认可!

春秋的楚国,尤其是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主角)那时候可是厉害的不得了,自那以后,楚国一直以王自称。


历史个人见解


楚国为芈姓,是周朝的分封诸侯国,为子爵。楚国在周平王东迁洛邑不久,就称王。楚国之所以能称王,就是因为楚国远离中原,在长江流域不断征服南方众多蛮族,地域辽阔,民风彪悍,国力强盛,在楚武王的时候,楚国开始称王,并与周朝分庭抗礼。

公元前977年,周昭王时期,周昭王帅兵讨伐荆楚,结果遭到楚地的楚人(与楚国不同)袭击。楚王当时在楚国停留,周昭王用武力让楚国臣服,结果出国不满,为其提供的船只时,用了劣质的胶故意不把船粘牢固。在周昭王度过汉水的时候,遭遇楚地的荆蛮的袭击,结果船解体漏水,楚昭王溺水而死。所以,司马迁的《史记》当中记载:“昭王南征而不复”就是这个原因。

周昭王南征楚国,死在楚地,说明当时的楚国已经敢与周天子叫板了,当时的楚国不向周王纳贡,周天子才讨伐他。所以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朝国力更加衰弱,在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熊通率先称王,周天子拿他也没有办法,只有默认他称王。

再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以后,曾经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楚国,齐国齐桓公就拿周昭王溺死楚地的事情说事。当时的齐国也不敢轻易与楚国交战,所以齐桓公只责备楚国,让楚王向周天子纳贡了事,然后与其结盟而归。足见当时的楚国实力已经不小,在秦灭楚的时候,动用了秦国六十万的大军,足见楚国是很难对付的一个国家。楚国后来虽然灭亡,但是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言壮语。


谋士说


首先这里先明确一个问题,齐桓公、秦穆公,这里的公都是尊称,实际上齐国和秦国的爵位都是侯爵。根据《左传》中的记录原则,对于各国的国君,不管分封的爵位高低,一律尊称为某某公,但是如果有鲁国国君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律以本来爵位来记述,如齐候、郑伯、楚子、许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左传》原文。至于楚王,王的称谓是伪称,也就是自称,是不合礼法的,下面小编和大家详细说一说。

楚国分封在南方的蛮夷之地,经过多年的扩张吞并,实力大大增强。这一年,楚国准备继续扩张,这时的楚国国君是熊通,就下令来攻打汉水东岸的随国。随国就来和楚国交涉,说:“我们又没得罪您,您为什么来攻打我们?”楚国的答复就非常蛮横不讲理了,说:“我们地处蛮夷之地,现在各诸侯间都互相侵略吞并。我们楚国现在实力强大了,想参与到中原王朝的政务中来,想请周王室加封我爵位。”

还有一点就是楚国已经占领了那么大片的领土,实力非常强大,但是始终没有加封,爵位还是子爵。楚国国君和其他诸侯会盟的时候就会非常郁闷,人家都说某某公、某某候,差点的也是伯爵之类的。而堂堂大楚之君,被人称为楚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厨子呢,所以熊通的郁闷可想而知了。

楚国把随国打服之后,就让随国去周王室替他请尊封号,可是人家堂堂周王室凭什么答应他啊。于是随国铩羽而归,把情况报告给了楚国。熊通一听急眼了:“想我先祖鬻熊是文王的老师!成王封我先公为子爵在南楚大地,经过这么多年经营,四周的蛮夷都已臣服我楚国,就这样周王都不给我加封,那我就不麻烦他了,我自己来!”这下可好,熊通不只是自己给自己加封,而且还一步到位,直接登顶封王,即楚武王(武是死后的谥号),和周王平起平坐。堂堂周王室自平王东迁后就衰微至极,风雨飘摇自顾不暇,也就没敢把楚国怎么样,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趣撩历史


在古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指的是华夏政治圈。在这个圈子里,“王”是天子,是最大的。但是在圈子之外,蛮夷也有称王的,后来为了区别,周王也称“天王”,蛮夷的王就是“夷王”。

楚国是周的封国,怎也能称王呢?

