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時,袁紹為何沒有出兵進攻曹操老巢?

鳶飛九天2018


官渡之戰是三國的三大戰役之一,是決定北方歸屬的重大戰役。發生於公元200年。當時雙方的實力是袁紹遠強於曹操。袁紹據有:冀、青、並、幽四州。曹操據有:徐、豫、司、豫、楊荊北部。按州數量曹操不比袁紹少,但中原久經戰亂。其經濟人口遠遜於袁紹的地盤。袁紹發動官渡之戰集結步兵十萬、騎兵萬。曹操的人馬數目不詳,雖然三國志講兵不滿萬。我認為不對,曹操應該集結了至少數萬人。但並不是講曹操只有那麼多人馬。那是因為曹操所據地盤一時無法供應更多的糧草。總體來說是袁紹人多糧多,曹操人少糧少。所以官渡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袁紹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當時北方的士人也並不看好曹操這個閹閣遺醜,而是寄望於四世三公的袁紹。三國志:豪俠多附紹,皆思為之報,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



曹操親率大軍跟袁紹相持官渡,袁紹如果另派一支軍隊偷襲許昌。那麼曹操將腹背受敵。救許昌則袁紹大軍攻其後,不救許昌則天子將落入袁紹手上。也能切斷曹操後勤補給。

袁紹的謀士也曾勸諫偷襲許昌。公元199年劉備到了徐州反曹,眾數萬人。曹操準備速徵劉備,手下很多人反對講:跟明公爭天下的是袁紹,何況袁紹集結了十餘萬人馬要是趁機攻許昌咋辦。曹操講劉備人傑現在不打以後肯定成大患。郭嘉也諫言: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 當時田豐勸說袁紹偷襲曹操後方,袁紹以小兒子生病不同意。氣得田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

官渡之戰時前田豐沮授等都諫:我們軍隊人數雖然多,但戰力是不如曹軍的。但我們的優勢是錢糧比曹操多。所以曹操利在於急戰,我們利在於緩搏。袁紹不聽。事實上官渡之戰時曹操的糧草已不多。在曹操偷襲烏巢前已經不到一個月的糧草了,曹操已準備退軍了。程昱勸諫不要退。



這時袁紹的謀士許攸當時進諫:我們現在正跟曹操相持在官渡,曹操後方空虛。但是我們人馬多應派一支軍隊奇襲許昌。這樣我們就能迎天子討伐曹操。曹操必然首尾難顧,這樣曹操必然成為我們的俘虜。袁紹不聽,理由是:吾要當先取操。也就是說袁紹是想正面打敗曹操,以證明自己能力在曹操之上並達到辱曹操的目的。在官渡之戰前沮授就召集宗族散家財。有人反問我們人馬錢糧都比曹操多,此戰肯定勝。沮授認為將驕主忲,此戰袁紹必敗。所以說是袁紹太驕傲的原因。

許攸因家人犯法加上袁紹又不聽自已的建議,於是他去投曹操。建議偷襲袁紹屯糧之地烏巢。這樣一戰可定乾坤。曹操立馬率軍攻袁紹屯糧之地烏巢,袁紹立馬就收到消息了。當時袁紹派重兵攻曹操大營,輕騎救烏巢。很多人講是郭圖的建議,那只是郭圖迎合袁紹而已。據三國志袁紹對兒子講:就讓曹操攻破烏巢,我就攻破他的大營營,這樣曹操就連家都沒有了。袁紹還是不明白糧草的重要性,糧草一失即使有百萬大軍也是無戰心的。張郃諫言: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袁紹不聽。於是派輕騎去救烏巢,派重兵攻打曹操大營。結果烏巢失了,曹操大營又未攻下。袁紹大軍得失糧草已失,土崩瓦解。袁紹只得率數百騎逃回北方。



