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在技術上更為先進卻沒有像中國那樣大量地製造手機?

憧靈


雖然日本在硬件技術上更為先進,但是由於他們過於沉迷於這一優勢,最終當美國的蘋果和谷歌相繼開發出新的適合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手機系統iOS和安卓以後,日本手機直接全部被擊敗,甚至連翻身都不可能。

這一點從蘋果手機和安卓手機全面出現以後,日本的索尼、松下、京瓷手機等等紛紛迅速退出全球手機市場就可以看出來。究其原因就是由於這些日本廠商對移動互聯網理解能力的低下,他們都和另一個國際手機巨頭諾基亞一樣以為手機只是一個發短信、打電話、拍照片的工具。而沒有想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其實和傳統互聯網中的電腦一樣是一個核心終端。而核心終端拼的就是其操作系統、手機各類App的生態系統軟件。這一點日本廠家毫無積累,更談不上優勢,自然面對蘋果和安卓的進攻就一觸而潰。

反觀中國廠商,雖然在蘋果沒有出現的時候,只能採取以往小汽車一樣的模式,和外國廠商合作生產貼牌手機。但是在蘋果手機和安卓手機全面襲來以後,迅速發現了商機,再加上安卓系統可以免費使用。因此國內廠商開始開發相對蘋果手機廉價的智能手機,從而迅速搶佔了國內市場。而中國國內市場是一個體量達10億人以上的市場,所以使得這些廠商迅速發展起來。直到現在包括華為、OPPO、vivo、小米等手機品牌不僅牢牢佔據了國內市場的主要份額,而且還打入了國際手機市場,成為了世界手機品牌榜上僅次於三星和蘋果的品牌。


地震博士


很多人從技術角度分析了這個問題,我來從社會與經濟角度探討一下。

首先普及一個事實,日本人均GDP2016年達到接近4萬美元,手機的普及率更是高達128%,2017年統計1.2億人口共持有1.6億部手機,可以說是人手一部以上。

那麼為什麼日本沒有像中國那樣大規模生產手機呢,事實是日本的手機曾經在翻蓋手機時代風靡世界,記得筆者2002年剛到日本的時候,曾經為擁有一部有照相功能的手機深感自豪。

但是在隨後的智能手機的攻勢下,日本手機制造商全面潰敗,究其主要原因,我覺得日本的人口老齡化佔主要因素。日本政府將超過65歲的人口定義為老齡人口,據統計到2020年的時候,日本將有接近30%的老齡人口。也就是說屆時,每三個公民裡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老年人適應新事物普遍較年輕人慢,不要說65歲以上的老人,就連50歲左右的很多日本人都選擇繼續使用老式翻蓋手機,而拒絕智能手機。

那麼就算製造商技術再先進,使用人口決定生產規模,從而決定了造價。日本的手機制造商本來就在翻蓋手機的全盛期被蘋果擺了一道,而且更要命的是,日本產的翻蓋手機質量非常好,往往好多年都沒有故障,也根本不需要更新換代,等他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早已經無力迴天。


司馬看日本


怕a片太普及,個個精盡人亡



贏瑪漢典包裝印刷


這個我知道一些,說下個人瞭解的情況,供大家參考。

按前五品牌三星、蘋果、華為、oppo、vivo這些手機的主要環節及配件來說:

cpu&基帶,高通,mtk,華為,展訊,英特爾,芯片代工臺積電和三星,沒日本人什麼事。

存儲器,三星、美光、東芝,主要份額在三星,無中國企業,這個我們是0。

屏幕,三星,lg,jdi,京東方,天馬微,夏普,這個主要份額在日韓企業。

攝像頭,ic主要是sony,三星,國內舜禹、歐菲光是模組組裝或鏡頭,臺灣是鏡頭主供應商。

元器件,電容、濾波器、晶振什麼的,國內幾乎是0,被小日本壟斷。也沒韓國人什麼事。

連接器,松下,廣瀨,歐姆龍,都是日本的,幾乎是壟斷,三星用的uju是韓國自己的。

電池,電芯用的atl,日資企業,tdk控股,還有lg,Sony,國產電芯都用低端機,電池組裝欣旺達,德賽。

金屬外殼,材料國產的多,但加工中心清一色的日本貨,這幾年國產的也開始用了。原因前兩年小日本供不過來貨,賣斷貨了。

組裝這些勞動密集型的,沒有什麼附加值的東西基本都是在中國,富士康在越南和印度也有工廠了。

看到以上,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也說明了問題,我們的核心價值還是比較少的,利潤也少,但相關的產業在國內帶動了很大的就業,讓我們學習到了不少技術。


