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抗日战争中掌握国民军精锐的孙元良?

荣耀5529


因喜欢骑白马视察,孙元良又被称为白马将军。2007年5月25日去世,享年107岁。

可以说,孙元良的一生经历过国家的沧桑巨变,他的去世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1. 从北平学子到黄埔军校学员

孙元良出身显赫,父亲是四川一个县的县长,叔父是孙震,为川军高级将领。1922年国内新思潮涌动,不甘心困居成都的他,毅然辞别家乡,考入今南京师大附中,后升入北平政法学校。

他勤奋苦读,树立“兼济天下”的抱负,1924年闻讯黄埔军校成立,便不顾亲友劝阻,在李大钊的推荐下最终被黄埔军校正式录取为 一期学员,开学当天,被派往迎接名誉校长孙中山先生。

黄埔军校毕业后,随蒋介石参加过东征,北伐等诸多战役,深受蒋介石器重,资助他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回国后成为蒋介石所倚重的嫡系。

2. 两次参加淞沪会战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孙元良率第五军 87师259旅奉命驰援,庙行镇一役重创日军,获宝鼎勋章,升任王牌军88军中将师长。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在淞沪地区集结待命的88师遂乘火车到真如待命,孙元良熟知此地地形,便越过开阔地带抢先占领闸北火车站-宝山路一线要地,该部署对淞沪会战整个战役至关重要,若稍有迟缓,则闸北轴心阵地就无法构筑,战局就是另一种发展形势。

之后,在他的部队中还涌现出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壮举,获得了云魔勋章。

3. 南京保卫战中

南京保卫战最后虽然失败了,但仍然有两支部队打的非常英勇,其中就是负责守卫雨花台和中华门的88师,此役非常惨重,损失7000多人,后孙元良化妆死里逃生,1938年12月辗转到武汉。

1944年,在豫湘桂战役中,国军丧失大片国土,一溃千里,日军占领贵州重镇独山,重庆大门顿开,危急时刻,29 军军长的孙元良部由重庆火速驰援,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并收复了独山。

4. 败退台湾

解放战争时期,在淮海战役中孙元良的第16兵团全部被围歼。他只身一人,竟然化装逃跑了。之后一度旅居日本,开过一家餐馆谋生。

1975年,漂泊的孙元良回台定居,边经商边著书立说,也算是安享晚年。这些将领没有看准时代的潮流,也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在立场上我们是需要分清楚的。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秦右史


国名党军官中蒋介石的黄埔嫡系,毕业于一期,和关麟征、陈庚、杜聿明是同学,其算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将领。从北伐时期就进入部队,从底层军官干起,因为是黄埔生嘛,深得老蒋的信任和重用。



但在东征陈炯明,北伐孙传芳的时候,战绩却不咋的,在北伐的时候

就是战场上可耻的逃兵,气的老蒋要杀了他,幸好念在黄埔师生之谊上,才放其一条生路。因为孙元良出身黄埔,系“天子门生”,而且有“飞将军”之称,但是这个雅号可不是夸赞他的,其又名“长腿将军”、“逃跑将军”。



在抗日战场上呢,其表现也算一般吧,在

淞沪战役发生后,时任国民党军队第八师259旅少将旅长的孙元良率军坚守上海宝山庙行镇11天,和友军一起夹击日军,让日军受到空前挫败,当时国际舆论评价此役为“国民党军第一次击败日军的战役”,我认为其受之有愧。而且最为有名的“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团长谢晋元就是孙元良安排断后的,当然他安排之后也跑掉了。



还有在南京保卫战的时候,他被老蒋安排到唐生智的手下保卫南京,但最后跑的比谁都快。在解放战争期间,其成为兵团司令,后来被消灭于淮海战役中,当时被俘虏的俘虏,像杜聿明、黄维;战死的战死,像黄伯韬等等。而孙司令当然又跑掉了,后来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