袁紹這人就是不肯認錯和聽不得跟自己相反的建議。任何一個明君如此對待跟自已意見不同的謀士,這樣誰還敢講真話?袁紹居然會因田豐沮授屢次諫言而發怒。而曹操則不同,曹操這人敢認錯。打了勝仗感謝別人,打了敗仗檢討自己。(三國志: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徵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而專饗其勞,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例如曹操遠征烏桓回來,重獎當初反對他徵烏桓的人並講以後你們有話就大膽的講。(曹瞞傳: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倖,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例如曹操跟東吳交戰,遷移淮南的百姓。當時就有人反對,曹操沒有聽。結果百姓都跑到東吳那邊了。曹操笑著對反對的人講:你看我做的什麼事本想讓百姓避賊,結果他們都跑到賊那邊去。 官渡之戰後,袁紹不久就死了。三個兒子各自為政互相攻伐。曹操依然用了七年才平定北方。如果他們團結一致,也許花的時間更多。曹操都講:河北殊多士乎,惜袁氏不能用。




謀士勸打持久戰,袁紹不聽。謀士勸切斷曹操後勤,袁紹不聽。謀士勸偷襲許昌,袁紹不聽。只因袁紹太驕傲了,太想從正面打敗曹操。從袁紹那句:吾要當先取操。就可以知道袁紹不屑於用其實方法。用袁紹的話講:我人多糧多幹嘛要避而不戰打持久戰。我從正面就能打敗曹操,幹嘛要去偷襲許昌。


小鴻哥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戰場的變化最快,與當今的金融市場類似。一招不慎,金融市場輸的是錢,而戰場上丟的是命。每一場戰爭都是不同的,而且很多真實的情況被勝利者故意掩藏。

的確,袁紹的謀士曾向他建議偷襲許都,如果成功,曹操的大軍會不戰自潰,即便曹軍不潰散,袁軍也可以首尾擊之。

袁紹沒有采納這個建議,星火辰認為,可能有以下原因,先簡略分析,今後可能會寫成故事,發表在我的頭條號裡。

其一、許攸到底提沒提出過這條建議,那都是可以懷疑的。因為陳壽寫三國志時,許攸早就是個死人了,他的資料來源於曹魏自己的記錄,曹魏自然會藉機貶低袁紹。為什麼要貶低袁紹?一方面當然是勝利者的榮光作怪,另一方面是袁紹所代表的世族還有巨大影響力,對曹魏政權是個很大的威脅。譬如說後來的司馬家,就是個世家大族。許攸投降曹操的根本原因是袁紹手下幾派矛盾劇烈,審配直接逮捕了他的家人,即便他真的有這個建議,也難說他是因為計策不被採納才投降曹操的。

其二、許攸這條建議到底高不高?首先要看許攸其人,這個人喜歡出奇計,當年想要與幾個人謀殺漢靈帝就是個例子,但是謀殺計劃失敗了,其他幾個人死了,他逃了。兵以正合,以奇勝,這是個大道理。但是我們需知,用奇的風險也很大。許攸這傢伙後來為曹操提出的偷襲烏巢的計劃雖然很成功,但他是在充分了解袁軍內情的情況下提出的。內奸最可怕嘛!但在當時,他真的瞭解曹軍?按照史書上的說法這個人趕著去死了都不怕的人(赴難不濡足),袁軍十多萬人能隨著他一時想出的奇計就一同去赴死嗎?袁紹的謹慎是正常的。

其三、從當時的戰場情況看,袁紹雖在前期就損失了顏良文丑,但袁軍的實力受損不大。官渡相持半年,袁軍是佔據優勢的,想退軍的是曹操。而且,史書上記載:曹操手下的許多官員、百姓都向袁紹投降,袁紹完全可以穩穩當當的去取勝,不必行險。這種想法並沒有錯。

其四、袁軍在戰場上的崩潰,並非是袁紹沒有偷襲許都的結果,也不完全是烏巢被曹操偷襲,袁軍失敗的原因,星火辰在自己的頭條號裡有簡要分析,今後可能會完全的寫出來。但星火辰可以負責任的說,張郃的臨陣倒戈和袁軍軍令系統的失靈,是袁軍崩潰的主要兩個原因。當然還有,賈詡、荀攸的出謀可能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三國志記載不明。

簡要說這些吧,我是星火辰,為你說說隱藏在歷史背後的故事,有空關注我哦!