歐盛自動化


現在日本製造是集體沉淪,過去日本製造的神話被徹底的打破。應該說像生產優質手機這樣的產品,以日本技術能力根本不在話下。但是日本怎麼就不行了呢,過去家電產品的領頭羊退縮到,拿不出市場歡迎的手機新產品了。

其實日本人不是在當前的手機上落伍,而是在過去液晶電視產品推出時就落下了。日本人自私狂妄,當年家電市場產品,幾乎沒有哪樣少得了日本產品。在上世紀顯像管電視流行時,日本索尼早就研製成功了液晶電視。為了市場利潤最大化,日本人將液晶電視技術儲存起來,不開發產品投入市場。待到世界其他國家將液晶電視,大量投入佔領市場時,日本人反應已經來不及了。還有日本人在技術上缺乏合作精神,目光短淺,稍微好一點的產品都要放在日本本土生產。如同汽車,日本與我們是近鄰,但是日本人一開始與中國合作生產的是,天津大發和天津夏利這些低端車。搞了好多年,大品牌技術含量高的,日本人就是不肯拿過來合作生產。實在是後來歐洲德國的大眾,法國的雪鐵龍這些大品牌,都進入中國合資生產了,日本才把豐田等幾個大品牌放到中國合資生產。手機生產也是同理,別看手機小,但手機零部件生產研發是全球化的。一開始日本人的技術也在前面,還是因為保守,創新不夠,全球觀不夠。又一次落後於世界,甚至落後於中國了。

另外日本企業都是老人決策,固步自封。在當今世界市場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特別是電子信息產品,週期短,換代快,日本家族企業的競爭力有點跟不上。日本人能夠做到的,中國人也能做到。等到中國產品質量上去了,日本人的機會就少了。


亦新湖


這個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首先要明確日本的用工成本遠比中國高。中國有富士康這種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代工廠,日本不可能集結這麼多工人來投入低端製造業。即便可以,也不可能做到中國手機的低價。

2、日本是一個技術先進的發達國家,即便自從簽訂廣場協議後,整個國家房地產泡沫破裂,此後陷入長達十多年的經濟停滯,但這個階段至今,它的技術創新能力並未衰減。在手機領域,索尼生產的攝像頭傳感器基本上壟斷了手機,而其它諸如松下、JDI、東芝也在各領域有所建樹。

而我們知道,手機生產畢竟是下游製造業,而日本擁有諸多上游供應商,擁有大量的技術儲備,其中的利潤遠比手機制造高,因此光賣配件就能掙很多錢,為什麼要去做手機?

3、我們來看下日本手機的情況。

首先是全球的銷量情況。日本最著名的手機品牌就是索尼了,但是他在全球是什麼銷量呢。在截至9月30日的3個月內,索尼僅發售了160萬部智能手機,同比去年減少了180萬部,環比下降40萬部,索尼將其歸因為歐洲、拉美與中東地區的銷量下降。

為此,索尼已經下降了全年銷量預期,調至700萬部。而700萬部對於全球來說,還不足1%,可以說日系手機已經離開了大眾視野。既然對外不景氣,那麼國內怎麼樣呢。

在日本,其實智能手機普及率並不高,其中一個原因是老齡化嚴重,每四個日本人中就有一個超過65歲,而老年人對智能手機的接受程度是比較低的。

其二,日本人對翻蓋功能機情有獨鍾。日本是一個很善於學習的國家,他們學習了智能手機的優點,同時又根據這些優點製造出具有智能機功能的翻蓋手機,因為日本人太喜歡鍵盤觸感了,因此還是有很多人堅守功能機,並且由於質量太好,使用多年也沒有壞。

比如KDDI與夏普合作,推出了AQUOSK,四核心處理器、觸屏、各種APP、甚至可以支持日本“微信” LINE的4G翻蓋功能機,甚至他還支持NFC刷公交刷地鐵,就這樣還需要什麼智能手機?