历史之绝唱




孙元良名气不是算特别大,但他的儿子秦汉就比较有名气,秦汉和林青霞一起出演过我部琼瑶剧,在华人影视圈自然有一席之地。

孙元良因为毕业于黄埔一期,加上他的叔叔孙震是保定军校毕业生,经略四川多年,对军事从小就不是很陌生。

因为黄埔一期中,共产党员居多,孙元良虽然是李大钊推荐的,但最终经过多方比较,最终还是加入了国民党。

不管争议有多么大,这个人最后还是从一而终,最后还是坚定的去了台湾。

不管怎么说,我佩服那些能坚持的人,只要是能坚持到底的人都是好样的。



1937年8月13日,孙元良的88师就第一时间投入了战斗。

早在918之后,国民政府就知道中国和日本终究会有一场大战,就开始进入了抗战备战期。在德国的帮助下,国民政府组织了几十师的机械化部队,用来对日作战,原计划是装备80个师左右的机械化部队,但因西安事变的爆发,日本人提前发动了战争,准备的并不算充分。

在淞沪战场上,基本上每天国民政府的军队就牺牲一个团,但作为德式师主力之一的88师,硬是坚守阵地27天之久,让日本人没能前进一步,并且也没有被日本人消灭。这一切充分证明孙元良将军的平时训练和作战指挥还是得当的,并不像其它文章中描写的那么差。

几个月之后的南京保卫战,88师又担任了正面防守的任务。经过三天血战,正面阵地被敌人突破。

一种说法,孙元良领导部分部队撤退,被督战的宋希濂部给挡了回付出去,于是孙元良就躲进了妓院,后来又进了难民营,经过各种辗转,最终回到了队伍当中。

这个说法不知道出处何在,但那一天是12月12日,就在当天已有不少军队撤退到了对岸;就算军队没有撤走,军官也早已不在南京城了。这时的孙元良却还在南京城,作为蒋介石的嫡系,个人认为有可能如其它资料所说,孙无良的军队一直在抵抗,没来得及走掉。



因为孙元良的部队在南京保卫战中打没了,不得不展开重建工作。

1944年孙元良任29军军长,那一年日本发动了一号作战计划,要打通大陆交通线。经过河南安徽湖南一线直入贵州。

这时29军奉命开往贵州,于11月26日和敌人开始接上火,因为29军当时还在路上,作战的是97军残部。

11月30日,29军的91师正好赶到,顽强的阻击了日军的进攻。但仍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12月1日和3日,黑石关和独山都被日军攻下。

但到了这一天,日军的后勤保障已到了极限,没有办法再打下去。这时29军展开反击,又收复了

黑石关和独山。这个地方距离重庆只有700公里,如果日军还能突破,可能重庆就危险了。

鉴于孙元良这次的抵抗,重庆政府得到了青天白日勋章。

抗战结束后,孙元良参加了在南京的日军投降仪式,并担任了常镇(常州和镇江)地区警备司令。


新知传习阁


孙元良在十四年抗战中参加过四次战役,有其光彩夺目一面,但总体而言,表现一般。

1932年淞沪抗战,孙元良时任第87师第259旅少将旅长。2月22日拂晓,日军混成第24旅团突入庙行镇东端大小麦家宅阵地。孙元良增援庙行,第259旅518团3营先头赶到,连续冲锋五次,杀伤日军百余,火线上遍地都是敌我双方未及掩埋的尸体。或许是目标太过显著,日军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似地急袭而至,孙元良急速伏倒在地,激起的沙石溅了一身。当日,日军被我三面夹击,仅留一小部残留在金家宅、大小麦家宅一带,负隅顽抗,结果被我悉数解决。蒋介石后来在给前方将领的电报中说:“

自经二十二日庙行镇一役,我国我军声誉在国际上顿增十倍。连日各国舆论莫不称颂我军精勇无敌,而日军誉则一落千丈也。望鼓励官兵,奋斗努力,并为我代为奖慰。”

1937年淞沪会战,孙元良起先是第88师师长,后来升任第72军军长。8月12日凌晨,孙元良率部抵达真茹,考虑到从闸北向东建筑物越来越坚固高耸,如果遵照上级命令在真茹待命,将丧失先机,以后就成了仰攻。于是当机立断,下令先头到达的第262旅急速推进闸北,占领北火车站、宝山路、八字桥、江湾路一线。第88师参谋主任张柏亭认为孙元良的决断,“