星火辰


題目有失偏頗,官渡之戰前、中期都是袁紹出兵進攻曹操!三國三次大戰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誰發動戰爭,誰失敗。

官渡之戰,袁紹發動進攻曹操,袁紹大敗;

赤壁之戰,曹操發動進攻孫權、劉備,曹操被火燒赤壁,大敗;

夷陵之戰,劉備發動進攻孫權,被火燒連營,大敗而歸。

為什麼說是袁紹發動的進攻呢?我們要看看這場戰役的經過:

官渡之戰發生的歷史背景

兵力方面:袁紹兵強馬壯,傭兵十萬。而曹操剛剛平叛黃巾起義,收編農名軍,但兵力不多,不過三萬;

政治方面:曹操此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佔優勢。

以上兩點原因,因為曹操此時兵力少,且政治上佔優勢。袁紹擔心再不動手,曹操實力增長過快,難以控制局面,所以發動戰爭。

官渡之戰的第一個階段 交鋒階段

袁紹先發制人,建安五年二月,袁紹駐軍黎陽,在黃河的北岸,派大將顏良攻打隔河的白馬,同時派大將文丑進攻延津,主戰場是在白馬。結果,曹操聲東擊西,攻其不備,打了袁紹一個措手不及,不僅解了白馬之圍,還折了袁紹兩員大將,曹軍可以說是初戰告捷。

官渡之戰的第二個階段 相持階段

曹操白馬勝利後,因為補給線太長,決定退守官渡。但是退到官渡呢,曹操也無路可退了,於是袁紹就在官渡這個地方紮起了營壘,曹操也相應地紮起了營壘,戰爭進入第二個階段:“相持階段”。曹袁雙方相持不下,各有損耗。曹軍糧草將盡,士卒疲乏,曹操幾乎失去了堅守的信心,他心生撤軍的想法。

官渡之戰的第三個階段 轉折階段

因為袁軍三件事,曹操有了轉機。其一:劉備開溜,其二:許攸叛逃,其三:張郃反水。由此許攸叛變後建議曹操火燒袁軍糧草,把烏巢給燒了,袁軍沒有了糧食。

官渡之戰的第四個階段 決勝階段

曹操按照賈詡的建議,集中兵力進行反攻,而袁紹這邊已經軍心大亂了,不堪一擊,袁紹本人帶著他的長子袁譚跳上馬掉頭就往北跑,什麼都顧不上了。稀里嘩啦的,這場戰爭就結束了。


小和尚頭髮長



戰役一開始袁紹派顏良文丑對曹軍發動攻勢,然而在曹操和荀攸的計策下兩人雙雙授首,兩人皆為袁紹軍名將,兩人被殺對袁紹軍士氣有很大的影響。

同時于禁和樂進還率領分軍擊破了一些袁紹分軍。

【《武帝紀》:良、醜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

【《于禁傳》: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擊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

可以說這段時期曹操有些小優,但很快在袁紹主力大軍壓境時局勢急轉而下,曹操只能被迫收縮防線,並聚攏部隊。上面提到了于禁和樂進就是這時候和曹操在官渡會合。

【《樂進傳》:渡河攻獲嘉,還,從擊袁紹於官渡,力戰,斬紹將淳于瓊。】

而面對袁紹的逼迫,曹軍雖少,但曹操依然決定出擊,這是因為如果曹操堅壁不出,那麼河南的百姓就會為袁紹所得,而對於實行屯田的曹操來說,民眾投奔袁紹的話就等於糧草也會向袁紹方流動。從之後雙方相持曹操缺糧,我們就能看出這點。另外曹操或許是戰事緊促,還沒有來得及堅壁清野,這也成為之後的隱患。

【《袁紹傳》相持百餘日,河南人疲睏,多畔應紹。】

【《蔣濟傳》: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今欲徙淮南民,何如?”】(說明官渡之戰當時沒有堅壁清野)