而在國內銷量上,除了佔據一半份額的iPhone,其他佔大頭的都是日本國產手機品牌,例如夏普、索尼、京瓷、富士通,可以說日本國內對本國品牌都是高依賴的。而這些品牌在國際市場都是全面潰敗的,包括索尼。可以說,日本手機只能實現自給自足,在國際市場根本沒有競爭力。再加上自家國家換機興趣不大,根本沒有動力大規模製造手機。

綜合這些因素,想要日本大量製造手機,是完全不可能的。屬於日本的功能機時代的輝煌已經不再,伴隨著國產手機逐漸進軍海外市場,這更是成為一個設想。願國產手機越來越強大,創造屬於中國製造的神話。


找靚機科技



日本的確技術先進,尤其在電子元器件方面,而且手機制造這樣的工藝相對於其他電子產品,如單反相機等要簡單的多。日本過去也有幾家生產手機很有名的企業,如索尼、松下、夏普等等,手機制造如美國iphone又是使用量大,頗為賺錢的行業,以日本人的精明不可能放棄這塊產業。那麼,他們不大規模的生產恐怕就另有原因了。


一是人工成本問題。日本人的勞動力缺乏,人工成本又高,大規模製造不適合。像美國的iphone都是在中國有富士康這樣規模龐大的製造基地,也僱傭了大批的廉價勞動力,其勞動強度之高和廉價成本之低,從多次富士康“跳樓”事件就可見一斑,這在日本可能嗎?

二是智能系統問題。手機最重要的核心技術是中央處理器,目前全世界能夠研發高端處理器的也就高通、聯發科和華為了,這是一個投入大週期長技術門檻高的東西,日本在這方面沒有競爭優勢。

三是技術優勢問題。日本人在手機電子元器件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的甚至是近乎於絕對控制權,成為任何手機廠家不可或缺的部件,並也能籍此攫取高額利潤。如索尼的攝像頭(好像除了徠卡)就霸佔了市場。也難怪製造電容及其他零部件的村田總裁Tsuneo Murata能夠說出:“幾乎所有手機制造商都是我們的客戶。”這樣的硬話來。像中國銷量排名前列的某些手機廠家僅僅是個零部件組裝廠而已,我們製造的越多,日本人賺取的利潤越多,我們只不過掙了點人工費和代工費罷了。

以上是我的一點點看法,朋友們還有其他見解歡迎探討。希望我們中國的電子技術產業能夠進一步增加研發能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形成自己完備齊全的電子工業工業體系!


無坡居士


日本的製造業是非常發達的,又尤其以電子行業獨步天下,想想以前的數碼相機,真的沒人能與之抗衡。而到了手機領域,日本顯得力不從心,因為手機作為通訊工具,必須與國情相匹配。

早在諾基亞時代,日本人就開始搞索尼愛立信,後來分裂了又變成索尼手機。其實日本手機品牌也有幾個,像索尼,夏普,富士通這些。但是如果你見過那些手機的話,你會感覺那簡直是另一個世界的產物:日本人的習性非常特別,而且對自己特點的守護是執著的。

比如日本人喜歡溫泉浴,手機的防水性能成為硬性標準;當我們一次次刷新手機厚度的時候,日本人喜歡包裹式手機套,往裡面塞零錢,銀行卡等,搞得鼓鼓囊囊的。這些特徵使得它們很難與大環境對接。記得以前手機各大版本外形是一樣的,也就大陸版多個雙卡雙待,但是日版卻彷彿是另一款手機。HTC的蝴蝶,lg的g系列和v系列

日本在技術上確實發達,他們的思想就是發展技術,在各種高精尖領域不斷探索,但是對於軟件以及軟硬結合方面遠落後於時代。日本的網站之簡陋難以想象,是它們技術不行嗎?是它們覺得沒必要。索尼手機系統飽受詬病,運行內存永遠慢別人好幾拍,是因為它們做不出來大運村嗎?是因為它們絕對沒必要。就是這種性格,造成日本硬件很強,卻造不出自己的好手機來。

當我們全民英雄聯盟的時候,日本人卻不感冒,仍然玩著自己本土的遊戲。當我們的手機進入白熱化階段,日本的手機行業還沒完全被開發。日本,就是這樣神奇的國度。


有態度君


雖然日本的“失去的二十年”中痛苦掙扎,但日本的技術卻依然在進步。在汽車、醫療設備、機床、光學儀器等多個領域,日本的技術還是處於世界一流。就拿手機的相機模塊來說,最好的技術還是日本索尼的。國內手機廠家在發佈相機是,炫耀自己的手機拍照技術有多厲害。要是沒有索尼的IMX的CMOS傳感器,看這些廠商還吹什麼。