对其后整个淞沪战局的发展,可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万一稍有迟疑逡巡,则好机转眼即逝,闸北轴心阵地将无法形成,而其后淞沪战场的形势要完全改观了”。9月26日,日军突破大场,国军向苏州河南岸转移,孙元良变通执行上级命令,留下一个加强营坚守四行仓库,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八百壮士”。从8月13日到10月31日,孙元良第88师与日军血战两月有半,始终保持轴心地位,且没有与其它部队换过防,被日军称之为“闸北可恨之敌”。

1937年南京保卫战,孙元良担任第72军军长。12月12日,第88师与日军在雨花台展开血战,朱赤、高致嵩、韩宪元、华品章等旅、团长悉数殉国,全师伤亡高达6000余人。据第78军军长宋希濂回忆:“孙元良率所余2000余人向下关方面退却,企图过江。唐生智得悉,命我负责堵阻。我当力劝孙元良万不可这样擅自行动。孙为情势所迫,乃又率所部回中华门附近。”南京沦陷后,按照孙元良自己的说法,他带着六百多官兵,先钻隙向东面的山地撤退,再从栖霞山龙潭车站间跨过铁路,南向进入山区,在老百姓帮助下渡江突围。不过第88师军械处主任葛天有话要说,“孙元良先是在紧急时候藏身某国使馆,后又躲到云南路336号避难,以后才化装成马车夫助手,通过下关先到苏北,然后转到汉口的”。不管怎么说,孙元良此后长期没有带兵机会,改任中央军校教育工作。

1944年豫湘桂战役,孙元良担任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29军军长。11月28日,第29军先头赶到贵州境内阻击日军。12月4日,日军大肆破坏独山附近的各种设施、工厂、军需品,开始主动撤退。汤恩伯任命孙元良为右兵团总指挥,第29军陆续收复失地。黔南退敌有功,孙元良因此得到了青天白日勋章。对于此役,孙元良自我评价很高:“我在汤恩伯将军的指挥下,率领所部第29军由重庆渡江,南入贵州,星夜驰御,在都匀、独山之间,奋勇死战,截住了敌军。12月8日收复贵州省的独山和丹寨,13日收复广西省的南丹。第29军达成任务,坚强地拒止了敌军进入战时首都的大门——贵阳,开启我军反攻胜利的契机。”实际上,黔南日军出于补给线太长,属于主动撤离,国军并无太多“奋勇死战”。


冯杰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此时,孙元良接替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8师师长已4年,在无锡、江阴一带驻防,旋即驰援上海,在闸北车站即与日军展开激战。国军节节后退,唯一留下来的,就是孙元良下令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

1937年12月,孙元良遭遇军旅生涯中最惨烈失败的一次:他带领部下守卫南京,战败而退。他后来回忆说:“蒋介石当时一方面寄望于苏联出兵援助,另一方面希望于的国大使陶德曼的调停,使中日战争能尽早顺利结束,12月12日晚,唐指挥官召集各部队长会议,他宣布放弃南京。”

1944年12月2日,日军攻陷贵州独山,孙元良率领陆军第29军由重庆渡江,日夜兼程,南入贵州,赶赴独山前线一带阻击日军,在中美空军的协同配合下,于12月8日收复独山等地,稳定了战局,开启了反攻胜利的契机,一时间,孙元良在重庆再次被传颂为“抗日名将。”


李三万的三万里


史论纵横对孙元良最初的印象就是淮海战役时,徐州被围,杜聿明和手下的兵团司令长官邱清泉、孙元良以及李弥商量对策,按照杜聿明的想法是迅速撤退,但是又不敢独自承担责任,结果耽误之间,就被包围。

在抗战中掌握国家精锐的孙元良

最后只有孙元良得以突围,所以,大部分人都以飞将军的称号来戏称孙元良。

作为黄埔一期生,只有差不太多的,到全面抗战时期基本上都是个师长,所差别的应该就在于是不是精锐,很明显,孙元良的第88师作为德式师主力,应该算是国军中在抗战前的精锐中的精锐。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到全面抗战前,民国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训练改编和组建的德械师包括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国军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