这个说来话长了。

楚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鬻(yù)熊,他曾经是周文王的手下,虽然谈不上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忠于职守,由于死得早,没能得到封赏。他的儿子熊丽与孙子熊狂都比较平淡。周成王亲政后,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丹阳,当时这里是南蛮地界,是为楚国。楚绎只是子爵,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算是低等的,级别不高。

楚国虽然是周天子所册封的诸侯,然当地居民多是蛮族,故而是个蛮夷色彩浓厚的国家,由于受到南方蛮族文化的浸染,后来被中原华夏族视为异端。

实际上,楚国称王,并不始于春秋时代,早在西周时,就曾经称王了。

周夷王时,西周衰微,楚国崛起于南方。楚国君主熊渠乃是一代名君,他也是楚建国以来的第六位君主,在他强有力的统治下,楚国开始腾飞。熊渠有过人的才干,在江汉一带深得民心,他看到周室衰弱,乘机而起,欲独霸南方。

熊渠兴师动众,攻打庸国,大肆扩张地盘。之后他又把兵锋对准扬粤,扬粤即扬越,在今天湖南长沙以北至湖北沔阳一带,一路挺进到鄂地(今湖北鄂城)。熊渠志不在小,他一口气将三个儿子封为王:长子熊康为句亶王,次子熊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显然他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你可以称王,老子也可以称王。自此,楚国雄踞江汉之地。

不过,周厉王上台后,重振王室雄风。厉王亲征淮夷,征服大大小小淮夷国家或部落二十六个,大胜而归。是役的胜利,令周室的权威重振于东南,楚国熊渠大为震惊,于是自动收起王号,又自称诸侯,继续效忠王室。

到了春秋时代,楚国已经成为南方一大势力,与之相比,周王室则因为骊山之变而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形下,楚君熊通显然不满足于子爵的称号,要求周天子要提升其爵位。他的说法很有趣:

“我是蛮夷,如今中原各国都背叛了天子,互相攻伐杀戮,我有军队,想来参与中原的政事,请周王室提高我的尊号。”

熊通托随国国君向周桓王提出提升爵位的申请。此时的周桓王刚刚在繻葛之战中败给郑庄公,还挨了一箭,颜面扫地。熊通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在他最狼狈不堪时,来要求提高爵位,这不明摆着是落井下石吗?这不是公然的要胁吗?

再怎么说,周桓王也是天子,怎肯让人如此要胁呢?他二话没说,一口回绝了。

当熊通得悉请求被周天子拒绝后,“我的先祖是周文王的老师,死得比较早,后来周成王封我的祖先熊绎为子爵,居住在楚地。自楚开国以来,南方蛮夷无不归服,功劳这样大,周天子并没提高楚国的爵位。老子也不用他封了,老子就自己来提高尊号了。”

于是他自立为楚王,史称楚武王,公然与周王分庭抗礼。

就如熊通所说:“我是蛮夷”,既然是蛮夷,就不受你华夏礼制的约束,我也可以称王。熊通自封楚王,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虽然周王室不给予承认,但实际上楚国已是独立于周王室,也不再尊“周王”这个天下共主了,在汉水、淮河一线,划地割据,雄霸一方。


君山话史


因为在当时楚国,觉得自己是和周天子平等的。周天子可以称王。我的君主为什么就不能称王呢?

这个事情还要从当初周和商这两个王国互相争霸的故事说起。到了商朝的末年,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两个王国,东面的王国是商王国,而西面的王国是周王国。



这两个王国都想争取中原的统治地位。周王国准备对商王国发起决战,他一个王国肯定不行,一定要与周围的大大小小的部落进行结盟。第一次结盟的时候,周王国发现有许多的小部落还在左右摇摆不定,同时这时候商王国的主力还驻留在朝歌,所以第一次周王国失败。

第二次周王国的东征,大家都知道是牧野之战商国被周王国消灭了,在这一次决战当中,南边有一个楚部落在政治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坚定的站在了周王国这一边。所以决战结束后,被封了一个爵位。



但是当时楚部落的地位实在是太小,力量也很弱,周王国的天使根本看不起他,只封了一个倒数第二的子爵。

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周王国的力量渐渐的弱小下去而出,楚部落渐渐的强壮起来,楚国的力量强壮以后就想给自己的爵位升一升,但是当时的周天子还是看不清楚部落。不同意升他的爵位。

于是这位楚国的老大就很生气,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一脚踢开了周天子,自己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叫做楚国,自己也做了楚国的天子称了王。

所以后来楚国的君主就都被称为楚什么什么王。

所以春秋五霸中的楚庄王其实是和周天是平等的,其余四霸都是周天子名义上的臣属,而且楚庄王不是,他是和周天子平起平坐的国王。

而当时的中原大地上,在名义上是同时存在两个大的王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