然而在袁紹的指揮下,袁紹合戰大勝,曹操只能固守不出。同時袁紹一邊進攻曹操營壘,一邊派出部隊騷擾曹操的糧道。百姓的投敵和糧道受阻,導致曹操軍陷入缺糧的境地。曹操缺糧並非因為他沒有糧,而是四方即使有糧也難以運抵前線。無論是有關屯田制的記載還是戰後夏侯淵立刻運來糧草都可以看出在官渡之戰時曹操是陷入一種雖有糧卻難以吃到的尷尬境地。

【《任俊傳》:太祖以峻為典農中郎將,募百姓屯田於許下,得谷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官渡之戰,太祖使峻典軍器糧運。賊數寇鈔絕糧道,乃使千乘為一部,十道方行,為衤復陳以營衛之,賊不敢近。】

【《夏侯淵傳》:紹破,使督兗、豫、徐州軍糧;時軍食少,淵傳饋相繼,軍以復振。】

【《先主傳》: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闢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

這時候是曹操最危急的時刻,甚至萌生退意,然而在荀彧書信鼓勵下,曹操決心和袁紹死戰到底。與此同時曹仁主動請纓願意率軍去擊破袁紹的騷擾部隊,曹操於是讓他騎兵出擊。

正面戰場上曹操扼守官渡,袁紹雖然使出各種招數然而都沒有攻破官渡,隨著時間的推移戰局又發生了變化。曹仁不辱使命,大破劉備以及袁紹的分兵,打的袁紹不敢分兵復出,可謂一下子疏通了曹操運糧通道。

這時李典和任俊也逐漸把糧草運到前線,可以說在糧草方面曹操軍有所緩解。當然即使曹操實行了屯田制,自己的糧草若和袁紹軍的軍糧做對比還是不如的,這也是戰後“不足與河北相支”的原因。

【《曹仁傳》: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氵隱強諸縣,多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仁曰:“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固宜也。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由是紹不敢復分兵出。】

【《李典傳》時太祖與袁紹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輸谷帛供軍。】

之後曹操逐漸展開反擊比如採用荀攸的計策燒燬了袁紹的糧車,而袁紹則沒什麼好辦法突破官渡。可以說從這時起雙方進入均勢對決,雖然曹軍比袁軍少,但袁軍士氣不振,並且無力突破官渡。

【《荀攸傳》:太祖遂與紹相拒於官渡。軍食方盡,攸言於太祖曰:“紹運車旦暮至,其將韓{荀大}銳而輕敵,擊可破也。”太祖曰:“誰可使?”攸曰:“徐晃可。”乃遣晃及史渙邀擊破走之,燒其輜重。】

有人說許攸是曹操救命稻草,我不這麼認為,雖然許攸的情報確實很重要,但即使沒有許攸,曹操軍短時間也不會瓦解。

換句話說沒許攸,不一定能贏,同樣也不一定就會輸。而能把不利的戰局扳回到均勢,是曹軍眾人努力的結果。

之後便是許攸向曹操洩露烏巢情報,曹操率軍急襲烏巢大勝,繼而張郃倒戈,袁紹軍潰不成軍全面潰敗。


虎臣


(以下都是個人見解,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還請指出,不喜勿噴)因為袁紹這個人,好謀無斷,猶豫不決,好大喜功。而且在他軍營中有賢才不能任用,用的大都是逢迎他的人的計謀,而不是根據實際去採納建議。之所以不進攻曹操老巢,這和袁紹這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當時有人對袁紹說過派人繞開官渡,進攻曹操大本營,但是袁紹的另一個謀士因為私心,就向袁紹進了讒言,所以沒有采用這一計謀)


糖醋來一碗


小說是小說,打仗是打仗,單就把幾萬人湊一起,安頓下來扎個營地就個把月沒了。進攻單挑369,偷襲反擊天天有,書上寫的都是關鍵時間點,那之前早就幹得要死要活了。


開開開米米米


不過官渡之戰,交戰雙方不正是袁紹和曹操嗎?袁紹怎麼就沒有出兵進攻曹操了,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恐怕是提問有錯吧?


Rick潘維鏞


袁紹悠遊寡斷,隊伍思想不統一,加上過於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