所以,孙元良的部队在战争初期绝对是国军的精锐。

但是德械师其实也就那水平,在淞沪会战中,仅开战五天德械师就损失过半,在南京守卫战之后,基本也就不再提德械师了。

那个张学良发现蒋介石日记说蒋介石要武装80个德械师再同日本进行抗战,然后无地自容,纵横只能表现,即使蒋介石装备到了80个,其实也不行,装备和器械只是一部分,主要还是官兵的士气,如果全是孙元良这样将领的话,就是一百八十个也没用啊。

淞沪会战中的“飞将军”本色

在淞沪会战中,只能说孙元良表现平平,在淞沪前线大溃败的时候,蒋介石命令孙元良的88师坚守闸北,与敌硬拼,孙元良向上司顾祝同主张不要做无谓的牺牲,留下一部分人坚守即可,这就是后来孙元良将524团1营孤军据守四行仓库的惊世壮举,其实,蒋介石是要安排整个88师去守的,结果孙元良脚上抹油,开溜了。

因为524团1营的壮举,孙元良不但没有受到谴责,反而受到嘉奖,因功晋升为第72军中将军长。

在南京保卫战的时候,第88师英勇抗战,结果还是不敌日军,于是孙元良打算撤退,结果被当时督战的36师师长宋希濂劝阻,只得回到占地继续作战。后来经过辗转,孙元良还是跑了,关于孙元良是怎么跑的,各种说法不一,大概是以讹传讹的成分居多。

按照孙元良自己的解释:"我既然在江边找不着船,只好钻隙向东面的山地撤退。我们从栖霞山龙谭车站间跨越铁路,南向进入山区。土族同胞殷情地供给食物,热心地带路,并代我们找船,给了我们不少方便,也添了我们无数伤心!这样,我便带了我的司令部六百多官长兄弟,和一辈子的创痛与耻辱,从龙谭附近渡江,经泰兴、淮阴、徐州、郑州,于1938年3月下旬到了武汉。"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孙元良藏到某国驻华公使馆,根据《拉贝日记》中的描写:"对于国民党第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孙元良,拉贝更是关心入微。得知孙藏身在难民营中,拉贝亲自将他接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顶层密室里居住……"

另一种说法是:孙元良用金条收买老鸨,躲入南京青楼之中。

至于孙元良到底是如何逃的,大概不得而知了,结局是88师群龙无首,在溃退中很多官兵无法渡过长江,在南京被攻陷后,全部壮烈牺牲。

蒋介石在黄百韬死后,因为他手下的黄埔学员没有去救援,因此愤恨的说:黄埔精神不死!

其实,就是说国军中重点培养的黄埔军人都惜命,一到关键时刻就逃跑,所以黄埔精神不会死。无疑孙元良就是最标准的黄埔精神啊!


史论纵横




孙元良是国军将领中一只活脱脱的“兔子”,在战场上善于“战略性转移”,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孙元良被人称为“飞将军”,但是这可不是什么美誉,此飞将军也非彼飞将军。人李广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是因为怕李广,可是孙元良这位仁兄被称为飞将军,却是因为他上了战场跑路跑得比兔子还快!你说说,孙元良是不是侮辱了“飞将军”这三个字?

孙元良1924年考入黄埔一期,毕业后参加过东征和北伐,孙的“飞”也是从最开始的时候便已经学会了。在打孙传芳的时候,国民革命军好不容易拿下南昌,结果在孙传芳连夜反攻南昌时,孙元良在刚刚开打的时候便已经扔下所部逃跑了,当时气得蒋介石要下令枪毙他,最后经过薛岳、刘峙这些人的周旋,蒋介石打消了枪毙孙的念头。



孙元良不仅没被制裁,反而升了官,成为了蒋介石警卫第1旅炮兵团团长,后升任该旅旅长。

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政府后,将自己的警卫团扩编为首都警备师,1930年12月又将警备师与中央军校教导第1师合并为首都警卫师,人数相当于两个常规师。1931年3月首都警卫师又被分成警卫1师和警卫2师,12月两个警卫师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87师和88师,张治中任87师师长,俞济时任88师师长。后来,又从87师和88师中抽调部分兵力编成36师,宋希濂任师长。36、87、88三个师可以说是蒋介石早期手中的王牌军,后来国军进行德械化的时候,这三个师也被优先进行德械化。