(魅族16採用的IMX380感光元件就是來自於日本索尼)

有的網友就問了,既然日本的技術那麼牛,咋不見他的手機呢?確實,日本的手機現在屬於小眾了,除了日本國內,其他國家很少看到日本手機了。當然,日本現在確實還有手機品牌,比如夏普和索尼。

日本手機品牌在國際前幾大品牌中早已沒有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三星、蘋果、華為、OPPO、小米等品牌。尤其是中國手機品牌攻城略地。合計拿下了全球約40%以上的市場份額。

日本沒有誕生大的手機品牌,就意味著它輸給中國了嗎?未必!做手機整機的,賺到前未必有零部件供應商多,尤其是核心零部件供應商。華為、小米、OPPO等眾多國內手機廠商的淨利潤率只有5%,甚至像魅族、錘子等手機品牌還虧損。相反,那些零部件供應商的利潤率有的高達30%。比如,臺灣有家芯片代工企業臺積電,其淨利潤年年都在30%以上。甚至手機巨頭三星電子,它的營收超過一半是來自於芯片、內存、屏幕等零部件。

(三星獵戶座手機芯片)

除了生產核心零部件很掙錢,不願去生產整機以外。日本技術雖然先進,但日本的整合能力不如中國強。核心零部件,譬如芯片、屏幕、相機、內存,中國手機廠商絕大部分靠進口,但中國的整合能力特別強。將各種零部件組合在一起,賺個加工費,再以不高的價格賣出去。要知道,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口都還是不富裕的。他們對價格特別敏感,中國物美價廉的手機正好符合他們的需求。


紅谷新視界


如果要問智能手機市場最繁榮的市場是哪裡,相信國人都會回答出,當然是中國了。但我們是否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放眼整個亞洲,有幾個科技強國,包括了中國、日本、韓國。韓國就三星手機還能有聲音,LG早已退出中國市場,但在各類出貨量表單上是不可見LG的身影。

而日本的智能手機只能用「悽慘」來形容,幾乎所有的日本智能手機都已經退出了中國市場,在國際上日本的智能手機也是基本不見身影。要知道,日本的科技技術是出了名的強,夏普的液晶屏,索尼的鏡頭,東芝的電器在行業內都是出了名的強,但為什麼它們的智能手機品牌幾乎不可聞。

美國科技媒體Mashable曾做了一份關於各國智能手機的普及率的表單,排在第一位的是韓國,其智能手機普及率達到了88%,美國的普及率72%。發達國家中墊底的是日本,佔比只有39%。顯示了日本的智能手機是不多的,至於日本本土的智能手機品牌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日本的不足

在日本主導手機,其實更多的是運營商,而不是手機品牌,運營商的負責人是短視的,看不見智能手機的未來嗎?這不一定見得。在日本手機市場銷售最多的是功能機,當然這個功能機與國人早先使用的功能機是不一樣的,早在智能手機並未普及的時候,日本最大運營商NTT DOCOMO就主導了一個以i-mode為核心的功能機軟硬件封閉的移動生態,可以上網,可以NFC支付,看新聞,無論在下載APP還是在搜索、購物、郵件發送、音樂、閱讀、社交登錄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還不錯的體驗。

乍看這種功能機,不是智能手機,卻勝似智能手機,有著功能機的外殼自然不需要智能手機,尤其是後起之秀。另外翻蓋的手機在日本很受歡迎,而智能手機直板設計,就不會滿足日本用戶需求。最後自然是日本本土的智能手機廠商沒有了生存的土壤,本土都養不活自家人,在國外又談何容易呢?

另外由於運營商主導了日本整個手機市場,有著很強大的話語權,外來智能品牌想要入日本市場,就得遵守運營商的遊戲規則。曾經三星Galaxy S6想要進入日本市場,但運營商要求在日本是以“Galaxy S6”的名字銷售。甚至Galaxy S6的日文在線宣傳網頁沒有提到三星公司,手機本身也沒有帶有Samsung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