1935年俞济时升官后,时任88师副师长的孙元良不出意外地当上了师长。按理说作为一个王牌师师长,孙元良应该能够率领这支王牌师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可是结果却正好相反。

孙元良似乎除了“飞”,也只会“飞”了。

孙元良能够在淞沪会战后升为中将军长是一件很侥幸的事,当时蒋介石已经决定从淞沪战场撤退,但是要牺牲一支部队掩护主力撤退,选了谁呢?选了88师262旅524团1营,谢晋元率领该营士兵掩护主力撤退。谢晋元在掩护中打出了怎样的壮举,想来应该也有不少人知道,谢晋元属于88师,谢晋元的功劳自然也是孙元良的功劳,于是......



在南京保卫战的时候,孙元良的表现最有意思。当时88师被划到了南京守军的序列,孙元良黑着脸率领88师负责守备雨花台和南京城南,88师的兄弟部队36师负责守备江山、幕府山和南京城北。

88师虽然在淞沪会战被打垮了,但是作为德械化的精锐部队,面对日军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可是在88师战士抵御日军的时候,孙元良做了一件耻辱的事,日军刚刚攻占雨花台,战士们还在坚守着城门,孙元良这厮却想要偷偷地渡江逃跑,结果跑到挹江门的时候,被36师师长宋希濂给发现了。宋希濂为了“劝”孙元良回去继续指挥战斗,不得不拿枪顶着孙元良的脑袋。在唐生智下发了撤退的命令后,孙元良迫不及待地开溜了,为了顺利逃出城,他更是化装成难民,混在难民营里。



孙元良的军事生涯没有结束,他自然也会继续“飞”,不会降落。

在淮海战役前夕,孙元良被任命为第16兵团司令,手里握着十万余人的兵力。

当时蒋介石有意调宋希濂到徐州任“剿总”副总司令,可是听说孙元良也在徐州后,便说什么也不肯去,作为孙元良的“老朋友”,宋希濂很清楚孙到底是个什么德行。

在淮海战役爆发后,孙元良先是驻守徐州后方,后来和邱清泉去救被围困在碾庄的黄百韬,结果没救成,反倒陷入了我军的包围中。杜聿明下达分路突围的命令没多久,孙元良害怕杜聿明会叫停突围,直接剪短了电话线,所以收不到后来杜聿明取消突围的命令,孙元良够绝吧?更绝的是,孙元良让16兵团分散突围以迷惑我军,然后他自己化装成农民,骗过了我军的盘查。

当邱清泉阵亡、杜聿明被俘的消息传来时,“飞将军”孙元良已经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南京。



实际上,不管是对于蒋介石还是对于中国,孙元良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战绩,可是他偏偏官运亨通。蒋介石虽然也不是怎么喜欢他,但又因为孙的资历对孙屡屡施以重用,连中央军也交给他。

但是不管怎样,孙元良也算不上是一个光彩的人,逃跑迅速,打战窝囊,手里握着中央军精锐却也只会“飞”。


吾与吾国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二十四:陆军中将、第5绥靖区、第16兵团司令长官孙元良。

很多人不知道孙元良何许人也,烟酒阁大学士告诉几件他相关的事物,您可能就知道了:

一是国军早期有3个精锐的徳械师,孙元良是其中第88师师长;

二是著名抗战壮举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是孙元良的部下谢晋元打的;

三是孙元良是有名的逃跑将军,外号“飞将军”,其战场逃跑能力只有清末的逃跑总兵叶志超才能媲美;

四是孙元良有个当明星的儿子叫秦汉,8、90年代非常出名。

孙元良是外形俊朗,风度翩翩,黄埔一期生,是蒋介石爱将。但孙元良贪财好色,个人利益看的很重,抗日战争中表现尚可,解放战争无甚作为。

1948年任第16兵团司令官,淮海战役中,其兵团在陈官庄首先被歼灭,孙元良单身成功出逃。战役还在进行,孙元良已经在南京受命重建16兵团了。

1949年孙元良到了台湾,弃军从商,在日本开过面馆、高雄某针织厂担任董事长,写了回忆里《亿万光年中的一瞬》。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去世,享年103岁。


孙元良(1904-2007年),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县,父亲是晚清知县。早年在私塾就学,勤奋读书;1922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任第1军第1师连长、营长、第1团团长,参加过东征、北伐。1926年革命军北伐,第1军贪功冒进,贸然攻打南昌,得手后大肆寻欢作乐。孙传芳部连夜反击时,第1师师长王柏龄正在窑姐的床上。 孙元良当时负责驻守牛行车站,孙元良率先逃跑,部队纷纷作鸟兽散,南昌门户洞开。事后程潜令孙元良团向东警戒,掩护主力部队集结,但孙却拒不执行命令,继续逃跑。蒋介石闻讯勃然大怒,要依照革命军连坐法将孙元良枪毙,后在薛岳等人劝说下,法外开恩反而将孙元良送去日本留学镀金,就此因祸得福。


1928年孙元良回国,升任第1师第1旅旅长,1933年任第88师副师长,1935年任师长。第88师由原国民警卫第2师改编,1936年12月完成整编,由师直属部队,两个步兵旅,两个补充团组成。是当年国军中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之一。参与过滇缅大反攻, 四平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在淞沪会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一二八抗战后,损失惨重的几个德械师到后方整编。

第3战区司令官顾祝同。 孙元良调任88师副师长,驻武昌,期间迎娶上海人吴懿辉。1935年初,88师师长俞济时升任蒋介石侍从室武官长,孙元良接任88师师长。同年中央军借追击红军之名入川,88师驻军万县。孙元良虽贪财好色、爱好打猎,但极其厌赌,故88师在四川的军纪尚可。 1937年8月12日,,88师经过紧急运抵上海。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88师作为主力冲在了最前面。孙元良指挥88师将士奋勇作战。由于整个战役战术的失误,迟迟未能攻下日军阵地。



随着日军援兵源源不断运抵上海, 国军不得不转入防御。 11月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国军有被合围危险。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各军撤退,并要求孙元良88师留守上海,以期待国际社会同情和关注。孙元良据理力争,建议有一部留守四行仓库,其余不做无谓牺牲,顾祝同接受建议。于是孙元良要求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1营(官兵450人),固守四行仓库,这就是著名的八百壮士。


孙元良因功升任第72军中将军长兼88师师长,撤出上海前,孙元良派兵到英国人扔下的仓库里,抢劫了大量面纱运走,在苏州无锡一带贩卖,可谓升官又发财。 随后孙元良参加南京保卫战,战况激烈时又玩起了失踪把戏,72军群龙无首,很多官兵无法过江,成了俘虏后被日军残杀,余部退往武汉整补。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国军除了在长衡作战中顽强抵抗,其余部队一溃千里。日军兵锋直指离重庆700公里的贵州独山,一时重庆震动。孙元良所部29军91师在严令下正火速驰援。11月30日夜,91师搜索部队与日军前锋遭遇。12月1日,91师在美机配合下,依托黑石关、白蜡坡等有利地形逐次阻击日军13师团104联队攻击。日军104联队于是以第1大队迂回,次日进入独山。独山守军放弃了大量军用物资,四散溃逃。 死守衡阳的第10军军长方先觉。 日军占领独山后,认为战役目的达到,逐主动后撤。



1944年12月8日拂晓,孙元良率部“克复”独山,顺便在滇缅路上截留了几十辆商车。以此“功绩”,孙元良获得“青天白日”勋章。1945年5月,日本已日暮西山,孙元良的29军在局部大反攻中,一路克复河池、德胜、宜山、中渡、永福等地。抗战胜利后,孙元良奉京沪卫戍司令汤恩伯 之命出任常镇地区警备司令,后任第三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为扩充力量,孙把周佛海、刘明夏等人所辖伪军改编成卫戍部队,担当治安任务。同时借收缴敌伪财产之名, 大肆搜刮。1946年孙元良调任重庆警备司令。



被俘的12兵团司令官黄维中将。

1948年初,蒋介石认为川军孙震作战不力、保存实力,于是想撤换孙震。孙震推荐自己侄子孙元良,日后还能影响部队。蒋介石认为孙元良是黄埔一期,就顺手推舟同意了。孙元良得以执掌兵权,出任16兵团司令官。淮海战役前,孙元良16兵团第99军被配属在蚌埠布防,兵团主力奉调移师宿县,防守徐州后方,是徐州剿总下辖的4个主力兵团之一(其余为邱清泉第2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但属于战斗力最弱的一个。

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所主任杜聿明。

淮海战役开始后,黄百韬兵团被围。孙元良兵团北上驻防徐州,掩护邱清泉、李弥兵团救援黄伯韬。结果宿县被中野三纵攻占,津浦线被彻底切断。国防部命黄维12兵团向徐州行进,准备夺回宿县,却在双堆集陷入中野包围。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杜聿明被迫带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向西南撤退,企图依托淮河,会同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解黄维之围。由于蒋介石临时改变作战计划,在永城地区陈官庄被华野包围。三个兵团中,孙元良兵团最早奔溃,其本人化装成低级军官,逃出了战场。



兵败身亡的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中将。

孙元良“飞将军”除了北伐南昌车站第一次逃跑,不杀反而因祸得福外,还有多次的临阵逃跑记录:

  1. 1937年11月9日,日军突破苏州河,国军除104、105、106等师比较镇静外,余部皆溃不成军。孙元良带着几个卫士丢下部队逃跑,直到苏州才将参谋部重新集结起来。
  2. 1937年12月12日,南京雨花台阵地陷落,日军居高临下,攻击中华门阵地。孙元良率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擅自向下关撤退,企图渡江北撤。在挹江门内被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用机枪劝阻”,只得返回中华广继续作战。中午中华门被突破,孙元良飞不通知部队,再次独自逃跑,躲入南京外馆。
  3. 1948年淮海大战,徐州剿总主力三个兵团被包围在陈官庄,杜聿明下令各兵团分三个方向突围。孙元良指令16兵团所部分散突围。为防杜聿明变卦,孙元良还命令截断电话线,嘱咐指挥部电报一律不收。结果邱清泉和李弥部果然奉杜聿明之命取消突围,孙元良部孤军突围, 一万多人在混乱中被歼,军长、师长大多被击毙,残部只得重返包围圈。
既然孙元良贪财好色,以战场逃跑出名,为何还屡屡得到重用,不断升迁呢?最重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用人方式独特。众所周知,蒋介石用人是黄浙陆一,即黄埔军校毕业、浙江人或保定陆军大学毕业,尤其是黄埔一期生,蒋介石视为宝贝。而孙元良正符合标准,货真价实的黄埔一期生。孙元良作为中央军嫡系将领,对蒋忠心耿耿。黄埔一期生本来就少,多年战争战死不少,有些投共,剩下来的几个学生,蒋介石还指望他们挑大梁,怎么会为一些小节而计较呢?

烟酒阁大学士


“飞将军”孙元良趣事一大堆,捡几件有趣的:

1、孙飞将在北伐南昌之役中畏敌逃跑,被蒋公亲自下令枪毙,同袍还为孙飞将以身服法,彰显军纪严明赞叹不已,然而几年之后,孙飞将头顶陆大毕业生光环,成功复活!——国军军纪真够严明的!😂

2、淞沪会战时,孙飞将不辞劳苦参与会战,作战间憩不忘行乐——强奸女学生。部下劝诫,竟然说:“我们抗战有功,这点小事算得了什么……”😂

3、南京保卫战,孙飞将逃跑不成,躲到了妓院里,成功躲过一劫,果然是窑子里的常客!😜

4、豫湘桂战役期间,日军占领贵州独山,重庆震惊,孙飞将奉命率部夺回独山,然而孙飞将尚未与日军接上火,敌人就撤退了,这回不用自己飞青天白日勋章就飞来了!😅

5、淮海战役期间,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被围,杜与部下商定突围方案,孙飞将担心杜聿明决心动摇,提前行动,还把电台关闭,果然只有他成功突围。逃跑时决心很重要,飞将军名不虚传!😂


标准猪腰子脸


淮海战役收关之战的陈官庄战斗,杜聿明指挥的三个兵团被华野围歼,杜本人被俘,三个兵团司令中邱清泉战死、李弥和孙元良逃脱;上溯至1937年淞沪会战国军大撤退时,负责断后的正是第88师师长孙元良,他留下谢晋元中校的400余人死守四行仓库,自己率部在大上海兜了半圈,拉走了大批物资换钱,却因“八百壮士”名扬全国而受到通令嘉奖,获云麾勋章并升任第72军中将军长。




其后的南京保卫战中,手握德械精锐第88师的孙元良在城破后,丢下部队一头钻进德国人所设立的安全区,藏匿于金陵女子学校,大难不死,最后竟也成功归队。

杜聿明被俘后垂头丧气押送解放区之时,孙元良正在南京接受蒋介石命令重建第16兵团,套用某个真人秀节目的主题语:这就是命。孙元良就是这样一个运气好的爆的国军将领,哪怕被人称作擅长逃跑的“飞将军”。



孙元良,黄埔一期毕业生,祖籍浙江,却出生在四川。此公天生具备二大优势,第一是仪表堂堂,用今天的话说“帅的掉渣”,看看其子台湾著名演员秦汉就知道了,因此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便被选为仪仗队员,以礼兵的角色迎接军校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第二是颇有家世,其叔父孙震(保定一期)是川军著名将领,孙元良还在黄埔受训的1924年,孙震已经是川军田颂尧部的中将师长,蒋介石夺取南京政权后,为拉拢四川军阀,自然对本就是黄埔嫡系的孙元良高看一眼。

孙元良在北伐战争初期担任第一师第1团团长,因为南昌战役溃败被蒋介石公开下令枪毙,结果背地里却被蒋介石安排东渡日本,在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二年后镀金归来,即出任警卫第第1旅炮兵团长,1931年升任警卫第一师第1旅少将旅长,军旅途顺,不服不行。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孙元良以陆军第八师259旅旅长的身份首次参加抗日作战,战后即升任德械第88师副师长,应该说,虽无大的抗日建树,但属实抗日有功。



1933年接掌第88师师长职务驻防京沪沿线,全面抗战爆发后编入张治中第五军赴上海参战,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之后,所部折损严重且只身逃回武汉,蒋介石大怒将其撤职查办,扣押审查四十二天之久,最后自然也是无罪开释。1938年7月就职第十军团副军团长,驻扎江西期间又闻发妻过世,遂情绪低落。1939年2月怀揣叔父孙震送来十万大洋旅费,远赴欧洲英、法、德、意等国游历考察,暂时离开抗日战场。

1939年冬,自伦敦携新夫人龙华藻女士回国,旋即被任命为中央军校(成都)高等教育班中将主任,1943年调任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在罗卓英麾下参加第九战区的抗日战争,对这位黄埔一期贪财好色的“天子门生”,第九战区叫苦不叠,上报陈诚一顿运作,1944年恭送孙元良出任汤恩伯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新编第二军(后改番号为第29军)军长。





(孙元良叔父孙震)

1944年底,日军发起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国民党方面则是“豫湘桂大溃败”,日寇第11军深入广西横扫桂林柳州一线,部分兵力进入黔南,兵锋直指贵阳,造成重庆震动。孙元良奉命率军委会直属之第29军火速增援,在黔南的独山一线与日军遭遇。

这个时候孙元良掌握的已经不是什么精锐部队了,第29军乃是从豫中会战撤下来整补的二线兵团,总算日军兵力不足,加之孤军深入,不及一周后即从独山反转,孙元良随即督师反攻,“光复”黔南地区甚至追至广西境内,获最高荣誉之“青天白日勋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孙元良曾任汤恩伯第三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接收上海又大发其财,1946年调任重庆警备司令。1948年,蒋介石认为以川军为主的整编第47军孙震所部有保存实力的意图,欲罢其兵权,孙震为使部队免遭蒋系吞并,提出了以侄子孙元良出任军事主官的折中办法,蒋介石照准,于是孙元良又成为了以整47军升格而成的第十六兵团司令,逃台后百岁高龄而逝(1904_2007),简直就是开挂的人生。

总体评价,花花公子型中央军嫡系将领,小节不拘,但抗日大节未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